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络医学概论》讲读

 为什么73 2016-10-28

《经络医学概论》讲读——经络和腧穴的关系

原创 2016-10-28 梁亚奇 中医书友会

中医书友会第1135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如果把经络比作长江,那么长江出了问题,比如洪水、决堤、干旱,你怎么能够察觉呢?一定是从那些出入口的地方最先发现问题,这就是“腧穴”反映了经络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变化。而且,在确定腧穴位置时,“肉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路标,能提高疗效。(编辑/瓦力)

《经络医学概论》讲读(3)——经络和腧穴的关系

作者 /梁亚奇


11:12 经络和腧穴的关系 来自中医书友会

  • 引语


朋友们好!今天是《经络医学概论》系列讲读的第三回,这一次的主题是“经络和腧穴的关系”。关于经络和经络气化,咱们在前两回已经说过了,那么今天要引入另一个重要概念,就是腧穴。首先来看一段原文。


  • 原文一


腧穴是人体气血在体表聚会、灌渗的重要部位,通过经络联系人体内部组织、器官、脏腑,反映它们的生理或病理变化,并能起到调节、恢复作用。


腧穴并不是简单的一个点或位置,而是指人体组织衔接处,气血流注于皮、脉、肉、筋、骨在体表下连接的特殊部位,这些特殊部位对气血运行的营养、速度、数量以及内容起着极为重要的调整和平衡作用。(摘自:第四章,第一节,腧穴的基本概念


  • 按语


中医讲天人合一,什么叫天人合一呢?就是大自然造就了山川河流,造就了这世界上的万物,所有这些都有它内在的规律;那么人体呢,人也是自然的造物,同样要遵循自然的规律。所以人体的结构和功能,可以取象比类,和自然的通行规律相合。


经络是一张大网,这张网连接人体内外,有点像一个水系。比如说长江水系吧,长江有它的源头,而且它的水源不止一处;它从很多支流把水汇聚起来形成了长江的主干,然后长江流过非常广泛和长远的一个流域,不断地继续接收新的水流进入,同时也不断地把它的水分流出去,灌溉周边地区。在一些地方,长江水还会有大的汇聚和存蓄,形成湖泊。


这些水的进口和出口,还有在特殊地形发生水量和水形变化的位置,就是长江的“腧穴”。所以我们说腧穴是聚会、灌渗的部位。


那么长江出了问题,比如洪水、决堤、干旱,你怎么能够察觉呢?一定是从这些出入口的地方最先发现问题,这就是“腧穴”反映了经络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发现了问题,要解决问题从哪儿入手呢?比如遇到大的干旱,长江水少了,你就得开源节流。但是你从哪儿开源节流呢?难道直接从天上往长江干流里面灌水吗?当然不是。所以在治疗的时候,你还是得从它的这些节点的地方动手,哪些开口需要关闭,哪些开口需要疏通,经过调整,它的灾情就能够得到控制了。这就是“腧穴”调节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


既然知道了腧穴是在经络当中的这些特殊部位,那我们怎么确定它在人体上的具体位置呢?古人经过数千年的摸索,已经确定了其中一些,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用的人体腧穴定位。但是,这里面存在一个问题——古人测定腧穴位置的方法,你是不是真的搞懂了?


现在咱们的教材讲针灸取穴,只讲骨度分寸。但是《内经》时代是怎么做的呢?


那个时候他要审视、度量、切循。不仅度量,还要切循,就是还要用手去仔细地摸。为什么?因为人体有差异,不但不同的人之间有差异,就算同一个人,生病之前和生病之后的经络状态都会有变化。


就好像长江遇到大洪水的时候发生决堤,基本上就是那几个范围会有决堤,但是在这个范围之内,决堤的口子具体会开在哪儿,就必须亲自到现场去确定才行。


这个决堤范围是什么呢,就是骨度分寸,它给你的指导价值就是划定一个范围。但是具体开口的位置,你找到这个范围之后,你还得在这个范围内亲自用手去摸,去查找和分辨。所以给患者扎针的时候,你要确定腧穴的位置,不但度量,还要切循。


王居易老师针灸临床五十年了,直到今天,给患者扎针的时候,每一个穴位都要用手摸来摸去分辨好一会儿,然后才下针。我们看很多医生给患者扎针的时候特别潇洒,用手一比划,这是三寸、五寸,啪的一下就把针扎进去了。你问他会不会扎错?他告诉你,这个穴位我一天扎四五十回,扎了七八年了,闭着眼也不会搞错,这就是经验。


但是王老师有五十年的经验了,肯定比你经验丰富至少几十倍了吧。老师到今天也还是每个患者,每次治疗,每个穴位,一定是百分之百认真的度量和切循,从不偷懒。为什么?因为骨度分寸是死的,但穴位是活的。


因为把握住了这个原则,所以经络医学强调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这个概念是中医固有的概念,但是一直被忽略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那就是“节”的概念。


咱们来看一段原文。


  • 原文二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这里节的概念,是指经络气血所汇聚、输注的部位,恰好就是腧穴所在的位置。从结构上看,节分为很多种类,包括皮节、脉节、肉节、筋节、骨节,即所谓身体皮、脉、肉、筋、骨等基本组织在结构上的连接所形成的特殊形态,比如在皮肤纹理、肌肉与肌腱移形处、骨与骨的交接处、脉的变形部位等。临床病例观察可见,腧穴所在之处多是节之所在,在这些部位切取循摸而得的腧穴往往可以取得很好的针感,从而获得良好的疗效。(摘自:第一章,第四节,经络医学重要名词的界定)


  • 按语


我们看原文里说,节是指经络气血所汇聚、输注的部位,恰好就是腧穴所在的位置。前面咱们说,骨度分寸是死的,但穴位是活的。为什么说穴位是活的呢?就因为它是“节”之所在,而这个节,是随着人体气血的发展变化而出现和变动的;其中有些变动范围较小,比如处于关节间隙中的腧穴;但有些变动范围就会大一些,比如处在肌肉肌腱走行中的腧穴。


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张维波研究员是专门研究经络的,他曾经说过一个现象:你看婴幼儿的骨头,是很平滑的,但是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发育和日常活动造成势能累积,逐渐的在骨头上的某些位置就会出现沟槽结节。而且他发现,其中有些部位相对固定,比如在胫骨上的某个位置,每个人长大之后基本上都是在那个范围内出现变化。


我们说腧穴是活的,就是因为腧穴是伴随气血功能而出现和变动的。所以在取穴的时候,经络医学的要求是,必须要用手循切,要摸到那个节的位置,要分辨它。具体怎么分辨和判断“节”,参加经络医学线下培训的学员,会在现场教学中得到老师手把手的教习。


“节”的内容非常重要,也很丰富,咱们时间所限就不能更多讲了。而且这个涉及现场操作,套一句陆游的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参加线下培训的学员朋友,到时候在几位老师身边实践的时候积极主动一点。比如跟随张侨文师兄的学员朋友,你认真跟着张老师去看、去操作,侨文师兄是切循摸穴的高手,而且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通过现场学习,你会有非常大的收获的。


最后咱们举个例子,《经络医学概论》第四章专门讲腧穴,咱们拿“复溜”穴举例。


  • 原文三


复溜

位置:太溪上2寸(第二肉节),跟腱与拇长屈肌腱之间。(图4-36)

五节:筋节、肉节。




  • 按语


书上的原文在“太溪上2寸”后面有个括号,写着“第二肉节”,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太溪上2寸这个范围内,你要去摸那个肉节,摸到它,你就摸到气血汇聚灌渗的那个关口了,这个地方你下针,你的针灸才能真正影响到经络的气血状态,才能起到好的调节作用。如果位置不准,就好像你要进门却撞在门框上,你是进不去的。


然后第二行的标题叫作“五节”,后面写着“筋节、肉节”。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复溜这个穴位的节的属性特征。至于这个特征是怎样的,在手下是什么感觉,是个凹陷呢,还是个突起呢,还是个结节呢?嘴上说没用,大家等着培训的时候去让侨文师兄手把手告诉你吧。(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