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云南县(郡、府)节度洱海卫到祥云县的演变

 君子养源 2016-10-27

云南县始建于公元前109年。云南县的设置有众多说法。普遍之说是因汉武帝梦见彩云现于南中,而追梦才设置云南县。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欠缺缘由。汉武帝当时在边垂蛮夷之地设置云南县,缘由何在。要弄清因果我们必须从历史缘由进行追寻。

早在公元前138年(建元三年),汉武帝便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西域各国挟击匈奴,以打开通向西域的交通道路。张骞出使西域途中受到匈奴的阻挠。途中曾被匈奴扣留前后长达11年之久。为劝降张骞,匈奴为他成家,娶匈奴女子为妻。这些并未动摇张骞出使西域的使命。公元前122年(元狩元年),张骞自西域归来向汉武帝禀告:在大夏(今阿富汗)时见到蜀布、邛竹杖,这种蜀布、邛竹杖是蜀郡(四川)商人从“西南夷”运往身毒(今印度)而转卖至大夏的。大夏等国“多奇物”,且“慕中国”,但“患匈奴隔其道”而不能与中国往来。张骞说:“要通大夏,由西北羌中危险多,常受匈奴的阻碍;由蜀郡的“西南夷”往身毒转北,则路径直,又没有象西北受匈奴那样的威胁。于是,汉武帝便派使臣四出“西南夷”,寻求通向身毒(印度)的道路。派出的使臣虽受滇西昆明族等部落的阻碍而不曾寻求到通往身毒(印度)的道路,但归来时,却把在滇国所见到的情况,向汉武帝禀告,盛赞滇国的富饶,这就加快了汉武帝开发“西南夷”的决心。同时也向汉武帝报告“西南夷”有大海(洱海),要开发“西南夷”必须要有水军。汉武帝在当时的都城修筑“昆明池”演习水军。因此,才有昆明大观楼长联中的典故“汉习楼船”。直到公元前109年(元封二年),汉武帝发巴蜀的军队由王然毅、郭昌率领以武力征服“西南夷”,他们首先击灭了滇东北的劳浸、靡莫(在今曲靖地区),滇王降汉,受封赐滇王印。此后汉王朝在统治之地设益州郡,领二十四县,云南县(祥云县)为其中一个县,其范围相当于今祥云、弥渡、凤仪、宾川,县治设在今祥云县云南驿一带。为给该地取一个县名,汉武帝不断思索,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才出现了彩现云南之说。祥云所处位置在大汉之南,以彩云现于南中,因此该地取名为“云南”。这就是云南县最早的来由。

云南县的设置与蜀身毒道有着密切的联系,没有张骞出使西域,汉武帝也不会派使臣四处寻找蜀身毒道,更不会用武力征服“西南夷”,祥云也不可能在公元前109年进入西汉王朝的版图,并且也不可能成为最早使用“云南”名称的地方。所以说蜀身毒道是祥云进入西汉王朝的桥梁

公元26年(汉光武帝二年),东汉王朝在西汉王朝对“西南夷”地区经营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向益州郡的西部和西南部边境发展,于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割益州郡西部都尉所领六县,即唐(今云龙县西部至保山北部)、不韦(今保山县东部、东北部)、比苏(今泸水、云龙二县连接地带)、邪龙(今巍山、漾濞)、云南(今祥云)、叶榆(今大理、洱源)为永昌郡”。

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春三月,诸葛亮南征四郡,在两汉统治的基础上对郡县的设置进行了调整,云南县由县而变为郡。《华阳国志·南中志》对云南郡作了详细记载:“云南郡,蜀建兴三年置。属县七万户,去洛阳六千三百四十里。本云川地,有熊,仓山上有神鹿,一身两头,食毒草。有上方夷(今称上川坝)、下方夷(今称下川坝),亦出花布。孔雀常以二月末翔月余而去,土地有稻田、畜牧,但不蚕桑。”

历经两汉434年之历史长河,云南县由县变为郡,下领云南、邪龙(今巍山)、叶榆(今大理)、青岭(今大姚)、遂久(今永胜、丽江)、弄栋(今姚安)、姑复(今华坪)七县。

西晋,晋武帝泰始七年(公元271年)以益州地广,分南中之建宁,兴古、云南、永昌郡置宁州。虽然朝代更换,但云南仍然以郡的建制延续保留下来。

怀帝永嘉年(公元307年)改益州郡为晋宁郡,又分片可立来夷、夜郎,又分兴古立西平郡;又分永昌、云南立东河阳郡。但云南依然为云南郡,仅在管辖范围缩小。

唐代中央王朝在西南仍按汉时设置县郡。地方王朝蒙氏(南诏国)改郡为州,云南郡为云南州,于武德七年(625年)置。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50年)“孝祖(赵孝祖)兵发小勃弄。酋长殁白崖城,率万骑迎战,孝祖击斩其首。进至大勃弄,帅杨承颠婴城固守军进攻,破擒之。余皆降。始改云南县为匡州,领勃弄,匡州二县。”《新唐书·南蛮传》载,匡州县治设今旧站西村,勃弄县治设今祥城一带。永徽年间(公元650-655年)置镜州,州治设今高官铺,领夷郎、宾唐、溪琳、琼连、池临、野并6县,属州。麟德元年(664年)置波州,州治设今县城南外。南诏又在统治中心的滇西洱海地区,设置政区,政区的划分称之为“睑”。“夷语睑若州”,睑有如当时内陆汉族地区的“州”一样。《新唐书·南蛮传上》说:“有十睑:曰云南睑(驻今祥云县云南驿)、曰白崖睑亦曰勃弄睑(驻今弥渡县红岩)、邓睑(驻今洱源县南部之邓川)、蒙舍睑(驻今巍山)、大厘睑亦曰史睑(驻今大理喜州)、苴睑亦曰阳睑(驻今大理)、太和睑(今大理太和村)、蒙秦睑(今漾濞)、矣和睑(驻今洱源县东北之三营)、赵川睑(驻今大理凤仪镇)。

十睑外还设有节度,作为军事管理机构。祥云由于地外蜀身毒道的交通要冲,同时也是南诏皇城的东大门,在军事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当时在县境内设置云南睑外,还特设置了军事机构“云南节度”,作为单纯的军事管理机构。《蛮书》卷末附载:“贞元十年(公元794年)使臣袁滋入南诏册封异牟寻时,到云南城(即云南睑驻地),节度蒙物出马一百队、步兵三百人夹道排立。”

贞元十年南诏攻破吐蕃神川都督府之地(今丽江地区)时,当地“施蛮”“顺蛮”部落人口的一部分及“棠人”等,都被俘而置于云南县(今祥云)、白崖(今弥渡)等地。当时云南县主要是安置“顺蛮”王傍弥潜宗族。从节度的设置及战争中得到的大量战俘及“顺蛮”王傍弥潜宗族安置于云南县来看,说明在南诏时云南县是一个重要的辖区,既有行政管理机构“睑”,又有军事管理机构“节度”。

南诏在云南县内设置节度管理军事,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云南县地处当时南诏皇城大理的东大门,必须有众多军队守护。二是南诏在扩大自己的疆域在战争中俘虏的蛮夷主要送往云南县境内看管,这就需要有一定的军队。

公元877年隆舜继世隆为南诏国王,由于“于酒色”,在十睑地区无法传令呼号,只好跑到东京鄯阐(今昆明)去了,于是,政权就落在郑买嗣为首的“白蛮”封建主赵隆眉、杨奇鲲、段义宗等手中。舜化贞在唐昭宗天复二年(公元902年)死亡,郑买嗣便趁机公开发动政变,杀了蒙氏王族中的大奴隶主八百多人,郑买嗣夺得了政权,取代了蒙氏的统治,南诏政权崩溃,郑买嗣建大长和国,建都城在大理。

公元910年(五代后梁开平四年),郑买嗣死,郑仁继位立为长和国国王。后郑仁旻吃金丹中毒死亡(公元926年),郑隆承袭。公元928年,权臣杨干贞杀了大长和国国王郑隆,拥护郑氏清平官赵善政为国王,改国号为天兴国。次年杨干贞联合一些白族封建主废弃赵善政之后,便自立为王,改国号为大义宁国。

段思平建大理国后,改南诏所设十睑为“赕”。祥云为云南赕和品甸赕。云南赕在今下川坝,以板桥为界;西上川坝为品甸赕。按野史载,段思平得位取于云南县(今祥云)。《南诏野史》载:“高祖丙申天福元年(公元936年),干贞索捕思平甚急,善政臣守高才素与思平善密,遣人招思平。思平与其弟思良,军师迦罗走就之,皆裂冠变姓名为猎者,牵一犬至品甸波大村(今大理府云南县地),宿。舍有戟生牛革裹之。是,夜风起,忽洞革出。思平惊曰:‘是何利,得非神戟手?’问主人曰: ‘何为?’曰‘以防夜耳。’曰:‘防夜莫若犬 ’。遂,以犬易。去行至叶镜湖(今高官铺)得神马。即取野桃而食。核上有青昔二字。思平解为十二月二十一日,意其吉兆。于是急趋而前,借兵于东方黑松三十七蛮部会于石城(今曲靖府)。以迦罗维军师,兵集之期适十二月二十一日也。所向皆克。遂进攻大理讨杨干贞。”从这段野史资料记载,段思平得位建大理国,缘于云南县(祥云)内得兵器,得神马,得吉兆而取胜杨干贞,得位建大理国。段思平为感恩云南县(祥云),在练昌与云南驿之间修建水库取名为段家坝水库。

元初置品甸千户所,至元十一年改为云南州,属大理路。后降为县,为云南县。

明代朱元璋平定云南后,在云南各地延续元朝的建制,在大理设置大理府。祥云仍然为云南县。在设置地方管理机制的同时,明朝还把数府划为一个防区,设置军事管理机构“卫”。在祥云县内设卫是继南诏时在云南县设置节度的第二个军事机构,并建城池作为军事管理机构驻地。当时城池因作为卫的驻地,取名为洱海卫城(今祥云城)。《云南县志》载:“十六年遣六安侯王志,安庆侯仇成、张龙等督兵一万即品甸,缮城池立屯堡,置邮传,安辑人民。又遣都督冯诚,指挥赖镇、曹政及千百户等督建洱海卫城,周十二里,高二十五尺。十九年改筑,砖其上,石其下,为高二十有三尺,墙厚十四尺三寸宽,长一千六百一十二弓,池广四丈,深可二丈。旁植杨柳,周四里三分。楼岿然,为门有四:东曰镇阳,南曰镇海,西曰清平,北曰仁和。”

洪武十七年(1385年)在南城外建官署(县衙),把云南县衙从云南驿迁至南城外新建官署。明朝廷还招降了当地的土丞,并保留他们在当地的建置。云南县土丞杨奴归附,洪武十七年授土县丞,颁发给缤铁长方形印章,上刻“云南县寺首土县丞之印”,赐给七品文官服一套,田庄72个,作为俸禄及衙内开支。县境内的政务、兵役,土丞均有权辅助县知事管理,代朝廷寓兵于农,务农习武,防御守卫地方。土知县衙设在今祥城华严村北边(现彩云路口一带),土县衙以下分设有海西、乔甸、海哨、七村、拉乌五个分衙,衙内设有公堂,有师爷、差役等人。

杨氏土知县可世袭,立长子继承,每次更换由朝廷考核并颁发印章和朝服。在职期间根据功过有奖有罚,可升可降。从明洪武十七年杨奴归顺起世袭有杨琮、杨文英、杨镇、杨论、杨训、杨琏、杨如标、杨玉蕴、杨淇。清康熙年间有杨岳、杨基、杨国臣,雍正时有杨国泰,乾隆年间有杨天锡、杨司铨。到清末杨朝止共有十七代。

除土丞外,归附明朝的还有土官张兴。《云南县志》光绪版载:“张兴,远祖仁果,本白子国九隆氏之后,至蜀汉龙佑那者,有军功,武侯以其他封之为建宁国王,赐姓张。唐武德间,张乐进求加首领大将军。元改为品甸千户所。洪武初归附,授县土主簿。”继张兴后的土主簿有张灏、张观、张端、张景、张大经、张太源、张立、张忠效、张纲、张福曜、张福星、张维、张祖荫、张祚宏。乾隆有张文裕、张庆裕。乾隆后有张诏、张廷桂、张聚奎。现沙龙镇土官村还留有土官衙门遗址。乔甸还有土官村,村民大多为张姓。乔甸历史上属于云南县辖地。土官村张姓可能与祥云土官村张姓有很大的联系。

明嘉靖二十三年,当时县知事宋希文把县署从县城南门外迁入洱海卫城,卫县同驻一起,县署设在现原政府驻地。县衙建于明正德十五年(公元1521年)。

清康熙五年裁洱海卫,屯赋并县,38年改隶大理府。从此一直以云南县延续于民国。

1913年,全国统一裁府、州。省内置道,云南县归腾越道,也称迄西道。1918年,因县名与省名相同,以小让大,故改云南县为祥云县。1929年,全省废道,县直属省。1932年,全省设12个政务视察区,祥云县属第四区。1934年视察区增加为16个,祥云改属十二区。1935年视察区减少为7个,祥云又改属第四区。1938年视察区又恢复为16个,祥云改属第十一区。同年,政务视察区演变为行政督查区,全省设13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祥云属第八区。

1950年,祥云属楚雄专员公署。同年3月,改属大理专员公署。1956年,大理白族自治州成立,祥云县属大理州至今。

二千多年来,由于历史的发展,朝代的更换,云南县的行政单位由县到州、府,地方政权又改府为睑、赕,乃至行政区与军事机构云南节度、洱海卫同时并存的历史演变,折射出祥云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

(作者:退休干部,原县文管所所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