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民族乐器音乐赏析》一饱眼福(许多乐器第一次看见)

 街心舞苑 2016-10-26

▼中国民族乐器发展简史

乐器总分为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两大类。

我国的民族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原始时期就有了关于鼓、磬、钟、埙等乐器的传说。

商朝时期(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已经有了鼓、鼗、铃、磬、编磬、钟、编钟、埙等乐器。到了周朝(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见于文献记载的乐器就有近70种。其中大部分是打击乐器,其次为吹管乐器,弹弦乐器较少。从周朝至秦朝这段历史过程中,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古代音乐文化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西安普渡村出土的3个编钟和湖北随县出土的64件一套的编钟,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随着民乐合奏《春节序曲》的播放

艺术赏析小课堂

开 始 了 !


▲说说你从视频中看到了几种民族乐器?

分别是什么?

中国民族管弦乐队

根据乐器演奏方式的不同

一共分成了四大类:

吹管乐器

弹拨乐器

打击乐器

拉弦乐器


吹奏的乐器统称为“吹管乐器

代表乐器有:笛子、唢呐、管子、笙等。

举例说明笛子与箫的区别

弹拨乐器:指用手指拨子拨弦

及用琴竹击弦而发音的乐器。

横式竖式两类

横式有:古琴、扬琴等;

竖式有:琵琶、阮、三弦、柳琴等。▼

弹拨乐器:指用手指拨子拨弦

及用琴竹击弦而发音的乐器。

横式竖式两类

横式有:古琴、扬琴等;

竖式有:琵琶、阮、三弦、柳琴等。▼

打击乐器也叫“敲击乐器

是指敲打乐器本体而发出声音的乐器。

其中部分是有固定音高

云锣、编钟等;

部分无固定音高

如锣、钹等。▼



拉弦乐器:由组成的乐器,

是以弓摩擦琴弦而发音的弓奏弦鸣乐器,

所以又称为拉弦乐器

民族乐器中的拉弦乐器

是在古代胡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包括二胡、京胡、板胡等。▼


欣赏《赛马》▼



民族乐器分类〔参照民乐队编制〕

1、拉弦乐器:高胡、二胡、中胡、京胡、板胡、马头琴等

2、弹拨乐器:柳琴、琵琶、阮、扬琴、古筝、古琴等

3、吹管乐器:竹笛〈梆笛、曲笛〉、萧、唢呐、管子、笙等

4、打击乐器:排鼓、云锣、木鱼、镲等


民乐介绍


【锣】

以响铜制,形似筛。中心有凸起平面,称“脐”或“光”,也有无脐的平面锣,现代锣的形制繁多,音色各异。最大者名“大抄锣”,直径可达120厘米以上,音色深沉、庄重,民间常用于婚丧、迎神庙会;最小者名“狗叫锣”,盲径仅8厘米左右,常用于福建南曲和梨园戏乐队中。大锣通常直径3.5至50厘米,因发音特征不同,分为苏锣、虎音锣、奉锣、仿苏锣等。小锣类有“手锣”“汤锣”等。各地区民间和少数民族中衍生的锣更足丰富多样,如秧歌锣、溜子锣、乳锣、钩锣、深波锣、锣等等,它们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音色和演奏风格。


【钹】

用响铜制。隋、唐时期已有,也称“铜盘”。形制有多种。钹的演奏由两手各持一枚,相对合击。现所见者多为“京钹”(用于京剧伴奏),发音清脆,铿锵有力。也用于其它地方戏曲的伴奏或器乐合奏,是民间喜庆锣鼓“四大件”(鼓、大锣、小锣、钹)之一。在戏曲伴奏中常用来表现激烈搏杀的武打场面。


【堂鼓】

自我们祖先发明了鼓后,古往今来衍生的形制不下数十种。现常见的堂鼓近似圆筒形,木制,两端蒙牛皮或猪皮。鼓身通漆成红色,也有饰花纹图案的。鼓侧有四个铁环,悬于木架卜,用一对木槌击奏。用不同力度击奏鼓心和鼓边可产生丰富多变的音响。堂鼓的主要形制有大小两种。大者鼓面直径可达1米以上,发音宏亮、低沉;小者鼓面直径仅20至30厘米,发音坚实、有力。堂鼓常在民间节日喜庆时与锣和钹等一起敲奏,也用于民间器乐合奏及戏曲、歌舞的伴奏。


【排鼓】

也称五音排鼓。根据民间所用中、小型堂鼓改革而成。直径最大者36厘米;最小者16厘米,由大到小依次排列。鼓身均漆红底,上绘彩纹。各鼓两端的鼓皮都有改变张力的装置,以调节音高。根据演奏需要各鼓调音幅度可达四到五度。各鼓均置于特制的金属架上,可上下自由翻转,需要时上下鼓皮可定不同音高,在五个鼓上能取得十个不同的音。排鼓适于表现热烈欢腾的气氛,多用于吹打乐合奏。


【琵琶】

原称“批把”因弹奏方式而得名。公元四世纪,一种半梨形音箱、曲项、四弦或五弦、有四个相(品柱)的琵琶自西域传人内陆。经不断改进,现代琵琶的品位已增到23到25个,半音齐全,并把丝弦改为钢弦或尼龙缠钢弦。定弦为A、d、e、a,音域达三个半八度。现琵琶用指甲演奏,技巧更为丰富。右手有弹、挑、夹弹、滚、拂、扫、轮等,左手有揉、吟、捺打、绞弦、推、挽、泛音等。琵琶常用于独奏、重奏、器乐合奏。


【柳琴】

形似柳叶,也称“柳叶琴”、“金刚腿”、“土琵琶”,是苏北、鲁南、安徽一带柳琴戏、泗洲戏的主要伴奏乐器。现柳琴背板以红木制;面板用桐木制,张4根钢弦,品位增至24个,依半音排列,用角质拨子弹奏。音色清脆、明亮,较月琴更细腻。


【阮】

古代称秦琵琶或月琴。现代阮已发展成小阮、中阮、大阮、低音阮四种形制,其中中阮、大阮较常用。用拨子弹奏,音色柔和、优美。大多用于器乐合奏或伴奏,近年来也有用来独奏的。


【月琴】

因共鸣箱形似月亮而得名,在民间,月琴箱也有八角形的或六角形的,常常依两根弦同度,并与另两根同度弦互为四度或五度关系定弦。月琴一般用拨子弹奏。音色刚劲、清脆,常用于戏曲、曲艺的伴奏,也用于独奏或器乐合奏。


【三弦】

又名“弦子”。相传由古代于民间流行的弹拨乐器“弦鼗”演化而来。现代三弦音箱用红木或紫檀木制,琴杆兼作指板,无品,音箱两面蒙以蟒蛇皮,张3根尼龙缠钢弦,一般用指甲弹奏。音色刚坚响亮。常用形制有大、小两种,小三弦流行于江南,多用于昆曲、评弹的伴奏。大三弦又名“书弦”,通长约122厘米。用于北方大鼓书、单弦的伴奏,现也用于独奏、合奏和歌舞伴奏。


【古筝】

战国时期已流行,秦国尤甚,故史料也称“秦筝”。筝音箱边框以红木制,面板以桐木制,呈拱形。据史料记载,汉、晋以前张12根弦,唐、宋以后增为13根弦,明、清以来逐渐增到15或16根弦。采用丝弦,每弦置一柱(也称马或雁足),移动柱位可调节音高。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流行2l弦筝。通长约130厘米,改用钢弦或尼龙缠钢弦。近年来也有增到24或26弦的筝。一般都依五声音阶定弦,有时也用七声音阶定弦。筝的音色悠扬、典雅。弹奏时可左右手并用,也可右手弹奏,左手按揉,产尘吟、滑音效果。演奏手法非常丰富。现已成为重要独奏乐器,也常为歌舞伴奏。


【古琴】

是“八音”分类中“丝”的代表乐器,又名七弦琴。历史远久故现称古琴,古代也称“瑶琴”、“玉琴”。古琴的常用定弦为C、D、F、G、A、c、d,音域宽达四个多八度。借助面板上的十三个“徽”位,可以弹奏出许多泛音和按音。古琴的音色古朴典雅,富有韵味。它的低音区音色深沉、苍劲,中音区音色淳厚、纯净,高音区则清细、明朗,丰富的泛音则特具透明、晶莹之感。古琴的演奏手法繁复,常用于独奏或与洞箫合奏。


【扬琴】

又名“洋琴”、“打琴”。明末清初由波斯、阿拉伯传人我国。最初流行于广东沿海,以后逐渐传人内陆。最早的扬琴只有两排码,现发展成三排十档,四排十二或十三档等规格,多采用律吕式排列,取消变音槽,致使半音齐全,转调更自由。音域达四个八度以上。琴下还装有制音器,以便控制余音。扬琴音色和谐、明亮,常用于器乐合奏和独奏,也广泛用于民歌、戏曲、曲艺的伴奏。


【笛】

汉武帝时笛自西域传入中原,由丘仲等人加以改造定型。而从竹制、边棱音和开有侧孔等广义特征来看,笛早在春秋时期就在乐队中占有重要地位。现竹笛多缠丝线以防裂。音域可达两个半八度。形制较多,常见的有梆笛、曲笛两种。梆笛因常用于北方梆子戏伴奏而得名,笛身较短细,音色清脆、明亮;曲笛因常用于昆曲伴奏而得名,笛身长而略粗,音色纯厚、圆润,梆笛一般比曲笛高四度。笛在民间广为流行,常用于独奏、合奏和戏曲、歌舞伴奏。


【唢呐】

俗称“喇叭”,魏晋时期已有,明代正德年以来在中国普遍使用。唢呐音量大,音色高昂、宏亮,富有穿透力,以擅长表演热烈欢快的风格著称,常用唢呐的音域为a1-b3,高音唢呐也称“海笛”,比前者高四度。在大型民族乐队中还有加键的中、低音唢呐。唢呐常用于合奏、独奏,也用于戏曲、歌舞的伴奏。民间婚、丧、节日喜庆的吹打乐队中常用它来渲染气氛。


【管子】

古代也称“篥”。约公元四世纪自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传人内陆。音色深沉、悲凉,所奏乐曲常有如泣如诉之感,故古人也称之为“悲篥”。因其在乐队中常处于领奏地位,故也有“头管”之称。宋代以后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多为竹制,后渐发展为红木制的圆柱形管身,两端常套金属圈或为镶嵌锡箍的形制。


笙】

相传为“随”所造。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笙在宫廷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明清时期还广泛用于民间器乐合奏和戏曲、说唱的伴奏,有方斗、圆斗,大、小等各种形制,音位排列也不尽相同。近、现代使用较普遍的笙为17簧,而专业音乐工作者使用的则发展到2l一37簧,并置有键和和金属共鸣筒,音色明亮、和谐,音域扩大,半音齐全,丰富了表现力。


【芦笙】

流行于西南地区苗、瑶、侗、彝、壮等少数民族中,各地形制不一,音色悦耳动听。在上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各村寨,大多有大小不一(最短者20—30厘米,最长者可达2米以上),调性一致的芦笙乐队,并常分有高、中、次中、低音等声部,音管不等(通常5~8管),越往低声部管数越少,最低者只有一管,外套置一竹质共鸣筒,称“芒筒”。


【巴乌】

六十年代发掘出来的少数民族乐器。虽然音域仅九度,但音色柔美,娓娓动听。巴乌广泛流传于云南哈尼、苗、彝、傣等少数民族地区。巴乌有大小不同的多种形制,通长约30~50厘米。常用于歌舞伴奏。


【排箫】

“八音”分类中“竹”的代表乐器之一,编竹管而成,排箫原称箫或韶箫,10管,相传为舜所造,其形参差像凤翼。湖北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排箫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竹质排箫,距今已2400多年,由13根竹管组成,最长一根22.5厘米,最短一根5.1厘米。


【洞箫】

洞箫通常用九节紫竹制,全长约80厘米。吹口在顶端,管身开有六孔,前五背一,近尾端有出音孔2-4个。洞箫发音润柔、轻细。音域为d1-e3,常与古琴合奏或用于传统丝竹乐队中,也可用来独奏。


【二胡】

又名“胡琴”,唐代已出现,称“奚琴”,宋代称“嵇琴”。三胡由硬木的琴简、琴杆、琴轴和竹制马尾的琴弓组成,琴筒为六角型,蒙蟒蛇皮。二胡一般定弦为d1,a1,有效音域达三至四个八度。其演奏手法十分丰富,左手有揉弦(吟音)、泛音、颤音、滑音、拨弦等;右手有连弓、分弓、顿弓、跳弓、颤弓、飞弓等。二胡已成为我国独具魅力的拉弦乐器。它既适宜表现深沉、悲凄的内容,也能描写气势壮观的意境。二胡主要用于独奏、伴奏和小合奏,也是大型民族管弦乐队中的重要声部。


【高胡】

又名粤胡、南胡。广东音乐的主奏乐器之一。约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二胡的基础上创制而成,琴筒比二胡小,定弦比二胡高四度或五度,有效音域可达两个八度。演奏时用两腿夹持琴筒下半部,以抑制噪音。高胡的音色甜美、纤细。常作为民族乐队中拉弦乐器的高音声部,也用作重奏或伴奏。


【板胡】

因琴筒蒙以木板而得名。又称梆胡、秦胡、胡呼、大弦、瓢等。以擅K表现浓厚的地方戏曲音乐风格而著称。板胡一般五度或四度定弦。音色高亢、明朗,滑奏等技巧特具一格。用作独奏和器乐合奏。同时也是河北梆子、评剧、吕剧、豫剧、秦腔、晋剧、兰州鼓子、道情等戏曲、曲艺的主要伴奏乐器。


【中胡】

为了民族乐队中音声部的需要,于三十世纪四十年代创制而成。构造与二胡同,但琴杆略长,琴筒稍大,曾称为中音二胡。演奏技法也同二胡。音色沉厚、抑郁。定弦一般比二胡低四度或五度,有效音域达两个八度。中胡广泛用于合奏、伴奏,有时也用于独奏。


【马头琴】

马头琴又称“胡兀尔”、“莫林胡兀儿”、“胡琴”、“马尾胡琴”、 “弓弦胡琴”等,在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哲黑木、昭乌达盟称“潮尔”。队内蒙古外,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新疆等地的蒙古族也有流行。马头琴的按弦方式颇为独特,除用左手指关节按弦外,还有用指甲从弦内侧“顶指”的技法。传统多用四度定弦,可奏双音。音色圆润、深沉。常用于独奏和民歌、说唱的伴奏。


【京胡】

京剧的土要伴奏乐器。于清代乾隆末年(约公元1790年)随着皮黄腔的发展而逐渐形成。京胡的琴筒为竹筒蒙蛇皮,音色刚劲、响亮。依京剧中西皮、二黄、反一黄等声腔的不同,有三种定弦法:la、mi;sol、re;re、la,音域约一个半八度。

 二胡是我国独具魅力的拉弦乐器。过去主要流行于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又称为“南胡”。集中于中高音域的表现,音色接近人声,情感表现力极高,广为大众接受。1920年代,二胡始作为独奏乐器出现在舞台上。在这之前,二胡多用于民间丝竹音乐演奏或民歌、戏曲的伴奏。它既适宜表现深沉、悲凄的内容,也能描写气势壮观的意境,音色接近人声,情感表现力极高。

       二胡是中华民族乐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乐器(擦弦乐器)之一。二胡形制为琴筒木制,筒一端蒙以蟒皮,张两根金属弦,定弦内外弦相隔纯五度,一般为内弦定d1,外弦定a1,其演奏手法十分丰富,左手有揉弦、自然泛音、人工泛音、颤音、垫指滑音、拨弦等,右手有顿弓、跳弓、颤弓、抛弓等。

       二胡的构造比较简单,由九个主要部分组成:琴筒、琴杆、琴皮、弦轴、琴弦、弓杆、千斤、琴码和弓毛。

琵琶(英文名'Lute'),被称为“弹拨乐器之王”、“弹拨乐器首座”, 拨弦类弦鸣乐器。木制,音箱呈半梨形,上装四弦,原先是用丝线,现多用钢丝、钢绳、尼龙制成。颈与面板上设用以确定音位的“相”和“品”。演奏时竖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弹奏,是可独奏、伴奏、重奏、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




10月14日,由国家大剧院和中央民族大学主办的“大地回声——中国少数民族乐器集萃”展拉开帷幕。当天的开幕式上,中央民族大学的师生还带来了精彩的器乐表演,让观众们领略少数民族乐器的别样魅力。





大地回声——中国少数民族乐器集萃

展览日期:2016/10/14-2016/11/13
展览地点:国家大剧院艺术沙龙展厅 
步入大剧院艺术沙龙展厅,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50余件精巧的乐器陈列有致,仿若吟唱着穿越古今的“大地回声”。



19个民族  55件乐器 
开启少数民族文化之旅





少数民族乐器是我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和载体,以数量大、形制繁、材质多、工艺巧等特点著称,被公认为世界音乐文化中的珍品,是人类物质文化与精神财富的完美结合。

我国少数民族乐器丰富多样,在音色、表现力方面极具民族性和地域性,在应用上则展现出其功能性和实用性,是各民族人民表达情感、社交往来的重要载体,每件乐器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独特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各族人民智慧、想象力以及审美情趣的集中体现。



苗族黄釉兽形瓦哨


少数民族乐器是我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和载体,以数量大、形制繁、材质多、工艺巧等特点著称,被公认为世界音乐文化中的珍品,是人类物质文化与精神财富的完美结合。

我国少数民族乐器丰富多样,在音色、表现力方面极具民族性和地域性,在应用上则展现出其功能性和实用性,是各民族人民表达情感、社交往来的重要载体,每件乐器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独特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各族人民智慧、想象力以及审美情趣的集中体现。


彝族蟒皮木刻三弦琴

 
主办方表示:“本次展览是国家大剧院‘认识中外乐器系列’展览之一,我们无法在此次展览中呈现各民族乐器的丰富性,更无法释尽它们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但我们希望通过本次展览,能传递给更多人一把开启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之旅的钥匙,表达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敬意,启发参观者对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进而关注多彩民族文化。”
 

6大材质 吹拉弹打 
追忆乐器传统沿袭轨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览在展陈上以材质为脉络,将乐器分为骨、陶、竹、木、金与综合形制大类进行展示,并将这些乐器的发展轨迹娓娓道来,引领观众走近少数民族乐器发展的千年历史轨迹。
 
骨制乐器

用骨头制作乐器的传统由来已久,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使用丹顶鹤尺骨制作而成的骨笛距今至少有9000年历史。

在中国少数民族乐器中,骨制乐器数量并不多,但其在某些民族的宗教仪式、民俗礼仪中扮演的角色不可取代。


羌族鹰骨羌笛


骨制吹奏乐器如藏传佛教宗教乐器“冈林”使用的是年轻女性的胫骨,柯尔克孜族的“鹰笛”(邦奥尔)的材料是鹰或鹫的翅骨。骨制拉弦乐器也极具特色,如藏族的“毕旺”(牛角胡琴),壮族的马骨胡、田螺笛等。打击乐器如新疆几个少数民族中共用的互击乐器“马蹄”,回族用羊骨制作的“骨扳子”等。


藏族包银镶宝石胫骨号筒


陶制乐器

陶器的出现与使用通常被认为是人类社会由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而陶制乐器的出现应是陶器在功能属性上的一次飞跃。历代陶制乐器由于受地域、制作工艺以及易破碎等条件限制,其留存数量并不多。地理分布以我国中原、西南和西北地区为多。


苗族绿釉海豹瓦哨


陶制乐器多以吹奏为主,也有少量打击类。常见的陶制乐器有陶哨、陶埙、陶钟、陶铃、陶鼓等。西南苗族地区造型精美的瓦(陶)哨、宁夏地区的“泥哇呜”、“泥口琴”等都是有代表性的陶制乐器。


苗族棕釉猪形瓦哨


竹制乐器

竹子品种繁多、分布极广,竹制乐器历史悠久、种类丰富、影响深远。就分布来看,我国西南盛产竹子的地区竹制乐器也较发达。从乐器构成来讲,主要以吹奏类乐器数量居多。大众熟知的笛、箫、笙、竽等多取材于竹。

少数民族竹制乐器在礼仪、节庆、日常娱乐等场合承担着重要作用,有些民族甚至出现了专门以竹制乐器命名的节日。如苗族、侗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芦笙节”。


哈尼族竹管木刻响板


最具代表性的少数民族竹制乐器当属“竹笛”和“芦笙”。各民族根据自身审美情趣和工艺创造出众多形制音色各异、表现力也大相径庭的此类乐器。

傣族的“筚朗叨”(葫芦丝)、苗族的“芦笙”、侗族的“侗笛”、纳西族的“波波”(芦管)、彝族的“小闷笛”、中国台湾原住民的“竹捣筒”等是其中的代表。


苗族铜簧竹制口弦琴


木制乐器

木头是最易获取的乐器制作材质。各民族利用木材制作了形式丰富、形制各异的乐器。木制乐器易于制作、携带方便,故在各类材质乐器中数量最多。


藏族刻花纹口琴匣


木材可塑性强,制作者可在制作工艺中融入更多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中国少数民族木制乐器在各民族日常生活、节庆祭祀等场合发挥着重要作用。

具有代表性的木制乐器有:藏族的“扎木年”、蒙古族的“马头琴”、朝鲜族的“伽倻琴”、维吾尔族的“萨塔尔”、哈萨克族的“冬不拉”、布朗族的“钉”、京族的“独弦琴”、侗族的“牛腿琴”、佤族的“木鼓”等。


维吾尔族葫西塔尔


金制乐器

金制乐器指利用不同材质金属制作的乐器。金属相对贵重,且制作工艺复杂,故纯金属制乐器较少,而与其他材质结合形成的乐器样式偏多。

金属制乐器的材质主要以铜为主,其次是铁。金属制乐器主要在宗教祭祀及重大民俗活动中使用,也有部分在日常生活中作为娱乐乐器。


傣族铜铓锣


宗教中使用的金属制乐器数量较多,如“金刚铃”、“盘铃”、“师刀”(萨满刀)、“钹”、“镲”、“铜鼓”等;民间常使用的金属制乐器具有代表性的有:维吾尔、乌孜别克等民族的艺人常使用的“萨巴依”、回族的“三环”、云南红河地区流行的“脚铃”等。另外,“口弦”作为许多民族共有的乐器,也有金属形制的,并有铜、铁两种材质之分。


藏族龙头形黄铜号角


综合材质乐器

除单一材料制作的乐器外,更多的是使用若干种材料组成的综合材质乐器。这样能充分发挥不同材质的性能和作用。不同材质在同一乐器上的综合使用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美好声音的想象和创造,还令乐器更为美观。


维吾尔族纳格拉鼓


使用金属制的簧片制作的乐器在中国各民族中数量众多,如铜簧的“口弦”、“巴乌”等。另外也有使用虫茧作为簧片的乐器,如云南红河奕车人(哈尼族支系)的双簧管乐器“册节”。壮族“马骨胡”的琴筒多使用马或牛等较大型动物的大腿骨,琴杆为木制,其音色明亮、柔美,极具表现力。此外,还有多个民族共有的蒙皮“三弦”、藏族的“牛角弦子”、朝鲜族的“长鼓”、维吾尔族的“达卜”(手鼓)等。


傣族彩绘木象脚鼓


不同材质的展品折射出少数民族乐器的发展脉络,“与时俱进”是这些乐器发展的一个重要特性。

当今的许多乐器都是在以往乐器的基础上改良沿袭而来,在形制、构造、材料以及演奏方法、艺术表现等方面都随着时代发生了变化。




在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里收藏了很多各個國家民族的樂器,弦樂器,吹奏樂器,鼓、磬、鐘、木魚等打擊樂器什麼都有,很多都是古老民俗樂器。這裡僅僅拍攝了一些給讀者觀看欣賞。











经典回放

Classic replay


古典音乐

民歌民乐

中外流行

萨克斯

笛子名曲

欧美爱情

小提琴

二胡名曲

怀旧经典

钢琴名曲

古筝名曲

另类摇滚

经典音乐

古琴名曲

俄罗斯民歌

欧美怀旧

梁祝演绎

影视金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