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缅甸之蒲甘的日出与日落

 叶子菁菁荷 2016-10-25
前言
我这样定义旅游与旅行的差别:旅游就像是一个梦,在梦里可以做光鲜的自己,总是很让人兴奋,即使不幸是个恶梦也可以随时醒来,回到自己原有的生活轨迹;而旅行则现实很多,无论喜欢与否它始终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即使选择结束,它也已是你的过去。
我和桃子一直生活在北京,我们的生活轨迹是“朝9晚5”,每年只能利用跼促的年假四处旅游。30岁这年我决定做些改变,于是辞职开始了这段旅程。出发时规划了三个在我的目的地清单上停留了很久的地方,缅甸、印度和斯里兰卡,买了张300块从武汉离境的机票便上路了。
波澜不惊的旅行生活伴随着时间的飞逝而不停流转,直到旅行结束我才突然发现看似平凡的旅途却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我的生活轨迹。
回来后决定记录下旅行中的见闻,与桃子分享,与所有人分享。
很难说清喜欢摄影多一些还是喜欢旅行多一些,所以采用摄影游记的形式带诸位走进我们的旅途。讲述旅途中的遭遇与幸运,见闻与感悟。





蒲甘还真是厚道,没白白让我们在寒风里苦等,第一天看日出就让我收获了一张满意的照片,完成这张后我就赶紧把地方腾了出来,退到后面抱着相机用眼睛静静地欣赏这美景。这是蒲甘的雨季,看不到热气球点缀在空中的热闹场面,但我想华丽的日出也从来不缺少热闹,干净的天空倒是更给人一种安静、祥和的美感。金色从空气中散去后,我转到人少的西侧,换上广角打算照张塔群。刚一走过来发现瑞山陀塔的影子很有意思,就这样构了张图。

晨光下瑞山陀塔的影子

看完日出我们各自回酒店吃过早饭,再见到水和箫时俩人已经换上了缅甸传统服饰特敏。箫的专业是服装设计,果然两人选的衣服都不俗,箫是一身热情抢眼的红色,水是清新的蓝色特敏配白色上衣。
两人妆扮好后问我怎么样?要知道北京男人天生都不会夸人,在形容别人的时候我们总是能巧妙地避开一切美好的词汇。当时我端详了她们一下,点点头说:“恩、像日本和服,出发”。
考虑到她俩只有这一个白天在蒲甘,早餐时我查了些资料,带她们先去了有蒲甘双雄之称的阿南达寺(Ananda)和达宾纽寺(Thatbyinnyu)。这两个寺庙和蒲甘其他红砖塔不同,是石质的,而且都很华丽,比起这里其他朴素的佛塔,更像是吴哥或婆罗浮屠的感觉。
阿南达寺有个悲惨的传说,据说它的建造者是8个在喜马拉雅山修行的僧人,国王非常欣赏他们的才能于是请他们修建了此塔,建成后国王对此杰作非常非常满意,但嫉妒心起,为了保证这杰作的独一无二,国王在阿南达寺完工后下令杀掉了这8位僧人。如果这不是传说的话,真是想不明白这国王怎么想的,佛经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他却因一座浮屠害了8人的性命,原本建功德的好事,岂不又全部被抹杀。
阿南达寺不仅因精美而闻名,这里的香火也很旺。我们到时前来敬香、贴金的信众络绎不绝,好不热闹。我个人从来不在庙里照佛像或神像,所以只是站在一旁参观这宏伟漂亮的庙宇。


在阿南达寺外围的走廊里,每个佛像正对面都有一个漂亮的大草帘,草帘古朴的形态加上缝隙间透过的柔和阳光,看着就觉得心理特别舒服。我让水和萧分别站在草帘前照了两张剪影。


从阿南达寺出来时天上乌云密布,在去达宾纽寺的小路上,我发现了这段破旧的老城墙。我让萧从墙后的土坡爬了上去,站到了墙头然后摆了个礼拜的姿势。我们自己玩的正热闹呢,惹来一对当地的小情侣过来观摩,开始那女孩夸我“GOOD IDEAR”时我还挺高兴的,后来等我们要离开时她从包里掏出几件隆基,问我是不是也买一条去照相,我才明白原来不是知音啊

走马观花地看完阿南达寺后,没顾上吃饭直接奔达宾纽寺而去,两座寺庙很近,顺着阿南达寺西面的小路过去就是。由于饿着肚子,所以参观达宾纽时相当仓促,只是外围转了一圈内部转了一圈就交差,然后赶紧跑出去吃饭了。
虽然做了如此传统的造型,但一路上总有人问她俩是不是日本人,我就暗自好笑,调侃道:“你看,不是光我说像和服吧”。
这一天除了蒲甘双雄外我们就没再去其他著名景点,只是沿途边走边玩。现在回想起来那天,用“疯玩”这两个字来形容最是贴切。午餐后我们去娘乌市场时走错了路,直到看见好像写着“蒲甘欢迎你”的大牌楼才意识到快到机场了。在市场里被刺鼻的味道熏出来后发现电动自行车已经没电,又不得不推车返回和租车老板谈判。电动自行车降档成自行车后,依然没挡住我们疯玩的脚步,结果在沙地上骑车时水又把脚摔破……就这样我们疯玩了一整天,最后都没时间告别就各自上路了。

有一种缘分,叫佛缘。
有一天下午我骑车在娘乌镇和老蒲甘之间的大路上,看到前面有几位师傅在烈日下赶路,盘算着想给他们照个背影,于是我停在他们前方50米处,准备好相机。为了不让对方觉得不适,我没有回头,只是假装翻看地图等他们过来。没想到的是走在最前面的师傅隔着老远就用中文喊我:“你找哪里,需要帮忙吗?”我的小伎俩立刻被师傅的热心肠化解了,赶紧下车施礼,跟师傅聊了起来。
喊我的师傅法号阿耆多,从泰国北部来,但他原本是台湾人,目前在娘乌镇的瑞喜光寺里已经修行了1个多月,今天是和其他几位师傅赶往阿南达寺做晚课。
阿耆多师傅是个特别善良且热心的人,听我也没说出什么具体目的地,他便简单给我介绍了一遍周边的几个主要景点,告诉我怎么坐公交车等等。看我就一个人旅行,还嘱咐我别随便接受陌生人给的水或食物什么的。他给我讲他认识的一位师傅在印度旅行坐火车时就碰到两个人,看他是出家人很恭敬还行了吻脚礼,拿吃的给他吃拿水给他喝,师傅见他们这么虔诚又以礼相待便没加防范,没曾想吃过东西喝过水就不省人事,等再睁眼发现身上什么东西都没了。我听完心想:这得是什么样的人啊?对出家人都下的了手。
我告诉阿耆多师傅自己下一站就是印度,师傅皱了皱眉说:“那你父母担不担心啊?”还没等我回答,他继续说:“肯定是担心的,子女在外父母都是担心的。看你这么善良,怎么能不担心呢。”他说的对,我心里也清楚,虽然父母都很支持我去旅行,但他们肯定都是担心的。
阿耆多师傅40来岁,管我叫小兄弟,我还是称呼他师傅。临走时我给师傅照了两张像,我问怎么发给他,他说他用的最多的是FACEBOOK,但说完自己又说:“哦,你用不了……”,我问他有微信吗?他回答:“我又不是明星怎么会有微博呢?”看来他是都没有,于是就留了邮箱。
晚上我照完日落往回走,刚从土路里钻出来上到大路就远远看见阿耆多师傅也正往回走。好巧,我便追上去推车与他同行。
开始只是瞎聊,我先问他他出家前是做什么的?他就给我讲出家前他是学心理学的,服完兵役后一直在做公益性质的心理辅导,主要是帮助一些当地的雏妓,让她们重新开始生活。因为会触及到某些势力的利益,当时总受到种种威胁。但当时他仍然很坚持,他说:“因为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的价值的,无论是活1天也好,还是100年。”
我又问他怎么出的家?家里人什么态度?又为什么会去泰国修行?他的回答很简单,只是说开始帮着办佛学讲座、带一些佛学团,自己有些了解后又开始教佛学初机,慢慢的自己就有了出家的念头。
“家人肯定是不同意的,但也是生活所迫”然后他就不往下说了。我没再追问,生活嘛,谁没有过无奈的时候呢?
看他那自信、淡定的神态我想肯定是修炼的成果吧,于是我就向他请教修炼的事。他说:“佛教不像伊斯兰教或基督教,主张一切皆由神造、一切皆由神定,而且强烈的排他。佛教很开明,你不用着急做决定,可以先试试自己体会体会,当然信与不信都可以修行。”
我点了点头,然后他继续说:“其实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但由于社会上有普遍价值观的干扰,人们不免也用有色眼镜审视自己,这样就很容易迷失自我,通过修行可以提高专注力,帮助你思考。由其是在重大的人生路口,以便考虑清楚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听到这里,我不禁一愣,心想这不就是我现在所需要的吗?他没有察觉我的反应,继续解释到:“所谓六根清净是指眼、耳、鼻、舌、身、意,鼻子、眼睛不断收集信息,大脑就不断的做判断处理这些信息,这些都是干扰,所以很难做到专注。就像一杯浑浊的水,你不断搅拌它,它永远是浑浊的。只有静置,杯子里的杂质才会慢慢沉淀下来。这样你才能看清自己,看清有多少沙子、多少石子等等。这就叫内观,也就是英文的Insight”。
我便接着问他内观禅修的事,他说:“修行的方法很多,每个人都可能不一样,这要看自己,内观禅修也只是其中一种而已。”我点头称是,他继续说:“但修行一定会有过程,就像驯服野马一样,不能一蹴而就,要坚持一段时间。慢慢你才会体会到细微的变化,包括你食素、不吃晚饭、禅定等等,都会有自己的体会。不一定非得信佛祖,但修行带来的好处你是可以体会到的。”
后来他还说到:“为什么一定要循序渐进呢,内观禅修中女孩子经常会看到幻像,并信以为真,这就叫走火入魔。因为女孩子较不容易定下来……”我们边走边聊很快就走到了他住的地方,但看我意犹未尽他也没有着急回,继续讲到:“所以女性一生只允许一次出家,还俗后不可再出家,而男人允许七次。因为男性做重大决定时都很慎重,一旦决定,不易变,往往还俗都是迫于家庭、宗族的责任,很少是因为自己主意不定,不过也没见过谁有七次这么多的……”
实在不好意思再耽误师傅太长时间,听他说完这段我便道谢告辞。热心的阿耆多师傅坚持要送我到路口,说路上太黑怕我找不到。那我怎么能好意思呢,目送师傅进门我才转身离开。
那晚我只吃了一个西红柿沙拉,1700甲(折合人民币10元左右)。回去后我躺在床上一直琢磨着师傅说的话,觉得到了这个年龄的自己就挺迷茫的,在大城市的我们每天都为工作、结婚、买房等等俗事追赶着,从来没仔细思考过哪种生活是自己的想要的,现在过的又是谁的生活,会不会过了几十年别人的生活才恍然这不是自己想要的,但时间已经流逝,后悔已惘然;又或,虚度青春,暮年勉强度日又悔恨当初……也许30岁就是我的人生路口,也许我在印度应该去研习下内观禅修……就这样,带着种种迷思入睡了。

在沙巴赏海边落日感受的是浪漫,在尼泊尔看珠峰日出感受的是壮美,同样的太阳,配以不同的景致总是能让人品味出不一样的韵味。蒲甘的雨季,太阳并不总是如约而至,空中也看不到缤纷的热气球,雨季只有这里最原始的模样。经过数日的等待,当自己和蒲甘平原上无数古朴的佛塔一同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下时,感受到的是绝美的纯净,这份美好虽然短暂但却值得等待。
记得曾在500PX看到过一张很惊艳的礁石日出的照片,摄影师是哪国人我已经忘了,但还很清楚的记得他第一句是这样写的:“这个场景我照了大概2年的时间,经过不断的尝试……”后面是他的心得。当我翻看他相册时,果然看到了两年来同一场景他不断努力的点滴记录。当然了,排除人家家门口就有绝世美景、也没空气污染、还经常能有闲工夫等等这些的因素外,单说这精益求精的毅力就让我觉得很可敬,反正我是自愧不如的。跟风景大师的蹲守策略不同,我在蒲甘则是游走在各各塔间。
告别了水、箫和佩佩后我便开始专心寻访日出、日落塔。每天的生活轨迹都很固定,日出前骑车出门,天亮后返回吃早餐,然后再出去逛塔爬塔找好位置,日落后回家吃饭休息。
几乎每天我都会守在不同的塔上等日出、盼日落,但是好运气并不轻易光顾。更有时候天气差到明显能看出运气不佳,我不会太执着的等下去,也不想灰心返回,而是改改思路去寻找其他有意思的事情。
比如有一次去瑞山陀塔看日落,日落临近时又是聚来了一望无际的云海,但云缝间还能透出一点斜射的阳光,见此状况我都没上塔,而是把车支在了瑞山陀塔的路口处,坐在后座上悠闲地观察来往的游人。别看平时我走访小塔时几乎都碰不上其他游客,但每天日落时分瑞山陀塔前的这条小路就热闹非凡,大家就好像赶集一样从四面八方聚集过来,一时间小路上有马车、自行车、电动自行车、摩托车、各式轿车、大巴、双条车等等穿梭过往、络绎不绝。

为了能找到理想的位置,蒲甘有名的塔没名的塔我都爬了一些,为此也吃过些苦头。蒲甘除了几个国宝级大塔和寺庙有宽敞的通道和整齐的台阶外,其余塔庙大多数没有走廊和台阶。有走廊的,经常会因为过分狭小而不能直立通过,从里面爬出来后满身尘土不说,偶尔还会挂一些蛛网……缅甸人视鞋为不洁之物,所以上塔、进庙前都要脱鞋,对于从小生长于都市的我来讲,赤脚攀爬也着实有些难度,脚底经常被碎石子塥得生疼。不过这些还都是小事,有时候还真的很危险。
在老蒲甘和娘乌镇间有一座叫Oak-kyaung-gyi的寺庙遗址,现在只剩下了砖结构的回型墙壁,墙壁里面暗藏可以通到顶层的通道。其四四方方的外型看上去会让人觉得比其他尖顶的塔更有安全感,但走进去才知道暗藏危机。
这里的通道采光很差,狭窄异常,我尽量弯着腿弓着腰才将将可以蹭着墙壁通过,但头还是经常被磕到。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通道拐角处会有正对着台阶的门洞,这突如其来的门洞简直就是陷阱,若多迈一步便会直通地面。当时我很庆幸自己是在白天造访的这里,即使是这样当这门洞猛然出现在眼前时我心里也是一惊,心想如果要是日出前摸黑过来我肯定就掉下去了。
虽然在这个季节真正能看到华丽光芒的次数寥寥可数,不过只要不下雨我还是会坚持去。几天下来也跑了不少的塔,不过我发掘的地方肯定还是很有限。我并没觉得丝毫遗憾,毕竟探索本身就是很大的乐趣,至于发现了什么或发现了多少又何必执着太多呢。
见到阿耆多师傅那天,我去的离主路最远、交通最不便利的Pya-tha-da寺庙。不知道是不是沾了师傅的光,那天日落很是华丽。由于路上多是沙地,除了小贩是骑摩托车,大多数人都是乘汽车或马车前来,只有我一个人骑的自行车……确实路上相当辛苦,但是很值得!Pya-tha-da顶层视野极佳,傍晚时分还能看到牧人牧归的场景,是绝佳的摄影位。
由于这里过于偏僻,我照完日落没有继续等彩霞就赶紧返程了。虽然我错过了那晚的彩霞,但在回去的路上却收获了阿耆多师傅的指点。命运有时就是这样,有失又会有所得。


有一次我在网吧整理照片时,顺手在谷歌地图量了一下我每天的骑车距离,吓了自己一跳!早上一般要骑5KM去看日出,然后再骑5KM返回吃早餐,再骑车出去寻访守塔人或日出日落塔,晚上还是到旧蒲甘一带看日落,所以下午至少还是5KM,照完日落后再骑5KM回去吃饭睡觉,每天我都至少要骑20KM。
后来有人看我的照片时问:“你怎么老能碰到这么好的天气?”
这让我说什么好呢,我只能说:“运气好呗。”

给我推荐Pya-tha-da寺的人叫Aung,我在达玛央吉寺(Dhamma-yan-gyi Pahto)门口买水时碰到的他。当时我去买水,但水摊店主不在,在一旁喝饮料的Aung看我迫切的样子就过来帮我拿了一瓶水。我还以为他是店主呢,他拿起水刚要递过来看见上面有层浮土转身洗干净又帮我擦干才递给我,我问他哪能洗手,他又带着我到旁边的水缸那帮我舀水洗手,我掏钱给他时他才告诉我自己并不是店主,只是在这喝个饮料等女朋友。我心想这人也太有主人翁意识了,看我渴的焦急就代表缅甸同胞向我伸出援助之手,于是我俩就坐在树下等店主。
解了口渴之急我这才顾上打量他一翻,Aung穿著挺讲究的,浅色裤子配淡黄色POLO衫干净利落,30岁左右的年纪,大眼、光头,颇有罗纳尔多的风采,只是略胖了一点。我俩坐着没事就有一句没一句的聊了起来,Aung的气质很迷人,他脸上没有小贩的那种企图心、也没有淳朴农民的那种羞涩,有的只是淡定、平和。
见他这般气质我就问他是不是出过家,他说他15岁时出过家,很快就还俗了,但现在仍是佛教徒。我问他怎么成为佛教徒的,他说:“因为家里都是所以我生来也是,出家也是因为家里的意思。”我说:“我听说缅甸全民信佛,但好像都是因为家里信佛而传承的,但关于信仰问题,你们能自己做选择吗?”他说可以,这也是他自己选择。
他问我是不是当过兵,我摇摇头,他说在缅甸男人都要服兵役的,就跟都要出家一样,这是责任。我问他在缅甸还有什么是必须做的,他想了想说:“上学,缅甸义务教育从5岁起一共有10年级”我问他:“是完全免费的吗?”他说:“书和衣服等都免费,但要自己带吃的”。
确实在娘乌镇的小路上,早晨起来经常能看到穿着破旧的父母在门口送身着光鲜校服的孩子上校车的情景,这个社会能在这样有限的生活条件下如此重视教育,真是很难得。

我正琢磨着,他问我:“那中国呢?”,“什么?”我一下没反应过来。他说:“教育、兵役和宗教信仰”。我说:“这个很难说你得等我喝完这瓶水的”。
教育方面还好说,虽然我小时候义务教育是收费的,但这几年咱们也是实现了全免费的义务教育;当兵的问题也好说,虽然我确实觉得中国男人普遍欠缺去军队锻造的经历,但这么大的人口军队也不大好安排不是;最麻烦的是信仰问题,中国的传统宗教信仰在几次运动中基本都销声匿迹,有信仰的少数民族也基本被同化,虽然少林、武当、孔庙香火都很盛,但能说去烧香的都是虔诚的信徒吗?算了,我还是谈谈自己吧。
打定主意后,我一边查词典一边说:“我们也是义务教育,但是9年制;我们不强制服兵役,因为军队不缺人;关于信仰,实际上中国无神论者居多,但我们尊重各种宗教思想,我相信各宗教都是在追寻真理,只是方式不同,我个人虽然也没有宗教信仰,但我相信善良和友善。”
其实关于我个人信仰问题,我是有备而来的,因为以前跟外国人聊天最怕人家问我这个问题,每次只简单回答“没有”时,我感觉人家看我的眼光都像是在看另一个世界的人,就好象我们从不思考人生,只是简单的为物质而存活一样。所以我也认认真真的考虑了这个问题,虽然我们因为条件制约,有先天信仰缺陷,要比宗教国家的人多绕一些路,但我们的社会也是有道德准则、有良知、有责任意识的。但是正因为先天的信仰缺陷我们在真理面前很茫然,往往要思考更多、努力更多。
Aung听我这么说点点头,我们也就没再继续这个话题。
后来他还向我介绍了一下最近的节日和周边的情况,推荐了North guni和Pya-tha-da。他英文比我好,每次说到我听不懂的词就给我写下来,然后给我解释。虽然沟通内容不多,我们还是聊很开心,连身后的达玛央吉寺我都没顾得上参观。

在蒲甘的最后一天,选了比较近的394塔看日出,5点爬起来后简单洗漱背上头天晚上已经收拾好的背包就出门了。悄悄跨过大堂里守夜的小伙子们来到院子,推门时发现他们果然给我留了门,轻轻带上铁门,跨上车打开电筒就出发了。
骑到有路灯的大路上,我关上电筒一边疯骑一边熟练地躲着路面上的暗坑。前方昏暗的路灯下有几个赶路的背影,我靠近时便大声说:“明格喇叭(你好)”,对方也“明格喇叭”热情回应。这招对我很是受用,一方面让背对着我的人安心,知道我不会撞到他,另一方面在漆黑陌生的环境中得到他的回应后我也能更安心。对方发现我是外国人后,经常身后还能传来几声开心的笑声。
到394后还没有其他人,脱鞋上塔找了个背风的角落坐等日出。6点以后陆续有人到了,但绚丽的日出并没有如期光顾,太阳又躲进了厚厚的云层中。我没有像以前一样早早回去吃饭,而在这坐到了天亮才往回走。
路上依旧跟每个向我看过来的人问候“明格喇叭”,听到后面有摩托车、汽车靠近时,不等对方按喇叭我就靠到路边一侧,伸出大拇指示意他们超车。缅甸司机都挺客气,别看这主路挺宽敞,但如果我不这样示意他们超车,一般他们都是先减速要在我后面且滴滴几声后才超车过去。看我打过手势,一般司机超过我后都会回头冲我一笑。只是跟本地人学个手势嘛,有那么了不起吗?缅甸人真是NICE。
我骑到前方路口时突然听到有人叫我“达”,但我又没看见人,我放慢速度寻找才看清岗亭里的保安正冲我乐。我没有停车只是冲他笑了一下,因为确实没想起来在哪见过他或什么时候告诉过他我叫啥,不过也不算太意外,因为当地人找你聊天时经常第一句就是“what’s your name?(你叫什么名字?)”。


吃完午饭我便抓紧往老城里面走了,之前还没去过江边的菩巴雅(Bu-paya)塔,下午正好没事打算过去看看。一路上照了一些风景和人,顺路也拜访了几个小塔,但都没找到守塔人。我得承认这一路步行有点远,半路上看见有军队的大卡车路过,心想一会儿如果在菩巴雅塔碰到他们我就试着搭他们车回去,因为步行回城外再等公车时间恐怕有点紧张了。这些军人是前天刚到也是来旅游的,营地就在离我住的地方很近的学校。但我还没走到菩巴雅塔,就看见军车已经往回返了,盘算着待会甭管碰到什么车,肯定得坐车不能再走着回来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