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鹤楼的传说

 liuhuirong 2016-10-26

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是有名的旅游胜地,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在黄鹤楼门前,有一座雕塑——一只铜鹤脚踏龟背,龟背上有一条蛇。人们虽然都赞赏黄鹤楼的胜景,但一般却不清楚它的来历。

相传很久以前,此地有一对夫妻,开着一个小酒馆,吸引着小市民经常来这里饮酒作乐。

有一天,老板娘发觉一位衣不遮体的乞丐,他只喝酒,不买菜。老板娘觉得这样赚不了他多少钱,便与丈夫商定一个计谋,乞丐再来喝酒时,便以好言相劝,将他轰走。第二天,乞丐又来了。老板娘便对他说:“先生,你早。你是我们的老主顾了,天天来喝酒却不买菜,不知是什么原因。因为你来得不是时候,如果从明天开始,你第一个到来,喝的是我们店一天的第一碗酒,便酒菜俱全。但如果其他客人先到,就请你不要再进酒店。”乞丐欣然接受了老板娘的主意。

第二天酒店一开门,乞丐果然第一个先到,老板娘只好给他酒菜。第三天又是如此,第四天、第五天也是如此。老板娘于是心生一计,早开门,结果乞丐还是第一个;晚开门,他仍是第一个;不开门他就不来。就这样过了三年零三个月。一天老板娘顿时觉得这乞丐不是一般人。于是和她的丈夫双双跪在乞丐面前,忏悔思过。乞丐说:“你们终于觉悟了!”原来他是吕洞宾。从此,吕洞宾喝酒的故事传开了。他觉得不应该白喝,便在酒店里的墙壁上画了一只黄色的仙鹤,还没画完,仙鹤便活了。酒客们见此情景,惊奇不已,这件事不胫而走。

于是,来看鹤的人越来越多。老板娘见有利可图,便在门窗上都挂上帘,使外面的人没法看见仙鹤。她还挂出一张招牌:“凡观鹤者,必购酒三杯。”由于观鹤的人络绎不绝,过了三年零三个月,酒店发了大财。

老板娘对吕洞宾说:“你给我的福分太多了,但如果用赚的钱盖一座楼,请你多画几只仙鹤,那赚的钱岂不是更多了吗?”吕洞宾觉得老板娘真是贪得无厌,但还是答应盖座楼。楼盖成后,开业典礼的那天,吕洞宾向墙上的黄鹤一招手,黄鹤便展翅飞走了。

黄鹤楼的传说故事二:

鹤舞楼头,玉笛弄残仙子月;说的是一段有关江南三大名楼之一,黄鹤楼的传说。

相传在三国时期,有个姓辛的大姐,在江边开了个小酒馆,生意不好不坏,因为辛大姐待人热情,货真价实,靠老街坊邻居照顾生意,倒也能养家糊口。有一天,店门口来了个不修边幅、穿着个性、形象前卫的中年汉子,换种说法,就是来了个要饭的。

开口找辛大姐要碗酒喝,辛大姐菩萨心肠,可怜他惨绝人寰的外表形象,给他一大碗,结果这哥们天天都来要酒喝,辛大姐虽然也不富裕,但自家酿的,也不值几毛钱,就每天照给不误。就这样整整过了一年,这一天中年大叔对辛大姐说:“喝了你一年的酒,不能白喝,送给你一个礼物吧。”说完就从破袄子里掏出一块桔子皮,在酒店的墙上画了一只鹤,一只桔黄色的鹤,惟妙惟肖,活灵活现,辛大姐当时都快哭了,不带这么坑人的,刚刷的墙呀,粉刷匠的工钱还没给呢,我这是招谁惹谁了。

有一天,几个客人喝大了,耍酒疯,击箸而歌——就是一边敲筷子一边瞎唱,结果墙上的黄鹤竟然伴随着节拍跳起舞来,这太震撼了,太震汗了,这简直是神迹呀。一传十,十传百,很快方圆百里的人都知道这事儿了,每天都有很多人来欣赏,更有些知识份子、砖家叫兽每天流连不去。辛大姐的生意自然就越做越好,越做越大,经过十年的发展,当年的小酒店也变成了大酒楼。这一天那个要饭的又来了,辛大姐感激不尽,拉着他的手说:“大哥,商量个事儿呗,劳您的大驾,能把这座三层酒楼的墙都画满仙鹤吗?这十年大家看独舞都看腻了,他们说想看广场舞,要是有大型团体操就更好了。”这位大叔脸色大变,飞快从破袄里掏出一只笛子,开始吹起曲子来,没一会,就有一片片的彩云从天而降,墙上的黄鹤也飞了下来,中年人坐上鹤背,在彩云环绕下,飞天而去。

辛大姐为了纪念这位游戏人间的邋遢仙人,就把十年来赚的钱拿出来,在江边一个叫“黄鹄矶”的小山上,修了一座楼,取名“辛氏楼”,后来又改作“黄鹤楼”,连“黄鹄矶”也顺带着改叫“黄鹤矶”。由于黄鹤飞天的传说,使千百年来黄鹤楼的名气越来越大,与“岳阳楼”和“腾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无数的文人政客来此地游览,也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名句,其中最脍炙人口的是唐代大诗人崔颢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信息简介

黄鹤楼夜景

黄鹤楼夜景

鹤楼的传说与诗词、文赋、楹联等共同构成了黄鹤楼的文化积淀如崔颢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李白的“黄鹤楼中吹玉笛”等诗句均取材于其中。关于黄鹤楼的传说最早见于公元502年左右的《南齐书卷十五州郡志》书中有“世传仙人子安乘黄鹤去”的记载。市群众艺术馆于1983年搜集整理编印的《武汉市民间故事传说集》中收入了“辛氏修楼谢恩”、“吕洞宾骑鹤飞天”、“鲁班神工建楼”、“武状元建楼拜仙”、“胜象宝塔孔明灯”、“李白登楼夸崔颢”、“黄鹤楼上看翻船”等多篇流传至今的民间传说。

黄鹤楼传说来自民间蕴含着深厚而丰富的仙道文化、民间智慧、文人流韵等传统文化内涵。

黄鹤楼的传说历史悠久一直与屡毁屡建的黄鹤楼相生相伴且不断丰富延展神秘奇诡、妙曼多姿、委婉动人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也有特色鲜明的文学价值和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堪称武汉民间文化的瑰宝。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黄鹤楼传说中的黄鹤楼

黄鹤楼传说中的黄鹤楼

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传说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孙权为实现“以武治国而昌”“武昌”的名称由来于此筑城为守建楼以嘹望。至唐朝其军事性质逐渐演变为著名的名胜景点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唐代诗人崔颢一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已成为千古绝唱更使黄鹤楼名声大噪。

号称江南三大楼之一的黄鹤楼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鹤矾头相传它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最后一次毁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大火。名楼多传说因此使它更有神奇色彩。

据《极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道士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折叠编辑本段神话故事

黄鹤楼传说壁画

黄鹤楼传说壁画

关于这则美丽的神话故事历年有三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这位仙人是黄子安第二种说法认为是费祎第三种说法没有仙人的名字一一介绍如下

一、以为是仙人黄子安

依《南齐书州郡志》记载「古代传说有仙人子安尝乘黄鹤过此故名。」指出黄鹤楼命名的由来是因为曾有一位名子安的仙人乘黄鹤经过此地所以命名为黄鹤楼。

二、以为是仙人费祎

依《图经》的记载说「昔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还憩于此遂以名楼。」认为黄鹤楼命名的由来是指费祎尸解为仙后曾驾着黄鹤回来并在这栋楼休息所名为黄鹤楼。

《太平寰宇记》则说「蜀费文袆登仙尝驾黄鹤憩此。」此指出费祎是蜀人而与前面的费祎多了一个「文」字 <三国志蜀传>中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人字文伟尸解为仙的费祎、费文袆是不是就是这位蜀人费文伟因不见其它记载不得而知但是因为都是神话传说年代久远记载会有一些出入。

三、只说是一位仙人

这个传说的记载比较详细出自《报应录》。原文是「辛氏昔沽酒为业一先生来魁伟褴褛从容谓辛氏曰许饮酒否辛氏不敢辞饮以巨杯。如此半岁辛氏少无倦色一日先生谓辛曰多负酒债无可酬汝遂取小篮橘皮画鹤于壁乃为黄色而坐者拍手吹之黄鹤蹁跹而舞合律应节故众人费钱观之。十年许而辛氏累巨万后先生飘然至辛氏谢曰愿为先生供给如意先生笑曰吾岂为此忽取笛吹数弄须臾白云自空下画鹤飞来先生前遂跨鹤乘云而去于此辛氏建楼名曰黄鹤。」

这则神话的大意是说以前有一位辛先生平日以卖酒为业。有一天这里来了一位身才魁伟但衣着褴褛看起来很贫穷的客人神色从容的问辛先生可以给我一杯酒喝吗辛先生不因对方衣着褴褛而有所怠慢急忙盛了一大杯酒奉上。如此经过半年辛先生并不因为这位客人付不出酒钱而显露厌倦的神色依然每天请这位客人喝酒。有一天客人告诉辛先生说我欠了你很多酒钱没有办法还你。于是从篮子里拿出橘子皮画了一只黄色的鹤在墙上接着以手打节拍一边唱着歌墙上的黄鹤也随着歌声合着节拍蹁跹起舞酒店里其它的客人看到这种奇妙的事都付钱观赏。如此经过了十年辛先生也因而累积了很多财富。有一天那位衣着褴褛的客人又飘然来到酒店辛先生上前致谢说我愿意照您的意思供养您客人笑着回答说我那里是为了这个而来呢接着便取出笛子吹了几首曲子没多久只见一朵朵白云自空而下画鹤随着白云飞到客人面前客人便跨上鹤背乘白云飞上天去了辛先生为了感谢及纪念这位客人便在此盖了一栋楼取名黄鹤楼。

这三则神话除了说明黄鹤楼命名的由来之外还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酒店的主人辛先生因为不嫌贫爱富不以貌取人而得到仙人帮助成为巨富。   黄鹤楼的传说与诗词、文赋、楹联等共同构成了黄鹤楼的文化积淀如崔颢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李白的“黄鹤楼中吹玉笛”等诗句均取材于其中。关于黄鹤楼的传说最早见于公元502年左右的《南齐书卷十五州郡志》书中有“世传仙人子安乘黄鹤去”的记载。市群众艺术馆于1983年搜集整理编印的《武汉市民间故事传说集》中收入了“辛氏修楼谢恩”、“吕洞宾骑鹤飞天”、“鲁班神工建楼”、“武状元建楼拜仙”、“胜象宝塔孔明灯”、“李白登楼夸崔颢”、“黄鹤楼上看翻船”等多篇流传至今的民间传说。 

特征黄鹤楼传说来自民间蕴含着深厚而丰富的仙道文化、民间智慧、文人流韵等传统文化内涵。 

黄鹤楼的传说历史悠久一直与屡毁屡建的黄鹤楼相生相伴且不断丰富延展神秘奇诡、妙曼多姿、委婉动人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也有特色鲜明的文学价值和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堪称武汉民间文化的瑰宝。

折叠编辑本段建楼传说

黄鹤楼的传说     很早以前有个穷苦的老婆婆在武汉的蛇山上摆了个小茶摊。老婆婆心地善良远近的穷苦人都愿意到她的茶摊歇脚喝茶。一天早上老婆婆看见一个道士昏倒在地上她连忙把他扶起给他擦脸。道士醒后老婆婆请他喝茶。道士说他已经三天没吃饭了哪有钱喝茶啊老婆婆就冲了茶又掏钱买了两个烧饼给道士吃。道士吃了饼、喝了茶站起来笑着说“好心必有好报。”说着用手一指只见金光一闪老婆婆揉揉眼睛一看小茶摊变成了好大的一座茶楼。道士又在墙上画了一只黄鹤说“你拍三下它就会下来跳舞。”说完就不见了。老婆婆的茶摊变成了茶楼大家边喝茶边看黄鹤跳舞高兴极了。生意越来越好了。    黄鹤会跳舞的消息传到一个地主的耳朵里他想如果把黄鹤弄到手就发大财了 一天财主带人来到茶楼就喊“我家会跳舞的黄鹤丢了听说在这里快还给我”老婆婆向墙上一指说“有本事你拿走”财主一看原来是幅壁画。财主红着脸低着头溜走了招得满堂的茶客哈哈大笑。县太爷听说此事他想把黄鹤献给皇帝自己好升官发财。县太爷带人来到茶楼大家正兴高采烈地欣赏黄鹤跳舞。县太爷一看到黄鹤也顾不得做官的尊严了直朝黄鹤扑去。不等县太爷近身黄鹤一抖翅膀飞回到墙上去了。县太爷连忙拍手手都拍肿了黄鹤仍然在墙上一动不动。县太爷气的快疯了下令说“连墙一起给我搬回府去”县太爷在县衙里又烧香上供又作揖磕头可是黄鹤还是一动不动。县太爷气坏了叫人涂油漆盖上油刷了几遍黄鹤照样出现在墙上。县太爷又叫人用火烧大活烧了好久黄鹤依然完好如初。  突然黄鹤眨眨眼睛从墙上飞下来县太爷喜出望外连忙抱住黄鹤的腿。黄鹤飞起来了飞上了天。县太爷也跟到半空里他的乌纱帽都被风刮掉了。飞呀飞县太爷低头一看黄鹤正飞在波涛汹涌的长江上空。县太爷吓坏了全身发抖一松手从半空中掉到长江里淹死了。黄鹤飞回茶楼老婆婆坐到黄鹤身上飞向了远方。以后人们就在这茶楼的地方建起了黄鹤楼。如今它又以崭新的姿态矗立在长江边上。

折叠编辑本段文名遐迩

黄鹤楼传说中的黄鹤楼

黄鹤楼传说中的黄鹤楼

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古黄鹤楼“凡三层计高9丈2尺加铜顶7尺共成九九之数。”新楼要雄伟多了5层加5米高的葫芦形宝顶共高51.4米比古楼高出将近20米。古楼底层“各宽15米”而新楼底层则是各宽30米。因此黄鹤楼不是修复而是重建。它保留了古楼的某些特色但更多的是根据现在的需要和人们对审美观点的变化来设计的。

1927年2月毛泽东考察完湖南农民运动后来到武昌写下了著名的《菩萨蛮·登黄鹤楼》“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空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1957年建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如今重建的黄鹤楼在距旧址约1千米左右的蛇山峰岭上。楼共五层高50.4米攒尖顶层层飞檐四望如一。在主楼周围还建有胜象宝塔、碑廊、山门等建筑。整个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黄鹤楼内部层层风格不相同。底层为一高大宽敞的大厅其正中藻井高达10多米正面壁上为一幅巨大的“白云黄鹤”陶瓷壁画两旁立柱上悬挂着长达7米的楹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二楼大厅正面墙上有用大理石镌刻的唐代阎伯瑾撰写的<黄鹤楼记> 它记述了黄鹤楼兴废沿革和名人轶事楼记两侧为两幅壁画一幅是“孙权筑城”形象地说明黄鹤楼和武昌城相继诞生的历史另一幅是“周瑜设宴”反映三国名人去黄鹤楼的活动。三楼大厅的壁画为唐宋名人的“绣像画”如崔颢、李白、白居易等也摘录了他们吟咏黄鹤楼的名句。四楼大厅用屏风分割几个小厅内置当代名人字画供游客欣赏、选购。顶层大厅有《长江万里图》等长卷、壁画。

折叠编辑本段建筑特色

黄鹤楼传说中的黄鹤楼

黄鹤楼传说中的黄鹤楼

新黄鹤楼比旧楼更壮观。这是因为飞架大江的长江大桥就横在它的面前而隔江相望的则是这24层的晴川饭店。这一组建筑交相辉映使江城武汉大为增色。黄鹤楼的建筑特色是各层大小屋顶交错重叠翘角飞举仿佛是展翅欲飞的鹤翼。楼层内外绘有仙鹤为主体云纹、花草、龙凤为陪衬的图案。第一层大厅的正面墙壁是一幅表现“白云黄鹤”为主题的巨大陶瓷壁画。四周空间陈列历代有关黄鹤楼的重要文献、著名诗词的景印本以及历代黄鹤楼绘画的复制品。2至5层的大厅都有其不同的主题在布局、装饰、陈列上都各有特色。走出五层大厅的外走廊举目四望视野开阔。这里高出江面近90米大江两岸的景色历历在望令人心旷神怡。黄鹤楼所在的蛇山一带辟为黄鹤楼公园。种植了许多花草树木还有一些牌坊、轩、亭、廊等建筑。有一个诗碑廊收藏着许多刻有历代著名诗人作品的石蛇山一带的古代景点都将陆续修复。黄鹤楼将成为位于我国心脏地带的中心城市武汉的一个标志。

1957年建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旧址如今重建的黄鹤楼在距旧址约1千米左右的蛇山峰岭上。楼共五层高504米攒尖顶层层飞檐四望如一。在主楼周围还建有胜象宝塔、碑廊、山门等建筑。整个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黄鹤楼内部层层风格不相同。底层为一高大宽敞的大厅其正中藻井高达10多米正面壁上为一幅巨大的“白云黄鹤”陶瓷壁画两旁立柱上悬挂着长达7米的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二楼大厅正面墙上有用大理石镌刻的唐代阎伯谨撰写的《黄鹤楼记》它记述了黄鹤楼兴废沿革和名人轶事。楼记两侧为两幅壁画一幅是“孙权筑城”形象他说明黄鹤楼和武昌城相继诞生的历史另一幅是“周瑜设宴”反映三国名人去黄鹤楼的活动。三楼大厅的壁画为唐宋名人的“绣像画”如崔颢、李白、白居易等也摘录了他们吟咏黄鹤楼的名句。四楼大厅用屏风分割几个小厅内置当代名人字画供游客欣赏、选购。顶层大厅有《长江万里图》等长卷、壁画。

折叠编辑本段重建历程

至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黄鹤楼已具规模使不少江夏名士“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然而兵火频繁黄鹤楼屡建屡废。最后一座“清楼”建于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毁于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此后近百年未曾重修。

1981年10月黄鹤楼重修工程破土开工1985年6月落成主楼以清同治楼为蓝本但更高大雄伟。运用现代建筑技术施工钢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结构。飞檐5层攒尖楼顶金色琉璃瓦屋面通高51.4米底层边宽30米顶层边宽18米全楼各层布置有大型壁画、楹联、文物等。楼外铸铜黄鹤造型、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一批辅助建筑将主楼烘托得更加壮丽。登楼远眺“极目楚天舒”不尽长江滚滚来三镇风光尽收眼底。

黄鹤楼的形制自创建以来各朝皆不相同但都显得高古雄浑极富个性。与岳阳楼、滕王阁相比黄鹤楼的平面设计为四边套八边形谓之“四面八方”。这些数字透露出古建筑文化中数目的象征和伦理表意功能。从楼的纵向看各层排檐与楼名直接有关形如黄鹤展翅欲飞。整座楼的雄浑之中又不失精巧富于变化的韵味和美感。

折叠编辑本段千古佳作

黄鹤楼传说

黄鹤楼传说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黄鹤楼旧址在今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大桥武昌桥头黄鹤矶上背靠蛇山俯瞰长江。昔人传说中的仙人。其说有二一说三国时蜀人费文袆跨鹤登仙曾在黄鹤楼上憩息一说仙人子安曾乘鹤经过黄鹤楼。这句一作“昔人已乘白云去”。晴川指白日照耀下的汉江。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位于长江、汉水夹角地带与武昌黄鹤楼隔江相望。鹦鹉洲位于汉阳东南二里长江中后渐被江水冲没。东汉末年黄祖杀祢衡而埋于洲上祢衡曾作过《鹦鹉赋》后人因称其洲为鹦鹉洲。

【简析】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入远古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谁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苍凉。这首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被列为唐人七律之首。

传说李白壮年时到处游山玩水在各处都留下了诗作。当他登上黄鹤楼时被楼上楼下的美景引得诗兴大发正想题诗留念时忽然抬头看见楼上崔颢的题诗

这首诗的意思是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这首诗前写景后抒情一气贯注浑然天成即使有一代“诗仙”之称的李白也不由得佩服得连连赞叹觉得自己还是暂时止笔为好。为此李白还遗憾得叹气说“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如出一辙。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显地摹学此诗。为此说诗者众口交誉如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这一来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象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颢自己也曾写过。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这里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十三也就是这个意思。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前四句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颔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正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后来李白登楼时也诗兴大发当他在楼中发现崔颢一诗连称“绝妙、绝妙”相传李白写下了四句“打油诗”来抒发自己的感怀“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搁笔不写了。有个少年丁十八讥笑李白“黄鹤楼依然无恙你是捶不碎了的。”李白又作诗辩解“我确实捶碎了只因黄鹤仙人上天哭诉玉帝才又重修黄鹤楼让黄鹤仙人重归楼上。”真是煞有介事神乎其神。后人乃在黄鹤楼东侧修建一亭名曰李白搁笔亭以志其事。重檐复道成为燕游之所。实际上李白热爱黄鹤楼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连呼“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山川人文相互倚重黄鹤楼之名更加显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