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影响《星际穿越》的15部电影

 浮世阅 2016-10-26

11月12日,影迷万众期待的《星际穿越》将在我国公映。这一回,广受推崇的神级导演克里斯托佛·诺兰将目光瞄准了人类文明的未来和广袤的宇宙,讴歌了一段奔向天外坐标寻找全人类生机的无畏探险。一方面,影片形同一部纪实科教电影,所有细节都有据可依,毫无激光枪和外星人入侵的花哨,另一方面,剧本基于物理学家基普·索恩的时空穿梭理论,对于地外空间的想象极尽天马行空,牵涉黑洞、虫洞、广义相对论、万有引力等形形色色的理论,延伸出无尽时空中的无尽可能。正如《帝国》所评论的,这是一出超越想象的关于太空和时间的歌剧。当然,诺兰虽牛,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接受采访时,他透露有五部(《2001太空漫游》《异形》《第三类接触》《太空先锋》《超时空接触》)太空电影对自己创作《星际穿越》产生过影响。望眼欲穿的影迷们假如适当补习一下经典的太空电影,对欣赏和理解《星际穿越》,应该是大有裨益的。为此,我们选出15部最具代表性的太空电影,而曾经启发过诺兰的那五部作品也正包含其中。(文/方聿南)

《2001太空漫游》(1968)

400万年前,一块神秘黑石启发猿人的智慧大幅度跃进;公元2001年,黑石又指引人类升入太空,通过虫洞进入宇宙深处,与智慧生命做进一步的接触。作为一部科幻片,《2001》高度忠实于现实物理法则,并对30多年后的未来世界做出全方位的想象,库布里克聘请多位专家顾问,不惜工本力求尽善尽美,大到智能电脑的无孔不入,太空站的内饰,飞船航行的静寂无声,小到位数更多的电话号码、信用卡的广泛使用、语音识别功能,甚至能找到iPad的原型。片中的飞船和太空特效至今仍令人信服而震撼有加,它们更像是纪录片中栩栩如生的现实影像,而不是虚构故事中的电影特技,在古典乐章的伴奏下,影像被烘托至超凡脱俗的境界。片中的情节和人物都被弱化,不以曲折跌宕的悬念来刺激情绪,追求的只是一种虚幻奇妙而回味无穷的体验。结尾高度开放,将冥冥中主宰一切的智能生命化作虚无的留白,赋予观众巨大的思想冲击力。

《人猿星球》(1968)

改编自法国作家皮埃尔·布尔同名科幻小说,著名悬疑电视编剧罗德·瑟林操刀剧本,讲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故事:3955年,宇航员乔治·泰勒的飞船坠落在一个未知的星球,这里的人类臣服在类人猿的统治下,而猿类也和人类一样有着等级制度。泰勒遭到猿类博士的百般迫害,借助两名猿类科学家的帮助,他证明了人类的文明成果,并逃出人猿控制。当他行走在海滩上,突然看到了坍塌的自由女神像,原来飞船经过虫洞来到了2000年后的地球。上世纪60年代,冷战的阴云笼罩西方国家,片中影射人类通过核战争摧毁了自己,与冷战思潮不谋而合,因而具有难以言喻的震撼效果。惊世骇俗的世界设定,“换位思考”的故事情节,晴天霹雳又意味深长的结局,给人以无穷遐想和反思,令全球刮起一阵人猿风,并一直持续到今年翻拍的《猩球黎明》。

《飞向太空》(1972)

影片改编自波兰科幻小说家莱姆的同名原著,宇航员克里斯前往索拉里斯星球的航天站调查事故,驻守那里的三名科学家之一已自杀身亡,其余两人也都魂不守舍,而克里斯很快也产生精神幻觉,甚至遇到了已死去了十年的妻子。最后他发现,原来索拉里斯星上的大洋竟是具有意识的智慧生命,航天站上所有的一切,都是大洋扫描了来访者的大脑皮层后制造出的实验品。相比常规的太空电影,本片的太空旅行不仅表现人类对宇宙疆域的开拓,更有对自身潜意识的深入探索。神秘莫测的大洋恰如一面镜子,照出了人类内心的种种幻象,影片也重申了人以自身丈量万物的习惯性和局限性。事实上,塔可夫斯基对此片并不满意,他认为全片的主题在于内心,那层科幻的外衣完全是全无必要的。这种说法不能算吹毛求疵,然而,尽管《飞向太空》不是塔可夫斯基最好的电影,却仍是太空电影中最深邃肃穆,最触及灵魂的杰作之一。2002年美国导演索德伯格翻拍此片,成就不如原版。

《星球大战》(1977)

《星球大战》可说是生逢其时,70年代占据好莱坞的仍是粗粝的现实主义风,为数不多的科幻电影多走悲观厌世和恐惧反思路线。卢卡斯书写了一个神话与英雄的传奇故事,横空出世,让观众在如痴如醉中,与充满愤怒和颓废的70年代诀别,好莱坞从此跨入了一个五彩缤纷的新纪元。时至今日审视这个故事,依然令人兴奋不已,邪恶残暴的银河帝国,年轻无畏的勇士游侠,身怀绝技的长者,勇敢美艳的公主,举止逗趣的机器仆从,形态各异的外星怪兽,呼啸的飞船,恢弘的死星,各色视觉特效层出不穷。《星球大战》启发了好莱坞,让他们发掘了新时代大制作的秘密公式,那就是奇观式的视听效果,青少年智力水平的剧情设置,配以美国传统保守的主流价值观,时至今日,这仍是绝大多数好莱坞巨片赖以吸金的固定搭配。《星球大战》不仅深刻影响了后来拍摄的一系列科幻电影,而且对整个美国和世界流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难怪里根总统要用“星球大战”为自己的战略防御倡议命名。

《第三类接触》(1977)

1977年,《第三类接触》与《星球大战》一齐掀起太空科幻片的热潮。与后者不同的是,这部斯氏经典没有五彩斑斓的太空激战和奇形怪状的超级武器,它以二战后沸沸扬扬的UFO劫持事件为话题,牵出一段人类与外星人充满和平与善意的邂逅。影片采取多线平行的结构,单身母亲吉莉安的孩子被外星人所吸引,并在一个深夜被劫走;电工罗伊被飞碟发出的光线烧伤后,脑中回荡奇怪的幻觉和神秘音符,并开始狂热地寻找外星人;与此同时,一支法美联合科学小组在世界各地寻找遗失的船只、飞机,并解读出外星人留下的线索;他们最终汇集在外星人的指定地点,见证巨型飞船的降落。片中最标志性的也是这段高潮,科研人员与外星生命取得了沟通,采用的是宇宙共通的艺术形式——音乐。当外星飞船从小山背后缓缓洞现,时间仿佛凝固,每个人都抬头仰望,场面犹如一种庄严的朝圣仪式。双方的对话从生疏到熟练,最后共同演奏出一首气势不凡的交响乐,历史性的一刻来临,两个文明之间激荡出智慧的火花。

《星际旅行》(1978)

曲速引擎,虫洞理论,超光速旅行,都是现实中物理学的重要课题,但大多数人对这些名词的了解,却是源于《星际旅行》。进取号的船员便是通过压缩时空,航行在浩瀚的宇宙空间。不像它的那些续集,《星际旅行》电影首部曲最能继承原版的探索精神。一团硕大无朋、无坚不摧的高能离子云,逐渐紧逼威胁地球的安全,进取者号的船员数次试探交锋后,发现所要面对的竟是三百年前太空总署发射的航海家六号探测器。这一令人哑然失笑的真相,充满了想象力与合理性,航海家六号被一个机械文明接收并改造后,重新送往地球,在归程中,它积累了大量知识,进化出了自我意识,并迫切希望面见自己的创造者。正如人类将《圣经》和《物种起源》奉为典籍,正如每个孩子都会追问自己的来源,《星际旅行》反映的是所有智慧生物都孜孜探寻的话题:生命起源。

《异形》(1979)

《异形》是一代观影人集体的银幕噩梦,其巨大的成功,在之后几十年内催生出多部续集、前传和外传。但没有一部能像首部曲,用单纯的恐怖来俘获观众,即使在3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令人手脚冰凉,掩面破胆,尖叫连连。70年代末正是冷战高峰,处于核子阴影笼罩下的人们,被精神压力压得疲惫不堪,犹如群体幽闭恐惧症患者。《异形》点中了当时观众的恐惧死穴。开篇镜头从浩瀚的宇宙空间,移到大量金属墙壁和管线搭建出的狭长、空旷、阴冷的飞船内景,笼罩着一股孤寂、无助、压抑的气氛。正像宣传标语所说,在太空中,没人能听到你的尖叫。从头至尾,这种绝望情绪一直弥漫在画面中,通过外太空将幽闭空间恐惧症千百倍放大。影片对成年异形神出鬼没、始终难窥全貌的处理手法,颇得《大白鲨》的精髓,增加了悬念效果。它向观众揭示,比起凶猛强大的异星怪兽的追猎,真正的恐惧来自不设防的内心,来自人性的软弱,来自于孤独处境下的绝望无助,来自于面对未知时的彷徨难安。

《太空先锋》(1983)

菲利普·考夫曼改编汤姆·沃尔夫所著的同名小说,运用大量模型布景和特殊效果,拍出这部规格恢弘的航空史诗《太空先锋》。影片以上世纪50-60年代的美苏冷战为背景,集中描绘了第一批美国航天员的诞生历程。故事主角均有真人做原型,经过层层考核选拔出的七名宇航员,在经过严苛的训练后,相继完成数次太空任务,成为举国英雄,成功地使美国在与苏联的太空竞赛中保持了领先地位。本片的看点并不在广漠的宇宙,而表现一群雄心壮志的宇航员如何努力适应太空环境的训练。沃尔夫为创作小说,曾花大量时间考证这七名主角宇航员的日常生活,所以高度忠于小说的电影亦可作为一部精准详实的纪录片来欣赏。剧组采用大量模型还原冷战初期的各色飞行器,并穿插了不少纪录片段,一切细节皆有据可依。片名直译是《真材实料》(the right stuff),指飞行员互相认可的一种使男人无所畏惧的特质,通过影片描述的航天之路,他们完整地诠释了这份令人热血沸腾的质地。

《星际之门》(1994)

考古学家在埃及发现一具奇异的“星际之门”,军方认为这是某种地外先进科技,于是派出一组小分队进入考察,他们在另一边遭遇了来自遥远星系的生命,自称为太阳神并以暴政统治远古的埃及,在小分队的领导下,被奴役的人民开始了抗争。有趣的是,片中的故事背景,既可以视作对既定历史常识的一种颠覆,数千年前的古埃及被外星人统治,金字塔则是外星文明的产物等等;与此同时,天空高悬的三个月亮,似乎又在暗示主角其实是穿越到平行宇宙中的另一个地球,而星际之门是一种穿梭太空的便捷工具。模棱两可的巧思给人惊艳之感,也值得回味咀嚼,反倒是日后的“破坏狂”导演艾默里奇,在动作战争方面表现得差强人意,大场面流于公式化的刻板。不论如何,影片开创了将考古、太空航行、时空穿梭相结合的科幻亚类型,之后派生出三部美剧和多部电视电影,热播超过15年,搭建起庞大的世界观,共同组成科幻迷津津乐道的“星门”文化。

《阿波罗十三号》(1995)

1970年4月,太空船阿波罗13号在登陆月球途中,一个氧气罐爆炸导致船舱失去氧气、动力和导向,三位宇航员面对前所未有的考验,他们必须在仅剩的四天内重返地球。该片取材自真实事件,依据是当事人的回忆录《与月球失之交臂》改编。该次登月飞行虽然失败,但飞船的返回本身在美国太空探索史上却具有深远的意义。作为高度写实的太空片,影片要在“完全剧透”的情况下营造出戏剧悬念,并避免航空术语的堆砌,以达到通俗大众。《阿波罗13号》完成了上述挑战,以精致的细节和克制的情绪,呈现了一场扣人心弦的太空历险。为了追求影片的真实感,摄制组完全在休斯敦航空中心拍摄实景,并且将一部波音707改装成航空飞机,用于演员体验宇航员时的失重状态。饰演宇航员之一弗洛尔的是两届影帝汤姆·汉克斯,开拍前他研究了任务录音和大量文字资料,还恶补了物理学课程,出色的表演让真正的弗洛尔也极为赞赏。

《超时空接触》(1997)

《超时空接触》虚构了一次人类接触地外文明的奇特经历,虽耗资不菲,特效出众,但绝非炫耀视听效果的爆米花。影片充分运用各种富于象征性的画面,表现出极高的科学素养。开篇气势恢宏的三分钟长镜头模拟了无线电信号的旅程;按照外星人图纸建造的交通工具,以及其航行的过程,是对人类受精孕育新生命的一种比喻。片中科学的成分远大于幻想,即使幻想元素也都建立在现有科学认知的基础上。每一处科学概念的阐述,不但细微而且合情合理,推动剧情无可替代。这很大程度要归功于影片的小说原著者、已故天文学家卡尔·萨根。科学与宗教,哪个更接近世界的真相?如此严肃的议题,搬上银幕极可能沦为沉闷的说教,更别提以结论服众。然而本片不但找到了这两个争锋相对的观点之间的交集,更拍出了丰富的娱乐性和感人至深的情感轨迹。朱迪福斯特饰演的女科学家,克服重重挫折一圆太空之梦,与“父亲”重聚以及意味深长的演说,均令人难以忘怀。

《迷失太空》(1998)

影片改编自60年代同名美剧,背景设定与《星际穿越》颇有相仿:公元22世纪,地球环境极度恶化,人口飞速膨胀,食物消耗殆尽。为拯救濒临毁灭的人类,宇航局计划前往外星球上开发新家园,罗宾逊一家被选中担任前锋部队的使命,而阴险狡猾的史密斯博士也混上了飞船,怀着强烈的报复心企图进行破坏。影片耗资近亿,特效十分出色,飞船远征,外星地貌,异形蜘蛛,智能机器人,时空隧道,充满惊险,恐怖,悬念,探秘,幽默与温情,娱乐元素缤纷多彩,但剧作的拼贴上欠缺精心,有点像多集电视剧的杂拌,力图面面俱到,新鲜热闹之余,也让人抓不住重点,只是一堆刺激视觉的特效大杂烩,缺少一种启发好奇的科学精神。直到后半段,父亲为拯救家人坠入时间旋涡,和长大后的儿子相遇,二人在误会和争执中取得彼此的谅解,并携手化解了危机,才展现出一丝新意。这段混杂时间错位与亲情救赎的情节也与《星际穿越》不无重叠,不妨期待诺兰更技高一筹的处理吧。

《火星任务》(2000)

这是一部大胆展望人类未来的硬科幻电影。2020年,宇航指挥中心调遣四名宇航员,前往火星调查一次灾难事件并营救幸存者,营救组也在途中遭遇险情和牺牲,剩余成员抵达火星与幸存者会和,他们一同进入火星人留下的遗址,得知一个惊人的真相:是火星上的史前巨灾开启了地球文明的起源。片中的一切情节,都不是无根据的天马行空,而在试图预言未来星际旅行的真实蓝图。主创遵循先科后幻的原则,先构思科学事实,再编织虚构的惊险故事。拍摄中全程有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担任技术顾问,无论是宇宙飞船和火星探测仪的外观与内部陈设,全触摸式的交互界面,功能强大的电脑操作系统,都根据NASA准备未来登陆火星的前瞻而创作。此外,影片还将引发过全球轰动的“火星上的人脸”等热门话题编进故事中,更增添了情节的现实肌理。全片科幻内核的质地十分坚硬,堪称《2001:太空漫游》之后最有科学依据支撑的科幻片。

《冲出宁静号》(2005)

该片是好评如潮却遭腰斩的热门科幻剧《萤火虫》的电影版,电视剧原班人马尽数回归,故事背景则比原剧宏杂的多。前职业军人科姆与一帮船员驾驶走私飞船宁静号,在宇宙中过着逍遥无羁的日子,自从一对兄妹搭载上船后,麻烦就接踵而来,一切线索都指向一个被废弃的行星米兰达,船员们逐渐揭开了埋藏在这颗星球下的罪恶往事,同时发现自己身处两股庞大势力的夹击中。导演乔斯·韦登的创作灵感来自南北战争小说《杀手天使》,因此这曲太空歌剧与众不同,从视觉到配乐,具有大量美国西部片的风格,主角还使用一把老式的左轮手枪,堪称华丽的未来主义与古典美的交融。片中500年后的星际联邦还混杂奇异的中国元素,角色口中不时冒出几句中文对白,也是一大特色。加大投资的电影版具有更炫目的枪火激斗和飞船鏖战,“通灵女”瑞文一角的武术身手彪悍利落,高潮以一敌众的精彩打斗十分养眼。

《地心引力》(2013)

《地心引力》充满了实验性,故事高度凝练,全片就是两个宇航员在极端不利的环境下逃生,后半段甚至演化成女主角单人脱险。它用动画片的手法和样式拍摄真人电影,对长镜头的使用达到肆无忌惮的地步,更完美地模拟了人眼主观视觉的经验,尤其开场14分钟惊艳无比。而另一方面,《地心引力》又是高度复古的,对于没有上过太空的观众,观看该片是最接近亲身遨游太空的体验。没有各种华丽的科幻元素提醒你这是电影,只有纯粹的高度基于现实打造的宇航景观。它将电影带回到100多年诞生初期的本质,你可以完全抛开一切,包括悬念的铺设,演员的表演,故事背后的思考空间等,专注于一个再原始不过的大俗套:英勇的主角、艰险的环境、无数次的最后一分钟营救。它把观众带入虚构的时空,激发出最逼真的心理反应。每一次碎片来袭,绳索断裂,氧气耗尽,都令人目不转睛,手心捏汗,肌肉紧绷,呼吸暂停。返璞归真,最简单原始,也最能叩动人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