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顾世丹 文/图 在北城街道,有这样一所民居,它虽不具备“客家土楼”那别致的外观和较高的辨识度,但却反映出了旧时当地的人文建筑风貌,描绘出了北城旧时纷繁交错的贸易往来。以至于今天提及它时,高古楼下的长者们总会啧啧称奇,谈论一番,尽管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不曾踏足。 街边隐藏的客栈 上午8点左右的北城,远没有正午的热闹,当地老者原本喜爱聚集休闲的高古楼下也是冷冷清清。或许,这是因为时间尚早的缘故。在高古楼前的长庚街上,商店、铺面大多还紧闭店门,似乎在等待着开业时间的到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嘈杂声开始慢慢充斥街道的每个角落。当地老者们也陆续聚集在高古楼下,谈论着家长里短。 在北城,高古楼下是个很“神奇”的地方。之所以说它“神奇”是因聚集在此的老者们对于当地人文历史颇为了解,即便是史料中不曾记述的往事,都能在这里找到很多与之相关的信息。而当记者提及当地一所近代民居“兴安客栈”时,老者们便果断而坚决地告诉记者:“它就在长庚街上,距离高古楼不远,我们叫它‘兴安栈’。旧时,它在我们北城很有名气。”顺着老者指示的方向和描述的位置,记者来到了一间彩票站前。记者注意到,彩票站虽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二楼却是古色古香的木制建筑。几经询问,记者得知这“兴安客栈”便在彩票站后面,一道推门将它完美地隐藏了起来。 据相关文献记述,“兴安客栈”为土木结构、前三后三、一楼一底走马转阁楼式的清代四合院民居,占地面积400余平方米,共计正房六间,耳房八间,倒座楼一间,平房三间,天井二个,建于清道光年间。 在当地热心人的引领下,推开彩票站内的推门,一座古色古香的近代民居便呈现于眼前。而这“隐于市”的客栈也就此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客栈内,两个大天井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其间植被也是郁郁葱葱。古朴的木制建筑或稍有改动,或保留着原貌。现年49岁的屋主张洪祥是倪秀英的儿子,而倪秀英在北城上些年纪的人中几乎无人不知,人们知道她开过店,卖过土杂。据当地老者说,旧时北城出名的兴安客栈就是她家的,她就生在那里。不过,遗憾的是倪秀英已经过世。 张洪祥告诉记者:“兴安客栈至今有百年历史,为老祖倪寿安建盖。虽然我小时候曾听老母亲讲过一些有关这个客栈的事情,但是现在很多都记不清了。印象里,当时兴安客栈在北城还是上点档次的。解放后公私合营,客栈就由供销社经营并开设‘大众饭店’,经营饮食。我小时候会经常过来这里,记得那时的米线才七八分钱一碗。其后,政府陆续将这老宅返还给了倪家。至于更多关于兴安客栈的事情我就说不出来了。” 客栈承载纷繁商贸 既然张洪祥对于兴安客栈所知不多,那对于高古楼下的老者来说,他们又有着怎样的见闻,在诉说中又能诠释出怎样的当地风物呢? 据当地老者王泉明说:“明清时期,北城是周边地区物资交易集散地,南来北往的客商都会选择在北城住下。因此,很多本地居民将自家的房子用来开设旅店。”说到这里,相信人们其实已经对兴安客栈起源脉络会有一个大概的认知。或许,当时的兴安客栈便是因这里客商云集且有住宿需求而建盖。当然,这仅仅是一种猜测。那么,事实真的是否如王泉明所说,“北城是物资交易集散地”吗?记者翻阅相关史料,在其中找到这样一段文字:“新兴有县城街,单日赶集;北城街,双日赶集;研和街,一、四、八日赶集。为滇中货物集散之枢纽。”虽然这段文字能够作为王泉明所说的佐证,但毕竟年代久远,随着时间的流逝,那种口口相传的事物难免会有所偏颇。为获取更多的信息,记者来往穿梭于高古楼与附近的巷道中,寻访着对其知晓一二的老者。 蜿蜒的巷道顺着房屋延至深处,巷道边一位上点年岁的老者坐在小凳子上整理着衣物,并不时打量着从他身边路过的陌生人。他叫张廷庵,现年76岁。他说:“旧时,北城是很热闹的,在这里经商的人比州城还要多。很多峨山、新平和州城等地的生意人用马驮着茶叶、布匹等物品到昆阳、昆明等地去卖,都要经过这个地方。当他们到这里时,天色大多已晚,这些生意人便会住在这里,等第二天再去昆明等地。所以,旧时北城的客栈并不少。其中,兴安客栈算是有点档次的,在北城也有名气。”说到这里,当地老者的表述和相关史料的记载都印证了北城旧时的确是一个商贸频繁之地。那对于兴安客栈,人们到底还知道什么? 在高古楼下,84岁的李国相这样告诉记者:“我以前见过兴安客栈,它是个马店。那时候,这些外地人赶着马来,就住到兴安客栈里,里面住的人很多。兴安客栈的门还大,客人可以直接牵着马进去。” 无人知晓的匾额 在寻访中,记者得到这样一个信息,“在兴安客栈内,至今还保留着一块清代的匾额,上面还加盖了‘新兴州印’”——这是怎么回事呢?高古楼下的老者对此只是称:“听老辈人所说有这块匾,至于来历就不清楚了。” 在兴安客栈,当记者询问起这块匾额时,张洪祥爽快地将记者带至二楼,并费力地抬出了这块匾。匾额很大,为红底黑字。上书“桑梓联情”四个大字,右则书“道光辛丑季秋”等字样,在匾额左边写有“知州蜀东骆承源敬立”。张洪祥告诉记者:“关于这块匾额我也说不清楚它的来历。”而据记者了解,这块匾在相关文献中表述为“客人所赠”,除此之外就再无记述。 既然不知它的由来,那不如从匾额本身来进行解读。因此,可以这样推测:“清道光年间,某地知州骆承源因公或途经北城,并住在兴安客栈。可能是兴安客栈让他有宾至如归、睹物思人等感觉,于是提笔写下‘桑梓联情’四字并赠予店家。其后,当地官府加盖‘新兴州印’以示礼数。” 站在街上,看着淹没在现代文明气息中兴安客栈,感觉它好像也在默默地坚守,并在北城留下深深的烙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