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抹无与伦比的甜蜜,穿越400年向你飘来

 xdd响当当 2016-10-27



义乌红糖,流转400年的香甜

文 | 物道


糖带给人的治愈,似乎总比其他食品要快上好几“光年”。不论是逗乐哭闹中的孩童,还是慰藉悲戚中的老者,有时,一块糖的作用远胜一切。可世上甜糖千万种,有人却独爱这一块义乌红糖。最开始,我以为它因其依时节而动,采用传统的制作工艺而闻名。当我亲眼目睹义乌红糖制作的整个过程才真正明白,那口香甜,不仅是食材本身,更是食材背后义乌人对生活的期盼和祝福。

── 物道君


一块红糖,是我童年最香的甜。小时候不如现在的孩子有这么多糖果零食,但是同样馋嘴爱吃糖,只能趁爸妈不在,偷偷打开家里灶台下面的砂锅,掏出里面一包用几层塑料袋和报纸装着的红糖出来,掰下一小块塞进嘴里。被大人发现了,免不一番责备。但口中弥漫着的自然浓郁的甘蔗香,砂砂的含在嘴里,浓甜在舌尖慢慢化开,直至满嘴满心。


长大以后,漂泊在外,琳琅满目的美食吃多了,对红糖的记忆渐渐淡了。直到几年前的冬天,我随义乌的朋友回家探访义乌红糖的制作或成,闻着空气弥漫的红糖的香甜,记忆里有些模糊了的味道重新跳上我的舌尖。



来自农民对糖蔗沉甸甸的香甜


在义乌,几乎所有人都有着关于红糖的甜蜜记忆。来到糖乡,一眼望去,无边的糖蔗田仿佛是一片绿色的海洋。义乌人用糖蔗榨制红糖已有上百年历史。自清朝乾隆年间,本地人便将红糖加工成糖饼、姜糖等,开始了走南闯北的“鸡毛换糖”生活。红糖,是义乌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纽带。


每年立冬前到冬至,是义乌糖蔗农人最忙碌的时候。此时农人们正在地里有说有笑地干活。他们分工明确,有的人手持锋利的小锄头斩断甘蔗,有的拿着蔗刀,挑起一根根倒地的糖蔗,三转五转帮糖蔗“脱掉外衣”。他们腰间大多绑着一把麻绳,待到整理好的糖蔗足够多,便从腰间扯下麻绳,将甘蔗利索地捆绑起来,用汽车把糖蔗运到田地附近的工厂里。



每一条糖蔗,从开始种植到收获,农民要付出春、夏、秋、冬一年的辛劳,正因为种一季糖蔗是如此不易,所以糖蔗在农民心里的分量也是沉甸甸的。他们浑身散发着熬糖后留下的甜味,布满皱纹的脸上挂满了笑容。


传统制糖坚守者


数百年来,义乌民间流传的农谚有云:“有糖无糖,立冬绞糖。”行走在义乌西楼制糖厂区的小径上,空气中弥漫着阵阵甜蜜的味道,它浓郁、醇厚,给人以幸福感,这味道便来自于义乌传统的制糖技艺。最传统的义乌制糖技艺,是用木车牛力绞糖,时至今日,这种传统的绞糖早已用甘蔗用压榨机所替代,即便如此,义乌红糖依然使用传统的熬糖技艺进行熬制。


义乌红糖的熬制过程,用热火朝天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一堆柴火半壁砖墙,几把铁瓢大锅,木质糖槽,沿袭了近400年的技艺,就这样薪火相传,一辈又一辈。绞出的蔗汁被送到熬糖车间,九口大锅相连,每一口锅就是熬糖的一道工序。


一锅蔗糖水,从开泡、赶水、过滤、摇瓢、打沙……在不同的锅中连环工作,变成一锅金红色的红糖砖块,整个过程像是一场魔法,工厂的制糖师傅就是魔法师。不过,演好这场魔法不容易,至少要5个小时,而且时间长了,糖水就会焦掉,短了也不能结成糖块。


做一块义乌红糖,“跋涉”过种植、砍收、熬煮等上百道工序,才能抵达我们的口与胃。简单的一块,承载着何等深情厚意。时光流传,红糖对于这座城镇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不只是味蕾感受和营养补给,更代表着家、代表着根。


吃口糖,甜了日子,暖了人心


经过层层熬制出来的义乌红糖,为了方便日常使用,会做成质地松软、散似细沙的红糖粉,食用起来,其口味实际与平时的砖块红糖无异。


因手工制作,义乌红糖粉都是没有经过提纯,其营养成分大大高于白糖,功能甚广,舒筋活血、驱寒去湿、暖胃强身。在寒冷的冬天里,泡红糖茶,做个红糖包子,蒸红糖年糕,吃在嘴里,暖入心里。



然而在不少当地人心中,最好吃的还是红糖麻花。将熬成功的红糖汁淋浇在已经准备好放在篮子里的麻花上,再把它铺在铝板上或架子上用筷子拨开,以防全部黏成一块。待冷却晾干之后,红糖麻花就大功告成。红糖香甜可口,麻花外脆内酥,吃一口,满嘴留香。



常听人说,对食物要怀有敬畏之心。我想,探访食材产地的意义便在于此。只有当你充分了解了食材如何得来时,才能真正理解“来之不易”四个字。而当我从义务人手中接过刚制成的红糖美食,才能真正体会到,有一种甜,不仅是食材本身,更是食材背后农人对生活的期盼和祝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