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南朝巨谍宇文虚中之死

 昵称37590147 2016-10-25

  
  南朝巨谍宇文虚中之死
  (一)
  宇文虚中是个很奇怪人,他既在《金史》中有传,又在《宋史》中有传。宋金两史中都有传的我所知道的还有两个人,一个是张觉,一个是郭药师。郭药师在《金史》中被列入正常的列传中,在《宋史》中被列入《奸臣传》中。张觉更惨,不但在宋史《奸臣传》中和郭药师是邻居,在《金史》中更被列入了《叛臣传》中。只有宇文虚中不同,他不但在两史中有传,而且两边的历史对他还都评价不低。也就是说,双方都认为他是自己人。在非常强调忠心的封建王朝,一个受过传统儒家教育的人,真的能做到忠于两个敌对的朝廷么?宇文虚中到底是姓“宋”还是姓“金”呢?
  宇文虚中(1079—1146),字叔通,成都华阳人。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考中进士,当过地方官,后来,被提拔入中央政府担任起居舍人、国史编修官、同知贡举,后来又升任中书舍人。
  宋徽宗执政末期的宣和年间,为了收复在五代时期被石敬瑭割让给辽国的燕云地区,在朝中大臣王黼、蔡攸、童贯等人的策划下,准备联合东北地区崛起的新兴国家——女真族建立的金国,对辽国进行南北夹击。时任中书舍人的宇文虚中上书坚决反对。他认为,现在宋国和辽国一直保持着和平关系,一旦宋金联合灭了辽国,那么新崛起的强悍野蛮的金国,势必会借着胜利的势头南下进攻宋国,那么“以百年怠惰之兵,当新锐难抗之敌;以寡谋安逸之将,角逐于血肉之林。臣恐中国之祸未有宁息之期也”。
  收复燕云地区,是宋朝的太祖太宗都没有完成的伟大事业,宋朝君臣此时集体陷入建立超越先祖的伟业的幻想中,这一番话自然听起来相当刺耳。宰相王黼大怒,把宇文虚中降为集英殿修撰。后来宇文虚中连续“建十一策,上二十议”,结果都被押下来没有上报。
  1125年二月,辽国末帝天祚帝耶律延禧被金军抓获。辽国灭亡。八月,天祚帝被押到金国上京会宁献俘,就在这个月,在完颜宗翰和完颜宗望多次劝说下,金太宗完颜晟命令各军挑选精锐士兵准备伐宋。在和金国联合灭辽中,北宋军队出尽洋相。两次派出近二十万大军进攻占据燕京的北辽小朝廷,两次被只有两万余人的北辽军队击败,北宋自然而然地成了金国的下一个目标。
  1125十月,金太宗完颜晟任命谙班勃极烈完颜杲为都元帅,分东西两路伐宋。西路由完颜宗翰(就是大名鼎鼎的粘罕,金太宗的堂侄)任左副元帅兼先锋,经略使完颜希尹为元帅右监军,左金吾上将军耶律余睹为元帅右都监,自西京进攻太原。东路则由完颜宗望(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次子)为南京路都统,完颜阇母为副都统,刘彦宗兼领汉军都统,从南京平州进攻燕京。金国这方面部署已定,宋朝上下还丝毫没有察觉,金宋两国还在互相派遣使者,一派和平气氛。
  当年十二月,东路金军率先动手,首先攻破檀州,没多久又攻陷蓟州,很快就全部占领宋国刚刚到手的燕京及所属六州。东路军也迅速南进,准备进攻山西重镇太原。宇文虚中此时正和童贯在太原城内。童贯借口要向宋徽宗亲自汇报军情,带着宇文虚中离开太原逃回汴梁。到了京城,宇文虚中向宋徽宗报告了金国大举进攻,北方大批城镇沦陷的情况。宋徽宗这时才想起宇文虚中先前说的话来。他忧心忡忡地问宇文虚中:“王黼当初没有听你的话,现在金人两路并进,事情到了这地步,该怎么办呢?”很显然,宋徽宗早已经忘记了,在所谓的收复燕云后,自己赐玉带给王黼,进封他为太傅,楚国公的事情了。宇文虚中直截了当地说:“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您应该先下罪己诏,然后革除政务中的弊端,以收回人心。”宋徽宗自己也清楚自己干的缺德事情太多,官怨民怨都太大,于是命令宇文虚中草拟了一道罪己诏,发布天下,不久后干脆把皇位让给儿子赵桓,就是历史上的宋钦宗。
  1126年正月,宋钦宗正式登基,改年号为靖康。而次时,东路金军在“三姓家奴”郭药师(先叛辽降宋,后叛宋降金)的带领下,一路势如破竹,兵锋直指宋朝都城东京汴梁城。钦宗一面派人四处调集军队进京勤王(宇文虚中被派出京城去督促西北军队勤王),一面在李纲的主持下坚守。但是,朝廷内部关于是战是和争吵相当激烈,宋钦宗在战和之间摇摆不定。此时的金军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已经抵达汴梁城下。不久,宋朝各路勤王兵马逐渐聚集在汴梁周围,不久,河北、河东路制置使种师道,武安军承宣使姚平仲(姚古的养子)等人率兵赶到。钦宗使者郑望之出城谈和,宗望开出条件:宋给金军犒师金银绢采各一千万,马驼驴骡等万匹,尊金国皇帝完颜晟为伯父,遣返逃亡到内陆的燕云等地的百姓,割太原、中山、河间三镇等地给金国,派亲王宰相到金国为人质,赔偿大量军费。这样苛刻的条件,郑望之不敢答应。于是宗望再次下令攻城,钦宗赶忙派李邺带着诏书出使金营,几乎接受了金军所有条件。钦宗还下令在汴梁搜刮金银,一共得金二十万两,银四百万两,全部交给金军,并答应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今河北河间市)三镇,并把弟弟康王赵构、宰相吕颐浩等送往金营做人质。金军在宋军勤王军队越来越多,大多条件都已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开始撤军。
  此时,主战派的李纲则扣下了钦宗下令割让河北三镇的诏书,并安排姚平仲前去劫营,结果姚平仲劫营失败,劫营者全军覆没,姚平仲也逃得无影无踪。金军再次返回攻打汴梁。宋钦宗只得再次派人前往金营议和,结果没有一个大臣敢前去。谁都知道,这时的金营上下,肯定是一片愤怒,谁也不知道愤怒的他们会做出什么。最后,还是宇文虚中挺身而出,接受出城议和的使命。他坐在筐中被送出城外,面见金军使者王汭,多次进入军营谈判。在宋军勤王军队越来越多,金军粮草越来越少的情况下,金军在得到割让三镇的诏书后,答应退军。退军前,大概觉得赵构不像王子,或者是和皇帝的关系还不够近,于是他们要求把人质康王赵构送回,要求另派亲王,于是钦宗改派肃王赵枢去做人质。
  金兵第一次退去以后,钦宗认为宇文虚中议和有功,任命他为签枢密院事。而此时帝国的文臣武将们却在金军退去后立刻都变得非常勇敢。李纲嘲笑宇文虚中说:一走而为内翰(指宇文虚中从太原逃回京城),再走而为大资(指宇文虚中从勤王军中回到京城),三走而为枢密(指宇文虚中从金营回到京城)。于是言官们纷纷上书弹劾宇文虚中,说他擅自议和,割让三镇。钦宗也决定拿宇文虚中当替罪羊,于是下令把他赶出京城,让他去出任青州刺使,不久又给免职。第二年(1127年),金军再次两路攻宋,不久东京汴梁陷落,宋徽宗和宋钦宗一齐做了金人的俘虏,北宋灭亡。
  
  (二)
  北宋灭亡不久,逃亡在外的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称帝,改年号为建炎。建炎元年,宋高宗又把宇文虚中流放到韶州。金军在得知赵构登基,金国所立的张邦昌被杀后,立刻举兵南下,捉拿赵构。
  建炎二年,被金军赶得四处逃命的宋高宗赵构,下诏寻求愿意出使金国的人——名义上是去迎接被金军掳走的徽钦二帝,实际上就是去谈投降条件。此时宋金两国仍然处于战争状态,这是个吃力不讨好的差使,所以根本没有什么人愿意去。宇文虚中再次站出来应诏,说他愿意北上出使金国。于是宋高宗任命他为资政殿大学士和祈请使,以杨可辅为副使,一同出使金国。
  好不容易到了金国上京,向金国表明来意。此时打得赵构满世界乱窜的金国对宇文虚中的到来根本不感兴趣。和谈,对不起,俺们打得正高兴,还准备抓住非法登基的赵构呢;迎接徽钦二帝更不用想,如果抓不住赵构的话,俺们还要留着他们做人质呢,所以你们还是请回吧。使团的其他人员都回去了,可是宇文虚中决定留下来。他找了个借口对金人说:“我奉命北来迎接二帝,不接到二帝我绝不回去。”金国人也不管他,于是他独自留了下来。
  此时的金国,占领了大量辽国和宋的地区,这些地区的主要居民都是汉人,所以需要大量的汉族官员。而且金国内部正在进行国家制度改革,需要这方面的专业人才。由宇文虚中才华出众,字又写得非常漂亮。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在宋朝又担任过高官,很快就引起注意,并得到提拔和重用重用,而他也很爽快地接受了任命。他从翰林学士做起,官越做越大,后来任知制诰兼太常卿,被封河内郡开国公。后来,金国立金太祖《睿德神功碑》——此碑由参知政事韩昉作文,翰林承旨宇文虚中书写,翰林待制吴激题篆额,宇文虚中因此被封为金紫光禄大夫,金人称他为“国师”。
  注意和提拔宇文虚中的人是谁呢?从历史资料推断,这个人应该是韩企先。金世宗时,学习唐太宗图功臣像于凌烟阁的故事,选取跟随太祖太宗创业时功劳最大的二十一人,将他们的画像挂在衍庆宫中。二十一人中,只有两个人不是完颜家族的人,一个是兖国公刘彦宗,另一个就是齐国公韩企先。
  韩企先是辽国贵族韩知古的后代,韩家是辽国最有权势的汉人家族,世代仕辽。曾中过辽国科举的进士。在金灭辽的过程中,被完颜杲(斜也)提拔为枢密副都承旨,后来又升任转运使。接着又被完颜宗翰看中,任命他为自己大本营山西大同的最高长官西京留守。天会六年,汉人中的最高官员枢密院知事刘彦宗去世,完颜宗翰趁机推荐韩企先担任这个职位。后来他做官一直做到尚书右丞相。
  《金史》上说,韩企先“为相,每欲为官择人,专以培植奖励后进为己责任。推毂士类,甄别人物,一时台省多君子”。意思是说,韩企先当宰相的时候,特别喜欢提拔培养有才华的年轻人。而且他还很巧妙地在当时金国最有势力的人物宗干(金太祖长子)和宗翰只间保持平衡,“弥缝阙漏,密谟显谏,必咨于王”。也就是说,有什么大小事情,他必定要找宗干和宗翰商量。所以,宗翰和宗干都很看中他(宗翰、宗干雅敬重之)。他在熙宗一朝的朝廷斗争中,不但没有倒下,而且在皇统元年被封为濮王。在以武开国,武将贵戚成群的金国,一个辽国的汉人,文人书生,能拜相封王,韩企先可以说是一个相当不简单的人物。
  宇文虚中虽然在金国做官,但是在他的内心,一直把自己看做一个宋国的臣子。他曾给家人写信说,自己在金国当官是被迫的,自己对宋朝依然忠心(中遭胁迫,幸全素守,惟一节一心,待死而已);在给妻子的信中,他说自己只希望不辜负国家,而且无时无刻没有忘记皇帝,忘记家人(惟期一节不负社稷,不愧神明,至如思念君亲,岂忘寤寐,俯及儿女,顷刻不忘)。他还曾写下许多表明此类想法的诗句。如他的七律诗《在金日作(三首)》,如:遥夜沉沉满幕霜,有时归梦到家乡。传闻已筑西河馆,自许能肥北海羊。回首两朝俱草莽,驰心万里绝农桑。人生一死浑闲事,裂眦穿胸不汝忘。诗中以苏武自许。还有一首是这样写的:满腹诗书漫古今,频年流落易伤人。南冠终日囚军府,北雁何曾到山林。开口摧颓空抱朴,胁肩奔走尚腰金。莫邪利剑今安在?不斩奸邪恨最深。然而他自命苏武,许多被拘留在金国不肯为金国做事做官的宋朝士大夫却因为他在金国做官而看不其他,他为此感到内心苦闷,曾写诗说:去国匆匆虽来年,公私无益两茫然。当时议论不能固,今曰穷愁何足怜?生死已从前世定,是非留与后人传。孤臣不为沉湘恨,怅别三韩别有天。
  
  
  (三)
  宇文虚中的官越做越大,接触到了大量的金国的政府文件,于是他不仅了解到很多金国内部斗争的情况,而且知道有许多在北方做官的汉人中,有许多对金国不满的人,于是他开始偷偷地结交这些人,开始建立自己的人事和情报网络(然因是而知东北之士皆愤恨陷北,遂密以信义结约,金人不觉也)。高士谈就是其中之一。
  高士谈字季默,北宋名臣高琼之后。此时也在金国做官,任翰林直学士。他和宇文虚中一样,虽然在金国做官,但也是心怀故国。他曾写五言诗《不眠》表达内心痛楚:不眠披短褐,曳杖出门行。月近中秋白,风从半夜清。乱离惊昨梦,漂泊念平生。泪眼依南斗,难忘故国情。
  当然,由于宇文虚中做的是秘密情报工作,所以很多北来的宋人不了解其中内情,看到他在金国官越做越大,非常鄙视他。洪皓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洪皓,字光弼,政和五年进士。《容斋笔记》作者洪迈之父。宇文虚中在金国开始做官不久,宋朝新的求和使者洪皓也到达金国上京。洪皓年轻时就志向非凡,才华横溢。史书上说,宰相王黼和朱勔都很看好他,想把闺女嫁给他(王黼、朱勔皆欲婚之),而洪皓却很看不起王黼、朱勔的为人,所以,没有接受他们的美意。由此也可见洪皓人品之一斑。
  洪皓奉命出使云中,去当时的金国实权人物宗翰营中讲和。此时宗翰已经立了宋朝降臣刘豫做了齐国的皇帝,于是他让洪皓去齐国做官。洪皓宁死不从,宗翰一怒之下准备杀了他,多亏有人讲情,于是宗翰决定把他送到上京附近,交给自己的亲信完颜希尹看管。完颜希尹很敬重洪皓,让他做自己八个儿子的老师。
  洪皓到了上京,宇文虚中很快就得到了消息,他会见洪皓,并且向金国方面等推荐洪皓,但洪皓是那种“忠臣不仕二主”的人,个性梗直,坚决不肯答应做金朝的官,而且还公开表示他看不起宇文虚中(见而甚鄙之)。
  洪皓留在北方,主要干的其实也是间谍的工作。他一边打听宋徽宗宋钦宗及赵构亲生母亲韦太后等被掳到金国的皇族人士的消息,然后派人把这些消息传回南宋朝廷,同时把南宋朝廷的消息传给宋徽宗宋钦宗等。皇统初年(宋绍兴十一年),他甚至拿到了宋徽宗和韦太后的亲笔信,然后派李微送给宋高宗,宋高宗十分高兴。他还派人把大量的金国内部情报和动态送到南边去。同时,他记录了大量的金国的各种资料,回到宋国后,写了《松漠纪闻》、《金国文具录》等书,记录了大量金国的见闻,到现在仍然是研究金史的重要资料。
  总的来说,洪皓做的是下层的半公开的情报工作,而宇文虚中不同,他干的上层的,秘密的间谍工作。他使用的送情报的方式十分专业,花样繁多。他曾经使用的方式就有以离合诗和符录隐语的方式南宋朝廷提供情报,还有一种方式是密码信(以樊书经文寄季弟南阳公及龙图公),当然也少不了当时经常使用的秘密送情报的方式——蜡丸书(公复以蜡书潜言虏中事)。
  而且,他在金国政府高层,还利用职务之便,帮助宗干同时也是为宋朝除去了对宋朝为害最大的宗翰。宗翰在亲信高庆裔被抓后,请求退休(乞致仕),想保住性命,结果朝廷批复不准,最后宗翰死于狱中。批复拒绝宗翰退休的诏书,就是宇文虚中写的。
  而且每次金国朝廷讨论南侵的时候,宇文虚中就说南征费钱费力,极力阻止南征。这时候宗干和宗弼已经完全掌握了朝政。宗干任用的主要汉人官员是辽国的降臣韩企先和韩昉,宇文虚中和他们共事,他的意见肯定能影响到他们。而且这种舆论,很容易引起朝廷中那些不喜欢打仗的文人,或者想过安稳日子的女真武将的共鸣。文官喜欢太平,而武将们打了这么多年,都觉得抢也抢够了,也该休息休息了。所以宋朝议和使者王伦回宋后,说:“虚中奉使日久,守节不屈。”此时宇文虚中的儿子宇文师瑗在福州担任转运判官,于是宋高宗特地下令要福州地方官多多照顾宇文虚中的家属。
  
  (四)
  皇统初年,宗干去世,宗弼(即金兀朮)掌握金国朝政。于是金国在皇统二年,向宋国素要在金国做官的宇文虚中、张中孚、张中彦、郑亿年、杜充、张孝纯、王进等人的家属。而在《宋史》中对这件事情的描述是,秦桧害怕宇文虚中破坏议和,于是把他的家属全部遣送去了金国(桧虑虚中沮和议,悉遣其家往金国以牵制之)。按常理说,宇文虚中一直反对金国南攻宋国,主张金国和南宋议和的,为什么秦桧反而害怕宇文虚中破坏议和,要把他的家属送往金国呢?
  原来,此时的军事态势已经朝着向南宋有利的方向发展。首先,在陕西四川,吴玠吴璘接连击败宗弼的进攻,稳住了川中形势。1139年(金天眷二年,宋绍兴九年)六月,宋将刘锜取得顺昌大捷,随后宋军展开反攻,岳飞一部甚至进攻到离汴梁只有四十五里的朱仙镇,战争形式对南宋非常有利。宗弼虽然几次进攻南宋,但南宋军队越战越强,金军的进攻也越来越无力。宗弼终于意识到金军已失去绝对的军事优势,于是改变策略,开始想讲和。而身在金国的宇文虚中对这种情况非常了解,所以他建议南宋朝廷不要急着议和。
  但宋高宗却不想再打下去了,他也非常希望和金国讲和。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他被金军打怕了,当年他被打得一路南逃,甚至一度被金军赶得逃亡到海上。二是在战争中,各地武将的权力越来越大,军队已经有“吴家军”、“岳家军”等称呼,他害怕最后形成军阀集团,威胁到皇帝的位置。这也是历代大宋皇帝和文臣们都非常忌讳的事情。三是金国威胁说要放回被俘虏的高宗之兄,宋钦宗赵桓。在金国占领的中原地区立钦宗为帝,这也是对宋高宗最大的威胁。所以,在金国的威逼利诱之下,宋高宗和金国议和,并按照议和条件,于1141年(金皇统元年,宋绍兴十一年)杀掉了岳飞。
  皇统二年,宇文虚中得知宗弼向南宋索要自己的家属时,曾拜托南宋使臣王伦密奏高宗说:“若金人索取我家属,就说我的家人已经被乱兵所杀。”宇文虚中的儿子宇文师瑗也上书宋高宗,请求不要把自己的家人送往金国,结果宋高宗和秦桧全然不理会。在秦桧的亲自监督和催促下,宇文虚中的家属被一个不漏地全部送给金国(桧谕旨监司迫遣,老幼无一遗者)。
  皇统六年二月,金国发生了两件事情。一件是右丞相韩企先去世,一件事情是唐括酬斡家奴杜天佛留告虚中谋反。四月份,金太宗之子宗固为太保,接任右丞相兼中书令。六月,宇文虚中和高士谈被杀。宇文虚中死得很惨,全家百余口被活活烧死,据说连老天看了这出惨剧都变了脸色(虚中与老幼百口同日受焚死,天为之昼晦)。
  宇文虚中被杀,宋史和金史中所记载的原因都差不多(我估计宋史很可能是抄的金史),都说他恃才放旷,看不起女真贵族官员,喜欢说他们是粗人,所以得罪了许多人(凡见女直人辄以矿卤目之,贵人达官往往积不能平)。所以他们故意千方百计故意找宇文虚中茬。当时皇宫许多宫殿的名字都是宇文虚中取的,他们就说宇文虚中给宫殿取的名字,暗含讽刺之意(虚中尝撰宫殿榜署,本皆嘉美之名,恶虚中者擿其字以为谤讪朝廷)。然后是杜天佛留告宇文虚中谋反,于是这些人就罗织罪名就杀了他。至于到底谁要宇文虚中死,书上没有说。
  宇文虚中死的时候,还有一件事情很古怪。据说有关部门告宇文虚中谋反,说他的图书等都是谋反工具,宇文虚中说:“判我死罪没什么,但如果说图书都算谋反工具的话,南来的士大夫家家都有,高士谈家图书比我家的图书还多,难道他也想谋反?”于是有关部门就认定高士谈也想谋反,把高士谈也一起杀掉。
  金宋两方似乎都对宇文虚中的死因没有什么异议,但是,在宇文虚中死后,两方的反应却大大不同。《金史》的宇文虚中传里,开始对宇文虚中评价很高,认为他被杀很冤枉,却在他传记后的“赞”(评论)中说:宇文虚中出使金国,“朝至上京,夕受官爵”,并且说,此岂“行己有耻”之士,可以专使者耶?二子(宇文虚中和王伦)之死虽冤,其自取亦多矣。显然对宇文虚中颇有轻视不满之意。
  宋史中的记载则十分耐人寻味。宇文虚中死后,后来的宋朝政府为他做了三件事情。一件事是宋孝宗淳熙年间,朝廷宣布宣布追赠宇文虚中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为肃愍,并赐庙号为仁勇。宋孝宗和宋高宗不同,他锐意恢复中原,即位不久就发动隆兴北伐。他为被高宗冤杀的岳飞正式平反,也是淳熙年间(淳熙六年)。第二件事情是由于宇文虚中全家被杀,没有后代,于是宋孝宗命令宇文虚中的同族宇文绍节过继给宇文虚中之子宇文师瑗,宇文绍节先是补官仕州县,后来中进士,最后还做官做到吏部尚书。第三件事情是开禧初年,宇文虚中被加赠少保,赐姓赵氏。开禧是宋宁宗的年号,宋宁宗是南宋第二个发动北伐的皇帝,那次北伐就叫开禧北伐。加赠少保,已经是殊荣。赐姓赵已经很明显地说明了,宋朝方面认为宇文虚中始终是忠于宋的。
  
  (五)
  按《金史》中的说法,宇文虚中是因为被唐括酬斡家奴杜天佛留告发谋反,四个月后,因为查无实据,所以被以可笑的“以图书谋反罪”杀掉,更可笑的是他临死的一句话还连累了自己的好朋友高士谈,宇文虚中和高士谈真可谓死得既希里糊涂又可笑。
  表面上看,这种说法也说得通。宇文虚中于二月份被告发。四月份,金太宗之子宗固被任命为太保,接任死去的韩企先为右丞相兼中书令。宗固是金太宗之子,属于保守派,在金朝前期斗争中,其兄宗磐被宗干联合完颜希尹所杀。韩企先、韩昉、宇文虚中的后台就是宗干,此时韩企先已死,由于宇文虚中看不起女真贵族,说他们是粗人,加上他曾参与宗磐被杀一事,所以“粗人”宗固非常恨他,于是找借口杀了他。很明显,杀宇文虚中的人,应该是宗固。
  金史中的另一段事情,则说明宗固的背后另有其人。这个人就是当时掌握朝政的宗弼。金史《孟浩传》中写了这么一件事情。韩企先病重时,宗弼前往探病。当时韩企先的心腹田珏也在韩企先那里,听说宗弼到了,他知道宗弼一向很讨厌自己,于是赶紧躲藏到屏风后面。宗弼到了后问韩企先说:“丞相您年纪大了又病重,谁能在您去世后担任宰相呢?”韩企先于是向宗弼推荐田珏。宗弼却听信了蔡松年对田珏的谗言,对韩企先说:“这个人该杀。”田珏在屏风后听了,吓得浑身是汗。这件事情说明了宗弼是有权决定宰相的人选的,宗固能当右丞相是宗弼决定的,真正想杀宇文虚中的是宗弼。
  金国朝廷内,汉族士人分为两派——辽派士人和宋派士人。辽派士人是以辽国降臣右丞相韩企先韩昉为首,主要依附宗干。另一派以宋朝降臣燕山府太守蔡靖之子蔡松年为首,主要依附于宗弼。蔡松年刚开始想结交田珏,结果田珏因为他是宋朝降臣蔡靖的儿子而看不起他,所以蔡松年经常在宗弼面前说田珏的坏话。
  两派斗争的结果是,宗干在皇统元年去世后,他的主要谋士韩昉在他去世后马上被赶出朝廷,去担任济南尹。皇统六年二月,韩企先一去世,他所提拔的宇文虚中、高士谈就被告谋反。同样是在这一年,已经被贬到济南韩昉则接连几次上表请求退休。一切迹象似乎表明,由于金国内部两派汉族士人的斗争,于是宗弼借宗固之手,杀掉了属于韩企先一派的宇文虚中、高士谈等人。问题是,如果真相是这样的,为什么宋史中不说明一下,说宇文虚中死于金国内斗,而是一味照抄金史中的说法呢?难道其中另有隐情。
  关于宇文虚中的死因,还有另一种说法。《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54中是这样说的:资政殿大学士宇文虚中,既为金人所用,知东北之士愤为左衽密以信义感发之,从者如响。乃与其翰林学士高士谭等同谋,欲因亶郊天就劫杀之。先期以蜡书来告于朝,欲为之外应,秦桧拒不纳。会事亦觉,虚中与其子直显谟阁师瑗皆坐诛,阖门无噍类。大致意思是:宇文虚中在上京和高士谈(谭)同谋,准备趁金熙宗完颜亶去祭天的时候劫杀他。先派人送蜡丸书给朝廷,结果秦桧拒不接受,最后事情暴露,宇文虚中和高士谈都被杀。不过,这个记载中,有许多东西说不通,宇文虚中此时已是六十七岁高龄,高士谈此时年纪也不小,而且他们都是文人,真的有能力劫杀金熙宗么?
  清代的全祖望在他的《鲒埼亭集》中的一番话,似乎为我们揭开了谜题。他在谈到宇文虚中时说:虚中伪受金官,志图挟渊圣南归,事已垂成。秦桧以其蜡丸泄之金,遂与同谋高士谈阖门受害,故宋为之赠官予谥立庙置后。意思是宇文虚中假装接受金国官职,图谋带着宋钦宗赵桓(渊圣)回南宋,事情接近成功了。由于秦桧把他写的蜡丸信交给金国,事情暴露了,于是金国才将他和同谋高士谈一起杀掉。所以后来宋朝才会为宇文虚中“赠官予谥立庙置后”。而且在谈到这件事情时,全祖望还特地写信给自己的好友杭世骏,杭世骏正在为金史作注释工作,全祖望向他说名了自己的看法,请他为宇文虚中正名,杭世骏也非常同意他的看法。很显然,这种说法比劫杀金熙宗的说法更可靠,也更接近真相。
  详细的过程应该是:宇文虚中制订了计划,准备接宋钦宗赵桓返回宋国。他先给南宋朝廷写了蜡丸信,说明自己的计划,并要求朝廷派人接应。他却不知道,钦宗回国是高宗赵构最无法接受的事情。一旦钦宗回国,赵构将面临着失去皇位的危险。因为他一直以来都口口声声地说要迎接二圣还朝,如果钦宗如何自处?难道把辛苦得来的皇位拱手让给钦宗?但是,这种想法,赵构却不能对宇文虚中说明,也不能拒绝他的计划。问题是,如果宇文虚中长期没有接到指示,擅自行动,真的把钦宗偷偷送回了宋朝,赵构将面临一个巨大的尴尬和复杂的局面。
  那么,如何才能阻止宇文虚中的计划呢?赵构和秦桧商量后,认为要想彻底断绝钦宗回国之路,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出卖宇文虚中,把他的计划泄露给金国,借金国之手杀掉宇文虚中。于是秦桧把宇文虚中写给南宋朝廷的蜡丸信交给金国方面。
  宗弼接到南宋方面的告密后,并没有立刻杀掉宇文虚中。因为他此时也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局面。此时韩企先刚死不久,宇文虚中既是韩企先提拔起来的人,又是南宋降臣,而且有“国师”之名,如果由自己出面杀掉宇文虚中的话,很容易引起朝廷中各派士人的恐慌,造成政局的动荡。如果以间谍罪杀掉宇文虚中的话,宗弼自己也无法下台。因为自宗干死后,朝廷政权主要由宗弼掌握,而此时宇文虚中依然受到重用。同时,由于几次南征的原因,宗弼大量使用了解宋朝国情的宋国降臣,如果宇文虚中被证明是间谍的话,宗弼也难辞其咎,他的政敌们难免不会群起而攻之。
  所以在宇文虚中二月份被人以谋反罪告发后,宗弼并没有马上处死他。而是先于四月份任命保守派的宗固为右丞相,然后借宗固之手,以宇文虚中得罪女真贵人达官之名杀掉了他和高士谈。而宇文虚中死前说的“如果说图书都算谋反工具的话,南来的士大夫家家都有,高士谈家图书比我家的图书还多,难道他也想谋反?”之类的话,很有可能是栽赃给宇文虚中。这样一来可以既可以说明高士谈被杀的理由,顺便杀掉宇文虚中的同谋高士谈;二来可以借此搞臭宇文虚中。因为如果宇文虚中真的说了这番话的话,那就说明他不但是个害死高士谈的小人,还想把南来的士大夫们都拖下水,南来的士大夫自然会人人都痛恨他。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金史中没有明说宇文虚中的真正死因。而宋史中更因为宇文虚中的间谍身份和被宋高宗出卖而死,更不会说明他的真正死因,所以只是照抄了金史中对宇文虚中之死的记载。
  可怜南朝一代巨谍宇文虚中,不但生前被自己忠心耿耿所效劳的朝廷出卖,死后还被许多人误解抹黑,想来真让人感到可悲可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