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美养父和他的6个孤儿

 王浩然 2016-10-26
  60年前,“闯关东”的养父在哈尔滨收养了6个孤儿,其中一个孤儿在30年前放弃国企干部身份,下海经商。他感念养父爱的滋润与熏陶,创建为老年人服务的“雷锋”车队,又专门关注呵护老人,坚持至今。16年的时光隧道里,一直有他躬身乐善于老人的身影……
  
  2016年5月15日,他代表为了他们而一生未娶的97岁高龄养父,来到北京人民大会堂——他们一家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
  6个孤儿,1名异姓老父
  4岁那年,栾景通的父亲因病去世,迫于生计的母亲背着他,来到哈尔滨化工机械厂旁一处住宅工地上打短工。一位工友把机械厂门卫彭云松指给她:“那人是个好人,已经收养了好几个孤儿,你把孩子寄养在他那里,这样也省得天天背着,你干完活再接走孩子……”母亲红着脸找到彭云松。彭云松叹了口气,点点头。妈妈看他点了头,双腿一弯就跪到他面前,失声痛哭……
  彭云松1919年出生于山东平邑县偏僻山村。1953年,34岁右腿略有残疾的他因家乡遭旱灾,“闯关东”来到哈尔滨化工机械厂,在门卫打更。后来,彭云松调到省化工厅所属供销处,转正成为正式工人。那时,他的工资仅有30元。在暂时代养栾景通之前,心地善良的彭云松已从火车道旁、垃圾箱里捡了两个孩子——老大闫景成和老三张秀清。
  起初,每过1个月或半个月,母亲来看看栾景通。但1966年5月,妈妈突然因急病去世,栾景通一下子成了孤儿。彭云松流泪摸摸栾景通的头,说:“我养着你吧,你这个孩子真可怜!”此后,彭云松先后又收养了同为孤儿的老二郭廷忠、老四高玉滨、老六刘玉争……彭云松一家7个姓氏,艰难地生活在厂门卫室里。
  一个工友对彭云松说:“你一个老光棍,带着6个拖油瓶,何苦呢?你应该给他们全部改成你的姓,将来大了也是你的孩子,好有个依靠!”彭云松脖子一梗:“那可不行,我不能把人家的血脉给弄没了,人家该姓啥就姓啥。我也没指望他们将来能养我老,只想把他们养大,工作了,我就算尽心了!”当时,厂里也有一个女孩相中过彭云松,可后来知道他还带着几个孩子,就不了了之了。
  那些年里,彭云松每天都惦记着怎么赚到钱填饱6个孩子的肚子。捡破烂,打短工,什么能赚钱他就干什么。后来,他干脆养了5只羊,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挤羊奶,再拿到家附近的农贸市场上卖……直到孩子们一个个地长大,一个个地参加了工作,一家7口人才算从喝稀饭吃咸菜、一年到头只能吃上一顿饺子的穷日子里熬过来。
  栾景通作为家中老五,看多了父亲彭云松严厉地教导哥哥、姐姐的场景,“你不成器都可以,但得做个正直的人。”“别呆着,别闲着,别依靠别人,一定用自己的双手去劳动得到自己的东西……”这些,栾景通都深深地记在脑海里。
  1978年,17岁的栾景通高中毕业。彭云松对栾景通说:“老五,你去当兵吧。当兵是为国做贡献,是好事。回来了还能分配工作,多好!”1978年底,栾景通当兵离开家。3年后,栾景通复员,被分配到黑龙江省化建公司,不久即因表现突出当上了公司团委书记。
  1984年,栾景通结婚,次年,女儿出生了。年过七旬已退休在家的彭云松每天都过得很开心:6个儿女先后成婚,孩子们经常把孙辈领到他面前,他看着儿孙们乐得合不拢嘴。
  父亲渐老,孝敬他和他们
  两年后,栾景通下决心辞去工作,卸任团委书记职务,下海经商。过去上班时,他每天经过一家妇产医院门口,发现产妇用手绢量非常大,辞职后他就在医院门口叫卖手绢,赚到了第一桶金。随后,他又做化工产品代理批发,还成立了公司。
  1999年,栾景通开上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台捷达轿车。那时,街上除了公车极少有私家车。栾景通在街头发现,许多行走不便的老年人乘车困难:公交车线路少,老人年龄大,要好半天才能上去公交车,下车也是小心翼翼的,生怕摔倒。他想:我可以为那些老人“捎脚”,这是在做好事,是向爸爸学习,继承爸爸的精神……
  那一年,栾景通无意间走上了公益之路。他的想法简单直接:方便别人,快乐自己。他利用下班时间,去单位附近的公交站点送行动不便的老人回家。栾景通把自己的车叫做“雷锋车”,他专门做了一个“雷锋车”的牌子立在车前挡处……后来,他干脆联合私企圈子的出租车公司老板,牵头成立了全国第一个“雷锋车队”,专门接送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刚开始,“雷锋车”队也只有几台车;后来,随着“雷锋车队”在哈尔滨名声雀起,加入的出租车、私家车越来越多。
  2001年3月5日,栾景通的车队被市里正式命名为“哈尔滨市雷锋车队”。当初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举动,终于创建成了全国第一支专职免费服务车队。“雷锋车队”命名后,有一天,栾景通把这个消息告诉父亲。彭云松高兴地笑了:“好啊好啊,你做好事做大了,是爸爸的好儿子。好,太好了!”
  最小的老六刘玉争结婚后,彭云松向孩子们提出要回农村老家去,但孩子们一致反对。一直拖到彭云松80岁,他对孩子们说:“你们都结婚了,也有孩子啦,我也就放心了。不能老待在这里给你们添麻烦,我得回老家。”孩子们不同意,但倔强的彭云松固执己见。老人乘坐的火车开走了,栾景通和其他5个孩子在站台上看着火车徐徐远去,哭成一团:30多年了,父亲第一次离开他们,他们不习惯,也舍不得……随后不久,栾景通就去了山东平邑县爸爸的老家——一个偏僻小村。
  栾景通是专门去劝老人回哈尔滨的,可他还是失望而归。他看到爸爸在老家农村也帮别人,屯里邻居都说彭云松是个好老头:屯里有个比他还小的70岁老人,无儿无女,缺衣少食,彭云松就每月给村里杂货店100元钱,嘱咐店主每天给老人送两斤馒头,一直到秋收粮食下来;屯里有个残疾人,房子漏雨,彭云松就拿上梯子小心地爬上房顶修补……   从山东回来的路上,栾景通感慨万端:一个80多岁的老人还在帮助别人,我更应该把好事做下去。回哈尔滨后,爸爸彭云松在老家的一幕幕总在栾景通跟前浮现,他决定要帮助更多的老年人。2010年,通过当地民政部门,栾景通认识了哈尔滨市道里区的130位老人,其中有30位还是侨界老人,他们高龄、孤寡、特困。看到他们,栾景通就想起远在山东的老父亲。他和老人结成关爱对子,约定每年拿出20万元购买生活用品等资助老人。
  孩子们轮流去山东看望彭云松,渐渐发现90多岁的彭云松听力出现了问题。栾景通和哥姐们商量,就是硬拉也要把爸爸接回哈尔滨。2012年6月,栾景通终于把老父亲接出小村子,坐上飞机回到哈尔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