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顶公众号,精彩早看到! 喜欢喝茶的朋友,下面这些茶不幸喝到时千万要警惕,马上停止饮用,因为这些茶喝多了不光有损身体,还可能要命!
通过人为做旧、反复加湿、烘干及非自然陈化手段人为作旧的湿仓茶,常见于台湾流入大陆的陈年老年茶、以及部分东莞仓的陈年老茶,这部分茶汤色比一般的红酒更为浓郁,普遍喝过之后喉咙发干、久而不解,甚至于有锁喉的特征,遇上这种茶,再说一百遍陈年老茶,也要果断放弃不喝,不然不但容易上火,还会伤害味觉判断——常喝湿仓茶的人喉咙沙哑,如梗在喉。
近年来黑茶的爆发也萌生了很多畸形的现象,可以喝、可以用来装饰、可以用来收藏的千两茶便是其中怪象之一,当然大部分的千两茶质量还是不错的,要当心那些大量在市场上流通的千两茶,由于压紧太实,一是茶叶变有干透就已踩压成茶柱,由于通风透气性茶,制作不好的千两茶极易发生霉变,而普通消费者很难分辨金花和霉变的茶,在整个茶柱或切成圆片的状态下尚好分辨,最需要注意分辨的是那些切成小块的散装千两茶,如果在泡饮的过程中发现有霉味,就一定要果断放弃,任凭茶老板怎么解释这陈年的仓味都不要信。
如果一泡茶喝下去有比较明显的腹胀感觉,那么你可能喝到的是农残茶叶,这种较常见于北方的绿茶,由于上市时间较晚,早期的一些茶叶会被喷施一些增加发芽和生长的激素,有些还会喷施叶面肥,对于收鲜叶加工的茶企来讲,这种情况极难避免,因为单靠收料时的闻味很难完全杜绝这种隐患。而一些红茶在制作过程中为了增加色泽、味道,会添加一些诸日落黄、柠檬黄、糖等物质,这类茶叶一般不耐冲泡,而茶汤一旦静置,很快就会浑浊不堪。遇上这两种茶,千万别喝,要尽可能选择有无公害认证、或有机认证茶园的茶叶,相对更安全。
近年来随着白茶的流行,个别不法商人也不安分:借着研发“新工艺白茶”的名义,开始向普洱茶流行时的作旧方法学习,作旧白茶,通过人为发酵、反复加湿、烘干的手法,把新茶或陈放一两年的茶叶作旧成接近5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白茶,并且当成老白茶来销售,这类茶叶闻干茶已经没有茶叶本身纯净的清香,香中掺杂着霉味或杂味,连喝几杯之后,腹中会有不适感。市面上真正流通的白茶非常少,白茶压饼是在2008年以后的事,所以一旦遇上十年老白茶,这种一定要警惕。
茶叶由于储藏方式不当,吸附了其他的味道,或因受潮而发生了霉变,或是因没有密封导致茶叶氧化和微生物繁殖而变质,这样的茶一定不要再饮用,千万不要因为心疼那些茶叶钱而舍不得丢弃,坚持全喝完可能导致身体出现状况,一定不要跟自己的身体过不去。也不要听信那些所谓“专家”的挽救之法:变质茶再处理也是变质茶,擅长处理变质茶的专家一定不是什么好人!
炒制过火的茶叶,营养已经丧失,味道也不好了。已经没有了营养价值,千万不要为了追求“高火香”而去喝一些“炒糊”了的茶叶,科学检测表明,清香型的绿茶更有利于营养成分的保持,并且“高火香”的茶叶一定要冷藏储存,而中火的清香型茶叶,即使在常温下存放,依然可以保持较好的品质。 武夷岩茶是茶叶当中制作工艺最为复杂的茶叶之一,无论是半成品的毛料,还是刚刚焙完火的茶叶,都不适合普通茶客饮用,一般要退火三个月至半年以上,才能达到最佳的品饮状态,作为尝鲜可以,但喝多了这种新焙的茶叶,一是容易上火,二是肠胃可能会吃不消。还是耐心等上一阵子再喝更健康。
茶宜温热而饮,温茶、热茶能使人神思爽畅,耳聪目明;冷茶对身体则有滞寒、聚痰的副作用。 茶一般都是用高温的水冲泡的,但是不能在水温过热时饮用。太烫的茶水对人的咽喉,食道和胃刺激较强。如果长期饮用太烫的茶水,可能引起这些器官的病变,患食道癌的风险会加大。
冲泡时间过长,茶叶中的茶多酚,类脂,芳香物质等自动氧化,不仅茶汤色暗、味差、香低,失去品尝价值,而且由于茶叶中的维生素C、维生素P、氨基酸等因氧化而减少,使茶汤营养价值大大降低;同时由于茶汤搁置时间太久,受到周围环境的污染,茶汤中的微生物(细菌和直菌)数量较多,很不卫生。 浓茶中含有大量的咖啡因、茶碱等,刺激性很强,饮浓茶可导致失眠头痛耳鸣眼花,对肠胃也不好,有的人饮用后会产生呕吐感。不建议长时间饮浓茶,浓茶并不具有特别的提神、消食等效果。
所谓生茶是指杀青后不经揉捻而直接烘干的烘青绿茶。老年人饮了这种绿茶,对胃粘膜的刺激性很强,饮后易产生胃痛;青年人饮后也会觉得胃部不适,即通常所说的“刮胃”。这种生茶最好不要直接泡饮,可放在无油腻的铁锅中,用文火慢慢地炒,烤去生青气,待产生轻度栗香后即可饮用。 有些凤凰单丛在制作过程中为了追求“绿度”(市面上常见的“绿单丛”、抽湿茶),在制作过程中往往不会把茶做到很透,这种茶香气更高,但对肠胃的刺激性更大,属于半生不熟的茶,脾胃虚弱的人一定要远离这些茶,与之近似的还有清香型铁观音。 喜欢喝茶是为了喝出健康,如果不小心接触到了上面的9种茶,一定要多加小心,身体虚弱的人一定要避而远之,身体好的人也要加以分辨,不然,健康没喝到,反而伤了身体。 |
|
来自: 昵称30501711 > 《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