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只知道看《色戒》,知道人物原型是谁吗?

 汉青的马甲 2016-10-25


责任编辑:李彤



美籍华人导演李安执导的电影《色·戒》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最佳影片奖”。这部电影改编自20世纪中国著名作家张爱玲的同名小说,讲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几位爱国青年学生刺杀汪伪政权汉奸的故事。


▲电影《色戒》剧照


外界普遍认为,张爱玲笔下的这个故事并非完全虚构,而是取材于1939年前后的一个真实事件——南京国民政府女特工郑苹如刺杀汪伪政权大汉奸丁默村。



汤唯与王佳芝原型郑苹如(左一)对比照



1.上海滩的中日混血美女


郑苹如祖籍浙江兰溪,出生于1918年。她的父亲郑钺,早年留学日本法政大学,曾追随孙中山进行民主革命。在日本期间,郑钺与同情中国革命的日本女子木村花子相恋,两人结婚后一同回到中国。郑钺曾任上海复旦大学教授,还担任过国民政府的检察官,与国民党特工机构“中统”驻上海负责人陈宝骅关系密切。



1924年郑苹如全家照(左起为郑苹如)


郑钺夫妇先后育有两子三女,郑苹如是他们的第二个女儿,天生丽质,聪明过人,跟母亲学了一口流利的日语。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郑钺一家以木村花子的日本人身份作为掩护,在上海参加地下抗日活动。在家庭和时局的影响下,郑苹如憎恨日本帝国主义,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上海沦陷后,她凭借卓越的日语能力,以及父亲与“中统”的关系,成了“中统”上海区的情报人员。


那一年,郑苹如只有19岁,但已经出落得风姿绰约,是上海滩有名的美女。中国当时最有影响力的画报—— 《良友》曾以她的照片作为封面,只是由于其身份特殊,没有披露她的全名。封面上的郑苹如正如著名作家郑振铎所描写的那样:“身材适中,面型丰满,穿着华贵而不刺眼,一眼看去,就知道是一个有教养的纯情女孩。”




依照“中统”的指令,郑苹如频繁出现于上海的十里洋场,周旋于日寇的高级官佐之间。她与时任日本首相近卫派到上海的代表早水亲重攀上了关系,继而结识了近卫首相的儿子近卫文隆,以及日本华中派遣军副总参谋长今井武夫等人。近卫文隆见到郑苹如后,一下子坠入情网,郑苹如随即产生了对他实施绑架,迫使近卫首相停战的想法。虽然爱国精神和勇气可嘉,但初入情报圈的郑苹如尚显幼稚,“中统”领导层自然没有采纳她的建议。


2.“抗日除奸,非做不可”


1938年冬,国民党“军统”高官丁默村从昆明逃至上海日占区,在大汉奸李士群的撮合下投敌叛国。他在当时上海的极司菲尔路76号组建了汪伪政权特务机构总部,自任主任,与国民党的“军统”和“中统”展开了较量。由于出身“军统”,丁默村对国民党特工机构的活动规律一清二楚,经常在“特工战”中给对方重大打击,大批非国民党抗日人士也遭到血腥镇压,国人称之为“丁屠夫”。于是,流亡重庆的国民党当局下令,不惜一切代价,除掉丁默村。


丁默村本人嗜色如命。“中统”驻上海负责人陈宝骅针对他的这一特点,决定选派一名年轻漂亮且善于交际的女特工前去施展“美人计”,诱杀丁默村。郑苹如在上海明光中学读书时,丁默村曾任该校校长,两人算是有师生之谊。因此,她成了当时“中统”上海区内最合适的人选。郑钺也鼓励女儿: “抗日除奸,对国家民族有利,对四万万同胞有利,非做不可。”


丁默村对郑苹如十分宠爱。郑苹如装成涉世未深的少女,不时恃宠撒娇,与丁默村的关系若即若离,逗得汪伪政权的这个特务头子神魂颠倒。眼看时机成熟,“中统”上海区开始实施暗杀行动:他们计划趁丁默村送郑苹如回家之际,在郑家门口将其击毙。在实施行动的那一天,埋伏在郑家周围的“中统”特工看到丁默村乘一辆黑色轿车送郑苹如回家。但不知是警惕性高还是确实有事在身,丁默村意外地拒绝了郑苹如“上楼小坐”的邀请,说了句“有急事”后便匆匆乘车离去。




3.“美人计”功败垂成


1939年12月21日,丁默村去一个朋友处赴宴,打电话邀郑苹如一同前往。郑苹如立即告知“中统”上海区,并拟定了中途截杀丁默村的计划。


那天,郑苹如特意打扮得花枝招展,艳丽迷人,令丁默村乐不可支。傍晚时分,两人同车返回。行至位于静安寺路的一家皮货店时,郑苹如突然提出要买一件皮大衣,拉着丁默村进店帮她挑选。在皮货店内,丁默村发现,橱窗外有数名形迹可疑的人向这边张望。这个经验丰富而又狡猾的老牌特务立即意识到了危险。他从大衣口袋里掏出一大把钞票,向柜台上一放,对郑苹如说“你自己挑吧,我先走了”,便迅速冲出店门,向自己的车奔去。在店外埋伏的“中统”特工对这个意外情况猝不及防,等他们反应过来拔枪射击时,丁默村的车已经开动。子弹打在车身上,丁默村毫发未损。




侥幸逃脱暗杀之后,丁默村认定郑苹如是“中统”特工,但不“忍心”对这个美人下手,希望借此机会将她彻底“收为己有”。因此,他不仅假意接受郑苹如对此事的辩白,还应她的要求派人给她送钱。郑苹如以为丁默村已经完全被自己迷惑了,便于3天后主动前往“76号”,试图继续与丁默村交往。她随身携带着一支“勃朗宁”袖珍手枪,计划伺机击毙丁默村。


此时,丁默村已与投靠日伪时的“介绍人”李士群闹翻,两人之间的关系势若水火。李士群早已知晓“中统”暗杀丁默村的计划,郑苹如一踏进“76号”,就被李士群手下的特务逮捕。


在接受审问时,郑苹如承认皮货店门口的暗杀行动与自己有关,但原因是“丁默村与我相好后,又别有所恋,我实不甘心,就用钱请人来打他”。她将一桩政治暗杀说成了男女之间的争风吃醋,并始终不承认自己是“重庆的人”。


汪伪政权的首脑对重庆当局不择手段暗杀己方大员非常恐惧、恼恨,一致主张非杀郑苹如不可。1940年2月,郑苹如被李士群下令枪杀,年仅23岁。




4.“干净些,不要把我弄得一塌糊涂”


此后,有人在报纸的副刊上这样介绍郑苹如的生平:


生于一九一八年,中日混血。为上海名媛,当年上海第一大画报“良友画报”曾将其作为封面女郎。上海沦陷后,秘密加入中统,利用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混迹于日伪人员当中,获取情报。后参与暗杀日伪特务头子丁默村,而暴露身份,被捕,一口咬定为情所困,雇凶杀人,成为当年上海滩重大花边新闻之一。一九四零年二月,被秘密处决于沪西中山路旁的一片荒地,连中三枪,时年二十三岁。




临刑前神色从容,遗言见过两个版本,一为对刽子手说:干净些,不要把我弄得一塌糊涂。另外为:这样好的天气,这样好的地方!白日青天,红颜薄命,竟这样的撒手西归!我请求你,不要毁坏了我自己一向所十分珍惜的容颜。但个人认为第一种说法为真,死则死尔,何需顾影自怜,巾帼英雄,当名垂青史!


据说,郑苹如被捕后,其父郑钺因不愿出任伪职以保释女儿,此后一病不起,于1941年初抱恨而终。郑苹如的哥哥郑海澄在1944年的一次对日空战中牺牲。她的母亲、一直支持中国人民抗日的木村花子,于1966年以80岁高龄病逝于台湾。在郑苹如事件后,丁默村被排挤出汪伪特工总部;抗战胜利后,他被南京国民政府逮捕,于1947年2月被枪决。




版权声明本公号除发布对于时政资讯、社会热点、人文历史等方面的原创评述以外,亦致力于优秀文章的交流分享。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与本公号编辑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