分享

李世民为什么不在玄武门袭杀太子?(你没有看错)

 任生福马 2016-10-24

高成 时拾史事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这一天终于来临了。长安城的宫殿里,一场政变蓄势待发。大唐帝国未来的主人,将在这一天最终确定。

为了审问太子、秦王,李渊和他的宰相们来到了预先设定的地点——太极宫西北水域的船上。对于两位皇子涉及的大案,李渊一定要查个水落石出,尤其是李世民,必须对天象的问题做出解释,为什么天象显示“太白见秦分,秦王当有天下”,背后是不是在搞谋权篡位的阴谋诡计?还有,他指控太子淫乱后宫,是否有铁证?要是都答不出来,呵呵,有他好看!

对于秦王来说,他还真答不出来,第一个问题,天象没说错,李世民早有君临天下的野心,近几日也真在谋划政变;第二个问题,他手上也确实没有证据,这么控告太子,就是为了引蛇出洞,然后伺机杀之。

李世民为什么不在玄武门袭杀太子?(你没有看错)

(唐代皇陵分布)

秦府有多少人参与政变?

父皇这边万事俱备,不出意外的话,李世民完蛋了。对于前面提到的情况,李世民心里也清楚,所以他肯定不会去接受末日审判,在秦府众人的帮助下,他也准备好了。秦王带了多少人入宫政变呢?说出来,是个人都不相信。史书上有说九人的,十人的或者接近的数字,比如《旧唐书·长孙无忌传》有言:“六月四日,无忌与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瑾、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九人,入玄武门讨建成、元吉,平之。”言之凿凿,说得跟真的似的。

但是翻看两唐书中的其他传记,会发现参与者绝不止十人,因为史书自己都说漏嘴了,例如《旧唐书·程知节传》:“六月四日,从太宗讨建成、元吉。事定,拜太子右卫率。”《旧唐书·段志玄传》:“竟与尉迟敬德等同诛建成、元吉。”程知节与段志玄明明参与了玄武门之变,可《长孙无忌传》中并未提及,可见其所言不实。

那么李世民到底派了多少人呢?参考玄武门之变的整个过程,秦王府的人数怎么样也得几百,因为按照制度规定,皇帝身边要有两三百人保护,太子也要有几十名贴身侍卫跟随,他们的武功都不会差,李世民不带几百人,怎么打的过?当射杀李元吉时,《资治通鉴》写道:“尉迟敬德将七十骑继至,左右射元吉坠马。”尉迟将军带着七十个骑兵赶来帮忙,李世民身边也得有些人。这个时候不光要杀李建成,还要分配人手看管李渊和诸位宰相,不能放跑了或者被解救了。所以总人数应该在七八十人的基础上增加,达到三位数是肯定的。

李世民为什么不在玄武门袭杀太子?(你没有看错)

(郑仁泰墓出土男俑)

而且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志在必得,不容有失,只带十几二十个人,实在是难以成功。再观察高士廉在政变中的所作所为,会发现李世民的人手非但不富余,还显得捉襟见肘。“六月四日,士廉率卒释系囚,授以兵甲,驰至芳林门,备与太宗合势。”连牢房中的囚犯都被高士廉放出来,分发兵器、铠甲,帮秦府卖命。这种临时组建、没有受过正规训练的武装分子,能有多少战斗力?心里对李世民能有多少忠诚?就不怕他们趁机逃跑,或者临阵倒戈吗?这种危急时刻,能用可靠的、专业的,绝不会用业余的。要不是秦王府实在是找不到人了,也不至于出此下策。别忘了政变前夕,尉迟敬德对秦王说:“且大王素所畜养勇士八百余人,在外者今已入宫。”有几百勇士都还要释放囚徒帮忙,李世民带进宫的怎么样也得几百,否则没必要释放囚徒。

根据计划,李世民带着他的手下,通过玄武门,直奔李渊所在地。因为将领们早已被买通,无论是负责防守的左右骁卫、左右屯卫,还是主管门禁的左右监门卫,都默许了李世民等人的行动,为他们大开绿灯。当朝秦王,领着一群朝廷命官,个个身披坚甲,手持武器,私自率领上百位不明身份的武装人员入宫,这不是谋反还能是什么?而且在杀太子、齐王的时候,双方打斗了一段时间,李世民差点被李元吉勒死,出这么大的事情,也没见当日负责宫廷巡逻的士兵有什么反应,他们都被长官约束的好好的,不该干的坚决不干。

秦府部队顺利地通过北门,进入太极宫,他们并不是所有人都要上阵杀敌,比如《安元寿墓志》就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件事情:“于时皇基肇建, 二凶构逆。公特蒙驱使, 委以服心, 奉救被甲于嘉酞门宿卫。”在今天,提到安元寿这个人,十有八九不认识,但从出土的墓志看,此人确确实实参加了玄武门之变。只不过他的任务不是冲锋陷阵,而是在嘉酞门宿卫,嘉酞门位于太极宫的西部,与掖庭宫相通。再比如前面提到的高士廉,他的任务是在芳林门策应,如果李世民行动失败,还可以借此逃亡洛阳。

李建成并非死在玄武门

在电视剧中,或者说很多人的脑海里,玄武门之变是这样的:李建成想要谋害秦王,于是在玄武门内布置了伏兵,等李世民一行赶到,城门立马关闭,然后兄弟二人唇枪舌剑,一言不合,果断开撕,经过一番厮杀,李建成、李元吉人头落地。但是在史书中,是李世民想要伏击李建成,而且埋伏地点根本就不在玄武门;后者对前者当日的预谋,几乎毫不知情,要是知道,也不会去自投罗网。

太子、齐王入宫前,曾经得到张婕妤的消息,知道了李世民昨天告发他们淫乱后宫。李元吉曾劝太子不要去,但李建成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因为“兵备已严”。六月四日这天,父皇要审问三位皇子,事关重大,身边的保卫部队会比平时多,应该不用担心安全方面的事情。于是两人平安地通过了玄武门,一路来到临湖殿。临湖殿,顾名思义,就是靠近湖泊的一座宫殿,走到这个地方,离高祖已经十分接近了,李渊“方泛舟海池”,在船上等着审案呢,可以说,临湖殿就在李渊的眼皮底下。要是秦王的伏兵在玄武门,李建成还没走到临湖殿应该就没命了。

本以为马上能见到父皇了,但兄弟二人却感觉不对劲,隐隐约约嗅到一股杀机。“至临湖殿,觉变,即跋马东归宫府。”两人看出了端倪,觉察到危险,决定返回宫府,这时,埋伏在附近的李世民立马出现,跟在他们的后面边追边喊,李元吉搭弓射箭,想要射杀李世民,可是“再三不毂”,李世民看准时机,将李建成射杀。“毂”就是拉开弓的意思,李元吉好歹也是一员武艺高强的猛将,但面对李世民的追击,齐王已经不是准不准的问题了,而是吓得连弓都拉不开了。为什么呢?因为太子、齐王完全没有心理准备,突遭奇袭,难免惊慌失措。然后双方的距离又非常接近,加剧了紧张感。秦王从临湖殿追赶出来,李建成可以听到李世民的呼喊声,又被李世民射死,说明双方的距离在弓箭的射程以内。如此近的距离,可证李世民就是在临湖殿附近守株待兔,而不是玄武门。

李世民为什么不在玄武门袭杀太子?(你没有看错)

(唐代女子,关键看身材)

听说李建成他们已经来了,尉迟敬德率领七十骑兵赶来增援,数十人一齐射箭,李元吉中箭坠马,落荒而逃。关键时刻却出现了险情,李世民的坐骑受到惊吓,跑入旁边的树林,本人也被树木挂住,坠马不起。李元吉见机会来了,立马赶上,想用弓弦勒死李世民。见状,尉迟敬德策马救主,一看是尉迟将军,李元吉吓得拔腿就跑,可他的两条腿怎么跑得过四条腿呢,很快,齐王被尉迟敬德射死。

让尉迟敬德对付齐王,而不是程知节、张公瑾等人,其实是有玄机的。史书对李元吉的记载是“素骁勇”,并非一般人印象中的纨绔子弟,想要杀他,绝非易事。可是李元吉虽然厉害,但他也有克星,不巧的是,他的克星正是尉迟敬德。齐王善用马槊,尉迟敬德善于夺槊,两人曾经比武,在很短的时间内,李元吉被“三夺其槊”,颜面尽失。虽然“互相叹异”,却“甚以为耻”。当看到是尉迟将军骑马来了,李元吉瞬间压力山大,他明白,这个人自己打不过,此刻唯一活命的希望,就是逃跑。

为什么是在临湖殿?

为什么李世民不在玄武门搞伏击,偏偏要跑到临湖殿呢?原因我们之前已经略有提及,在政变过程中,杀死太子与控制李渊同样重要。如果只在玄武门杀了太子,未事先控制皇帝,就给李渊留下了反应的机会,他得知消息,可能会调兵平叛,阻挠李世民的行动;没有他的认可,秦王的所作所为就是叛乱。八十年后,中宗太子李重俊发动景龙政变,他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没能控制李显。如果直接去湖边控制李渊,并留部分人手在附近的临湖殿伏击,这样的话,既不耽误控制皇帝,也不影响奇袭太子。不出意外的话,太子肯定会来到湖边,然后走向毁灭。

所以秦府军队一进宫,就直奔李渊所在地,据出土的《杜君绰墓志》记载,当时“兵交御辇, 矢及宸闱”,“御辇”就是皇帝坐的车,“宸闱”指皇帝住的宫殿,虽然字数不多,讲的很含蓄,但双方在御辇、宸闱旁交战,实际上寓指杜君绰参与了控制李渊的战斗,为李世民的夺位立下汗马功劳。

当与高祖的护卫厮杀正酣时,李世民带着一支军队在临湖殿附近守着,因为李渊准备好了,太子也快来了,李建成又不会因为你要政变,就故意晚点来,你不知道太子具体什么时候到。万一这边正在和李渊的卫士交战,那边李建成和李元吉又到了,当他们有觉察,却没有专人去抓,很容易放跑。还有,李建成跑到临湖殿“觉变”,他到底看到了什么?可能是李世民,可能是秦府的士兵,也可能是之前与卫士打斗的痕迹。

宫府军的报复

到这个时候,虽然中间出现险情,但政变进展的大体顺利。可是坏消息说来就来,东宫、齐府将领冯立、冯翊、薛万彻、谢叔方等人率领两千精兵直奔玄武门,想要为主子报仇,冯翊冯立说:“岂有生受其恩,而死受其难乎!”他们能够获得消息,说明出入太极宫的城门并没有在政变时关闭,以致消息走漏。如果宫府军队打进玄武门,后果不堪设想,这时在玄武门的秦府将领是张公瑾,他“多力,独闭关以拒之”,一个“独”字说明其他的秦府将领都不在,只有张公瑾在玄武门,此情形再次佐证埋伏地点不在北门。

驻守玄武门的屯卫将领敬君弘早被秦王收买,他不去打张公瑾,准备出兵抵抗宫府军,手下有人劝他观望,不用着急出兵,但他就是不肯,与中郎将吕世衡大呼前进,英勇战死。凭借坚固的城墙,“守门兵与万彻等力战良久”,双方打了很长时间,僵持住了,见没有进展,薛万彻扬言要打进秦王府,秦府士兵都非常害怕,那里的防御设施可不比玄武门。

李世民为什么不在玄武门袭杀太子?(你没有看错)

(唐永泰公主墓随葬品)

这时,尉迟敬德拿着太子、齐王的首级给宫府兵看,对方纷纷溃散。其实从冯立之前说的话来看,宫府兵已经获悉了太子的死讯,他们来就是为了报仇的。那怎么看到头颅就放弃了呢?主要是因为攻打玄武门良久,效果平平,锐气已失,出发前的怒火消退,逐渐心灰意冷,变得理性起来;这时突然见到首级,加重了负面情绪,太子已经死了,玄武门久攻不下,就算把秦王府拿下了又能怎么样?天下不还是他李世民的?继续抵抗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冯立已经杀了敬君弘,到此时也束手无策,他无奈地说:“亦足以少报太子也。”

李渊被迫认输

攻打玄武门的宫府兵虽然逃亡,但部分建成余党依然不愿意放弃抵抗,他们坚守着东宫想要死磕到底。事态发展到这个地步,是时候找人“保护”李渊了,有人会问:玄武门外双方交战良久,“矢及内殿”,李渊怎么毫无作为?答案就是:他已经被控制,自身都难保。作为失败者,他应该愿赌服输,下诏立秦王为太子,并解散东宫,承认政变的合法性。在古代,逼宫可不是什么光荣的事情,弄不好遗臭万年,李世民决定让尉迟敬德背这个黑锅,此人忠心耿耿、骁勇善战,有很强的威慑力,肯定能够完成组织交代的任务。

没过多久,尉迟敬德“擐甲持矛,直至上所”,因为李渊身边的卫士早就被干掉了,所以尉迟将军能够全副武装、手持长矛,威风凛凛地站在皇帝面前。之前李渊莫名其妙被人劫持,但并不能确定就是秦王所为,如今看到尉迟敬德这番装束,非常害怕,问:“今日乱者谁邪?卿来此何为?”尉迟敬德回答说:“太子、齐王作乱,秦王已经带人把他们收拾了,因为担心陛下受惊,故特意派我来保护您。”是呀,这种事情,除了秦王,还有谁会去做呢?李渊心里算是彻底明白了。现在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命运掌控在儿子手里,尉迟敬德虎视眈眈,怎么办呢?高祖便问身边大臣:“不图今日乃见此事,当如之何?”萧瑀、陈书达说,李建成和李元吉本来就没什么功劳,内心还险恶,现在秦王杀了他们,实为罪有应得,您乖乖交权,保证什么事都没有。

环顾群臣,除了沉默不语的裴寂,没有一个是李渊的心腹,其他人至少表面上都是支持秦王的,那个陈叔达,之前就为李世民求过情,李渊已经陷入绝境,只好说:“善!此吾之夙心也。”说得对,我一直都是这么想的。多么违心的一句话,李渊要一直这么想,李建成早就被废了,何必用政变解决问题。当时战斗仍然没有停止,尉迟敬德请求李渊下令,让诸军都受秦王处分,李渊准奏。于是命宇文士及出东上阁门宣敕,再让裴矩到东宫宣旨,解散武装。

如果李渊誓死不从,李世民这边就棘手了,之前已经杀了兄弟,现在真的要弑君杀父吗?幸好,李渊非常懂事,没有走极端,适时给了李世民想要的东西。政变结束了,父子二人相见,李渊安抚李世民说:“近日以来,几有投杼之惑。

李世民为什么不在玄武门袭杀太子?(你没有看错)

(昭陵六骏复制品)

投杼之惑是个典故,春秋时期,有一个和曾参同名同姓的在外杀人,有人听说后,跑去告诉曾参母亲:“你儿子杀人了!”曾母不相信,说:“我儿子绝对不会杀人。”没过多久,又有人对曾母说:“你儿子杀人了!”曾母依然不为所动,照常织布。又过了一段时间,第三个人跑来对曾母说:“曾参杀人了!”话音刚落,曾母吓得“投杼逾墙而走”。从此,后世便用投杼之惑比喻轻信谣言带来的疑惑。李渊说他最近几天有投杼之惑,实际上是在向李世民承认错误,对不起,我不该相信那些说你图谋不轨的谣言,我错了。见父皇当着自己的面认输,李世民激动地吸吮父皇乳头,喜极而泣。在这么大的劣势下翻盘,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李世民的泪水

事实证明,李世民是个擅长印象管理,十分在意形象的人。明明是发动政变逼父皇妥协,事成之后,却要吮父皇的乳头,表现出一副很孝顺的样子。贞观二年,李建成下葬当天,李世民在宜秋门“哭之甚哀”,人都是你亲手杀的,你却哭得如此悲痛。一来是为了表现他对兄弟的情义,李建成好歹是你大哥,你要是在他的葬礼上喜上眉梢,或者面无表情,传出去影响不好。二来是为了安抚魏征、王珪等人,他们做为故太子的臣僚,也参加了葬礼,现在为李世民服务,你要是在葬礼上继续声讨李建成的“恶行”,那么魏征这些“帮凶”们会怎么想呢?那些被新当局既往不咎的东宫党羽会不会人人自危?如此一来,明显不利于政局稳定。

该笑的时候笑,该哭的时候哭,该狠的时候,李世民也不会手下留情,前脚吮完李渊的乳头,后脚就去杀太子、齐王的儿子了,李建成家里,除长子太原王李承宗早死外,次子李承道、三子李承德、四字李承训、五子李承明、六子李承义都被李世民诛杀,李元吉这边,他的五个儿子也惨遭屠戮,李元吉死的时候不过二十四岁,他的五个儿子能有多大呢?老四老五恐怕连十岁都没有。有传言说李世民杀了大哥、弟弟全家,这个确实是冤枉李世民了,根据出土的墓志来看,李世民只杀男性,不杀女性,李建成、李元吉的妃子,还有他们的女儿,都幸免于难,被养在宫中。

看完之后,你的心中可能会有疑问,既然是在临湖殿伏兵,为什么不叫“临湖殿之变”,而要叫“玄武门之变”,史书为什么非说“伏兵于玄武门”?还有,明明带了上百人去政变,为什么要说只带了十人?政变虽然结束了,李世民不久也登上了皇位,但他意识到,自己必须做出改变,因为他可以通过政变上位,别人也可以通过政变赶他下台,为了防止类似的事情再度发生,李世民做了哪些措施?

因为篇幅已经很长了,且回忆太多往事容易伤神,所以这些问题下次再说^_^

……

(未完待续)

李世民为什么不在玄武门袭杀太子?(你没有看错)

(大唐芙蓉园夜景)

参考资料:

《旧唐书》

《新唐书》

《资治通鉴》

《贞观政要》

《战国策》

牛劲功《安元寿墓志中的几个问题》

顾乃武《李渊与玄武门之变相关两题辨析》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账号“时拾史事”(historytalking)。想看轻松有趣的历史?想了解正史中的八卦事?想知道历史中的各种稀奇古怪?关注我就对了

。扫一扫二维码也可关注哦。你还可以通过网易云阅读、腾讯新闻客户端、zaker、鲜果、flipboard多种形式搜索订阅时拾史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