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袁征:网络上从来就不是讲道理的地方?不对

 木头1018 2016-10-25



文 | 袁征




早些时候,我在《大家》发文章,说好些人借口“一方面”“另一方面”,硬将两个互相对立的主张拢在一起。这种自相矛盾的做法可以证明一切鬼话,能够为最岂有此理的事情辩解。

这惹来很多争论。

一位读者留言说,假设建房子,有人讲因为当地经常地震,所以要按十级防震设计。又有人讲,由于资金不够,不能搞十级防震。为什么其他人不能同时赞成这样两个互相不同的讲法?难道那样就可以证明地球是方的?

这是个机智的挑战。





可惜那位先生忽视了一条基本规则。

自相矛盾是一个人同时提出或者接受这样两个讲法:它们说的是同样的人或同样的事物,对同样的问题进行判断,但一个说“是”,另一个说“不是”。例如:“一方面,这样做是正确的。另一方面,这样做不是正确的。”这样的两句话不可能都对。

要是两个讲法说的不是同样的人或同样的事物,那不是自相矛盾。说“哥哥是傻帽。弟弟不是傻帽”,有可能两句话都对。如果两个讲法不是判断同一个问题,那也不是自相矛盾。说“他是个好演员。但他不是个好丈夫”,没准两句话全讲中了。

“这房子应该按十级防震设计。但现在钱不够。”前一句讲的是房子,后一句讲的是票子。前一句判断怎么设计才合适,后一句判断数量足不足。两句话连在一起并不冲突,可能是对客观矛盾的正常叙述。我们知道该怎么做,但没有条件那么干。这样的事情多了去了,一点也不奇怪。

自相矛盾的是这样的讲法:

一方面,按十级防震设计是正确的。另一方面,按十级防震不是正确的。

这样的常识几乎任何一本逻辑学的入门书都会讲。争论逻辑问题之前,应该先搞清楚。


▍三

当然,人们平常说话,不一定都那么文绉绉。不过分析观点合不合逻辑,道理是一样的。

《韩非子》里那个有名的故事说,一个人夸自己的盾什么都刺不破,又夸自己的矛什么都刺得破,结果让人笑话。原因是他实际上在讲:

我的盾是什么都刺得破的。我的盾不是什么都刺不破的。

我的矛是什么都刺得破的。我的矛不是什么都刺不破的。

把日常语言变成标准的命题,大家就容易看到违反逻辑的荒谬。


▍四

自己打自己嘴巴的讲法,我们听得最多的,可能是“这一方面是坏事,另一方面是好事”,或者“这既是坏事,又是好事”。

这里的玄机往往在那个“好”和“坏”。所谓好坏,几乎全是个人感觉,没有客观标准。成都人觉得麻辣的菜“好”,广州人觉得清淡的菜“好”。胖子觉得空调的温度再低一点“好”,瘦子觉得稍微高一点“好”。在乎物质享受的人觉得家家有房有车“好”,在乎精神享受的人觉得思想文化活跃才“好”。这争一万年也不会有结果。

但“好”和“坏”是行为的后果,更重要的是行为本身的“对”和“错”。一个女哲学家说,假设一批病人急需器官移植,不然会全部死掉。这时肢解一个健康人,能救很多条命,后果可能“很好”。但这是错的,因为侵犯了那个健康人的权利。很明显,在讨论一个社会行为的时候,大家应该关注的,不是“好”和“坏”,而是“对”和“错”,具体说就是有没有权利这样做,或者这样做有没有侵犯别人的权利。讲“这既是坏事,又是好事”,往往把问题搅得很乱。但如果说“这既是侵犯别人的权利,又不是侵犯别人的权利”,大家一听就知道那不是人话。

讲“这一方面是坏事,另一方面是好事”还可能混淆了不同的时间。惨重的灾难可能带来深刻的反省。深刻的反省是好事。但灾难发生在前,反省出现在后。侵犯别人的权利,造成灾难,这事情本身是错误的,不能说是“好事”。反省是后来出现的,跟灾难不是一回事。另外,反省为什么“好”?因为它有利于防止新的灾难。如果灾难是“好事”,干吗要防止?

自相矛盾往往是用含糊的语言造成思想混乱,合理的判断必须足够准确。


金岳霖编的《形式逻辑》


▍五


我这次惹麻烦,是因为写文章说自己给小孩子讲逻辑。一些跟帖提出很尖锐的批评。

我反驳了其中一条。没想到帖子的作者留言:“您的结论正确。”“我对上次太快下结论抱歉。”

有个素不相识的读者发了很多帖子,跟一位激烈的批评者反复解释我的观点。他写完一条帖子,然后问:“能理解么?”批评者仍然不同意我的主张。那位读者又写:“所以说你还是没能理解,我们再来复盘一下……”他详细写了六段,最后说:“能理解了吧……再不能理解我也不知道怎么细说了。”

就在他接近绝望的时候,原来的批评者改变了想法,回复道:“辛苦你了。”帮我解释的读者高兴起来,发帖说:“能理解就好,没白费功夫。”

早先有两位读者安慰我:“作者不用这么较真。看了、喷了,是信息浏览者的常态。”“网络上从来就不是讲道理的地方。”我感激他们的好意。但事实说明,他们的判断不够准确。大多数读者是很讲理的,尽管有些人比较冲动。

原标题:网上能不能讲道理?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