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品赏析

 WENxinHANmo 2016-10-25

万柏林诗词学会自选作品赏析

——张春义

为了更好的对作品进行点评,所收到的作品全部隐去了作者姓名

一、五律:落叶
转身脱艳丽,片片落黄稠。
霜到雕凄色,风来卷去愁。
天涯当倦客,沃土做妆楼。
   先隐无心骨,来春笑树头。  

这是一首咏物诗,我们为何要咏物?不要说你写咏物诗只是单纯为咏物而咏物,如果这样,那毫无意义。其实每个人在准备写一首咏物诗词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有一定感情在,否则你为何要咏他呢?或赞美,或贬斥,或寄托,或感兴,总是有个理由的。要咏物,就要把你内心最“触动”的一面充分体现出来。下面对这首诗浅析一二:

1、首联破题,节序变更,秋叶飘零。出句“转身”一词拟人,用的很好,对句片片落黄稠,落黄一词生造,片片与稠重叠,遣词造句需调整。

2、颔联承接首联续写落叶姿态,因霜变色,随风飘逝。

3、颈联转接,章法很好。妆楼一词生造。天涯与沃土结构不同,不能成对。

4、结句抒情,也就是作者内心最“触动”的一面:化作春泥更护花。

5、这首诗能够较好的把握咏物诗的章法,除个别词语外,是一首好诗。

6、下面就作品的韵律提一点看法:

我们都知道,格律诗分格和律两部分,所谓格,就是格式,它包括:平仄、粘对等。所谓律,包括有音律、声律和韵律。那么,格和律合起来就是格律。

大家对格式的掌握一般没什么问题,我们看这首诗的韵律:这首诗首句不入韵,出句的前三个白脚“丽、色、客”。按普通话读音都是四声。也就是去声。形成每个起句都要下沉一下的感觉,读起来很不舒服。古人谓之“上尾”。那么,该如何避免上尾呢?应该把中间的白脚用为上声字,也就是普通话的三声字。另外,两个韵脚稠、愁连韵,也就是相邻两个韵脚读音一样,读起来便缺少抑扬顿挫的感觉,这个要注意。


二、五律:丙申孟夏独步(新韵)
并州新雨后,燥气暂藏踪。
日耀经楼角,鸽翔汾水亭。  
问春何去也?复夏又登程。
天健无歇意,催人阔步行。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作品,首句不入韵,浅析如下:

1、雨后暑气消,首联直入主题,点明时间、地点、事件。手法很好。

2、颔联续写雨后风光,选取的物象动静结合,远近结合,很漂亮。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些作品在中两联的对仗上出现合掌,就是由于物象的选取不恰当所致。在选取物象时,做到“动静结合,远近结合”可以避免合掌。

3、三联流水对转接,尾联感叹时光流逝,催人向前,正能量满满。

4、该作品前后分两截,前两联写雨后风光,后两联感叹世事,造成了前面的意境与后面的语境不相吻合,难以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5、借景抒情又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具体到这首作品,在前面景物的选取上,就要与后面的抒情联系起来,只有寓情于景,才是一首好的作品。


三、五绝:清洁工
汗流非作秀,心净不容尘。
紧握如椽笔,天天大写人。
  

这是一首歌咏类作品,歌颂类诗词为文体之一,用诗歌颂扬,亦泛谓用言语文字赞美。这首诗很别致,他所歌颂的主体是一般人不太注意的城市美容师清洁工。文字短小,但很耐品,我们看:

起首两句对仗,描写清洁工挥汗劳作,不容半点尘土污染环境。重点在后两句,他们所拿着的扫帚,就像是一枝笔,一笔一划书写的是自己做人的原则,天天大写人,是说清洁工们工作时,他们扫地的动作,左一下右一下,就像是在书写一个人字。该作品字少言长,赋予人想象的空间。


四、五律:咏日
红日东升后,光芒次第铺。
高山及大海,乡野与京都。
虎豹同牛马,达人共困夫。
四方皆普照,世界本无殊。

这是一首咏物诗,歌颂太阳。这首诗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单纯的为了咏物而咏物”。
  从律诗的章法上来讲,中两联的对仗与结构都有问题,句式结构雷同,缺少变化。一味地自说自话,全是流水帐。尤其是第三联,格律诗的第三联古人之所以叫做“颈联”,乃比喻其如人之有颈,取其转之意。当转不转,造成了毫无意义的两句话。倒是把中两联去掉,改成绝句:红日东升后,光芒次第铺。四方皆普照,世界本无殊。更像是一首诗。

关于咏物诗的写作,借用佛家的一句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一境也;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二境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此三境也。咏物之境界,大致也可以此论。
     1
、一境: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歌咏、描状类)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韩翃《章台柳》
  这两首名篇,确实写的很好,诗的技巧运用也很高超,但是,若从咏物境界而言,这几首诗词也只能算是咏物诗词的第一层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仅仅抓住了柳树的形态、特点
以及与时令的关系,通过对柳树的细致描写,把柳树描绘得惟妙惟肖,准确到位,同时也通过“春风似剪刀”给人以春的活力的象征与美的启示。就描绘而言,已经说到家了。但缺点也就在这里。柳树就是柳树,不是别的。因此读后给我们的感觉是虽然简单明快,但余韵不足,余味不厚。
  在古人的咏物作品中,类似的咏物诗还有很多,如骆宾王《咏鹅》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也属此类。
    2
、二境: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寓理、兴寄等)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的这首《蝉》诗,大意是说蝉颌下垂着高贵冠缨那样的须,它生性高洁,饮餐玉露。它的叫声,从高大疏阔的梧桐树间传出来。
  因为位于高处,具有高格,所以,它的声音自然能传得远,这并不是因为借了秋风的缘故。但是,如果你只是简单的去看、去理解这首诗,那就坏了,说明你没有深刻的领会到作者这首诗所具有的内涵,诗也就没多少可称誉之处了。其实,虞世南这首诗,其主题是借蝉的形象来表达一种居高声远的品质。“居高声自远”,不仅蝉如此,人又何尝不是?寓意双关!那居高者已经不是蝉,而是人了。这是作者的一种的生活感悟。这种感悟借助于蝉这个物件抒发出来,吟咏成诗。蝉已不再是完全原来的蝉,而是有了某种象征或拟意的蝉,作者之“魂”已附到蝉这种“肉体”之上了。山不是山,水不是水。
  这类咏物诗词的写法,经常会借助于双关、象征、隐拟、比喻等手段,达到一种物人双关或将哲理诗化的效果。写这类有所隐拟的诗词,需注意一定要把握住一个“度”字,联想、想象、比拟、隐喻发挥的要贴切自然,切忌生拉硬拽。
    3
、三境: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物我合一、托物言情)
  咏物诗词的最高境界,是物与“我”的合一。“我”之身世、感慨、意怀,寄托于物,完全透过物来表达。诗词本身吟咏的明明是“我”自己,但却只是若隐若现,基本不暴露,作者的本意隐寄其中,藏的很深。而读者通过对作品的透入理解和领会,却分明又可以感受出来。
  也就是说,山还是山,水还是水,但山水里面已加入了作者的灵魂。
  下面再看看同样是咏蝉,骆宾王是怎么写的。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骆宾王为唐初四杰之一,他的这首《在狱咏蝉》是他获罪后在狱中写的。诗的大意是:蝉在秋天里高唱,引来被囚禁的人一片思乡之情。你这一头黑色的蝉影,对着我这头发班白的愁苦之人高吟,让人情何以堪!露重了,所以你很难飞走来。风大了,你的叫声
  很容易淹没在风中。没有人能相信我的调洁,谁能为我表达高尚的心迹呢。
  全诗表面看来是在咏蝉,是蝉在自说自话,其实作者只是假托蝉这个物,抒发的全部是诗人自己的心声。可以说诗从一开始就把蝉和人粘在一起,处处有蝉,处处有人,蝉与人象两个难友时时互相倾诉。蝉即是我,我即是蝉。诗采用比喻手法,将自己比作是蝉;采用双关手法,自颔联起句句写蝉,但句句又都是写自己。“玄鬓影”、“白头吟”,既是蝉,也是囹圄中的“我”;那“露重”、“风多”既是蝉的境遇,也是“我”的遭际;诗之结尾的蝉之一问,其实就是作者自己的声声呐喊。


五、七律:赠友人孟耿成  
年少习武意风发,苦练摘得状元花。
鬼子角色国人恨,时迁形象观众夸。
中文日语共高歌,翰墨丹青妙涂鸦。
才艺芸芸惊四座,寻根祖上是儒家。

1、这首赠友人情真意切,恨不得把朋友的所有长项都逐一夸赞。我们写诗的时候一直讲要用诗家语,那么,什么是诗家语?《诗人玉屑》里面提到王安石说的“诗家语”,就是说诗的用语有时和散文不一样,因为诗有韵律的限制,不能像散文那样表达。诗 是“空白”艺术。高明的诗人善于以“不说出”来传达“说不出”。诗人总是两种相反品格的统一:内心倾吐的慷慨和语言表达的吝啬。

所谓“诗家语”,即为“诗性语言”,乃诗家用含蓄、形象、跳跃、夸张、凝练、音乐性的语言表达自己主观情志之诗语。
用意含蓄而曲折、蕴藉而委婉,说有限语留无限想象空间,这正如中国书画中“留白”一样。

2、这首诗在平仄上也有错误,写的不成功。


六、七律:菊艺之韵 
是谁巧手夺天工?不借春风誉更隆。
崖畔抒怀萦秀雅,篱边写意展玲珑。
冰肌遥送东南日,傲骨敢迎西北风。
高洁自存真本色,清香常入酒诗中。

作品描写菊花盛开,园丁巧手装点园林。浅析如下:

1、起首一联破题,园艺师巧夺天工,园林花团簇簇,更胜春天景致。

2、颔联承接首联续写园林美景,出句“崖畔抒怀萦秀雅”,与对句“篱边写意展玲珑”都是描写菊花的姿色,语义合掌。

3、三联“冰肌遥送东南日,傲骨敢迎西北风”。上下联语义合掌,东南日、西北风,凑句。春风的风与韵脚风重字,当避。

4、这首诗写景多,抒情少,词语堆砌,题目是“菊艺”,诗中所写是菊花,起首一句“是谁巧手夺天工”破题,很好,但是,读完全诗,也没有得到答案。感觉是一首应景之作,缺少真情实感。

我们写诗一直讲要“有感而发”。否则,会使作品苍白无力。

什么叫做“有感而发”呢,“有感而发”是“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起联想,产生某种感情的意思”。 古人常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篇优秀的诗词作品,一定是具有打动人心的真情蕴涵其中,只有字字句句饱含真情,读者阅读时才会与作者产生共鸣,或悲,或喜,或感慨不已,或愤怒不止。相反,没有感情的文章,就像一棵枯树而没有生机和活力,自然也就没有那诱人的风景了。

那么,怎样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引起读者共鸣的诗词作品呢?我们平时或读文章、或游览山水,肯定是带着感情的,怎么样把感情融入到作品中呢,关键是抓住感情的触发点。有感情,没有触发点,就不知道如何下笔。我举一个列子:1950101日,老毛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周年纪念活动,按说这么大的事件,应该是极富感情的吧,但是,老毛并没有诗词作品写出来。但是,仅过了两天,十月三日,老毛看到了柳亚子先生写的浣溪沙;马上就用毛笔在宣纸上手书了一首和词,回赠柳亚子。这首词我们大家都知道: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

老毛在天安门纪念国庆,不是没有感情,而是缺少感情的触发点,当他一看到柳亚子先生的作品,马上把自己积蓄已久的感情全部喷洒出来,作品也就水到渠成。我的意思是说,当你确实无法遣词造句的时候,不要强迫自己写,不妨先放放,走走看看,也许会突然触发你的灵感,作品也就一挥而就了。


七、七绝:秋夜听雨 
敲窗落叶影摇灯,耳畔依稀细雨声。
明日添衣儿可晓,今宵娘坐又三更。 

1、这是一首雨夜怀人作品,首句“敲窗落叶影摇灯”隐含了一个秋字一个夜字,因为题目是“秋夜听雨”。采用一种巧妙的方式扣题,很好。

2、秋夜闻雨声,不免想到在外的孩子是不是没有应季的衣服。夜深了,不便询问。他这里用了一个“又”字,说明坐到三更不是就这一次,而是经常。正所谓“可怜天下父母心”。读来感人。

3、这首诗首句韵脚采用“孤雁格”。标准的格律诗,一般都是一首诗只能押一个韵,这种严格要求有时会给诗的创作带来不便,于是唐朝中期以后出现了一点松绑的现象,引入了“邻韵”概念,即分属不同韵部的字,如果读音近似,就称为“邻韵”,如“声”和“音”,就是互为邻韵。到了宋代,出现了“衬韵”(又称“探头韵”、“借韵”、“孤雁”),即律诗第一句若用韵,就用邻韵,以衬托后面的本韵。这种使用邻韵的方式仅限于第一句及最后一句,被大多数诗人接受并风行一时,成为了一种正格。 比如这首诗的“灯”属于下平十蒸韵,声和更属于下平八庚韵。叫做孤雁格。

4、很感人的一首小诗,要说瑕疵,“依稀细雨声”该句细雨一词,我们知道,细雨是看的结果,前面说敲窗是听的结果,这里在用“耳畔”,当然也是听到,那么,用杂、夹、或带更妥便。另,稀、细读音相同,稍显拗口。


八、五绝:题丙申最感人照片 
一吻相垂渧,生离默默殇。
与君同祈愿,来世续情长。

这是一首题图诗。题图诗就是为一幅图题一首和图内容主题相烘托的诗句,也叫题画诗。诗的内容或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谈论艺术的见地;或咏叹画面的意境。可使画面增强艺术张力,诗画互补意境深远。
这幅画,画面的意思是:相亲相爱的两只家鹅,其中的一只被卖掉了,临行前,两只鹅相对垂泪,画面感人。我们再来看作品:

1、首句一吻相垂渧,渧是啼哭的意思。垂渧,用词不妥。垂泪更恰当。

2、生离默默殇。殇是死亡的意思,屈原的《九歌·国殇》是追悼楚国阵亡士卒的挽诗,国殇,是指为国牺牲的人。生离各自伤,好些。

3、三四两句拟人化写作,借作者之口写两只鹅祈祷来世情长,手法很好。

4、诗短情长,意境很好,遣词造句尚需雕琢。祈字平仄有误。


九、七绝:幽怨丁香 
一抹幽香红袖醉,千头结怨入愁肠。
望舒雨巷留疏影,漱玉花前懒着妆。 

戴望舒是杭州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因《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被称为“雨巷诗人”。这首诗化用戴望舒的雨巷,描写了一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和她倦怠慵懒的情绪。看得出,这首诗的作者应该对新诗有研究。提几点看法:

1、题目是“丁香”,起句与承接,也就是第一、二两句很好,第三句的转接有问题,望舒雨巷这一典故的应用突兀,也就是说,前面描写的是花,突然改写成了人,引用的比较牵强。

2、戴望舒的《雨巷》描写的背景是1927年,比喻了当时黑暗的社会,在革命中失败的人和朦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意境的选取脱离了题目。

3、漱玉一词是专用名词,比喻泉水流在石头上,声若击玉。用在此处有误。


十、七律:再游文庙
龙城文庙又兴修,心往神思忆旧游。
玉宇书香盈雅韵,石桥树碧掩朱楼。
衔恩圣表千年颂,拜祖师风四处幽。
大道承传今又续,明伦重教看延留。 

作者听到文庙修葺一新,忽生感慨,想到从前文庙的盛况,欣然赋诗。浅析如下:

起首两句解读题目,二、三联回忆文庙盛况,结句感慨今日大道传承,期待儒教得以延续。下面说两个问题:

1、整首诗起承转合章法有序,诗意也很好,一派正能量。中两联稍有瑕疵,

玉宇书香、石桥树碧、衔恩圣表,拜祖师风。玉宇、石桥、衔恩,拜祖四同头,再加上中间两个字:书香、树碧、圣表、师风。致使中两联前四个字结构相同,缺少变化。诗中对仗,无论听觉视觉,都给人以美感。但如果两联结构雷同,会给人以呆板、重复之感。因此,妙在变化。律诗两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应该有跨度、有变化、分层次。不宜雷同、平行罗列。否则,会把典雅的律诗写成快板书。     
2
、明伦重教看延留。这一句延留是延续的意思。按照诗意,应该是“明朝也能够得到延续。那么,明伦,伦是人伦,辈分的意思,这个词生造。另外,重教这个词,教,按照诗意,是让、使的意思。是平声字,教字读作去声,是教训。我们都读过老毛七律《到韶山》: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是个平声字。也就是说,明伦重教看延留,这里的平仄有误。另,三个白脚韵、颂、续按普通话读音都是去声,当避。


十一、丙申太山重阳诗会分韵拈得“话”字
西河侧畔南山下,浅唱低吟歌未罢。
莫怪晚莺难共鸣,满堂都是唐朝话。

这是一首分韵赋诗作品。分韵又称“赋韵”。写诗的方法之一。先规定若干字为韵,各人分拈一字。然后按照这一字所属韵目中所包括的字为韵写诗,并要求用分得的字作为这首诗中的一个韵脚,叫做“分韵”。

诗为仄韵七绝,起首两句描绘场景,三四句转接成章,一气呵成。全诗的出彩处在第三句:莫怪晚莺难共鸣。拟人化写作提出问题,接下来的答案扣题,可谓三句话不离本行。

提两个问题,满堂都是唐朝话,这里堂、唐犯小韵,就是一联之内用了相同读音的字。读起来破坏了律诗的回环韵美效果,也很拗口。另外,按照平水韵,话与罢两个字不在一个韵部,这首应该是新韵作品。


十二、七律:登万亩生态园
枫林错把晨曦破,菊到重阳不得眠。
万户门开收一水,三山鼎立辅中天。
风来己觉铜琶执,雨过何劳牙板牵。
醉倒游人非竹叶,番疑袖满武陵烟。

这是一首登临作品,首句不入韵。诗中描写了万柏林生态园的风光。浅析如下:

1、起首一联描绘早晨林中景色,晨光初醒,花随人意,带露逞芳。
2
、颔联续写四围风景,其中的数字万、一;三、中很有想象力。
3
、铁板铜琶”是一个典故,出自《历代诗余》所引宋代俞文豹《吹剑录》里评论苏词风格的话: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如何?”对曰:“柳郎中词,只好于十七八女孩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作者用在此处,形容风声雨声。何劳,何须,用不着的意思。形容雨很大。

4、结句的武陵烟是桃花源的意思。整首诗充满想象力,这首诗还有一个特点,56个字,28个平声,28个仄声,平仄相谐。我们知道,格律诗有个口诀,叫做: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也就是说在非关节点处,字的平仄是可以随意的。而这首诗如此严谨,看得出作者写作态度的一丝不苟。


十三、七律:也说喇叭花
倚墙绕树好安家,只为凭高探九遐。
细雨殷勤催长进,清风浪漫助攀爬。
芳容豁畅身姿妙,天性缠绵志气佳。
偏惹骚人生妒恨,托词嗔怪乱咿呀。 

1、这是一首咏物诗,起首一联描写喇叭花的生存状态,对句:只为凭高探九遐。大气十足。
2
、颔联出句与对句语意相同,虽造境相异,但都在说花的生长。此处合掌。

3、颈联遣词造句流俗,直白多、含蓄少。

4、中两联结构前四个字同头同构,当避。

5、结句的合未能呼应开篇,游离于主旨。凑句。三个白脚进、妙、恨按普通话读音都是去声,当避。

6、关于结句合的问题,我们看到,大部分作品前几句可以,写到该结束了,总是草草收场,言尽意尽。那么,怎么样写好结句?收束全篇呢?

元人杨载在《诗法家数》中说:“诗结尤难,无好结句,可见其人终无成也。”宋人姜夔在《白石道人诗说》中说:“一篇全在句尾。”并主张“篇终出人意表”。可见人们对结尾的重视程度。

谢臻《四溟诗话》说:“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也就是说,结句要有回味,象撞击铜钟一样,余音绕梁,不绝于耳。这就要求我们在结尾时要讲究留有余韵,最好能使结束语出人意料。我们举一个列子,王勃的《山中》: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这首诗写游子思归。开头两句直抒胸臆,说自己离家已久,渴望回乡,但这个夙愿很难实现。面对奔流不已的大江,诗人感到无限的悲伤,仿佛眼前的江水也停滞不前了。接下去,诗人并没有进一步抒发思乡之情,转而描绘山中萧瑟的秋景。其实,作者写景的目的还是为了抒情。那在秋风中飘零的黄叶,不就是漂泊天涯的游子的象征吗?

再比如唐代丘为的《登润州城》:

天末江城晚,登临客望迷。

春潮平岛屿,残雨隔虹霓。

鸟与孤帆远,烟和独树低。

乡山何处是,目断广陵西。

开头两句写登临润州城的时间及感受。中间四句,描给登临所见:春水涨潮,烟波浩淼,残雨未停,虹霓凌空,飞鸟随孤帆远去,烟雾将树木掩映,有远景,也有近景,颇为壮丽。结句一问一答,点明思乡的主题,全诗结构缜密,对仗工整,结尾留有余韵,让人回味无穷。

俗语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诗的结尾好坏,对整首诗影响极大。不论是“以景结”、“以情结”、“以理结”还是“以问答结”,只要弦外有音,味外有味,含蓄隽永,发人深思,都是好的结尾。


十四、七律:登卦山 
柏扭千姿接隐沦,密林过处是长春。
人攀石级云门静,风动檐铃寺竹新。
山色嵯峨空有象,世情翻覆总成尘。
悲欢自在心中了,何必天台问卦因。 

这是一首登临作品,扭柏是卦山的一个奇特景象,柏树树干扭曲,树形怪异,别有风韵。隐沦,隐居或神仙。喻道观。前两联描写山色,颈联叹息万物沧桑。结句引发更深的感慨,今古恨,沉荒垒。悲欢事,随水流,虽了未了,岂是卦象所能决定的。作者身历沧桑世事,见卦象而思绪万千,情怀赋予诗篇,是一首好诗。


十五、七绝:南沙河新貌

两条玉蟒半空盘,一曲清波绕碧滩

谁借马良神采笔,绘成十里画廊看

描绘南沙河风光的一首绝句,高架桥在半空盘旋,河流环绕一派诱人美景。第三句用神笔马良转接,结句顺理成章,章法很好。画廊看,看字凑韵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