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雨廊桥 那一抹人文情怀

 抹云阁 2016-10-25




      一座石桥,桥上盖成房子模样,可遮风挡雨,可休憩闲聊。还可闭目听流水声,捣衣声。枕流、听涛,的确素雅得紧。这样的石桥,叫做廊桥。在我看来,廊桥最实际的功用,就在于让经过这里的人,有一个落脚喘息的所在。这样的功效类似于路亭。彰显其中的是,那一抹烙入徽州人骨髓里的人文情怀。歙县境内有两座著名的廊桥,许村的高阳廊桥如此,北岸的风雨廊桥亦如此。


      高阳廊桥位于西溪之上,始建元代,初为石墩木桥,嘉靖丁已年重修时增建了廊桥,清康熙已亥年(1719年)再修,基本定型,历近400年风雨不变。内设观音,镇西溪水蛟而守一方安宁。故有联赞之曰:南海岸来一瓶甘露,高阳桥渡千载行人。是其一。其二,村人离别,至廊桥斟酒话别,泪洒西溪。待至衣锦还乡,亲人们也在这廊桥上拱手相迎。所以,高阳桥也就成了离合桥,有离散的悲凉,也有聚合的欢喜。世代相沿,高阳廊桥,成了许村的代名词,在许村人的心中有着特殊的位置。有了人类情感的加入,廊桥的人文情怀便也丰盈不少,增色不少。


      于我,更喜欢风雨廊桥。风雨廊桥,一个名字,就是一幅奇妙的江南山水画卷。风雨廊桥位于歙县北岸镇北岸村棉溪河上,明代始建,清中叶大修。石质三拱,有33米长,4.7米宽,6米高。气势上大方落落,当算徽州廊桥之最了。风雨廊桥沿墙置凳。东侧墙上开三个大方窗,西侧八个风洞窗,样式有满月、花瓶、桂叶、葫芦、书卷等,一见奇之,再见亦奇。北端西侧第二间置一敞窗,外装“美人靠”,可同坐三四人,虽不大,却是别有风味的所在。透过此“靠”,河面景物尽入眼底,偶遇一帆廊桥下过,自己便有凌云遨游的味道了。


       
一个秋日午后,携友两三人复游北岸,至风雨廊桥,见一八旬翁桥上歇坐。交流中知,老人是个手艺人,出村回家都要经过廊桥,每每小憩一番,久而久之,便和一座廊桥有了感情。现在即便不再出门讨要生活,也在隔三岔五地从家里出来,走上三五里路,到风雨廊桥上坐一坐,然后再辗转回家。


       
时间到了,老人准备回家。站了数次,才勉强站稳。行走时,更是两腿不住打颤,迈步极其缓慢。照此速度,回到家中,也得太阳西下了。

       付出如斯努力,只是为了能与风雨廊桥的再一次邂逅。

       付出如斯努力,只是让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能多一次记取。


   过往。曾经。荣誉。成就。拟或一个梦。这些都不重要了。一个耄耋老人的背影和他身后的廊桥,真能让人们的想象丰富那么多。

(该文摘自网络,作者:江伟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