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胡同里有太多这样的“夜店”,来京务工的人会把这种“夜店”作为夜间消费的首选——几瓶啤酒、若干小菜,带回工棚,就着方言,大快朵颐。

北京,未央的灯火,照亮了很多人发财的梦想。
北京。夜色中的旧书摊是一个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去处,流连驻足的,大都是外地游客。
夜色中的北京。一位从事按摩的男子在街头为人服务。他说,“白天给老板打工,夜间给自己打工,挣多挣少都是自己的。”
两个外地务工人员在北京街头吃早餐。前门某宾馆150元的
标间与他们无关。 北京。操东北口音的女子用超高分贝的音量为商家做促销。瞬间,一小包纸巾就圆了围观者不劳而获的梦。
每每遇到安检,外地人就会说北京的不方便——嘴上在吐槽,但身心已安然。
每一天,北京都会敞开胸怀欢迎来淘金或求学的外国人。当然,北京也不排斥想来分一杯羹的外国人。
北京有很多戴着北京袖标的外地人。旁边一个操外地口音的人半是调侃半是认真地说,“如果能做北京人,天天吃盒饭也行啊。”
北京。上中班的安检员经过天安门广场——他们的身上,聚焦着太多外地人羡慕的目光。
北京。游客席地而坐。操陕西口音的小男孩这样感慨:“天安门广场真干净啊。”

中国的老百姓钟情于军装和警服。
天安门广场。一着警用上衣的老者安静地坐在一堆包的旁边。包的主人去哪了?
武警巡逻车经过天安门广场。一位外地游客这样表达自己的感受:“明明知道他们是对付坏人的,可自己的心里还是有些怕。”
北京的地下通道。扛着中国邮政包裹的拾荒者并不属于中国邮政。
北京。一位着“
随无涯之旅”文字T恤的游客背影。作为一本书,《随无涯之旅》很容易被忽视;而作为一种旅行方式,“随无涯之旅”则很容易吸引眼球。北京。据说从金水桥上经过最多的是两种人:武警和外地人——归根结底,他们都是外地人。
这一家三口来自东南亚某国,会说简单的中文,专为来北京旅游做了功课。
在北京的很多地方,外地人最无所顾忌去做的事情可能就是席地而坐或席地而眠。
一名操外地口音的保安正呵斥外地游客离开此处。在北京,保安这个岗位被大多数外地人占据——既然是北京保安,就不能拿自己当外人。
某些时候,北京就是游客的露天大食堂——北京,其实很包容。
在北京,如果条件不允许,再怎么爱干净的游客,也只能席地而坐。于是,贴出很久以前的一个民间段子:在北京,蹬三轮车的都是处级。
北京。这样的游客很中国。
北京。公交车上的乘务管理员大都是外地人。
北京。刚刚结束文艺演出的北京小女孩。
北京。人民公社大食堂——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
夜色中的北京。为了省钱,他宁愿头枕塑料瓶寄宿地下通道。
深夜,北京高层写字楼里映出加班族的身影。
深夜。在北京三里屯等活儿的三轮车和来自外地的女车主。
夜色中的南锣鼓巷。两位有专业背景的老者在演奏巴赫的音乐——他们,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
北京。夜色中的鼓楼东大街DADA BAR。中外潮男潮女的聚合地。
北京。石金鑫来过。

北京。程明来过。
北京。马酉豪来过......北京,来过的可能还会再来,没来过的惦记着要来——每一天,有太多太多的人来到北京,寻梦或者圆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