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歌鉴赏训练题二则及解答分析

 祥语文 2016-10-27

一. 阅读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自编题)
1.阅读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9分)
     对酒歌(其二) 白居易
  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
(1). 白居易在《不如来饮酒七首》其七)的“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句与“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都采用了什么修辞格?运用这种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答:                                                                                                                                                                                                                                                                
(2).白居易这首诗蕴含着怎样的禅味?(人生哲理)?(5分)
答:                                                                                                                                                                                      

【对酒歌(其二)】答案:(1)答:①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格。用大比方的方法,把广阔的人生浓缩于“蜗牛角”的方寸里,把漫长的人生比喻和夸张成瞬间即逝的火花闪现那样快捷。②为下两句对生活态度的议论作了必要的铺垫。(每点2分)
(2).答:①人生在世,生命短暂而又渺小,什么事都斤斤计较又放不开,未免太可笑!(2分)②在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中,透露出作者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豁达的生活态度。(3分)
【对酒歌(其二)赏析】这个世界看着挺大,但若放入无尽的十方世界来看,连蜗牛角都不是。人生百年,好像挺长,但在无始无终的时间中,比作石火光犹嫌长。诗人以此两句,警醒世人不必太计较得失穷通,为些看来很重要,其实也就芝麻绿豆的事争的头破血流。应贫富皆安乐,常开大笑口。但这份境界岂易得之?
诗人也不会只是有了这点见解,就能安贫乐富,笑口常开了。更重要的是领会无碍妙义,才能如此豁达。华严境界,空间上,小大无碍,芥子能纳须弥山,一毛孔中有三千大千世界;时间上,能融三世于一念,能于一念见三世。不过“人世难逢开口笑”(杜牧)看来能深达妙义,笑口常开的人不多。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好象蛰居在那蜗牛的小角上,天地是那样的局小,又有什么好争的呢!人的生命短暂,一闪即逝,就好象那石头相擦碰时所发的一刹火光而已啊!
人生在世,又短暂、又渺小,什么事都斤斤计较,什么事都放不开,未免太可笑,所以作者原诗末二句说;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如白居易有“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 (《不如来饮酒七首》其七)、“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对酒五首》其二)的诗句,而“后之使蜗角事悉稽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八)。即以宋人所取名号论,“醉翁、迂叟、东坡之名,皆出于白乐天诗云”(龚颐正《芥隐笔记》)。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屡形诗篇。盖其文章皆主辞达,而忠厚好施,刚直尽言,与人有情,于物无着,大略相似。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二老堂诗话》)凡此种种,都展示出白居易及其诗的影响轨迹。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病中游祖塔院    宋.苏轼
紫李黄瓜村路香,乌纱白葛道衣凉。
闭门野寺松阴转,欹枕风轩客梦长。
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
道人不惜阶前水,借与匏樽自在尝。
【注释】 ①祖塔院:在杭州南山,因南泉、临济、赵州、雪峰等高僧常到此,唐时叫海云寺现在叫作虎跑寺。这首诗写于熙宁六年(1073),苏轼任杭州通判。②乌纱:本是官帽,至唐时,已逐渐流行于民间。白葛道衣:用白色葛布做的衣服。由于作者好佛,又是到寺里去,所以把自己的衣服称作道衣。③欹:qī倾斜。 ④安心是药:《景德传灯录》卷三:“光(神光,即慧可)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师曰:‘将心来与汝安。’曰:‘觅心了不可得。’师曰:‘我与汝安心竟。’”本意是安心要靠自己,不假外求,这里则进一步说,得病亦是心有未安的表现。⑤匏樽:páo匏瓜,把匏瓜剖开做成的一种酒器,苏轼《前赤壁赋》“举匏樽以相属”的描写。
(1)诗题“病中游祖塔院”的“游”字是怎样体现出来的?(5分)
答:                                                                                                                                                                                        

(2)第三联病中的作者表现出了怎样的一种生活态度?联系内容赏析(5分)
答:                                                                                                                                                                                         

【病中游祖塔院】答案:
(1)答:①首联作者写赴寺的路上看到的景物。在去寺院的出路上景物看到的景物:(视觉上)看到了村路旁的农田里紫色的李子结满枝头,黄瓜秧架上挂满黄瓜,(嗅觉)一股股清香的味道沁人心脾。看到这种情景他戴的乌纱帽和穿的白葛道衣顿觉凉凉爽爽,久病的身心情显得格外精神(2分);②第二联写到寺院后看到的景物。病中的他倚门欹枕,进入梦乡,梦醒后觉得夏风习习,看到窗外的松阴转移的情景,心情顿觉精神抖擞起来。(2分)前四联的景物有先后层次,体现了“游”字所看到的景物和不同的感受。(1分)
(2)答:①因为有病到庙里来休息,也不是坏事,既然有病求什么药方呢?安心就是最好的药方。写出了作者委运任化、安闲自适的心境。人间万事,得失之间,哪有定准?患病是失,安闲是得,不愿舍弃,怎能拥有?有了这种态度,就能坦然地对待社会中的种种矛盾,保有精神上的祥和。(2分)②他终生都在宦海风波中飘荡浮沉,而且断地遭到政治打击,转徙贬逐,几无宁日。幸而他炼就了一付宠辱不惊、履险如夷的人生态度,才得以坚持走完充满苦难的人生旅程。苏轼善于苦中作乐,也善于忙里偷闲,即使在公务缠身或旅途劳顿之时也能争取到短暂的悠闲。(1分)③这两句体现了苏轼坦诚直率,潇洒旷达,举手投足之间都可见逸怀浩气。(2分)
【病中游祖塔院赏析】这首诗写出了作者委运任化、安闲自适的心境。人间万事,得失之间,哪有定准?患病是失,安闲是得,不愿舍弃,怎能拥有?有了这种态度,就能夷然对待社会中的种种矛盾,保有精神上的祥和。从结构上来看,正如纪昀所说:“此种已居然剑南派。然剑南别有安身立命之地,细看全集自知。杨芝田专选此种,世人以易于摹仿而盛传之,而剑南之真遂隐。”“易于摹仿”,是说它有规律可循。
第一联:从赴寺写起,先出路上的景物和心情。
第二联:是写到寺后的景物和心情.
第三联:宕开一笔,承接题中的“病”并谈到自己的感受,
最四联:点出僧人与自己的关系,从而把情和景一起绾结。
从这里,可以看出苏轼在诗歌创作上确是多面手,他能够写得起结无端,也能够写得法度谨严。再说,有法可循也并不是坏事,杜甫作为一个“集大成”式的人物,就在于他能开后代无数法门。陆游诗常被后人讥为“俗”,表现之一便是得之太容易,不少作品章法雷同,“易于摹仿”。但我们不要忘了宋代是市民阶级蓬勃兴起的时代。由于商品经济的发达,由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使得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普及,诗歌创作的队伍大大扩充了。这些新增添的分子,还未能真正体味诗家三昧,正要从摹仿做起。所以,苏轼的这类诗,既是他的个性使然,也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虽然世人大多未能享受悠闲的清福,但就像“盲者不忘视,跛者不忘行”一样,他们悠闲仍是心向往之。即使在忙碌的间隙中偶得半日清闲,也非常珍惜。中唐诗人李涉的《题鹤林寺僧舍》说:“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诗人日夜忙碌,昏昏然如在黄粱梦中。偶然登山,无意中走进竹树掩映的寺院与僧人闲话一番,总算得到了半日的闲暇。浮生短促,这样的机会能有多少?的确,只要是真正“出了家”的僧人,他们已与红尘中的名利一刀两断,本应清闲自在。828年二月,二十六岁的杜牧进士及第。次月,他又应制举登第。春风得意的诗人到长安城南游玩,在文公寺里与一位禅僧交谈。僧人问知杜牧的姓名后,又问他:“修何业?”旁人以连中两举夸耀之,僧人笑着说:“皆不知也。”杜牧大为感叹,作诗说:“家在城南杜曲旁,两枝仙桂一时芳。禅师都未知名姓,始觉空门意味长。”与这样的高僧交谈一番,如同饮了一杯清凉剂,欲念顿消。可知李涉所谓“又得浮生半日闲”,既指时间上的空闲,更指心境的悠闲。1073年,苏轼作《病中游祖塔院》说:“紫李黄瓜村路香,乌纱白葛道衣凉。闭门野寺松阴转,欹枕风轩客梦长。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道人不惜阶前水,借与匏樽自在尝。”诗人此时正任杭州通判,平日政事繁忙,难得闲暇。因到寺院养病,才获得“闭门野寺”、“欹枕风轩”的一番悠闲,于是他说:“因病得闲殊不恶!”疾病本是人人厌恶的事情,然而因病得闲,竟变成好事,可见在诗人眼中,悠闲是何等的重要!
  正因人们难得悠闲,便格外羡慕别人的悠闲。王维羡慕荷锄归来的农夫:“田夫荷锄
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他又愿做垂钓的渔父:“我心素已闲,清
川澹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其友綦毋潜也说:“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陈师道因公务而冒着风雨在外奔波,竟羡慕街道两边安坐在店铺里的商贩:“早投林野
违风雨,晚傍尘沙饱送迎。却愧两街屠贩子,卧听车马过桥声。”其实农夫渔父也好,屠
沽商贩也好,他们终年为生计而劳苦烦恼,几曾能有真正的悠闲?诗歌中那些悠闲自在的
农夫渔父,不过是诗人们心造的幻影罢了。
苏轼其人,坦诚直率,潇洒旷达,举手投足之间都可见逸怀浩气。早在出仕之初,他就与其弟相约及早退隐,共享优游林下之乐。可是事实上他终生都在宦海风波中飘荡浮沉,而且断地遭到政治打击,转徙贬逐,几无宁日。幸而他炼就了一付宠辱不惊、履险如夷的人生态度,才得以坚持走完充满苦难的人生旅程。苏轼善于苦中作乐,也善于忙里偷闲,即使在公务缠身或旅途劳顿之时也能争取到短暂的悠闲。
【作者介绍】苏轼 (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凤翔府判官,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谤讪朝政获罪,下御史台狱,次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元丰七年移汝州。哲宗即位后,入京任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等职,又出知杭州、颖州、扬州。哲宗亲政后,被列为元佑党人,贬至惠州、琼州。元符三年(1100)始召还。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苏轼是艺术创作上的多面手,在诗、文、词、书法、绘画等许多方面都有较高的成就。著有《东坡全集》。




本文来自语文月刊公众号ID:yuwenyuekan (转载保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