俩母山位于内江威远县越溪镇俩母山村,海拔高度835米,素有“二峨嵋山”之称,俩母山双尖挺秀,两峰并立,南大北小,形似母女,相依相偎,秀丽婀娜,集“奇、俊、险、秀”于一身。自唐宋以来,就是慕名朝拜的佛教名山,也是文人骚客燕游吟咏的聚会胜地。 俩母山的穹窿地质地貌,形成年代久远,面积广阔,地貌奇特,在中国甚至世界地理上都是绝无仅有的。据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书载:四川盆地,早属海域,与太平洋为一体。海盆与陆盆曾多次交替,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盆地周边群山凸起,中心下陷(而南部俩母山区域又向上隆起),形成内陆湖。 在重庆巫山的东、西两侧,受海水的冲击侵蚀以及内陆湖水的外溢等多种地质、气候条件作用下,切穿巫山于200万年以前才形成了而今的长江三峡,内陆湖水得以外溢。随着长江三峡口的逐渐深切,盆地湖水下降,使得形成于一亿三千五百万年前(侏罗纪和白垩纪之间,地质专家称:燕山运动时期)的俩母山周边古地质岩石才逐渐显露出水面,成为而今的穹窿地质地貌奇观。 俩母山主山脉似“∽”形,横置东西,走向南北。独立的山脉水系拓展于沱江与岷江之间,西止于井研县周坡镇玉皇顶,东止于两江交汇处的泸州市,面积近20000平方公里。 奇特的方山台地,植被茂盛、林海茫茫;奇异的峡谷坑道,呈现地表断裂、遗迹斑斑;奇谜的山势水系,拓展出众多的山脉河流;奇幻的地质地貌,犹如盆地南部一颗明珠。俩母山还有很多神奇的地方。 神奇之一“群山之祖”。俩母山脉是威远、荣县、井研、仁寿、资中、内江、自贡的祖山; 神奇之二“众水之源”。是威远清溪河、越溪河,荣县旭水河、中溪河,井研泥溪河,五通茫溪河,仁寿通江河、清水河,资中渔溪河、罗泉河,自贡乌龙河等河流的发源地。 神奇之三“十大奇景”。晨分阴阳、旭日篝烟、佛光反照、新雨雾罩、香炉残月、铁门云封、鸡冠烟雨、五梅竞艳、天池甘露、一石定子。这十大奇景,都需要天时地利,方可一睹,可遇而不可求。 俩母山脚下是“仙女湖”,碧波荡漾,山与湖相映照,边上的竹林映照在水里,甚是好看 半山腰是俩母山管委会的所在地,一副很大的图片展示的是俩母山的女儿峰风光 俩母山一般都是登两座山峰中的大俩母山,而小俩母山(女儿峰)因为地势险要,鲜有人登顶,女儿峰背后是一睡佛山形 从女儿峰回望对面的大俩母山,这个角度是你不曾见过的俩母山,葱葱郁郁的树木下是裸露岩石,岩石下还有深深的裂缝 而从大俩母山上看女儿峰,又是那样的秀美俊俏,风姿卓绝 女儿峰登顶有两条路可上去,到女儿峰下见到一金光弥勒佛像,佛像的左右均可登顶,向左登顶难度略大,但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 俩母殿下的悬崖边有棵类似迎客松的树,稀稀落落的长着一簇簇绿叶,今朝再来看这棵树,似乎已经枯萎了,只剩萧瑟稀疏的枯枝 位于俩母殿下,悬崖绝壁处有一石洞,叫“投石求子”,远远望着洞里面确有很多石子。传说一大户人年高无子,上俩母山求神,山神送梦于他,说能投石于洞中,就能得子。老翁依梦薰香三日,向洞投石,哪知力度不足,小石在洞外下落,老翁心中黯然,谁知石子被洞外树枝弹进洞去,后来果得一子 与俩母山遥遥相望的是鸡冠石,海拔也在800米以上,如果站在女儿峰顶上是可以看到鸡冠石的,远远望去如同一只大公鸡的冠子,非常神奇。难怪唐代杨钧松到俩母山,写下“头顶鸡冠石,脚踏五梅花。谁人葬此地,代代帝王家”这样的具有奇幻风水堪舆意味的诗句来。 清末诗人吴少游留下了赞美的诗句: 上到陵州第一峰,双尖特秀半凌空。 中分二水江沱壮,总领诸山世界雄。 风月无边排大小,乾坤并峙列西东。 遥遥两母参天日,照透鸡冠顶上红。 又有诗句: 俩母天灯照中华,半边钟鼓响万家 马下双河吃瓮水,鸡过门槛啄梅花 又 雄甲天下古寨群,幽绝蜀南千尺坑 天下奇山为俩母,一湖碧水溶古今 这些古诗概括了俩母山周边的“自然、人文、地名“,融“声、色、景”于诗中。 俩母山山腰随处可见石刻,而这一段诗句为”未曾生我谁是我/ 生我之时我是谁/ 长大成人方是我/ 合眼朦胧又是谁“。这诗不是俩母山文人骚客之作而是顺治帝于北京西山旧有慈善寺的题壁诗作,也许是哪位游览俩母山的游人觉得此诗禅意绵绵与之匹配,遂刻于石壁之上 俩母山新雨雾罩,让人想起“压尽陵州百万峰,巍然俩母在云中”、“登临俩母望陵州,笑看云涛足下游”等诗句 俩母山鸡冠烟雨奇景,“百里来龙俩母分,蜿蜒飞甲半天云”,都是古代诗人对俩母山奇丽景色的赞美 【欢迎订阅 “内江风光” 更多美景,更多故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