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的本质:一篇文章终结你所有的社交问题
开门见山,社交在本质上其实分为两种。一种是「共情社交」,一种是「功利社交」。 共情社交是指为了获得情感联结与情感体验、或是有共同的兴趣等而产生的社交行为。这种社交不涉及利益的交换,且绝大多数人自小产生的社交行为都是源于这种共情类的需求。随着一个人年龄的增长,他的共情社交(真正的朋友)会逐渐的减少;并且在同一年龄与阶层中,一个人的心智越成熟、能力越强、社会地位越高,他的共情社交就会越少。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越长大越孤单,越长大朋友越少,越长大越难和别人交心;还有为什么两个原本社会地位一样的人,其中一个阶级拉开之后就会相互疏远的原因。 共情社交存在的根本原因是在于:当一个人的心智尚未成熟独立时、或是共同兴趣行为与话题时、更或是生活不如意时,他需要从朋友那里获得情感上的联结和支持。 有些人可能会说,还有一些明明心智很成熟、也很热爱社交的“交际花”,这又如何解释呢? 那是因为有些外向型交际的人只是单纯地喜欢「和很多人在一起玩」这件事而已,就和一个人喜欢骑马、喜欢打球一样。 他就算不和这群人玩,和另一群人一起嗨也是一样。 只不过是当面向的对象变成人时,也多多少少的会被掺杂上一些情感的因素。 2 什么是功利社交?指为了达成某一目的,或是从对方身上获得利益而产生的社交行为。 这种功利性社交在小孩子一开始挑选玩伴的时候就已经产生了: 比如在班级里面大家都倾向于和零食最多、玩具最多的小孩做朋友; 我们都喜欢和不会欺负我们、不会抢我们东西的人一块玩; 如果你的干脆面每天都分给一个小朋友一半而他却从来不分给你,那你最后会放弃这个朋友; 随着一部分人的心智长大,他会越来越注重社交的「效益性」。 即一段社交关系能带给他怎样的利益,和这个朋友继续交往有没有价值,甚至是和一群老朋友一起吃饭还有没有必要。 「功利社交」有两个基本前提: 一是“有效”信息的交互传递。(这个信息是广义的,在人际交往中的如语言、情感、物质、知识等都可以包括在这个信息的范畴内。) 沟通的本质就是信息的传递。 而有效是功利性社交的一个基本要素。人们产生功利社交行为之前基本上都是抱有一定的目的性的,当我和你产生社交时,我们的交流应该是有价值的,而不是毫无意义的闲扯和浪费时间的各说各话。 一个最起码的前提是,我们能够理解双方所表达的意思。 你和一个没玩过LOL的人谈论补刀和打野技巧,和一个不懂金融的人谈股票,你给一个廉洁公正的领导送礼希望提拔你,那么这样的“沟通”就是无意义的。 二是较为“对等”的价值水平。 这个价值水平并不仅仅只是指社会地位。它依据的是具体情况和个人的评判标准。 比如你是个百万富翁,你最喜欢看别人翻跟头,那么一个翻得一手好跟头的乞丐还是白领还是小商贩对你而言都是有价值的。 那如果这个翻得一手好跟头的人也同时渴望一个有钱的朋友,那你们的价值水平就算是“对等”的。 而如果这个翻得一手好跟头的人视金钱如粪土,他只喜欢会踩高跷的朋友,那你这个百万富翁对他而言就是无意义的,你们的价值水平就并不对等。 功利性社交的根本目的就是能够从对方那里获得一定的利益或是得到帮助,如果一个人和你的差距极大,你很清楚这个人在未来的生活中不可能给你带来丝毫的利益,那么这段社交关系对于你而言就是无价值的,所以你本能的就会舍弃。 3 当我们能够分清这两种社交时,其实很多问题都已经解决了。因为许多问题的产生最根本的就在于人们对于社交的认知是不清晰且混为一谈。 最常见的就是:有一些人认为他的「共情社交」的朋友为他做那些「功利社交」朋友的事情,是理所应当的。 比如: 因为你在国外,你的很多朋友不给你代购费找你帮忙代购,你拒绝,他们就说你不够朋友; 因为你是学英语的,你朋友找你帮忙翻译论文,你费心费力帮他弄完最后连句谢谢都没有; 因为你是学摄影的,朋友就让你“免费”给他拍照,并以“不就是按几下快门么”为理由; 这些都是典型的分不清社交边界的表现。 更严重的问题在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与社会观念一向是将功利社交与共情社交混为一谈。 “朋友就是要相互帮助的,朋友就是要互相麻烦的啊”这种观念在国人身边普遍流传。当你的一个“共情朋友”向你提出“功利需求”的时候,如果你拒绝就会背上“不够朋友”的恶名。 这种人际交往的方式往往还会被美其名曰“够义气”、“显得亲切”、“有人情味”等一系列「高大上」的概念。 所以在中国「经营人脉」的方式就是「拉关系」,先和你套近乎,成为“朋友”以后再提出「功利性需求」对方就不好意思再拒绝了。 这本质上其实就是:试图通过建立「共情人脉」来从对方那里获得「功利性」的利益交换。 正是因为「中国式边界不清的社交」模式,才会令很多人迷信于“人脉管理”,“为人处世之道”,“社交技巧”等等这些「无用」的鸡汤。 那些所谓的面试时捡了纸团获得了好工作,谈生意时对方看你很有礼貌就和你合作等故事,全都是没有过真正的社会经验、或是忽悠涉世未深的学生的YY鸡汤而已。 老板、HR、需求方等没有人是傻子,当一个价值比你高的人决定是否要和你建立「功利性」社交关系时,那只取决于你在这段「功利关系」中是否有足够的价值。 老板招人最根本看的是你能否将工作做好,即便在考虑你的品行时也是在借此衡量你在工作岗位中的价值和是否足够稳定。有礼貌、会说话等这些只能是在你「价值足够」的前提下才能起到一点儿锦上添花的作用。 并且随着现代化的观念的革新,现在中国那些过去的社交观念正在逐渐被淘汰,无论职场、情场、生活等各个方面人们的思维都更加的偏向于现实性、且人与人之间的边界也在逐渐的更加清晰,过去的那一套靠“情分”来办事的法则已经在逐渐失效。 所以我们要意识到:对于「共情朋友」你只能理直气壮地向他提出共情类的需求。比如当你难过时可以要求他陪伴你,当你无聊时可以叫他一起玩,当你开心时可以拉着他一起疯。 但是当你们涉及到「功利性」的交际时,你应当按照「功利社交」的方式去和对方沟通。 你的朋友再有钱,当你危难时他借钱帮助你这从来都不是理所应当的、这也绝对不是他的“义务”,你应该对此怀有感恩,并写下欠条算明利息。至于他要不要利息或是把这钱白送给你不要换了,那是他的事情,你应该意识到的是「共情朋友」从来都没有义务对你做出「功利性帮助」的必要。 而这同时也意味着,当你的「共情朋友」向你提出超出边界的需求时你完全有百分之一百的权利拒绝他。 决定是否帮助他的选择权完全在你手上,你不应该为他的不幸或问题负责,你也完全不需要在拒绝了朋友的请求时心怀愧疚,而对方也完全没有任何的权利因为你不帮助他而指责你。 中财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