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保险中,那些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昵称30970841 2016-10-26
我们常常痛感生活的艰辛与沉重,无数次目睹了生命在各种重压下的扭曲与变形,“平凡”一时间成了人们最真切的渴望。但是,我们却在不经意间遗漏了另外一种恐惧——没有期待、无需付出的平静,其实是在消耗生命的活力与精神。
——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抱歉,时隔2个月之后才更新。最近发生的事,也让我对寿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忙累之后也开始审视自己做独立代理人的初衷,告诫自己不要在患得患失,批判争抢的过程中越走越远。影响力在于利他,掌控力基于能力,唯有当潮水退去,谁在裸泳才一目了然。

每次写文章那点矫情抒发完毕,进入正题。

深圳罗湖区莲塘一位63岁母亲跳楼,希望用自杀的方式得到保险公司30万赔偿款来治疗儿子的强直性脊柱炎。母亲没想到,自杀并不能获得意外险赔偿,女儿为自己购买的这份短期意外险早在去年11月27日已过期,母亲的离世让整个家庭雪上加霜。

买贵、买错、买重、买漏保险的故事,轻则啼笑皆非,重则家破人亡。这不曾重视的“轻”,也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在佳爷看来保险产品本身并没有对错,只有合适与否,在解决买到的保险,发现不合适怎么办?这个问题之前,先来看四个典型的“不合适”的案例。

 
人情单
逢年过节往往是人情单的“重灾区”,但也并非所有的人情单都不好,甚至也有误打误撞排上大用场的情况。所以佳爷认为,如果人情单能建立在自己的有效判断和对方的专业度之上,这样才能双赢。面对人情,我们不能自由选择,很多时候委屈和无奈都要自己消化,这才是人情单最大的问题。

但现实中朋友们的遭遇却让人哭笑不得。要不是因为亲戚朋友兼职做保险,为了支持业绩,大方购买;或本身有需求,多方打听后,碍于情面不得不购买亲戚朋友更“差强人意”的产品;或被不厌其烦的主动推销,最终象征性买点了事……每每给客户进行保单检查时,总有那么些无奈。再落到具体产品的选择原因上,基本上也都是“代理人说这是他们公司卖的最好的”甚至还有不少朋友刚买了一年,亲戚朋友就被“考核”掉,最后自己的保单沦落成孤儿单。
 
跟风买
香港保险和理财分红保险是跟风买保险最容易碰到的产品。因为港险一直宣传“分红高、价格更便宜、服务周到、对冲人民币贬值风险和避债避税”,所以在最近几年掀起了一股香港保险热。佳爷从不否认港险本身的优势,但是大部分人是忽略了背后成立的逻辑和原因。

这就就好比要购买首套房的佳爷,目前是一个在A市有稳定工作的白领,但是周围朋友都说B市的独栋别墅“高赠送、单价便宜、有花园带地下室、升值潜力大又是品牌开发商,而且卖得火爆,一房难求”,然而审视自己的需求后发现,也许一套本市交通便利的大套三更适合佳爷现在的情况。虽然这样类比也有不合理之处,但是相信各位看官已明白了大意。理财分红险情况也类似,只不过这更像A市郊区的大平层。

跟风买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对于事物基本判断能力的缺失以及探究,加之中国全民投资素养有限,互联网又加速了信息的传播,就很容易引发群体扎堆效应了。
 
贪便宜
经常会有朋友发一些短期医疗险或者重疾险给佳爷研判,互联网上1000元保50万的重疾,300元保100万的住院医疗层出不穷。对于这些变革者,佳爷的观点是:乐见其成,知其长短。佳爷支持保险业的这样的突破,至少可以让老百姓在竞争和变革中受益。但价格便宜背后居高不下的隐形成本,却是我们需要提防的。

比如:“1-3万的免赔额、保证续保的缺失,销售可持续型的保证、身体健康状况的一刀切和严格限制”,佳爷更愿意将它们都作为重疾的补充和阶段性的过渡产品来推荐,且不能完全依赖。

还有一类“互助保险”,在互联网上打着“情怀”口号召集会员,9元钱就能解决30万的重疾。但这类产品本质上是违背了保险行业的大数法则。这样的保险将吸引大量的长者和被商业险拒之门外的非健康体,以至于后期继续营需要更高的投入,加上监管的缺失会让整个体系难于为继。理性的成年人,谁又希望未来救命的保费,能仅仅依赖于占便宜的心理和无私的情怀?
 
销售套路
每当某些公司开始炒作开门红、限时销售、定点秒杀、老产品停售、新产品升级时,也是佳爷繁忙的时候,不少朋友发来各种链接,要我看个究竟。这样的情况在保险业非常常见,主要也是三大原因:1、保险监管层出了新规定,造成大规模的产品停售和升级,频率大约3-5年一次;2、产品赔穿了,这种情况在财产保险里面比较常见,寿险概率较少;3、保险公司的促销策略。第三点也是当今市场上部分保险产品停售的主要原因。

至于大家经常看到的“销量第一、史上最全、亚洲第一”等说辞,各位代理人和保险公司只能庆幸新广告法没有在保险业较真,不然至少罚掉一层皮。去年年底就有小伙伴告诉佳爷,有幸被邀请参加某大型保险公司的产品发布会,感觉会场上如果不用洪荒之力填单,就要错过1个亿似的。被反复折腾几次后,聪明的客户也知道套路了:旧产品停售马上就上新产品;只要想买,秒杀完的额度还是会“申请”出来……只是苦了很多吃瓜群众,每每被牵着鼻子走。

如果那天代理人找你说停售了、升级了、你只需要问:保监会出什么规定了?升级升什么了?免费不?新买一单吗?


然而这还只是保险乱象的冰山一角,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买到不合适的保险的主要原因。于是乎,就又有保险业务员对你说了,把他们家的差劲的产品退了,来买我们公司的。佳爷反复强调,人生三不劝:1、离婚;2、退保;3、全仓买A股。但适当的进行产品替换是提倡的,但在没有了解具体情况和做充分的衔接下,随意更换产品也会有很高风险和损失。
先来看看经济学中有两个概念:【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

佳爷和Bob为选择去一家新开的西餐还是常光顾的中餐厅吃晚饭而犹豫不决,Bob建议尝新,于是我们花了200元点了2份牛扒,结果大失所望,为了不浪费,两人都勉强吃完,结果发现今天中餐正好搞特价。那么佳爷和Bob花掉的200元就成了【沉没成本】,事实是无论我们是离开还是继续吃,200元都已经收不回来了。而为了吃西餐,没有享受到中餐的美味和今天的折扣就成了我们的【机会成本】.

沉没成本告诉我们,遇到损失,要及时止损;而机会成本告诉我们,做选择的时候多思考未来可能造成的损失,最起码,会损失时间。

对保险而言,从投保的那一刻开始就我们就享受了应有的保障,剩下的就是现金价值,已经付出的保费减去现金价值就是退保损失,也就是【沉没成本】。未来继续要缴纳的保费以及这份保险创造的收益,就是保单的【机会成本】。对于一份理财分红险,如果同样的一笔钱,有更好的机会,满足你的理财需求,实现更高的收益,那么请忽略已经不可挽回的沉没成本。如果重置一份相同保额的重疾产品,能否能更好的满足你的保障需求?是否能节省保费?节省的保费是否能创造更好的收益?如果能,请也果断忽略沉没成本。
举个栗子:
客户 2年前购买了某分红重疾产品,30岁男性,30年缴费,21万重疾保额,每年6850.45元(包含780的意外险),30年总缴费20.55万,30年后按照中档分红,保额可能增加到28万左右。保障就不说了,新产品全方位秒杀老产品,2年后客户找佳爷做产品替换,此时32岁的年龄,40万的保额,20年缴费,每年9460元,20年总缴费18.92万,意外险以性价比较高的卡单换,大约200元/年,总共0.4万元。加上退保损失1.19万,总缴费20.51万元,但是确获得了40万确定的重疾。在总缴费既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选择理性的产品更替。
说到退保,为什么退保会遭受损失呢?简单说来保单也是一份合同,退保就相当于一方提前终止合同,属于单方违约,违约就会遭受损失,但在退保之前,保险还提供了风险保障服务,我们不能因为退保前没有发生风险就无视保险本来存在的意外、疾病、身故风险。大家关心的香港保险,有不少产品在3-5年期间退保的现金价值都是0,这点也是购买香港保险前需要评估的成本。

一个理性的决策者,最重要的参考因素不是【沉没成本】,而是【机会成本】。这种思考方式,不仅仅适用于保险,更适合于生活中很多决策。但是保险作为特殊的金融产品,本身也不能完全用经济学的理性思维去衡量。因为我们的身体状况和时间都在发生变化,如果不能有效衔接,中间的保障空白期,很多时候也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所以买保险之前,投保人需要充分考虑自己的缴费能力,慎重挑选产品。如果确实买到了不合适的保险产品,或者新产品更好,必须替换,或者无力负担保费,有什么方法可以降低退保损失呢?
1
巧用10-15天“犹豫期”
犹豫期(除短期险外)自投保人交费合同生效起10天-15天自然日,用户若对保险合同不满意可以申请撤销保险合同,保险公司将全额退还保费,这是为了保障投保人的利益而设立的。这一阶段退保的损失最小,除去一些保险公司会收取工本费外,退保人没有保费损失。
2
选择2年后退保
过了犹豫期但又未满2年的时期最不适合退保,因为此时保费的损失率是三个时期(犹豫期、犹豫期至2年内、2年后)中最大的。所以建议在2年以后退保,因为对于长期的寿险保单来说,时间越长,享受的保障就越多,而扣除的费用却并没有太多增加。
3
利用宽限期适当地推迟交费日期
一般适用于长期寿险产品,宽限缴费期一般是60天,可以在这宽限期内的任何一天交费。申请复效时还要经过保险公司重新审核,如投保人身体状况发生变化,保单也会受到一些约束。如果60天内无法交费,仍旧可以利用两年的宽限期,但在两年之内,保单处于失效状态,投保人可以在自己有交费能力时申请恢复保单,所有效力不变。
除了上述时间段的巧妙利用外,诸如保单质押贷款、自动垫交保险费、减额交清保险等手段,也可以有效地减少损失。

随着这几年保险业迅速的发展,每个月甚至每周都能看到新产品,也许今天佳爷给客户做推荐按时,产品和组合还非常好,但难保未来又有更好的产品推出。17年前重大疾病核心病种还只有6种,到现在100多种的产品层出不穷,医疗险报销范围从只报社保到无所不包无所不报、额度从几千元到上千万、地域从大陆到全世界、年龄也延长至终身。


但是问题也来了,出了这么多新产品,以前的老产品怎么办?这就需要专业的风险规划,对已购买的保单和现目前的家庭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合理的增加保额或者替换部分产品,总体原则如下:

重大疾病险、寿险等长期险,建议保留,并且适当增加保额。因为过去的重疾种类有限,没有轻症赔付,个人的保额普遍还在8-10万,加上重疾高发年龄低齡化,应当随着医疗费用与收入的上涨而增加保额,适当延长保障时间。


住院医疗或意外门诊类报销产品,可及时替换更新为目前保障更全面的产品.因为医疗险绝大部分都为一年一交,如果在续缴期内转换,不会带来损失。随着人们对医疗品质的提升,也产生了特需医院、私立医院、昂贵医院、海外重疾、优质医疗养老资源的占有,这些都需要更全面的保险产品和公司附加值来实现。

总的说来:买前要谨慎,对自己的需求,多了解;同时买保险不是一次性行为,要根据人生阶段、收入变化、家庭结构变化,适时调整、逐步增加。远离买保险常见的几大坑洞,少花冤枉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