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流年】查济,一幅陈年水墨(散文外一篇)

 水陌凊寒 2016-10-25
【流年】查济,一幅陈年水墨(散文外一篇) 【查济,一幅陈年水墨】
   这水墨,是查氏祖人描在泾县一张绝好的宣纸上。千年之后,由墨色的焦、浓、重、淡、清产生的物象,依旧纯香。
   这就让我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来自四面八方的学生和画家,废寝忘食地端坐在不同的视角处描绘写生;有那么多来自五湖四海的游人和旅者,不辞劳苦一次又一次慕名来观赏。陈旧其实也是一种美,它窖藏着岁月,蕴藏着文化,珍藏着历史。这种美只能临摹,只能观赏,不能复制。
   灰砖、黛瓦、马头墙,一座房子是这样,一个村庄是这样,这就是一种风格,一处风景了;青溪、小桥、青石巷,一个方位是这样,整个环境是这样,这就是一种风情,一种意境了。查济人喜欢这种风情和意境,所有来查济的人似乎也都喜欢这种风情和意境。
   我能感悟到,这些建筑的特点是淡然,这些景物的品性是从容,淡然和从容伴随着一座村庄生存百年、千年,不可谓不是奇迹。无论你是怎样的身份,无论你有多少的财富,都和屋上的一片瓦、墙上的一块砖、巷子里的一块鹅卵石、溪流里的一条鱼一般,生活在这水墨之中同样波澜不惊,宠辱不惊。
   雨后的阳光,氤氲着一丝潮气,那些临水而居的老宅无论是屋顶还是高墙,幽幽的都透着一层光亮,写生和临摹的画人们甚是欣喜捕捉到了这短暂的瞬间,急忙忙选好了自己的视角。游客则是惊诧和仰望,揣摩这淡雅的水墨是不是因了雨水的浸润变了色颜?其实不是,也就那么一会儿,瓦还是还原成青黛,砖依旧变成了浅灰,一如岁月的阴晴圆缺,水起风生。于是我明白了,这些建筑的色颜都有着自己的本源,白是自己白,黑是自己的黑,不是生来给人看的,不是用来炫耀的。不管岁月如何更替,不论朝代如何更迭,也不管云卷云舒、花开花落,只是过着自己淡淡的清雅生活。
   这真是水墨的特质,这是查济古村的自信。
   一个敢于几百年,上千年,只把简单的几种颜色涂抹在生活的表层和内在,这不仅仅是一种风格,一种淡然,还需要一种执着,需要坚毅和勇气。一个人是这样,一个家族是这样,一座村庄是这样,这就是一种厚度,一种力量了。
   这种力量,不随时间而削减,不随时尚而泯灭,就像水墨凝聚成的厚度,风雨不腐,尘封不蝼。千百年了,多少飞檐峭壁在歌舞升平中坍塌,多少画梁雕栋在纸醉金迷中腐烂,唯有查济这朴素的色颜,朴素的村落,始终安然镶嵌在熟透了的宣纸上,驻扎在山明水秀的厚土上,凸显着一种穿透人们内心的情怀,矗立着一种岁月不可战胜的力量。而这一切,没有专制去规定,没有宗法去约束,是查济人自觉遵守的一种契约,一种民俗,一种文化。世界和人心就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宁静而守恒。
   走进马头墙下的双披屋,敦厚的门洞后是敦厚的老人,同样是水墨一样的服饰,水墨一样的面容,水墨一样的神态。就连那不多的话语也是水墨的韵味,简洁明快一如淡淡的线条和清墨,单纯而自然。这让人想起查氏族人的祖上,无论是在朝廷为官,还是在外经商,奉行的都是行善积德,忠厚传家,每个人都像清墨一点,滴在宣纸上就是一笔纯粹的素描。一年两年是这样,百年千年是这样,这就是一种传统,一种精神。
   这种精神,含有民族的底蕴,含有江南人的淳朴。
   德公厅屋无疑是查济这幅陈年水墨中最凝重的一抹。四柱三层牌坊式门楼,五朵斗拱屋面,略带翘角分三层覆盖门楼,古朴典雅、雄浑大方。走进厅屋,犹如走进一本家谱,走进一本地方志,多少荣耀镂刻在二龙戏珠、丹凤朝阳、鱼跃龙门、狮子滚绣球等吉祥图案之中,多少富贵镶嵌在门窗扇格、厅堂柱础、门楼门汇的古雕、砖雕、木雕之中。一部查济史,是一部古代水墨的教科书,更是一部江南乡村的千年集居史。
   也只有走进这样的古老建筑里,才能嗅到皖南乡村古老文化的芬芳。千百年的风雨沧桑,多少代人的精心描绘,诗情画意和积善厚德都酿藏在这深深的庭院。一面花窗,一个长廊,一处水榭,一弯碧水,一幅石雕,让人感悟到不同的情感,品味出不同的意趣。这是古老岁月蕴含的古典与优雅,也是东方文化孕育的温婉和静美。
   水晕墨章。查济的溪水清澈且成迭瀑式地流淌,就像古村跳动的经脉。因为有了水,因而就有了一座座形态各异的桥。这些单体的拱石桥、板石桥、洞石桥横亘溪上,犹如水墨画中的粗线条将两岸的建筑纳入了对称美的范畴。“推窗见河、开门走桥”,这不仅是一种常态的生活,也成了一种固有的文化。饱经沧桑的石桥,藤萝缠绕,意蕴幽深,与两岸青砖黑瓦遥相呼应,一脉相承。
   “江南董源传巨然,淡墨轻岚为一体。”查济古村,一幅陈年的水墨,一个典藏在深山幽谷中的璞玉。岁月的浸润未能改变它灰白的色颜,雅致的意境,而且让它愈发的厚重,愈发的纯香。遗憾的是王维没来,否则的话,他的《山水论》中定会多了一段关于田园村落的经典;遗憾的是李思训没来,否则的话,唐朝后期的山水画也怕是要改变许多的风格。不过也好,查济就是查济,它是查氏族人的查济,它是皖南泾县的查济,它以自己独特的景致呈现给世人一种独特的墨韵。
  
   【水墨古镇写龙门】
   江南多古镇,譬如西塘、周庄、乌镇等。这些古镇又多与名人有些关联,像西塘就有春秋时期吴国伍子胥兴水利,通盐运,开凿伍子塘的传说。周庄也因陈逸飞的一幅以双桥为素材的油画《故乡的回忆》而被世界渐渐熟知。乌镇更是因了文学巨匠茅盾而闻名遐迩。龙门亦是一座古镇,因为镇内居民几乎都是孙权的后裔,故而不仅出名且多了几分神秘。
   走在卵石铺就的镇中小路,脚下似有久远的马蹄声响。这里不曾是三国的古战场,但感觉里总有这种意念。总以为江南的古镇都是青石板连接着历史的痕迹,临街河流淌着岁月的沧桑,殊不知这里不仅没有乌篷船,而且以卵石为主元素的道路和墙垣尽显山野的景象。可能是迁移而来的缘故,所以还会感觉到一种兼容的气息,从风貌到建筑都别具一格。那随处可见的古民居,大小祠堂,以及牌楼的古塔,很像是诸多明清古建筑的展示,既有江南的婉约,又有北方的大气,同时兼有古代宗族聚居形态的色彩。整个古镇由众多以厅堂为中心的居住院落组合而成,这些功能各异的建筑物伴随着古樟,小桥,溪流与古街,构成古镇独特的风景。
   如果把海派建筑比做西洋油画,江南园林看做宫廷写真,那么龙门古镇的许多建筑则是不折不扣的中国水墨。从广义上说,或是地处富春江边,和徽州有着地缘上的关联,所以多处古民居上有着徽派建筑的轮廓和风韵。在这里我们依稀可见类似宣纸的底色,以及泼洒在宣纸上的浸墨,凝重而飘逸。中国近代史上,浙商和徽商一样曾经称雄于国度,可以想象,有着皇亲血脉的孙氏族人传承着浙商的聪明才智,把各种华夏经典建筑和园林艺术揉合在自己的村落和庄园里,体现在石雕、木刻中,体现在厅堂、牌楼上,自是合乎情理的事。可以说,这里每家每户所显现的艺术氛围,每条狭窄的巷陌、曲折的水道所彰显的民族风格,无处不体现古镇人的独具匠心。走进龙门,如同走进中国的一页历史,那水墨一般的基原色让人领略的不仅是岁月的沧桑容颜,还有历史留在这里的艺术风貌。
   移步老街,走完几百米的卵石路,似是能测量出古镇的千年积淀。龙门孙氏族人“半列儒林,咸饶富有”的理念,使老街曾经成为商贾云集、店铺林立之地。这里的店铺大多为前店后坊、前店后居,其精心设置既有益于商业活动又方便于起居休闲,劳作与生活相得益彰,凸现古镇街市的独特韵味。龙门本是以农耕为本的地方,但居民们深知“无商不富”的道理,于是就适时有了这处商品交换场所,方便了自己,也方便了方圆几十里的百姓,这给静谧、内敛的古镇增添了几分开放色彩。
   用脚步来丈量古镇的历史是不需要记录的,百步厅长廊里每一个构件都是孙氏先人留存的精确数据。虽然这些数据有些残缺,但是残缺也是一种完整,就像史书总有些断页一般,这不影响历史的真实和全貌。透过长廊斑驳的尘垢和水渍,我们依旧可以看到其独特的建筑构造,以及恢弘大气的建筑风貌,进而可以看到整个古镇建筑精湛的传统技艺和超前的时代精神。
   其实,在龙门也不缺水元素所氤氲的风情,穿村而过的龙门溪不仅濡养着千年古镇,还演化着一处处诗情画意般的小品。傍溪而筑,滨溪而居,古色民居沿溪堤次第胪列,高低参差,错落有致,很有江南水乡的意蕴。而且溪道两岸少了店铺,因而也少了市侩习气和商业烦杂。于是,生活在此,清幽、雅静、安逸。清晨,洗衣村姑的一袭红衫能唤来半天彩霞;黄昏,老伯的一袋黄烟能袅绕出满村的暮霭。何况古镇背靠龙门山,巍峨雄浑的山势营造着这里祥和的风水宝地,葱郁茂盛的树木衬托着这里四季如春的优美环境。潺沄声伴奏着古镇灵动的田园生活,“小桥、流水、人家”绘就着古镇“天人合一”的和谐画卷。
   古镇的戏台和皖南的“花戏楼”相比有着自己的特色,其构造和形态似乎要简单一些。不过,台上所演的戏剧却不简单,帝王将相,文臣武将照样活灵活现,撩拨着人的记忆,煽动着人的情绪。《借东风》、《甘露寺》、《卧龙吊孝》、《群英会》……一幕幕,一折折,还原着历史。只是,如此清幽僻静的古镇,哪里适合演金戈铁马、烽火硝烟?哪里适合表现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尽管龙门古镇是孙氏族人的古镇,但他们之所以选择这里,就是想远离战火,远离争斗,择一方净土,营造安居乐业的世外桃源。历史亦如戏台上的角色,一拨拨的来,一拨拨的走,多少人和事,最终都得谢幕。时光流逝,唱烂了戏本,只留下戏台。
   孙权无疑是龙门戏台上最不朽的角色。一个人往往会成就一片世界,我们不知道是孙权成就了龙门古镇?还是龙门古镇再塑了孙权的形象?也许人们不会清楚,千年以前孙权的这支后裔经受了多少磨难才来到了富春江边?来到了龙门?千年演绎,弹指一挥间,而今的龙门古镇承载的不仅仅是一个家族的历史,更是一个民族曲折道路的见证史。“龙门”,已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意蕴深厚的文化概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