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间中医的奇芭——“走方医”(袁维萍著)

 昵称37556673 2016-10-25
民间中医的奇芭——“走方医”(袁维萍著)
引用袁维萍著《中医信息技术的临床应用与传承》、《中医信息疗法荟萃》、《农村医疗卫生与乡村医生体制调查研究》
作者单位:安徽省利辛县新张集乡阳光村卫生室
电话:15856751428 0558-8959656
   
主要内容导读:
一、现代中医的两大流泒:学院泒中医和民间中医
二、民间中医的奇芭——“走方医”
1、民间“走方医”的渊源
2、民间“走方医”的治疗技术
一、现代中医的两大流泒:学院泒中医和民间中医
今天,祖国传统中医学正在走向衰败,这既有传统中医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发展的原因。其中,社会发展因素是导致祖国传统中医学走向衰败的主要原因。随着现代社会的高度发展,现代科技已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现代医学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西医医院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的中医医院也引进了许多现代化的仪器、设备、技术,为患者诊疗疾病。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为了方便快捷,大多数人都愿意接受现代医学的方法进行诊治疾病。这样,患者在患病后,人们为了方便,越来越多的患者都选择了西医看病,而选择传统中医看病的患者是越来越少,传统中医正在走向衰落。不可否认,由于传统中医自身存在着的一...问题,中医对于许多疾病的治疗,采用传统中医方法都显得无能为力,只有借助现代医学技术手段才能很好解决问题。也正是这两方面的原因,由此才导致了传统中医日益走向衰落。
在临床上,传统中医分为两大流派:一是学院派中医;二是民间中医。学院派中医,大都是经过中医药院校的系统学习而培养教育出的中医人才,擅长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采用经典方药进行治疗疾病。而民间中医,大都是通过师承、祖传、自学等方式拥有了中医技艺,打破常规,擅长采用民间中医独有的技艺,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在中国民间,有许多民间中医人士拥有一技之长,在某些疾病的治疗方面具有神奇的疗效,远远是学院派中医难以企及的。
另外,在中国民间,还流传着许多行之有效的单方、偏方、验方、秘方等民间中医技艺,经常被广大劳动人民所使用,被广大民间中医所使用,而且是通过心传口授的方式所传承,这些都作为民间中医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治疗中,民间中医技艺是千奇百怪,千变万化,不拘一格。其中,民间中医拥有许多宝贵中医财富,在民间流传着许多良方妙法,流传着许多奇异的治疗技术。在当今市场经济的浪潮中,由于许多人急功近利,追求金钱个人的最大化,再加之国家缺乏必要的保护传统中医发展之措施,致使许多民间中医技艺濒临失传,并且逐渐走向衰退,甚至是走向消亡。
二、民间中医的奇芭——“走方医”
     今天,真正的“走方医”在现代社会中已经踪迹难觅了,所见到的也仅仅是为数不多的民间中医人士了。这些为数不多民间中医人,真正传承了“走方医”的技艺,传承了中医技艺的精髓。
1、民间“走方医”的渊源
      中国民间的“走方医”,在行走江湖卖艺施治中,行之速效,愈者万千。在这些民间医士中,身怀绝技,几乎每个都有一技之长,形如赵学敏所说“操技最神,奏效甚捷”。对于他们的高超的医技,都是怎样学来的呢?又是源于何处呢?
     几千来,祖国传统中医学博大精深,医学书籍浩如烟海。中医学治病疗疾,素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之理念。对于同种病,既可以采用许多种不同的方药、方法施治,相反,对于不同种病又可以采用同种方药、方法施治,并且二者都可以取得途殊同归(或者说异曲同工)的功效。因此,中医治病的方药及方法,真可谓是形形色色、成千上万!
      中医药是一门经验性极强的临床医学。也就是说:某味中药、某种方剂、某种方法治疗某种疾病有效,它是经过数千年来临床应用有效后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可以说:每种方药及方法治病疗疾,都是有一定功效的。中医医学书籍浩如烟海,前人所发明创造了形形色色、成千上万的治病方药及方法,经临床应用证明都是有一定功效的,都是有或多或少功效的。其中,在这些行之有效的治病方药及方法中,就有许多治病的良方不被世人所常用后,就束之高阁而沉睡起来了。而民间的一些“走医们”,正是在浩如烟海的医学书籍中,搜集了一些不被世人所常用的方药及方技,运用某一方药及方技,而且是反反复复地运用,反复运用了数代人,并运用到炉火纯青地步,秘而不宣,乃至超越了方药及方技的发明创造者之技艺,最终成为“走医”的单方、偏方甚至为祖传秘方,最终成了“走方医”。也就是说,“走方医”的方技源于中医学书籍中,经反复运用自如后而成为自已的一技之长,这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因而说,中国民间江湖“走医”所用的方药及技术,大都源于浩如烟海的中医药医籍。

      当然,也有一些流传于民间的单方、偏方、验方、秘方,是经劳动人民临床实践的结果,是靠劳动人民的心传口授而得以流传的,并没有被中医书籍所记载,而散落于民间“走医”手中。其中,一些“走方医”的方药及方技也正源于此。

2、民间“走方医”的治疗技术

      在中医的治法中,有15种基本的疗法,即汗法、和法、下法、消法、吐法、清法、温法、补法、理气法、理血法、祛湿法、祛痰法、熄风法、固涩法、开窍法。而在这15种基本的疗法中,总体上可分为攻法、补法、攻补兼施三大类,补法治病起效缓慢,而攻法治病起效迅速。所以,在中医的基本疗法中,以攻邪治病疗法最具神效,正如赵学敏在《串雅》原序中所说“操技最神,奏效甚捷”。其中,汗、吐、下则是中医攻邪治病的三大治疗方法。
  由于民间“走医”自身行业特点,“走医”行走江湖,游走不定,卖艺施治,治病必须要用药简单,使用方便,疗效奇特,它必须达到“廉、简、便、验”的特点,亦即正如赵学敏在《串雅》原序中所说的“操技最神,奏效甚捷”,这时才能让病人满意而获取病家的钱财。 也只有如此,“走医” 行走江湖卖艺,才有立足之地,才能挣口饭吃。这样,作为中医攻邪治病而功效神速的汗、吐、下三大方法,正符合“走医”自身行业特点,无形之中就成为其选中的治病方技。在这里要说明的是,“走医”出于自身行业利益,往往就把堂堂正正的中医医学术语改为他们自己的江湖术语,故弄玄虚,以便多多劳取患者的钱财。在江湖“走医”中,有自身行业的一大堆江湖术语,完全不同于中医学中的术语。例如,在江湖“走医”中,把“郎中”改称为“皮老”,把“病”改称为“倦”,把“病好”改称为“通”,“病不好”称为“闷”,“膏药”称为“皮子”,“丸药”称为“弹式”,“末药”称为“随付”,“吐”称为“顶”,“泻”称为“串”,顶串而外则曰截, “腰头用药”称为大洋,“手头用药”称为出货,“虎撑”称为铃,“招牌”称为吊货,“酒”称为清,“烟”称为云,“一应见效丸散膏”称为抵货,“装药小袋”称为罗星袋,“用针”称为铍针,“药囊”称为无且囊,“尺”称为分脉尺,“取牙铁小筒”叫做折脆,“假药”叫做何兼草,“持竿布卖膏药者”叫做货软,“作道妆僧”叫做游方,“针刺”叫做刺红,“用刀”叫做放红,“撮痧”叫做标印,“艾灸”叫做秉离,“水调”叫做填冷,“给人治病”叫做打椿,“给两个人同治”叫做拢工,“共分酬金”被叫做破洞,“赚人财帛”被叫做捞爪,“脱险”被叫做出洞,等等。
  总之,民间走医的治病方药和治病方法,大都是源于浩如烟海的中医药医籍中,是他们中医药临床实践的贵宝贵经验。民间走方医治病之术,超越了传统治疗疾病的理念,“走医”治病的技术是串、顶、截三大方技,中医的发汗、涌吐、泻下之术也正来源于此。利用“走医”的串、顶、截之术治病,即中医汗、吐、下攻邪方法治病,力专效宏,既针对病症又祛除病因,表本兼治,治疗效果显著,胜过中医常规疗法的治疗。
有关论述,请参考如下资料:
1、袁维萍著《中医信息技术的临床应用与传承》,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11月;
2、袁维萍著《中医信息疗法荟萃》,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年11月;




民间中医的奇芭——“走方医”(袁维萍著)
引用袁维萍著《中医信息技术的临床应用与传承》、《中医信息疗法荟萃》、《农村医疗卫生与乡村医生体制调查研究》
作者单位:安徽省利辛县新张集乡阳光村卫生室
电话:15856751428 0558-8959656
   
主要内容导读:
一、现代中医的两大流泒:学院泒中医和民间中医
二、民间中医的奇芭——“走方医”
1、民间“走方医”的渊源
2、民间“走方医”的治疗技术
一、现代中医的两大流泒:学院泒中医和民间中医
今天,祖国传统中医学正在走向衰败,这既有传统中医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发展的原因。其中,社会发展因素是导致祖国传统中医学走向衰败的主要原因。随着现代社会的高度发展,现代科技已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现代医学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西医医院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的中医医院也引进了许多现代化的仪器、设备、技术,为患者诊疗疾病。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为了方便快捷,大多数人都愿意接受现代医学的方法进行诊治疾病。这样,患者在患病后,人们为了方便,越来越多的患者都选择了西医看病,而选择传统中医看病的患者是越来越少,传统中医正在走向衰落。不可否认,由于传统中医自身存在着的一些问题,中医对于许多疾病的治疗,采用传统中医方法都显得无能为力,只有借助现代医学技术手段才能很好解决问题。也正是这两方面的原因,由此才导致了传统中医日益走向衰落。
在临床上,传统中医分为两大流派:一是学院派中医;二是民间中医。学院派中医,大都是经过中医药院校的系统学习而培养教育出的中医人才,擅长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采用经典方药进行治疗疾病。而民间中医,大都是通过师承、祖传、自学等方式拥有了中医技艺,打破常规,擅长采用民间中医独有的技艺,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在中国民间,有许多民间中医人士拥有一技之长,在某些疾病的治疗方面具有神奇的疗效,远远是学院派中医难以企及的。
另外,在中国民间,还流传着许多行之有效的单方、偏方、验方、秘方等民间中医技艺,经常被广大劳动人民所使用,被广大民间中医所使用,而且是通过心传口授的方式所传承,这些都作为民间中医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治疗中,民间中医技艺是千奇百怪,千变万化,不拘一格。其中,民间中医拥有许多宝贵中医财富,在民间流传着许多良方妙法,流传着许多奇异的治疗技术。在当今市场经济的浪潮中,由于许多人急功近利,追求金钱个人的最大化,再加之国家缺乏必要的保护传统中医发展之措施,致使许多民间中医技艺濒临失传,并且逐渐走向衰退,甚至是走向消亡。
二、民间中医的奇芭——“走方医”
     今天,真正的“走方医”在现代社会中已经踪迹难觅了,所见到的也仅仅是为数不多的民间中医人士了。这些为数不多民间中医人,真正传承了“走方医”的技艺,传承了中医技艺的精髓。
1、民间“走方医”的渊源
      中国民间的“走方医”,在行走江湖卖艺施治中,行之速效,愈者万千。在这些民间医士中,身怀绝技,几乎每个都有一技之长,形如赵学敏所说“操技最神,奏效甚捷”。对于他们的高超的医技,都是怎样学来的呢?又是源于何处呢?
     几千来,祖国传统中医学博大精深,医学书籍浩如烟海。中医学治病疗疾,素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之理念。对于同种病,既可以采用许多种不同的方药、方法施治,相反,对于不同种病又可以采用同种方药、方法施治,并且二者都可以取得途殊同归(或者说异曲同工)的功效。因此,中医治病的方药及方法,真可谓是形形色色、成千上万!
      中医药是一门经验性极强的临床医学。也就是说:某味中药、某种方剂、某种方法治疗某种疾病有效,它是经过数千年来临床应用有效后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可以说:每种方药及方法治病疗疾,都是有一定功效的。中医医学书籍浩如烟海,前人所发明创造了形形色色、成千上万的治病方药及方法,经临床应用证明都是有一定功效的,都是有或多或少功效的。其中,在这些行之有效的治病方药及方法中,就有许多治病的良方不被世人所常用后,就束之高阁而沉睡起来了。而民间的一些“走医们”,正是在浩如烟海的医学书籍中,搜集了一些不被世人所常用的方药及方技,运用某一方药及方技,而且是反反复复地运用,反复运用了数代人,并运用到炉火纯青地步,秘而不宣,乃至超越了方药及方技的发明创造者之技艺,最终成为“走医”的单方、偏方甚至为祖传秘方,最终成了“走方医”。也就是说,“走方医”的方技源于中医学书籍中,经反复运用自如后而成为自已的一技之长,这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因而说,中国民间江湖“走医”所用的方药及技术,大都源于浩如烟海的中医药医籍。

      当然,也有一些流传于民间的单方、偏方、验方、秘方,是经劳动人民临床实践的结果,是靠劳动人民的心传口授而得以流传的,并没有被中医书籍所记载,而散落于民间“走医”手中。其中,一些“走方医”的方药及方技也正源于此。

2、民间“走方医”的治疗技术

      在中医的治法中,有15种基本的疗法,即汗法、和法、下法、消法、吐法、清法、温法、补法、理气法、理血法、祛湿法、祛痰法、熄风法、固涩法、开窍法。而在这15种基本的疗法中,总体上可分为攻法、补法、攻补兼施三大类,补法治病起效缓慢,而攻法治病起效迅速。所以,在中医的基本疗法中,以攻邪治病疗法最具神效,正如赵学敏在《串雅》原序中所说“操技最神,奏效甚捷”。其中,汗、吐、下则是中医攻邪治病的三大治疗方法。
  由于民间“走医”自身行业特点,“走医”行走江湖,游走不定,卖艺施治,治病必须要用药简单,使用方便,疗效奇特,它必须达到“廉、简、便、验”的特点,亦即正如赵学敏在《串雅》原序中所说的“操技最神,奏效甚捷”,这时才能让病人满意而获取病家的钱财。 也只有如此,“走医” 行走江湖卖艺,才有立足之地,才能挣口饭吃。这样,作为中医攻邪治病而功效神速的汗、吐、下三大方法,正符合“走医”自身行业特点,无形之中就成为其选中的治病方技。在这里要说明的是,“走医”出于自身行业利益,往往就把堂堂正正的中医医学术语改为他们自己的江湖术语,故弄玄虚,以便多多劳取患者的钱财。在江湖“走医”中,有自身行业的一大堆江湖术语,完全不同于中医学中的术语。例如,在江湖“走医”中,把“郎中”改称为“皮老”,把“病”改称为“倦”,把“病好”改称为“通”,“病不好”称为“闷”,“膏药”称为“皮子”,“丸药”称为“弹式”,“末药”称为“随付”,“吐”称为“顶”,“泻”称为“串”,顶串而外则曰截, “腰头用药”称为大洋,“手头用药”称为出货,“虎撑”称为铃,“招牌”称为吊货,“酒”称为清,“烟”称为云,“一应见效丸散膏”称为抵货,“装药小袋”称为罗星袋,“用针”称为铍针,“药囊”称为无且囊,“尺”称为分脉尺,“取牙铁小筒”叫做折脆,“假药”叫做何兼草,“持竿布卖膏药者”叫做货软,“作道妆僧”叫做游方,“针刺”叫做刺红,“用刀”叫做放红,“撮痧”叫做标印,“艾灸”叫做秉离,“水调”叫做填冷,“给人治病”叫做打椿,“给两个人同治”叫做拢工,“共分酬金”被叫做破洞,“赚人财帛”被叫做捞爪,“脱险”被叫做出洞,等等。
  总之,民间走医的治病方药和治病方法,大都是源于浩如烟海的中医药医籍中,是他们中医药临床实践的贵宝贵经验。民间走方医治病之术,超越了传统治疗疾病的理念,“走医”治病的技术是串、顶、截三大方技,中医的发汗、涌吐、泻下之术也正来源于此。利用“走医”的串、顶、截之术治病,即中医汗、吐、下攻邪方法治病,力专效宏,既针对病症又祛除病因,表本兼治,治疗效果显著,胜过中医常规疗法的治疗。
有关论述,请参考如下资料:
1、袁维萍著《中医信息技术的临床应用与传承》,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11月;
2、袁维萍著《中医信息疗法荟萃》,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年11月;




显示全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