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历及官衔古今趣味对照

 老鄧子 2016-10-26



学历


古:白丁、童生、案首、监生、生员、廪生、贡生、举人、解元、进士、二甲、会元、探花、榜眼、状元。


今:文盲、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院士......


白丁:指平民百姓,也指没学问的人。


童生:明清的科举制度,凡是习举业的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未考取生员(秀才)资格之前,都称为童生或儒童。


案首:清代各省学政于考试后揭晓名次,称为出案。因此童生参加县试、府试、院试,凡名列第一者,称为案首。学政于取定新生后,将名单发交各府、州、县时,亦有红案之称。


监生:明清两代称在国子监读书或取得进国子监读书资格的人,照规定必须贡生或荫生才有资格入监读书,所谓荫生即依靠父祖的官位而取得入监的官僚子弟,此种荫生亦称荫监。监生也可以用钱捐到的,这种监生,通称例监,亦称捐监。


生员:明、清指经本省各级考试入府、州、县学者,通名生员,习称秀才,亦称诸生。


廪生:成绩名列一等的秀才为廪生,廪生可获官府廪米津贴。


贡生: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皇帝。明代有岁贡、选贡、恩贡和纳贡;清代有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和例贡。清代贡生,别称“明经”。


举人:举人是指被荐举之人。汉代取士,无考试之法,朝廷令郡国守相荐举贤才,因以“举人”称所举之人。唐、宋时有进士科,凡应科目经有司贡举者,通谓之举人。至明、清时,则称乡试中试的人为举人,亦称为大会状、大春元。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习惯上举人俗称为“老爷”,雅称则为孝廉。


解元:唐制,举进士者皆由地方解送入试,故后世称乡试第一名为解元。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二甲:清代每科考毕,录取人数自一百至四百余名不等,分为三甲。头甲三人,即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诸人赐进士出身;三甲人数最多,赐同进士出身。这个“同”字,其实就是“不同”的意思。


会元: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举行),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又称中式进士),第一名叫会元。


探花:在殿试中,取得进士第三名的名称。


榜眼:在殿试中,取得进士第二名的名称。


状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




官衔


外县衙门:知县,正七品;县丞,正八品;训导,从八品;主簿,正九品;典吏,从九品。


对照当前依次可能为:县长、副县长、县长助理、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副主任科员。



外府衙门:知府,正四品;同知,正五品;通判,正六品;教授,正七品;巡检,从七品;经历,从八品。


对照当前依次可能为:市长(行署专员)、副市长(行署副专员)、市府秘书长、处长、副处级巡视员、正科级调研员。



京县衙门:京县,正六品;京丞,正七品;京训,正八品;京典,正八品。


可能为首都郊县,却也比外县衙门高一个级别,对照当前依次可能为:县长、副县长、乡镇长、街道办主任(行政村书记、主任)。



京府衙门:府尹,正三品;府丞,正四品;治中,正五品;京判,正六品;京经,正七品。


可能为首都所在区,由于处于京畿要地,对照当前依次可能为:区委书记(市委常委兼)、区长、区委常委、二委办主任、街道办主任。



六部衙门系统:尚书,正一品;侍郎,正二品;郎中,正五品;员外,从五品;主事,正六品;司库,正七品;司务,从七品。


对照当前依次可能为:部长、副部长、司局长、括号司局级、副司局长、正处长、副处长。



外省衙门:总督,正一品;巡抚,正二品,道台,正四品;


对照当前依次可能为:省委书记、省长,副秘书长、厅长。清朝时,一般总督管二个省的较多,如:二江总督、湖广总督等,和解放初期所设的华东、东北等区的书记略同。



内阁学士:太保;太师;太傅。


对照当前依次可能为:国务委员、副总理、总理。



如果有一天,

我悄然离去,请到这里找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