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克成│在贾平凹文学艺术馆建馆十周年仪式上的讲话

 老鄧子 2016-10-27


今天是贾平凹文学艺术馆成立10周年。我对10年前还印象深刻,当时站在门前这块土地上,这栋小房子还破破烂烂的,曾经多次被历届校长列入拆迁计划,要被拆除。后来,学校建起了这座贾平凹文学艺术馆。这件事在今天看来,已经有全国很多高校在模仿,但在十年前,在一所理工科院校做这件事,无疑是一件创举。在此,要感谢西安建筑科学大学的原校长、现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徐德龙院士。


他一直以来特别欣赏和喜欢贾平凹先生的文学艺术,一直追逐着贾平凹先生的文学步伐,通过一次次登门拜访以他的诚意打动了贾先生,决定来做这件事情。当时选址时,我只想到要靠近学校大门,靠近行政楼,在学校中轴线上建一座建筑。其时徐校长还充满了疑虑,如果选这样一个文革时期留下来的印刷小楼,能够做文学艺术馆吗,能够成为一个文学的殿堂吗?能够跟文学的诗性相联系在一起吗?那个时候我心里也没有底。
后来我们发现,在这样的一个建筑里面来做贾平凹文学艺术馆,再恰当不过了。但是,如何赋予一座建筑以文学和文学的诗性?在此特别感谢木南馆长,是他一次次召集贾平凹文学的研究者,贾平凹老师的好友,一次次在学校讨论研究贾平凹文学艺术馆应该是什么样子?最后奉献给我们八个字概括贾平凹先生的特点——“外表木纳,内心通灵”。也就是说与之相应的建筑,不应该是光鲜的,但不能没有文学的灵性。一次次在现场走过,一次次寻找契机,最后,在一个半月内完成了设计。
开馆那天,因为赶着学校50年校庆,时间太紧,开馆那天还下着小雨,屋顶有一片玻璃还没有安装,雨是飘进来的,厅里挤满了人,贾平凹文学艺术馆是在雨天开馆。


十年里,在贾平凹先生的支持下,在学校各级领导和单位的支持下,贾平凹文学艺术馆一步步走到现在,在这个过程中,其实这个馆改变了学校非常多的东西——从来没有这么多文学家、艺术家聚集在这个校园里;从来没有这么多有才华的画家、戏剧家在这个学校、在这个舞台施展绽放他们的光彩;也从来没有这么多文学爱好者聚集在这里,给校园带来一些完全不同的风气。到今天为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贾平凹文学艺术馆,已在广大贾平凹文学爱好者的心中,成为最重要的一个馆。

同时,我也非常高兴,这个馆在建成三年后,同全国300个建筑共同获得了“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建筑创作大奖”,这是与人民大会堂并列获此奖项的一个馆。


2006年9月5日  贾平凹文学艺术馆获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建筑创作大奖

     此外至少还有三个榜,就是类似“中国最值得去参观的100个建筑”等榜单里,贾平凹文学艺术馆都名列其中。今天,这个馆真正成为一个文学爱好者、艺术爱好者愿意聚集的地方。我要再次特别感谢低调的木南馆长,没有他追随贾先生几十年,没有他对贾平凹和贾平凹文学的深刻理解,没有他一次次地执着追求和全身心投入地与一个个文学爱好者、艺术家联系,没有他在一次次展览和各种活动中身体力行地做一些很具体的事情,贾平凹文学艺术馆也不会在这10年走得这么顺利,走得这么好。



贾平凹文学艺术馆边上有那么多的石狮子,好象以各种姿态笑脸相迎着每天路过的老师、学生;另一边的鹅卵石小径,被称为西安最文艺的小径之一,甚至都有人在这儿拍婚纱照。许多进学校的人都要拐到边上来走,少有人再走中间的大道,开玩笑的说,走这条小径的人可能都是与诗性沾边的人。


贾平凹文学艺术馆的后院,也是一个温馨的地方,那里是流浪猫最愿意聚集的地方,每天也有爱猫者在这儿定时给它们投放一些食物。这其实是表达了文学对自然的一种态度,也是一个学校当中教育对自然的一种态度。

我相信在未来的时间里,贾平凹文学艺术馆也会进一步成长,变的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具有内涵,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喜欢。再次感谢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