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这个时代的国学

 杏坛归客 2016-10-27



我们这个时代的国学

史飞翔

 

作为一名国学爱好者,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国学。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愈演愈烈,催生了一大批的国学大师、导师、讲师,但这其中究竟有几人真正懂得国学,又有几人真正能称得上是国学大师呢?我们这个时代究竟还有没有国学大师?读了姚奠中口述、张建安采写的《百岁溯往》一书,我终于找到了答案。

张建安先生采写《百岁溯往》一书时,姚奠中先生还健在,是当时章太炎先生唯一健在的嫡传弟子。姚奠中先生1913年出生于山西省稷山县南阳村一个有一定文化的农民家庭。他原名豫泰,字奠中,别署老樗。樗是椿树的意思。庄子认为樗很大,但是却没有什么用,大而无用,只是很逍遥。由这个别号可以看出姚先生一生的心志。

姚奠中先生小时受过严格的私塾教育,熟读“四书”,且对书画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初中毕业后,直接考上教育学院。但只读了一学期就被学院通知休学,理由是:当时教育部规定同等学力的考生不许破格录取。在这种情况下,他只好于1912年插班进入新民高中二年级。1934年,姚奠中考入由唐文治创办的“无锡国专”。在无锡国专,姚奠中接触最多的人是著名学者钱仲联先生。1935年,听说国学大师章太炎在苏州开办“章氏国学讲习班”,姚奠中断然放弃了“无锡国专”学籍,转往苏州投奔章太炎门下,与鲁迅、周作人等同门,成为太炎先生晚年收录的七名研究生之一(唯一一届研究生),而且是七人中年龄最小的。当时讲课者除了章太炎本人外,还有太炎老友王小徐、蒋维乔、沈瓞民等,以及太炎弟子黄侃、朱希祖、汪东、马宗霍、马宗芗、孙世扬等多人。

1936年夏,章太炎先生患鼻癌,临终前几天仍在讲课。章太炎去世后,夫人汤国梨遵照其遗愿,一心坚持要把国学讲习班办下去。为此,她邀请当时尚未毕业、二十出头、从未上过讲台的姚奠中为预备班学生代课,教授文学史。1937年,姚奠中完成研究生毕业论文《魏晋玄学与老庄》,正式毕业于苏州章氏国学会研究生班。1939年,26岁的姚奠中在安徽创办了“菿汉国学讲习班”。菿汉是章太炎先生的笔名,是大汉的意思,有“振大汉之天声”之意。姚奠中办“菿汉国学讲习班”目的是继承章太炎先生衣钵,实现教育救国的理想。为此,姚奠中亲自为学校拟定了十则教条:“以正己为本,以从义为怀,以博学为知,以勇决为行,以用世为归。不苛于人,不阿于党,不囿于陋,不馁于势,不淫于华。”这十条后来实际上也成了姚奠中一生奉行的人生准则。此后战火纷飞,姚奠中辗转江苏、安徽、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各高校任讲师、副教授、教授,讲授文学史、通史,除经、子典籍之外,还涉及诗、词、文字学、文艺学等方面。1949101日,新中国成立。姚奠中被推举为贵阳师院工会副主席。1950年,姚奠中被评为三级教授。19512月,姚奠中调往贵州大学。19518月,姚奠中回到家乡山西大学任教,直至1996年八十四岁时退休。

作为章太炎的嫡传弟子,姚奠中先生对国学有着自己独到而深刻的见解。他认为,所谓国学,是文史哲不分,而以小学为基础的。学国学就是学历史,六经皆史。国学和科学不矛盾。科学发展不能代替国学。国学代表着中国的传统精神,是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灵魂。时代在变,国学也应该与时俱进。学古并不是返古,而是为了古为今用,适应现代社会,对现实有用。

20131227日,姚奠中先生在太原家中溘然辞世,享年101岁。周汝昌先生评价姚奠中是“于学具识,于道能悟,于艺亦精益通”的“通儒”。冯其庸先生评价姚奠中:“雄才博学百年身,四海堂堂第一人!”霍松林先生评价姚奠中:“雄才博学,其人品学问书艺均为当代典范。”首都师范大学吴相洲教授则认为:“姚奠中先生是中国学术正脉的守护者。”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