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术语。指作书时非但主毫要丝丝得力,而且要调动副毫的作用,使笔毛一无扭结地聚结运动。这样写出的点画才力量弥满,圆健得势。南朝梁王僧虔《笔意赞》:“剡纸易墨,心圆管直,浆深色浓,万毫齐力。” 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是古人根据王羲之的《兰亭序》第一字“永”而归纳出来的八种用笔法则,代表中国书法中笔画的大体,分别是“侧、勒、努、趯、策、掠、啄、磔”八划: (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 (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 (3)竖为弩(用力也); (4)钩为趯 (跳貌,与跃同); (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 (6)撇为掠(如用篦之掠发); (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 (8)捺为磔(磔音窄,裂牲为磔,笔锋开张也)。 八法的渊源 永字八法是以永字点画写法为例,说明楷书用笔和组字的方法。其来源有以下几说: 1、崔子玉、钟繇、王羲之说 唐张怀瑾《玉堂禁经》:“八法起于隶字之始,后汉崔子玉历钟王以下,传授所用八体该于万字。”“大凡笔法,点画八体,备于‘永’字”。(这里的隶,不是隶书,是指楷书,唐代楷书称之为隶书,东晋时王羲之也以此称,现在我们认为的隶书,那时称八分) 元李溥光《雪庵八法·八法解》:“历代以下,书者工于笔法之妙。其名世者,如魏晋之钟繇、王羲之,唐之欧(阳询)、虞(世南)、柳(公权)、颜(真卿)之辈,亦各家有书,所传之,惜乎沦没日久,真迹不存,惟羲之‘永’字八法,共《三昧歌》,流传在世。” 《法书苑》:“王逸少工书十五年偏攻‘永’字八法,以其八法之势,能通一切”。 2、智永说 宋陈思《书菀菁华》:“隋僧智永,发其指趣,援于虞秘监世南,自兹传授遂广彰焉。” 3、张旭说 宋朱长文《墨池篇》、《张旭传永字八法》,同《柳八法颂》及《颜鲁八法颂》。 清冯武《书法正传》中《书法三昧》云:“凡学必有要,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永’字者,众字之纲领也,识乎此,则千万字在矣。” 永字八法精解 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 侧是倾斜不正之意,点应取倾斜之势,如巨石侧立,险劲而雄踞。如点成平卧或正立,则呆痴失势。永字点以露锋作收,是为与下边横画相照应。 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 横取上斜之势,如骑手紧勒马缰,力量内向直贯于弩(竖)。如卧笔横拖或下斜则疲沓无力。逆锋落笔,缓去急回,保持“逆入平出,有往必收”之势,不宜顺锋滑过,以免轻飘板滞。 3、竖为弩(同努) 努是有力的意思,竖画取内直外曲之势,如弓弩直立,虽形曲而质含无穷之力。所以竖画不宜过直,须配合字体之全局,于曲中见直,方有挺进之势。过直如枯木立地,虽挺直而无力。 4、钩为趯(跃的样子,同跃) 谓作钩时,先蹲锋蓄势,再快速提笔,然后绞锋环扭,顺势出锋,力聚尖端。如人要跳跃,需先蹲蓄力,然后猛然一跃而起。锋不平出,为的是与策(挑)画起笔相呼应。 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 策本义是马鞭,这里其引申义策应之意。挑画多用在字的左边,其势向右上斜出,与右边的点画相策应,形成相背拱揖的形势。永字的策画略微平出,主要是与右边的啄(横撇)相策应。两个笔道虽错落不相地称,而其心气相通相应。势略上仰,用力在发笔,得力在收锋。 6、撇为掠(掠是拂掠之意) 如篦之掠发,状似燕掠檐下。谓写掠画应如以手拂物之表,虽然行笔渐渐加速,出锋轻捷爽利,取其潇洒利落之姿,但力要送到末端,否则就会飘浮无力。 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 谓写横撇应如鸟之啄食。行笔快速,笔锋峻利。落笔左出,锐而斜下,以轻捷健劲为胜。 8、捺为磔(磔音zhé,裂牺为磔,笔锋开张之意) 这里有两层意思:其一指磔画在字体结构中的作用而言,磔本义是指肢解祭祀用的牺牲,含解体张裂之意。楷书中的捺画承隶书的波磔而来,而隶书的波磔正是为了解散小篆屈曲裹束的形式,使字体向外开放。所以隶书又叫分书,楷书中的捺也起到这个作用。楷书捺笔,力虽内聚形却外张,使字体开展舒畅、开放。其二是说这一笔直要写得刚劲、利刹、有气势。磔本义是肢解,肢解必以刀劈,磔画即取刀劈之意。写时要逆锋轻落,右出后缓行渐重,至末处微带仰势收锋,要沉着有力,一波三折,势态自然。 八法结语,卢肇说:“永字八法,乃点画尔。”但八法并非孤立存在,我们在考虑每个点画如何安排,实际已涉及字的结体法则。因此,八法作者意图,在想通过永字的剖析,来说明基本点画的写法和组合。
书法术语。用笔时平捺称“波”,一波三折,指凡写捺笔要三次转换笔锋。经过三折之后,笔画才波发矫健。明代丰坊《书诀》载:“锺繇弟子宋翼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即是记载宋翼原先写波往往犯平拖直过的毛病。经锺繇指导,才获得正确的用笔方法。北宋黄庭坚晚年的书法具有明显一波三折的特点。 笔酣墨饱 笔墨运用得很畅快,很充分。多形容书法、诗文酣畅浑厚。 计白当黑 书法术语。字的结构和通篇的布局务需有疏密虚实,才能破平板、划一,有起伏、对比,既矛盾、又和谐,从而获得良好的艺术情趣。清代邓石如称:“字画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凡作书,既要注意黑的部分——字形笔画的密(实)处,也要注意到字画间及行间之白的疏(虚)处。黑处要精心结撰,而白处——字里行间的布置也须措置得宜,使疏密有致,两者相映生辉。
惠:柔和;和:温和;畅:舒畅。柔和的风,使人感到温暖、舒适。 后引申为一切都很明媚和谐。如今,随着人们对家居装饰的重视,很多人喜欢买一幅惠风和畅书法作品用于装饰客厅或书房等。 人们之所以喜欢书法惠风和畅,是因为四个字中包涵着许多美好的祝愿。 一、祈望生意能如沐三春风调雨顺,财源广进绵绵不绝生生不息,如和风一样令人舒畅。 二、祝愿自己的人生和商路、仕途,能和顺兴盛、平顺发达,生活如沐春风舒心惬意。 三、祝愿自己,做人要有惠兰风骨并气度如兰,内心谦和心胸豁达,严于律己宽于待人,有礼有节谦恭平和,永远保持谦谦君子的大家风范。 四、惠,有贤惠之意。惠风和畅的另一层意思就是:祝愿自己的妻子能贤惠,温柔贤惠如春风,知冷知热解人意,家庭生活如春天般美好,永享幸福安宁,一家人过得和和美美舒心惬意。
担夫争道 书法典故。意谓略甚狭窄,而又势在必争,妙在主次揖让之间,能违而不犯。典出唐代李肇《国史补》,谓张旭自言尝见公主与担夫在羊肠小道上争道,各不相让,但又闪避行进得法,从而领悟到书法上的结构布白,偏旁组合,应进退参差有致,张弛迎让有情。 东床坦腹 指女婿。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郗太傅在京品,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床上坦腹卧,如不闻。’” 力透纸背 形容书法刚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张背面。也形容诗文立意深刻,词语精练。 【出处】唐·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意记》:“当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也。” 意在笔先 指写字画画,先构思成熟,然后下笔。 【出处】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银钩虿尾 虿:古书上说的蝎子一类的毒虫,尾部上卷呈钩状,以此形容其章草书波画的遒劲状态。 书法术语。比喻用笔的一种技法。银钩指丁、亭、宁等字的趯笔;虿尾指乙、也等字的趯笔。南朝梁庾肩吾《书品》:“或因挑而还置,……是以鹰爪含利,出彼兔毫,龙管润霜,游兹虿尾。”挑而还置,是指遇到趯笔,必先驻锋蓄力而后趯出,获得笔短意长、凝注有力的效果。此语并非专指趯笔,西晋索靖对自己的章草书很矜持,名其笔势如“银钩虿尾”。 【出处】索靖(239-303年),字幼安,敦煌(今甘肃敦煌)人。张芝姊孙。曾官尚书郎、雁门太守,拜左卫将军。善草书、八分,尤精章草,自谓“银钩虿尾”。 “猪肚皮”和“猪千口” 很多人抱怨自己的字写不好,感到难为情,怕人耻笑。其实你在平常书写时,能够把写得规范、认真,也就能说得过去,否则就会闹出笑话来。 开学伊始,班上来了位新老师,她想了解一下班级情况,搞了一次随堂考试,改完卷后她依次点名将考卷发下:张三,李四,……朱肚皮!——猪肚皮? 老师很惊讶,心想是谁在捉弄我? 又大叫“朱肚皮”!仍然无人应,考卷全发下去了,可这张试卷还是无人来领。 老师就问:“谁没考卷?” 这时,一生窃窃举手,说:“老师,我不叫朱肚皮,是叫朱月坡。” 全班哄堂大笑! “朱月坡”——本来是个很不错的名字,却因为他自己的马虎,闹出这么大的笑话。 无独有偶,明人冯梦龙《广笑府》里有则“买猪千口”的笑话,说的是有个县官写字潦草。有一次他想设宴请客,便写了一张字条叫差役买猪舌。古人竖行写字,谁知“舌”字写得太长,分得太开,又潦草,差役误以为叫他买猪“千口”。这可忙坏了那位差役,四处购买,好容易买到五百口猪。他一想交不了差,便向老爷求情,希望少买五百口。 县官生气地说:“我叫你买猪舌,怎么变成买猪千口,谁叫你买那么多猪?” 差役听了,如释重负,说道:“还好还好!不过以后请老爷注意,若要买‘肉’,千万写得短些,不要写成买‘内人’。” “买王得羊,不失所望” 羊欣(370-442年),字敬元,泰山(今属山东)人。南北朝时期医家,谙长生养老术。他是王献之的外甥,书法得到王献之亲授。善隶、行、草书,名重一时。其楷书似王献之,用功极深,可以乱真。南朝宋、齐间市井有“买王得羊,不失所望”的谚语。羊欣很小便跟从献之学书。当时王献之的书很难求,人们如能得到羊欣的作品也很高兴,故有此谚语。 而《宋书.列传》上记载一段趣事,说的是王献之任吴兴太守时,羊欣父亲在乌程为令,羊欣年方十二,王献之非常喜欢这个外甥。有一天,献之路过乌程县城,特地去看看羊欣。当王献之跨进书房时,却见羊欣身上穿着崭新的白绢裙袍正在睡午觉。王献之一向喜爱在洁白的衣服上写字,不禁来了书兴。他没有叫醒羊欣,而是不声不响地在羊欣衣服上挥笔写字,写着写着,羊欣的新衣上全写满了字。当羊欣一觉醒来时,看见自己身上写满了字,不禁惊讶万分,一问家人,才得知是王献之写的字,顿时又高兴起来,他立即叫人把这件裙服当作珍品保存起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