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关于技击的六个问题

 qplr 2016-10-25
1.发动攻击的出发点—谁来领劲?
  俗语:发力时—起于脚,宰于腰,行于脊,贯于指。切记,这只是练习拳术时需要体会的发力路线,并非实战时的心法。
  又云:丹田发力,所谓腹打;或云:开肩开跨,四窍齐发。
  同样,这也只是练习拳术在某个阶段时的要则,并非实战时的心法。
  无论是“起于脚,宰于腰,行于脊,贯于指”还是“丹田发力”或是“开肩开跨,四窍齐发”,都只是拳中“体”的要点,而并非是拳中“用”的要点。
  “体”就是使之纯熟到自然的程度,于是虚无才具有气势。
  到了这一步,就要考究“用”的要点,“用”的要点与“体”的要点是不同的,正所谓体用有别。
  比如在实战中攻击对手时,发力的起始点绝不能从脚开始,也不能从肩、胯或丹田开始,发动攻击若从这些部位开始,必然慢。而是从稍节开始领劲,激起周身之力,其意起自手指、脚尖、肘尖、膝盖、肩头、胯尖和汗毛。
  以手臂突击时,发动攻击之意首先起自手指,领起周身之劲;以腿脚突击时,发动进攻之意首先起自脚尖,领起周身之劲;以肘部突击时,发动攻击之意首先起自肘尖,领起周身之劲;以膝盖突击时,发动攻击之意首先起自膝盖,领起周身之劲;以肩头突击时,发动攻击之意首先起自肩头,领起周身之劲;以胯尖突击时,发动攻击之意首先起自胯尖,领起周身之劲。
  那么汗毛起什么作用呢?无论是从手指、脚尖、肘尖、膝盖、肩头、胯尖哪一个部分领起攻击,都要有力从汗毛而出之意,由汗毛直功,领起周身内外之劲,所谓炸劲。
  实际运用时,万万不可再想着什么“力从脚起、开肩开跨、丹田抖动”等要则,这些在平日的练习应该已经成为习惯和自然。实战中发起突击,其意要从最能攻击到对手的梢节发动,才能产生突击的效果,产生意想不到的快速突击的成效。如此,则能逐渐进入到“力自虚空而出”乃至“感而遂通”的境界。
  诚如孙剑云老师所说的:“惊奇四梢意在先”。
  2.如何领起周身劲?
  前面谈了在实战中发动攻击的出发点是有梢节领劲,那么这个劲如何领呢?周身松开、膨胀如球、支点平送、螺旋伸展。
  什么是支点呢?支点是相对于在技击中与对手的接触部位,若与对手未发生接触,则指尖(或拳)为支点。
  若对手与自己的手指接触,则腕为支点;若对手与自己的手指接触,则腕为支点;若对手与自己的小臂接触,则肘为支点;若对手与自己的大臂接触,则肩为支点;若对手与自己肩部接触,则胯为支点。
  什么是支点平送呢?就是支点没有上下起伏地想体外伸展。那么由谁领着向什么方向伸展呢?由梢节领着,螺旋式伸展,在伸展中化解、突进、爆发、冷弹。
  有人可能会问:这是你自己的发明还是孙氏拳的原理?
  答:这是来自孙禄堂先生的发明—圜研相合之理。
  什么是圜呢?就是螺旋。
  什么是研呢?就是细磨的意思,也就是螺旋运动形式的目的和功能。研,隐含着稳固(目的性)、弥散、扩散(形式)的含义。
  孙禄堂先生指出这是太极拳虚实之原理。
  用浅显的话来讲:就是支点平送、螺旋伸展。平送的方向是对着对手的重心去的,支点为拳,所以称为研。螺旋伸展是杠杆原理,目的是克服对手施加的阻力,达到攻击的目的。所以“梢节领劲、支点平送、螺旋伸展”并不是我的发明,而是我自我对孙禄堂先生的太极拳原理的理解。
  我总强调:松开、松开、再松开,身体要充分地松开。
  如何松开?是在周身膨胀如球的基础上通过支点平送、螺旋伸展来松开。
  练习时,注意开肩开胯、十字打开。
  运用时,则由稍节领劲。自身攻击的方向由支点确定,支点不得起伏,攻向对手重心。太极拳如此,形意拳、八卦拳亦如此,一理贯通。
  3.轻固灵捷
  有的拳推崇站着不动,孙氏拳从此不以此为能,而是当动则动,当静则静,动静如一。如何才能做到轻固灵捷呢?首先要具备动静如一之能。基本功是从孙氏无极式开始,以后加入孙氏三体式以及单换掌、双换掌,并以跑笸箩、跑梅花桩等作为辅助功法。再以后就是跑高粱穗。
  练习轻固灵捷,是从提高自主平衡能力入手。或是说从提高身体的自动调节平能力入手,来获得轻固灵捷之能。由此,也可以反过来让我们认识孙氏无极式和孙氏三体式中各项规矩之所以然之理。
  齐公博先生通过站三体式,不仅站出整劲,站成“电人”,更重要的是站出了动静如一的能力,站出了轻固灵捷之能。
  人言“齐老旺一动成双”,使人分不出来哪个是真人哪个是人影。据说抗战前齐公博先生在武林一次寿宴上走了一趟八卦变掌,让人看上去,满场闪动着无数个人影,不知哪个是齐公博的真身,掌风掠夺,疾如旋风,方知人过。有了这样的能力,与人交手自然就处于上风。常常是齐公博先生还没有出手,对手就已经屈服了。
  一个没有经过相应训练的人,一旦移动起来,尤其是高速变向运动起来,身体为了维持平衡自己就先晃。这在技击中就要吃亏。所以有些拳师不主张身体高速移动。因为他们不具备动静合一的能力,做不到轻固灵捷。如果没有动静合一能力,就不能轻固灵捷,技击中就已经丧失了很多主动性,其他方面的功夫再高,也不能摆脱被动挨打的局面。
  就步法、身法、手法而言,虽然三者同样重要,但是如果一定强分主次,以我个人的经验,则步法第一,身法第二,手法第三。
  4.动若蛇奔
  有一次我问孙剑云老师对现代散打技术的看法。孙剑云老师想了想,说了两个字:“太慢”。
  我问:“是出手慢?还是出脚慢?”剑云老师的回答还是两个字:“都慢”。
  为问:“怎么才叫不慢?”剑云老师说:“见过蛇吐信吗?”“当年孙振岱他们真是动若蛇奔啊。”孙振岱,孙式拳第二代传人,孙禄堂先生的弟子。
  我认为,剑云老师所讲的奔蛇吐信,不是单纯的奔跑速度,若论单纯的奔跑速度,当今远胜过去,而且应该用马来比喻,而不是用蛇来比喻。用奔蛇吐信来比喻,指的是由静止开始的启动速度。奔蛇吐信的特点在于其攻击也是起腿攻击应该具备的四性。当代散打运动员能达到这四性者极少。
  当年肖德昌先生经纪人介绍与某式太极拳家切磋,某人是家传太极拳,缠拿功夫颇深,肖德昌于进进退退中,突起点腿,点中某小腿迎面骨,某当即单腿倒跪在地,不堪再战。人称肖德昌“怪蟒”、“雄虺”,其技击风格确有奔蛇吐信之势。
  当今不少散打运动员,低鞭腿的力度不够,踢在对手小腿上,没有产生打击效果,这是训练方法的问题。
  实战中,攻击对手膝盖及以下部位的点腿、鞭腿、截腿、切腿都是非常实用的攻击手段,常常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突击效果,若要在实战中产生打击效果,就要从攻击的突然性、目的性、精确性和毁灭性入手,优化、强化这四性,做到起腿似蛇蟒。一腿一式地反复练习,练到出腿如同走路,毫无踢腿迹象,点腿能点破一寸厚木板,达到如此程度才算成功。
  5.根节与稍节
  何谓根节?丹田也;何谓梢节?手足也。
  开始练习拳术时,根梢有别。练至通体玲珑、浑然一气,则梢亦是梢,根梢一体,梢动即根动,根动即梢发。
  到此程度,拳术修炼开始步入精微之地。这时研究手法、指法以及脚底下的变化就变得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成为日常研修拳术的主要内容。
  以手指论,既有八卦也有五行,五个手指相互匹配各得其用,有人称卍字手,其手法不离八卦、五行、里裹外翻、点穴、闭血、摘筋、拿脉、卸骨之用。若没有练到周身一体、浑然一气,这些手法虽不能说都是枉费功夫,于实战也难有大用。
  练习手指,首先是要有渗透力,这是基础。其次五个手指要灵活独立,互不牵带,于是才能自如匹配。五个手指要演出八卦的各种变化,所以要单独练习。至若周身一体、浑然一气,则指动即气动,由此领出周身大法,进而里裹外翻、点穴、闭血、摘筋、拿脉、卸骨之用无不如志。
  以脚趾论,脚底下也要能演出八卦,脚掌内的各个骨节都要练成活的,灵活独立,相互匹配,各得其用。惟有脚掌内的各个骨节的支撑变化与周身动作浑然一起,合为一体,如此才能动若奔蛇,即快速又灵活。这也就是为什么齐公博、孙振岱等先生身体一动,虽未出手,对手就已然服输的缘故。当年孙存周先生于北海团城轻取某拳派创派宗师,就是一例:时某静立待机,邀孙存周先生出手,孙存周先生一动,即将某打翻。整个过程不过一刹那,某根本来不及做出任何反应。
  当手足之技法合为一气之变化,则技击已超乎世人想象矣。
  李念慈先生说:“头通天,脚通地,演为八卦,得天地之精灵,一动乃天地随之而动,一静乃天地随之而寂,如此气势,与人较量,焉有不胜之理。当今能近此境者鲜矣,惟齐先生公博臻是境。”
  到了这种境界,丹田既是手足,手足既是丹田,全体一致。所以,要养蓄神养气,也要研修手法,锻炼脚法,相辅相成。有人认为,修习拳术养气功深者,无须再研究手法、脚法、身法、步法,此说实乃浅薄之见。养气功夫愈深,愈能由微见著,愈能博采众家之技,练之效率愈高,习之所得愈深。李天骥师兄说:“多精一手,就多一分胜算。”艺者不进则退。
  6、以拙废巧
  有人或说:世人都说以巧破拙,你这里非要来一个以拙废巧,岂不是故作惊人之语?其实,以拙废巧的确是某类人有效提高其技击能力的不二法门。
  剑云老师说过:“齐公博的两条胳膊象两根木棍,硬得很。在江南时,齐公博与某某(某派太极拳名家)试手,齐公博只管把胳膊往前送,某化不开、档不住、发不出,欲变不能,梢一勉强,齐公博的胳膊微动,某就仆跌出数丈外。那时在门外边(指孙门弟子之外)没有人是齐公博的对手。不过齐公博这种劲不是纯粹的太极拳的劲儿。别人很难学得过来。”
  虽然齐公博先生的劲不是纯粹太极功,但是由于练出特点,同样能够战胜那些纯粹的太极拳名家。倘若齐公博先生放弃自己的特长,转求所谓纯粹的太极劲,就将跟在别人的技术后面。齐公博先生的聪明之处,就是坚持自己的特点,终于成为绝技。
  本门有位弟子辈的小莫,擅长扑树的硬劲也都退化了,小莫有些茫然。我对小莫讲:“你还是要坚持自己的特点,把你扑树的功夫恢复起来,只要身体里面舒畅,你就管把僵硬坚持到底。”小莫听从了我的建议,今年来功夫又有长进,尤其在硬劲上。
  有人问:难道不应该练出纯粹的太极劲吗?
  答:如果是玩,可以慢慢去找,去体会。如果想成为技击家,则重在拳与性合。练习太极拳,十个人里面也难出一个有纯粹太极劲的。说明很多人不合此性。要练合乎自己本性的拳,练出自己的特点。我所实际接触过的人中,只有孙剑云老师具备纯粹的太极拳劲,孙剑云老师的手臂软塌塌沉甸甸,与人搭手,让人感觉咯里咯哒、两臂奇酸,不知不觉中,让人浑身发僵,站立不稳,使对手不由自主地浮了起来。此外,白晋山师兄的劲儿松沉而饱满,也属于太极拳的劲别。
  太极拳的劲儿,味道特别,趣味无穷,所以追求者、迷信者很多。但是即使得到太极拳的劲儿,也未必就能成为技击高手,技击要求的技术是具有特点和功夫全面。两者不可混谈。
  拙,就是要把自己的特点练出来。
  更多精彩内容,登录极品中国网(www.cngood.com.c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