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良崮战役介绍

 禹杰 2016-10-25
孟良崮战役介绍
一、战役基本情况: 
        一九四七年五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进行的军史上著名的孟良崮战役,全歼了国民党军队“五大主力”之首的整编七十四师。这是三年解放战争中最为经典、精彩的战役,通过这场战役打破敌人对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摆脱了华东战局的危机。也是解放战争以来华东野战军第一次从正面摆开阵势同强敌进行大规模较量,打得最有气势的一战。这一战役从敌重兵阵线中央割歼其进攻主力的范例,被陈毅誉为“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硬仗。这次战役既反映了我军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善打硬战恶战的特点,也表明了我军的战斗力已达到可以歼灭国民党军队任何精锐之师的水平。可以说,战争不单是物质力量的竞争,也是指挥艺术和士气的竞赛。 回忆这场发生在七十年前的战役,我们可以从战役的组织指挥中体察到作为统帅的毛泽东和陈毅粟裕等战役指挥员在对全国战略局势的理解、战场动态的把握、保持战略定力、寻找有利战机、果敢定下决心、周密进行兵力部署及战役实施等战役组织指挥上诸多的启示。 

二、战役背景: 
       全国形势:47年3月,解放战争进行了九个月,国民党军进攻解放区,占领了105座城市,但也付出了71万人的代价。直接用于一线作战的兵力由117个旅锐减到85个旅。面对这种形势,敌我双方对下一步战略行动都进行了研讨。共产党根据战争的发展,适时提出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反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打破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制定了三军挺进,经略中原的战略部署。 蒋介石则改变了战略方针,由对我解放区实行全面进攻改变为重点进攻。即集中兵力对我解放区的两翼——陕北和山东实行重点进攻。而对其它解放区采取守势。陕北作为重点很好理解,陕北是中国革命的中心,解放区的心脏,那是共产党的首府,民主的象征,那里的形势关系全局,蒋介石认为攻占了延安其政治影响和国际影响很大,;再看山东,在蒋介石看来,华东解放区直接威胁国民党的政治、经济中心南京和上海,并扼守着连接东北的海上通道,华东野战军又是当时解放军最大的主力兵团,九个月中歼敌24个旅,是他的心腹大患,被视为当前一个最大的威胁。东北虽然也有重兵,但远离南京国民党的中心,还感受不到威胁。正是国民党这个重点进攻的战略部署,使山东解放区的局势骤然紧张起来了。 
        山东战区形势:国民党为实施重点进攻计划,做了三个方面的准备。一是进行黄河改道,以限制晋冀鲁豫野战军的活动,切断它与华东野战军的联系;二是调整指挥机构,撤销徐州、郑州两个司令部,组成徐州指挥部,任命当时的参谋总长顾祝同担任司令,统一节制山东战场的国民党军队;三是从其它战区调集兵力加入山东战场,在山东战场上集中了约24个整编师(相当于军的编制)、60个旅(相当于师的编制)约45万人。占国民党进攻解放区总兵力的27%,重点进攻兵力的66%。蒋介石的如意计划是:第一步完全占领鲁南解放区,第二步实现其占领整个山东解放区的目的。3月下旬,国民党军开始向山东解放区发起进攻,到4月上旬完成了第一步计划,在我军有计划撤退的情况下,占领了鲁南。随即稳步向鲁中山区推进。它吸取了内战以来被我军各个歼灭的惨痛教训,提出了“集中兵力、稳扎稳打、齐头并进、避免突出”的作战方针,并为此将兵力编组为三个兵团,形成密集队形,滚动推进,它的部署是,每个集团都有一个头狼来带领,做为集团的骨干。分别是国民党军队五大主力的三支,整编七十四师、整编十一师和第五军。在进攻战法上,提出“密集靠拢、加强维系、稳扎稳打、逐步推进”的方针,妄图通过兵力密集抱团,成纵深梯次部署,作弧形一线式推进,使我军无法对其实施分割和各个击破,而陷我于战略、战役布势上的被动。 

三、华东野战军与战区指挥员基本情况: 
          我军情况:华东野战军是由原苏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合并在一起的,经过近一年的解放战争考验,已经迅速成长为一支解放军劲旅,已经组成九个纵队和一个特种纵队的正规军,约三十万人。两大野战军经过取得了苏中七战七捷和莱芜战役等胜利,在孟良崮战役之前,已经从思想、行动和作战风格上彻底完成合并,(其实也经历了磨合期,对企业指导很有意义。)建立健全了指挥机构,特别是野战军指挥员指挥艺术的日趋成熟、指挥权威的建立和分工配合默契,成为我军取胜的重要因素。 
          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陈毅。优势是:资格老,威望高,有权威,说话有人听。在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组建新四军和华中抗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做为一个战略大区的指挥员,对于稳定军心、鼓舞士气和增强信心是无人可以替代的。陈毅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在各个斗争时期中,均表现出他与生俱来的大局观;他那种高屋建瓴、统揽全局、势如破竹的智商和才华,决定着战役战斗的方向、进程与结局。特别是在解放战争中所迸发出来的的胆识和气概,是与长期革命战争实践的砺练分不开的。敢于担当责任也是陈毅在军事指挥上的一大特色。是一个老板的材料。他虽有时没有坐在前敌指挥部,但他重在战略指导,关注战争全局,善于运用综合手段处置战事,调动一切有利因素为战役服务。这次孟良崮战役定下决心时,当时陈毅认真听了粟裕的战役设想和利弊分析后,仅在个别关键之处作了强调和补充,便十分肯定的说“好,我们就是要有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气概。”然后把帽子摘下来住桌子上一摔说,不走了。立即定下了战役决心。不仅如此,在整个战役中,他坐镇中军帐,担负起鼓劲,督促和协调的巨大作用,每当某一个方向出现危机,他就把电话打到那个方向的纵队指挥员那里,讲清战场形势,要求部队咬紧牙关,坚持胜利。每当纵队指挥员对部队伤亡太大,对处在前线战役指挥的副司令员粟裕发牢骚讲怪话时,他明确表态,粟司令员的意见就是我的意见,由于以他在长期战争中形成的权威,以及在华野巨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使粟裕能够在前线顺利的实施指挥。 
          被毛泽东明确分工负责战役指挥的副司令员粟裕的优势是:军事指挥上是强项,是会打仗的行家里手,是我军著名的战神,常胜将军,他指挥艺术高明,擅长打歼灭战、大规模的运动战、攻坚战。他指挥的特点:一是具有战略头脑,用兵如神的;二是指挥若定,善于系统地运筹分析;三是不断出奇创新,确保了在指挥上屡战屡胜;四是大勇若怯,精勤慎重,总是能胜敌一筹。陈毅对粟裕近距离接触最多,感触最深。他对粟裕的军事才华有这样的评价,“粟裕将军的战役指导一贯保持其常胜纪录,愈出愈奇,愈打愈妙。”“我认为我党廿多年来创造杰出军事家并不多。最近粟裕、陈赓等脱颖而出,前程远大,将与彭(德怀)、刘(伯承)、林(彪)并肩前进。”这些都是他发自内心的感叹和赞美。应该说是一个合格的职业经理人。 
        华野在整个解放战争中战绩最大,能与四野比肩,与陈毅和粟裕的密切配合分不开的,他们两一个抓面一个抓点,一个通盘协调一个具体指导,一个拿方案做计划一个善决策敢拍板,一个冲锋在前一个坐帐中军,一个顶住压力坚韧顽强一个全力支持敢于负责。一对儿女亲家一对正副搭档。  
            
四、对当前敌情的分析和孟良崮战役前的作战指导
        敌军因在以住的几次作战中遭到惨败,最怕被我军分割包围,所以采取重兵集结,滚动前进,每个集团都有一支蒋军五大主力之一的“头狼”为骨干,相互策应、相互支援。鉴于敌军兵力过分密集,准备充分,行动谨慎,可抓住的有利战机少之又少,所以,我军的作战方针仍然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计划创造战机与敌人作几次大的较量,彻底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根据这个作战方针,华野指挥部决定在敌军进攻之始,采取持重待机的方针,审慎地观察战场形势的细微变化,分析掌握敌军的行动规律,能动地创造和捕捉有利战机,条件具备了就坚决歼灭之;条件不具备就改变和放弃原定计划,绝不急躁发起作战。即以积极主动的作战行动吸引、调动、疲惫、迷惑敌军。为此,在战役之前的3月下旬至5月上旬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华东野战军在鲁南、鲁中地区主动出击,实行高度机动回旋,力求调动敌人,捕捉战机。共进行了四次积极主动的作战行动:但是由于敌人保持高度警觉,采取密集平推、稳步前进、不轻易分兵的新战法,除了4月下旬在泰安歼灭敌第72师主力外,其余大量歼敌的计划均未实现。原因是敌人“接受了屡次被歼的教训,改变了战法,不轻易为我调动”。这四次行动分别是: 
        第一次行动:四月初我军分路南下,主动出击郯(谈)城、新安镇等地,扰敌侧后,以寻歼敌第一兵团主力为目标,但敌立即调集部队,加强防御,战场形势对我军不利,即改变决心,北上另寻战机; 
        第二次行动:四月二十日,从汶上、宁阳地区占领泰安的敌整编七十二师位于敌阵之左翼,较为孤立,我军即定下围泰打援的作战决心,战斗打响好,虽然泰安守敌呼救数日,邻近泰安各路敌军恐惧我军的打援,始终按兵不动,我军攻克泰安,歼灭守军二万四千人,但打援计划没有实现,也没有对敌总体进攻态势形成重大影响; 
        第三次行动“四月二十八日,敌一兵团进占垛庄、蒙阴等地,我军以四个纵队向其出击,作战行动拟分割敌一兵团,歼灭其一部,敌一经接触即后缩,退守山区,猥集在一起,我军只歼敌三千余人,也未达成作战目的,又主动放弃继续打击围歼该敌的计划; 
        第四次行动:五月三日,进占新泰的敌三兵团骨干部队整编十一师立足未稳,我军以四个纵队达成对新泰的包围,敌三兵团其它主力急忙来援,根据当时情况,判断打十一师不易取胜,我军随即又主动撤围。 
        孟良崮战役发起前这四次作战行动,是一个创造战机的过程,目的就是以积极主动的作战行动吸引、调动、疲惫、迷惑敌军,从而捕捉有利战机。我军处于主动,充分利用了在解放区腹地作战的有利条件。用高度机动回旋的方法来调动和迷惑敌军,在这个阶段,我军调引敌军往返行程在一千公里以上,敌军哀叹进入山东一个月未与解放军主力发生战斗,只是每日行军,陈毅同志形象的比喻是“耍龙灯”。这四次连续的作战行动虽然没有达成预定效果,而我军则通过这些积极的行动,削弱、调动、迷惑了敌军,尤其是进一步摸清了敌方指挥员的心理动向。分析掌握了敌军指挥员作战三大弱点。 
        一是蒋介石的战略意图是要与我决战,但战区指挥员的作战指挥是尽量避免与我军决战,只是想依仗强大的兵力优势驱赶我军退到黄河以北或胶东一隅,行动的特点是一经与我军接触,立即龟缩和靠拢,但求自保,见死不救。这样他们才能得以保存实力; 
        二是国民党军队内部嫡系与非嫡系之间、中央军非中央军之间、上级与下级之间的矛盾更是不可克服;                
        三是最为关键,统帅部战略上的速决与各部队指挥上的犹豫和迟疑的矛盾是致命的。 
        这一段作战行动是非常必须的,不能同孟良崮战役割裂开来,孟良崮战役战机的出现是这一段作战行动的结果, 
为了进一步调动和分散敌军,在四次作战行动之后,我军计划以三个纵队分别南下鲁南和苏北,以威胁敌人后方,吸引敌军回师或分兵,以便于我在运动中歼敌,但野战军将此设想上报中央军委后,毛泽东站在一个战略家的眼光和格局,立即复电“敌军密集不好打,忍耐待机,处置甚妥。”“惟(一)要有极大耐心;(二)要掌握最大兵力;(三)不要过早惊动敌人后方。” 事隔两日,毛泽东又明确指示“目前形势,敌方要急,我方并不要急。凡行动不可只估计一种可能性,而要会计两种可能性。例如调动敌人,可能被调动,亦可能不被调动;可能大部被调动,亦可能部被调动。凡在局势未定之时,我主力宜位于能应付两种可能性之地点。“毛泽东的这些指示,肯定了这一段持重待机的方针,指示华野领导不要分兵,进一步诱敌深入,力争集中兵力在解放区腹地打大规模的歼灭战。同时也给了野战军指挥员更大的指挥余地。

五、战机的出现及果敢定下战役决心
        根据中央指示,我华野主力实施迷惑敌人战术,部队退至蒙阴,新泰、莱芜以东隐蔽集结,寻找战机。这使蒋介石、顾祝同从心理上产生错误判断,他们误认为华野“攻势疲惫”,可能继续向东北方向的淄川、博山方向撤退。遂命令各部加快进攻,跟踪追剿,以实现在鲁中山区与华野主力决战,或把华野主力驱赶到黄河以北之目的。这样一来,就削弱了敌人的戒备心理,促使敌军冒进。 尤其是南线的第一兵团司令官汤恩伯贸然改变以往稳扎稳打的战法,不待第二、三兵团统一协调就开始行动了。即以整编74师为主,整编第25、第83师在左右两翼配合,以沂蒙公路上华野指挥部所在地坦埠为主要目标,于5月11日自蒙阴东南的垛庄向北进犯。这样,战机就在五月中旬出现了。我军就此拉开了孟良崮战役的帷幕。启示:战机不是自然地出现,而是通过我军的指挥部署得当,广泛机动,诱使敌人频繁调动创造出来的。创造战机与出现战机是因果关系,没有前者则没有后者,两军相争,都在力争主动,力避被动,以为有利战机是“守株待兔”可以得来,那是违背战争指导的客观规律。 
        我们来看一下孟良崮战役华野指挥员定下决心的思考形成的过程。当我军稍向东移,进入蒙新莱以东地区后,敌人就乘机前进,占领我军退出的县城,五月十日,敌第一兵团的七军、整编四十八师,从河阳出动,向沂水方向进犯,这股敌军位于一兵团的右翼,比较暴露,华野指挥部打算首先歼灭该敌并视机打援,(还是传统的战法)但分析敌人的这支部队特点,知道该敌属于桂系部队,国民党军队的杂牌军有个很重要的特点,以保存实力为主,打仗很狡猾,又比较顽强,和这样的敌人作战经常要拼消耗,很难有较大的缴获。可以说这不是一个很理想的打击对象。但战局到现在,也只能先抓住这个战机打一仗。在定下作战决心,各部队准备战斗的同时,华野指挥员仍然继续密切关注整个战场敌情的细微变化,寻找更合适的战机。当情报得知,十一日敌整编七十四师由垛庄经孟良崮西麓向坦埠方向实施攻击时,立即引起了指挥员的注意,经情报(包括延安总部的通报)收集汇总,得知敌一兵团以七十四师为主要突击力量,形成攻击集团中心,二十五师和八十三师分别为左右翼保障,向我野战军指挥所的坦埠实施向心攻击,企图通过“中央突破”,一举攻占我野战军的指挥中心,陷我军于混乱与四面包围之中,便于其聚而歼之;或将我军逼压到胶东或赶过黄河。以此为标志,敌军三个兵团将统一向我军发起全线攻击。华野指挥员经过全面分析了态势后认为,尽管敌军重兵压境,来势凶猛,但这一由静变动的态势也恰恰为我军带来了有利战机。几个月我军苦苦寻找的战机也许就近在眼前,因为在此前,敌军密集靠拢,行动谨慎,一打就缩,很难捕捉战机。现在,敌军既已开始全线进攻,并采取中央突破,我军是否可以用反突破来对付敌人的突破?,粟裕大胆提出战役设想:迅速调整作战部署,野战军主力以“猛虎掏心”的方法,从敌战斗队形的中央楔入,切断对我威胁最大的中路先锋七十四师与其友邻的联系,围而歼之。这个战役设想十分大胆,我们不能还原当时指挥部的场景,但所有在场参谋人员的吃惊程度是可以想象的。因为七十四师是王牌中的王牌,是敌军中最精锐的部队,关键是它处于敌人攻击阵形的中间部位,我军指挥员的战役设想表面上看显然违反了我军打击薄弱环节、孤立歼灭侧翼之敌的基本作战原则。那做为这个战役方案主要提议者的粟裕是怎么分析判断的。 
         指挥员的决心基于以下分析判断: 
        一是歼灭七十四师,可立即挫败敌人的这次作战行动,迅速改变战场态势,获得最有利的战役效果。如继续按原定计划打七军和四十八师,敌人很可能置该部于不顾,继续实施中央突破,反使我陷入两面作战的境地。七十四师是国民党头号主力,也是我军的死敌,开战以来它多次当先锋打头阵,如果能把头号主力围歼之,其影响和对军民的鼓舞是巨大的; 
        二是先打较为薄弱之敌或翼侧、孤立之敌,是我军的传统战法,但兵无常势,要因势而变,这次是在敌人充分准备、重兵集结又采取中央突破的情况下,打较为薄弱之敌或翼侧、孤立之敌,显然不能打破敌人的全线进攻,只有采取中央反突破的应对策略,针锋相对,出其不意的打敌主力七十四师,才能直到攻其不备、取得明显效果。 
        三是从兵力对比上分析,从全局看,敌人几十万人马重兵压境,密集布阵,在七十四师附近的敌军,多数与它只有一至二日行程。敌军占有很大的优势。但是,七十四师担负中央突破任务,已进入我主力集结位置的正面,而我华东野战军当时集中的是九个纵队和一个特种纵队,也有近二十五万人。我军部署不需作大的调整,即可在局部对该师形成五比一的绝对优势。加之在山区作战,我军可以利用山区的地形采取穿插分割行动包围该敌,还可以利用山区地形有效的阻击增援之敌,所以,只要缜密部署,在战役指挥上没有失误,实现围歼这股顽敌的战役意图是有把握的。 
        四是强和弱是相对的。作战中战斗力的评判标准是由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七十四师是强敌,但也有其弱点。该敌是重装部队,进入山区,地形对其不利,机动受到限制,重火器不能发挥威力,甚至成为拖累。同时,该师对其它敌军十分骄横,相互矛盾很深,在我军围歼该敌,又坚决阻援的情况下,其它敌军不会奋力救援的。与此同时,五月十一、十二日,中央军委、毛泽东也两次来电指示:“敌五军、十一师、七十四师均已前进,你们必须聚精会神选择比较好打之一路,不失时机发起歼击,究打何路最好,由你们当机立断,立付实行,我们不遥制。”这些指示,充分体现了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同志充分授权和对一线指挥员的信任。 
        基于上面的分析判断,华野指挥员迅速定下了围歼敌人七十四师的决心。 
        孟良崮战役的决策是一个明显从舍强取弱到舍弱取强。启示是:在军事历史上,战役指挥中由于情况变化而临机改变决心并不少见,但是,孟良崮战役的战役决心调整堪称经典,因为这次临机改变决心,是在知情严重,时间紧迫,而且作战对象的选择由弱变强,作战方法上由打孤立无援之敌到打预有准备的密集集团之敌。其实核心是什么?就是紧紧围绕怎么样改变战场主动权这一主题。所以因势利导,通盘权衡,得出正确的结论,定下正确的决心是一种领导者基本素质。 
华野指挥员定下决心围歼74师后,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个对手。整编74师原为国民党军74军。该师装备精良,全系美械装备,为甲种装备师,全军三万余人。是蒋介石指定的典范部队。王牌中的王牌。在抗日战争中得到多次实战锻炼,是国民党少数对日作战多有胜绩的部队。也是山东战场国民党三个兵团集群中为第一兵团的“头狼“。充当内战急先锋。 
        我们再看师长张灵甫,他生于陕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有文采,善书法,毕业于黄埔军校第4期,与林彪是一期的学员。在陆军大学甲级将官班受过培训,应该说是一个性格冷峻的职业军人。此人性格上可用四个关键词形容: 
        勇猛。抗日战争时期,曾被誉为模范军人,带队参加国民党对日作战的几次大会战。如上海、武汉两大会战。继而参加南昌、长沙、常德、衡阳等大的会战和战役,几乎没有落下。在湘西会战中,又因战功卓著而荣获自由勋章,因此深受蒋介石青睐。在江西高安战役中张灵甫一条腿被炸断,送往香港治疗后落下残疾,右腿跛行。 
        骄横。由于七十四师是王牌中的王牌,张灵甫自恃受蒋介石恩宠,从来不把其它部队看在眼里,也引起他与其它部队指挥官的矛盾不断加深。 
        暴躁。他当中校团长时,只因听说有人在西安看到夫人和别人看电影了,立即带枪从部队赶回家里,进家称要吃饺子,当夫人到菜地蹲下来割韭菜的时候,直接向夫人后脑勺开了一枪,夫人陈尸家中,他自己径直返回部队。此人的暴躁可见一斑。 
        狡诈。张灵甫打仗是一把好手,内战暴发以来,他也确实让华东野战军吃了不少苦头,打链水让六纵损失非常大。 
所以这次重点进攻中,它仗着蒋介石的器重和部队的装备精良,骄横异常,出发前口吐狂言:“把陈毅赶进东海里喂鱼去!”正是这种性格造就了张灵甫,也造成了七十四师在孟良崮的惨败。 

六、战役部署及展开 
        决心迅速确定并立即报批后,下面的进程就取决于指挥员的指挥能力和各部队的作战行动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执行力。 
        华野指挥员的指挥部署是按以下四个步骤实施的。 
       一是立即停止对敌七军和四十八师的围歼行动,参战部队就地停止待命。据当时老首长回忆,指挥部参谋用尽各种办法通知已经行动的各部队停止待命。 
       二是立即召开参战各纵队首长作战会议,接受新的作战任务,统一高级领导的思想,进行任务部署。 
       三是具体组织战役 
       第一阶段任务:隐蔽我军意图,达成对敌合围。穿插分割包围七十四师。具体的部署可以用一个“挖”来形容。以一、八纵利用地形掩护,从七十四师的左右两翼迂回穿插,割裂七十四师与两翼二十五师、八十三师的联系;启动安插在敌背后的一支奇兵——六纵迅速北上,限时攻占七十四师的退路要点和补给站垛庄,断敌后路,封闭合围口。各部队都出色的完成了任务。 
        尤其是六纵,动用隐伏在鲁南的六纵迅速攻占垛庄断敌退路是组织战役关键的一着。垛庄是七十四师的后方补给站,也是占据交通要道,七十四师只要撤退到这里,就算是安全了,所以完成对七十四师的闭合包围,必须攻占垛庄。我的老部队六纵是5月12日16时接到陈粟的电报,命令六纵昼夜兼程,北上参战,以48小时120公里的急行军,抢占沂蒙公路上的垛庄,切断七十四师的退路,参加围歼七十四师的战斗。一听说要打这个老对手,全纵队二万多人飞兵疾进,一路向北,先头部队比要求提前八小时到达垛庄并迅速攻占之,彻底断了七十四师的后路,逼迫敌人丢弃重型装备,固守孟良崮。这里面,将六纵部署在敌后的鲁南,适时启用北上,担任堵截敌人的后路,可以看出指挥员在战役指挥中对设想可能出现的情况,走一步时就要预想到第二步,有时要巧妙地预留伏笔。是灵活用兵的重要一着。此次战役我军诱敌深入,而又预伏六纵在鲁南待机,命令他们不再以牵制敌人为主要任务,不采取积极行动,只是要求六纵隐伏,就起到了奇效。同时六纵的执行力,复仇心理,无比坚定的革命意志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第二阶段任务,组织四个纵队阻击敌援兵。中央反突破的关键是能否阻隔住与七十四师仅隔一至二日路的各路援兵。孟良崮战役的胜利是野战军各部队通力协作的胜利,没有四个纵队的顽强阻击,是不可能从百万军中夺上将首级的。 
        四是迅速围歼七十四师。在我军以住的战役中,一般只要对敌人达成了战役合围,胜利就算基本有了把握。但是,这次战役并不是这样的,因为这次战场态势特殊,对手特殊,是王牌军,战役目的特殊,双方都已寻找对方主力决战为目的,驱赶撤离的现象是不会发生的,以孟良崮为中心,敌我双方的几十万部队都在向心机动和作战。 
        纵观整个战役的发展,我认为张灵甫的指挥并无大错,他没有听从参谋长的提醒,“此乃孤山,为兵家大忌,不易固守。”并不是不知道固守孟良崮及附近的几座光秃秃的山冈是无法取胜的,也没有按其它敌军一旦被围就组织部队仓惶突围,他的如意算盘,一是军人打仗就是要冒风险的,也就是现在常说的“风险与机遇同在”,国军进入山东以来不就是要寻找战机与共军决战,这叫天赐良机;二是他的确有点自信,七十四师尊为五大主力之首,不是浪得虚名,战斗力相当强,战斗意志也是相当顽强,加之退守的孟良崮及其周边山地,山峰陡峭,相对高度都在百米以上,部队攻击是仰攻,易守难攻,从指挥角度分析,他自恃建制完整,又有空中支援,凭借七十四师的实力,我军根本啃不动,下决心坚守孟良崮,只要能用顽强的防御把我军牢牢地吸引住,四周的友军立即合围,就能为与我军在山东决战创造出一个最佳时机。他的设想显然与蒋介石的判断和想法高度一致。随即蒋介石要求七十四师吸引我军主力,严令周边的部队迅速向孟良崮攻击靠拢,与我军决战。 
         再看敌军外围,得知74师被围,蒋介石急令各部齐头并进,拼死也要解张灵甫之围。遂一方面命令张灵甫坚守阵地,吸引共军主力,另一方面严令孟良崮周围的10个整编师,特别是敌25和83师的部队也是拼出全力增援74师,以期内外夹击,聚歼共军于孟良崮地区。尽管敌人的部队之间素有矛盾,但在蒋介石的严令督促下,各路人马不敢怠慢,向孟良崮方向驰援。 
于是,孟良崮战场陡然显出惊人的战役格局,我军五个主力纵队虽然包围了七十四师,用四个纵队阻击增援之敌,但敌军却以十个军的大兵团对我军又实施了反包围,以孟良崮这座小山头为中心,在七十四师外围是我军的包围圈,在我军的外围敌军又形成了一个更大包围圈,狭窄的地域内聚集着数十万大军,交战双方的战斗距离如此接近,敌中有我,我中有敌,层层交错,扭成一团,有时打炮都能超越敌方战斗队形打到自己的阵地上。 

七、战役实施
        从我军看,取得战役胜利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围歼七十四师的战斗能否迅速完成,为此,野战军领导做出几个动作, 
        首先,把前进指挥所向前推进,靠近孟良崮,近距离观察和指挥部队作战; 
        其次,向野战军全体将士发出“攻上孟良崮,活捉张灵甫”的口号;各级指挥员下到所属部队第一线督战。我军发扬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逐次粉碎敌人的顽抗。
        第三,适时发起总攻。从十五日十三时发起总攻,到十六日十七时肃清最后残敌,历经二十七个小时的浴血奋战,蒋介石精锐部队七十四师三万余人悉数被歼,张灵甫被击毙,我军取得了战役全胜。 
        二是阻援力量能否挡住敌之援军。阻援战斗则是艰苦的阵地防御战,我军利用既设野战工事进行顽强的阻击。象一座座的堤坝,挡住了敌人一波又一波的冲击。其中最靠近七十四师的二十五师、八十三师虽逼近我军的包围圈,最近时只距离七十四师不到五公里左右,已经对我阻击部队形成炮火交叉打击了,但仍无济于事,就是冲不过我军钢铁防线。无论是蒋介石的“如有萎靡犹豫,犹豫不前或赴援不力、路途停顿,必以纵匪害国贻误战机论罪,决不宽容。”的严令,还是汤恩伯“七十四师孤军苦战,处境艰危,各部务须击破共军包围,救胞泽于危困。”的乞求,在我阻援部队的顽强抗击下,都无法挽救七十四师被全歼的命运。 
孟良崮战役指挥的三个细节: 
        一、粟裕同志的意见就是我的意见! 激战通宵。拂晓有人建议停止攻击、整理部队、隐蔽休息,晚上再打。但粟裕当即否定了这一建议,命令部队趁天亮发起更猛烈的攻击。这一有违我军善夜战常例的命令,使有的人不理解,专门打电话请示陈毅,陈毅接过电话只说了一句“粟裕同志的意见就是我的意见!” 
        二、坚持到底,坚强的意志,严明的战场纪律; 
    孟良崮战斗从5月13日打响的。经过两天的激战,我军虽攻下了孟良崮的几个小山头,但张灵甫的主力尚在顽守主峰,战斗仍进行得异常惨烈,进攻的我军各纵队的伤亡也相当大了,并且弹药补充也出现了困难。加之,周边敌军在蒋介石严令下,也向孟良崮中心猛攻,我军阻援部队压力非常大。因此,下属一些指挥员提出:久攻不下,又是如此境况,是否忍痛从孟良崮撤退,以保我军主力不落入周边敌军的包围?在前线指挥所的粟裕承担着巨大的压力。他非常明白当前战场的严峻形势:全歼74师和被动撤退这两种可能,都已接近了胜负概率的临界线,此时,就是拼交战双方的顽强意志和部队斗志,尤其是各级指挥员的必胜信心与行动决心。于是,粟裕下令:任何人不得言撤!(陈毅也宣布了追究失职者责任的“撤职、查办、杀头”的三大战场纪律),并严令各纵队务必不顾一切牺牲,限在24小时内攻上孟良崮,歼灭七十四师;各纵队伤亡多少人,战役结束后,保证给予补足建制;同时,打破解放军历来只在夜里攻击的传统,16日白天也继续进攻,直至于16日下午三时完全攻占孟良崮主峰,击毙张灵甫。 
    三、7000敌军漏网之鱼的全歼。 
    战斗结束,我军开始撤离战场,突然又接到了命令:“迅速返回战场”这是因为粟裕核查了各部队报来的歼敌总数与他掌握的数字不符,竟少了七千余人。是击毙了?还是漏网了?下了山的部队接到命令立即返回。果然在孟良崮主峰的中间凹地,发现躲藏的74师7000余人,我军立即发起进攻予以歼灭。原来仗打到最后,漫山遍野都是人,四面八方往上冲,谁也没有注意这隐匿之敌。各部队复查俘敌人数再次上报后,才与粟裕掌握的总数完全相符。 
    当七十年前孟良崮战役的硝烟散去,追忆往昔,毛泽东和他的将领们创造的辉煌战例细细数过,掩卷静思,我们做为现代企业中担负一定责任的高管,从中能体察出哪些启示? 
    相信:每个人心中一定会有自己的答案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