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沟流月去无声,追寻曹雪芹卓尔不群的背影,让我们在时间的流逝中走进历史,感受星汉流年中那曾经的风雅。10月10日至11月10日,值洛阳师范学院百年华诞之际,文学院特举办“红楼读书月”活动,邀请国内一流红学大师,为你重新解读《红楼梦》。10月18日下午2:00,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孙玉明教授在我校做了题为《<红楼梦>漫谈》的讲座。  孙玉明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红楼梦研究所所长,《红楼梦学刊》副主编、常务编委,并兼任中国红楼梦学会秘书长等职,2010年起担任红学会副会长。
孙玉明教授《<红楼梦>漫谈》讲座内容概要:
在《红楼梦》的所有版本中,最为特殊的应该是残存16回的甲戌本。甲戌本在开篇第一回,从女娲补天开始讲起,一字一句,大展奇幻,精彩非凡。除了甲戌本之外,其它版本均少了四百余字,不免致使章回衔接欠妥当。 小说是说话的艺术,具体来说它源于说书人。《红楼梦》作为一部经典的小说,是从口头语言凝练成书面语言的重要代表。而这种凝练的书面语言,具体可见隋唐时期杨肃听书的故事。隋唐时期,杨肃夜晚失眠,难以安睡,便叫来说书人讲故事,随后拜托自己的胞弟听完故事后再复述于杨肃。由于故事过长,再后来便利用精炼的语言将口头讲的故事,以书写的方式保存起来。这使得后来的书面语言不断得到发展和延续。
在红楼梦第一篇章,随着黛玉进园开始,作者便通过黛玉的视角将贾府的庭院设计以及各色人物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在情节上,从贾母说话的细节,如:“今天有远客到访,告诉后院的姑娘们不必读书”等,使得迎春惜春和探春等人物有机会和读者见面,同时又恰当地反衬贾府的小姐们具有一定的文化涵养。除此之外,从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场景中,又表现了王熙凤是一个不笑不开口的笑面虎式人物。由此可见《红楼梦》中独特的叙事艺术:不平铺直叙,而是让故事主动开口说话。
《红楼梦》是一部结构完整的长篇小说,其中包含着作者的巧心设计。文章一开始,就为读者虚构了一僧一道在青埂峰下畅谈,见到一块宝玉后,携着宝玉到“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中安身乐业,这就为以后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此外,通过黛玉初进园拜见贾赦时,贾赦院里除了穿红着绿的丫鬟外,还有着七八个小妾到后来贾赦不顾贾母的劝阻娶鸳鸯等故事情节,为刻画贾赦的好色做了铺垫。
从哪个角度、以哪种态度来研究《红楼梦》,都是需要思考的事情,研究《红楼梦》就应以小说的眼光去看,而不是以历史的眼光去看。《红楼梦》不是一本百科全书,百科全书是科学的、严谨的,《红楼梦》是一本写得好的小说,是一部好的文学作品。而文学仅仅是文学,研究文学就应以文学的手段,文学的态度。带有浓重的政治倾向去研究《红楼梦》,研究其它经典作品都是不可取的。《红楼梦》作为文化精品,不仅是永久的,还是宽泛的、多民族的。 (以上内容据孙玉明教授讲座整理) 编辑:邵楠楠
配图:齐知利 审校:刘文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