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进崇尚信仰的国度(四)

 李崇一 2016-10-27

第四天(5.3周二):瓦地伦-走近贝都因人乘上敞篷“基普”到沙海冲浪;骑上单峰骆驼走出沙漠;登上砾石和日落一起收起白天欢笑;在日落的余辉里喝上一杯阿拉伯人亲手煮的黑茶,和阿拉伯人一起舞蹈;晚上吃一顿阿拉伯人用热沙烘焙出来的米饭;夜宿贝都因人的大漠帐篷……瓦地伦(Wadi Rum)浓郁的沙漠风情,干燥炎热,有一种挥之不去的炽热感,然而贝都因人的神秘感,却让你有跃跃欲试的冲动。

到达景区后,我们换乘敞篷“基普”进入沙漠腹地。Wadi Rum在阿拉伯语中表示 “河谷”, Rum是“酒红色”的意思,意为“酒红色的山谷”。而空中俯瞰,整个沙漠地形象月亮,所以也有“月亮谷”称。可能已近晌午,阳光热烈四射,眼前的沙漠虽并有呈现酒红色,满眼起伏的沙丘,在苍凉中透着凄美,雄浑中透着婀娜,那壮观,多少让我怦然心动。

“基普”带着我们穿过连绵的山丘,无垠的沙海,在一片炽热的沙山前停下。贝都因人让我们徒步爬上一眼见顶沙峰,过一把行走沙山的瘾。我穿着徒步鞋,一步一步往上爬,鞋被烤得发烫。聪明的女生怕沙入鞋子,光着脚丫上去,那滚烫滚烫的沙,烫得有灼肤感,可小女生们还是毅然决然地赤着上去了。

终于站在了沙丘之颠,远眺沙海、峡谷,种种感慨由然而升:如此原始与荒凉的真实场景,难怪《阿拉伯的劳伦斯》、《火星救援》等电影选它为拍摄地。也正是这一部部影片,使得这片沉寂的沙漠,有了一点名气,多了一些游人。这可能是当年的殖民老爷还给阿拉伯人的一份“报答”。人已在山巅,看不出吧

山上拍的瓦地伦全景

下了沙丘,“基普”载着我们来到巨蛙式大岩石前,导游让我们细看岩壁上的图文,告诉我们这是4000年前留下的壁画。作者是谁已不重要,而文化的传承,让人看到它记载了千年的文明与辉煌。你可以放大照片看看墙上画

为了体验阿拉伯人的驼背风情,骑上一匹高大的单峰骆驼,到休息站,大约走了约有半个多小时。这一程,走得好累,生硬的驼背,一路磕磕碰碰,几次想下来,但阿拉伯人根本不会理会你的感受,不坐就不坐,你自己走出去!我的天,上了贼船,就得跟着贼走了。咬了牙,总算熬过来了。

最精彩是下午的沙漠之行。因为不在计划中,所以我们自掏腰包,玩了个尽心。下午四点,几个贝都因人开着两辆“基普”带我们出发了,车奔驰于茫茫沙海,一路领略沙漠之舟,沙岩拱桥的风采。

傍晚时分,车在旷野中的陡壁前停下。当我们爬上崖颠,正值夕阳西下,柔和的光线撒在寂静的沙漠上,隆起的沙丘、起伏的谷浪,露出清晰的线条,沙土渐渐反射出奇异的光彩。哦,那才是真正的酒红色的瓦地伦!太阳收起她的圆脸,在催我们下坡了。回到车旁,贝都因人已为我们煮好香气扑鼻的黑茶。在几根柴禾点燃的篝火旁,我们一边喝茶,一边跟贝都因人学起了阿拉伯舞……

看过,走过的沙漠不算少,瓦地伦一定不是最漂亮的,但能切生生地体验贝都因人的生活却是难得的。几千年来,它不畏寂寞,静躺在幽幽的山谷之中,这跟一抹平川的大漠不同;岩石上的千年壁画赋予了这片沙漠历史价值,瓦地伦不仅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自然景观,也是一处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人文景观。当然更能融化你心田的还有贝都因人的幽默与热情,让你有超然的体验与记忆,尤其是夕阳下的那一刻,真让人醉了!

开饭喽。花了整整三小时,深埋于滚烫沙堆里的晚餐要出土。阿拉伯人一声吆喝后,开沙、出锅……那一摞垒起的锅,晚上吃的都有了,下面是米饭,上层是当晚的主菜。羊肉、牛肉、土豆和蔬菜,足够供三四十来人吃。这是贝都因人对客人的最热情的款待。

这一晚住在大漠帐篷里,过过原汁原味的贝都因人生活。夜宿:Sun Set Camp (瓦地伦)

这是准备出发的节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