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明·孩子·民魂

 圆角望 2016-10-25

    崔树义

    伴随着生活富裕、出游渐盛,国人在各种场合中的不文明现象花样翻新,与日俱进。应了那句话,只有想不到,不怕找不到。影响国人、国家形象,日益引起全社会关注和忧虑。

    沉思之余,更想到孩子。一些家长“言传身教”,对孩子在参观、游览时乱扔乱涂、喧哗打闹、损毁文物等不文明行为无视纵容,甚至在遭到劝阻制止时还振振有词地辩解护短。梁启超在谈及他教育九个子女体会时说过:“公共场合是公德教育的学校”。照此看来,上述那些家长其实已在无意间给孩子上了一课,把不文明的种子播进孩子嫩弱的心田。随着孩子天天长大,那种子也在“无声”地发芽、生长。

    自然科学中,认为具有遗传功能的基因,支持着生命的基本构造和性能;而社会科学中,也有一种“遗传基因”,它决定着生命的品质和人生的走向——这就是教养。那首歌《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个“你”其实可以更广义地视作与孩子有血缘关系、对孩子成长影响更深远的父母,则不论从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而言,都是对“基因”学说最通俗最形象的诠释。

    一位德国老奶奶过马路时遇到红灯,此时并无车通过,人也少,她还是停了下来,别人问她,“为何不过去,也没车通过?”她回答,“也许在路边或对过的一所楼房里正有一个孩子看着我们,如果我闯红灯,孩子可能会向我学习,长大了也会闯红灯。”一席话,语浅近而意深远。

    我们常把最神圣的事业、最崇高的追求视作“魂”,并为其实现之而殚精竭虑。把孩子培养成有知识、懂文明、有益于社会的人,无疑是所有父母心中的期望。我们也把最高尚的品德、最终极的价值比作“魂”,并以其珍贵而铭之灵魂深处。教养孩子长大后具备这样的品德和价值,无疑也是所有父母心中对孩子最深沉、最伟大的爱。

    鲁迅曾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关于教育孩子,鲁迅曾多次说到,孩子的成长受“家庭的影响”,“因环境而改变”,“童年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从鲁迅一贯的思虑可知,这里的“影响”、“环境”、“教育”、“情形”,显然不只是指知识、文化水平等浅层面的,更是精神、魂魄层面的。

    文明,今天已与富强、民主、和谐并列,高居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范畴中。这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古老文明和优秀传统文化、百年风雨沧桑和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结晶,也是实现伟大民族复兴、发扬民魂、立国立人的昭告书。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文明大事,当作于“小事”。鲁迅的《一件小事》,着墨于“国家大事”和“一件小事”的对比,“我”从人力车夫扶起老妇人的高尚行为中深受教育,勇于自我解剖,触及灵魂。鲁迅深邃锐利的目光穿透时空,似乎早已预见到今天的某些现实。他仿佛仍在拷问,在他走后80年,一代代的孩子们还在乎从一件件眼前、身边的“小事”中悟到、做到点什么吗?这等待着我们每个人的回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