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动物们的死亡观令人震撼

 不惜身命利有情 2016-10-28

  生与死,

  这是一个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已一直饱受困扰的哲学命题,然而,身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似乎至今也没把这个终极问题搞明白。为了显示自己的优越性,哲人们只好退而求其次地声称,对生者的敬畏和对死者的缅怀也是人类独一无二的“文明认证”。从古埃及灿烂的“死灵文化”到玛雅人月亮金字塔上的血祭仪式,都成了这种“文明认证”的标注。

  然而,最新一些科学研究却让用生死观来区别人与动物的标尺开始松动。因为研究人员通过大量的观察发现,有的动物纵然仍在茹毛饮血,但却对生死有着不输于人类的理解,它们的死亡观足以让人类感到震撼。最新的一个例证是德国姆恩斯特尔动物园大猩猩贾纳的悲情故事。

  不食同类

  南美秃鹫更“文明”

  不食同类,这是包括人在内的很多动物的一条准则,可对有些动物来说,同类的死亡却犹如在它们耳边敲响了开饭的铃声,这起码可以帮助它们度过一场饥荒。

  在广袤的非洲草原上,狮子处于食物链的顶端,凭借尖牙利爪以及一手过硬的潜伏本领,很多大型食草动物都会成为它的盘中餐。可和其它很多大型猫科动物一样,狮子其实是个地地道道的懒家伙,如果有送上门的现成食物,它也懒得去追逐折腾。这样一来,同类的尸体也被它添加到了菜谱上。

  狮子一般会慢慢靠近一只同类的尸体,先是慢慢用鼻子闻几下,然后再伸出舌头舔舔,如果发现那具尸体还算新鲜,那就会毫不客气地开始大快朵颐。如果肉质已经严重腐烂,那么这具同类的尸体对狮子来说就彻底失去了利用价值,狮子会连一眼都不会多看就扬长而去。

  除狮子外,在饥荒情况下,河马也会吞噬同类的尸体,甚至连一向形象憨厚的骆驼在这方面也有不良记录。

  相比之下,由于食腐为生而臭名昭著的南美洲秃鹫的行径则要“文明”得多,它们会将同类的尸体撕成碎片,尔后用爪将其送至大树梢或高山的岩洞中,任其腐烂,但绝不会把肉吃掉。

  哀伤欲绝

  大猩猩难舍幼子

  近几周来,包括网络在内的一些欧洲媒体一直在热炒一组大猩猩伤心欲绝的照片。照片的主角名叫贾纳(Gana),是德国姆恩斯特尔动物园11岁的“居民”。它胳膊里紧紧搂抱着死去的幼年小猩猩克劳迪奥的遗体,并且不断地用嘴唇亲吻孩子那早已失去生机的手指。只有3个月大的克劳迪奥死于先天性心脏病,而面对丧子之痛,贾纳显然接受不了这个残酷的事实。在好几天时间里,贾纳都断然拒绝向动物园的饲养员交出小猩猩的遗体。贾纳把孩子的遗体紧紧抱在怀中,就和孩子还活着一样,贾纳似乎是在期待着那小小的躯体可以再次活动起来。有时候它又把孩子放到自己的背上,四处走动,然后又回过头来,看看它是不是还能活动。看到这情景,游客们都不禁感动地落泪。动物园管理人员说:“整个德国都在与它一同悲伤。它此刻是多么伤心啊!”

  其实,不只是大猩猩,还有很多其它动物也和人类一样会对同伴的死亡感到伤心,面对死亡,动物和人类的情感其实差不了多少。

  没人知道大猩猩贾纳的脑中或是心里充斥着一种怎样的情绪,使它不愿放弃自己已经死去的孩子,还不时做出一些亲昵动作。但动物学家能肯定的是,在野生的环境下,几乎所有的猿类和猴类母亲在遇到幼子夭折的情况下,都会做出与贾纳类似的反应。它们会把丧婴紧紧抱在胸前,就像它们仍活着一样照顾有加。在其后的几天甚至几周时间里,母亲走到哪里,也会一直带着幼兽的尸体走到哪里,并对那些试图带走尸体的威胁进行反击。

  世界著名动物学家、《自然母亲》一书的作者莎拉·海尔蒂(Sarah Hrdy)说:“我仅有的一次遭到雌性大猩猩的攻击,就是因为我想近距离观察一下死去的幼年大猩猩的尸体。”

  其实,有些灵长类动物和人的确非常相似,尤其是大型猿类,它们98%的基因和人类是相同的。大猩猩贾纳的这种悲情,足以触动人们心底那最柔软的部分,也会让人们对动物的死亡观有新的认识,不再无视它们的存在。

  关于贾纳难以放弃克劳迪奥的原因,海尔蒂博士认为灵长类动物母亲抱着那些一动不动的小身体,一直在希望它会忽然醒来。她说:“有的情况下幼兽并没有死,而只是陷入深度晕厥。因为它们还太小太虚弱,有时从树上掉下来就会晕半天,可最终会重新活过来。”也许所有的母兽都有这方面的经验,所以即使小猩猩真的死了,它们也都不撒手,而是期望奇迹再次来临。毕竟舐犊情深是能跨越种族的。

  大猩猩的怀孕期长达295天,而幼年猩猩的夭折率很高,这意味着母猩猩每隔6年至8年才能成功地抚养一个小猩猩,小猩猩的夭折因此更具悲剧性。海尔蒂博士说:“我们知道灵长类动物的怀孕期比较长,而且一次生下的后代往往只有一个,因为每只幼兽都凝结着母亲无尽的投入与期望。”因此明知希望渺茫,母猩猩也不舍得一放手就从此永别。

  贾纳的行为表明,人类和动物世界之间的差距并不像许多人认为的那样巨大。姆恩斯特尔动物园大猩猩馆馆长阿德勒说:“许多游客对此深感震惊。这也许是一个动物园所能提供的最伟大礼物,向人们展示‘动物’和我们很相像,它们也能感受到欢乐和痛苦。贾纳失去了一个孩子,但我认为,它已教会了这里的人许多东西。”

  几年前,在美国芝加哥动物园大猩猩馆内也上演过感人的一幕,那次死去的是一位“年老德勋”的雌性大猩猩首领。当时园内所有的大猩猩为去世的雌性大猩猩首领举行了一场祭悼活动。活动中,有的大猩猩站在去世大猩猩旁边静静地守候,有的大猩猩轻轻地用爪子抚摸和触碰自己死去的同伴,还有的大猩猩慢慢地靠近它,只是为了看同伴最后一眼。

  洁身至死

  蜜蜂裹尸保同伴

  对另外一些动物来说,同类的尸体意味着潜在的危险,必须尽快清除干净,鼹鼠就是这样一种动物。

  在像蜜蜂或者蚂蚁这类群居的昆虫中,处理同类的尸体有关的事物被考虑的非常周到,有“专虫”负责从事这方面工作。这些“专虫”会在几分钟内就抛弃那些尸体,将它们扔到不会影响到蜂巢或蚁穴的安全范围之外,有的还会用沙土和青苔把尸体掩埋起来,这样可以有效防止传染性疾病在虫际的大规模传播。

  如果有老鼠之类的“庞然大物”由于被甜美的蜂蜜吸引而入侵蜂巢,为了反击“侵略者”,蜜蜂会大量出击,以“蜂海战术”驱赶来犯之敌。而一些要嘴不要命的家伙,可能因身体中蜂毒过多死在蜂巢之中。小小的蜜蜂无力将这些巨大的尸体移出去,于是就会在尸体上涂一层收集来的树脂,把它们做成“木乃伊”。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昆虫学教授吉恩·罗宾逊说:“在蜂巢中会遇到干扁的老鼠尸体,它们被树脂保存的十分完整,连胡须都根根可见。”

  在与“侵略者”交战的过程中,一些蜜蜂为了捍卫领地而失去了蜂刺,它们不久后也将死于誓死保卫的巢中。与用树脂包裹来敌将其封存在耻辱柱上不同,蜜蜂临死前会把自己包裹在蜂蜡中,在尸体外涂上一层极好的防腐材料,有效防止尸体腐败而把病菌传染给其它蜜蜂。

  保存遗骨

  大象为同类哀悼

  蜜蜂会保留一些勇士的遗体,在大型哺乳动物中,也有这样习惯的动物,比如大象。长久以来,人们都认为大象是一种神奇的动物,它能预知自己的死期,在濒死前便自行前往“大象陵园”。

  在非洲的肯尼亚等国,很早就有这样的传说:大象族群都非常团结,野生大象都有自己的家族墓地。如有半路死去的大象,其它同类遇到遗骸后也会帮助保存下来,用长长的鼻子将死者卷到墓里。不仅如此,活着的大象还经常跑到墓地里对着死去的大象的白骨进行“缅怀”。这种保留遗骸的传统得到了同样重视遗体的人类的尊敬。

  在最近的《生物学书简》杂志上,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的克伦·麦克科姆(Karen McComb)博士和他的同僚们撰文发现,当非洲象遇到一堆骨头和石头等其它东西的时候,大象会花上一段时间仔细对其中属于同类的头骨和长牙进行鉴别,而对其它物种如犀牛、水牛等大型哺乳动物的遗骨漠不关心。

  麦克科姆等人通过试验证实了大象对同类遗骨的关爱,还有研究者则更是抓拍到了大象为刚去世的同伴“祈福”的镜头。

  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乔治·怀特梅尔博士在与人合著的《应用动物行为学》中,也讲到了领头的雌象去世后同一群体中其它大象的反应。他说:“一头雌象站在尸体上面,前后晃动身体,有些大象抬起脚跨过尸体的头部,还有些象用象牙轻轻触动尸体。每头象都要将这些动作重复一遍,之后象群一道离开。”

  在经历了这番庄重的仪式后,死去的大象就会永久留在象群中间吗?没准在大象的生死观中就有这样的意思。

  顺其自然

  黑猩猩看破生死

  生物学家认为,在自然界的方方面面,动物的很多行为都说明它们至少模模糊糊地清楚死亡的可怕之处,生死大限以一种压倒性的力量统治着它们,它们对此却无可奈何。而这种生死观上的无力感看上去与人类原始哲学的起源何等相似。

  但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人类学副教授迈克尔·威尔逊对此却有不同看法,在冈比亚对黑猩猩进行跟踪研究的他认为,“在对死亡的理解,以及对生与死的区别方面,黑猩猩与人类其实有很大不同。”在动物中,死亡主题更容易令人毛骨悚然。虽然一只母兽会坚持照顾死去的孩子一段时间,期待它能起死回生,但一段时间没有结果后,威尔逊博士说:“当幼兽的尸体快腐烂时,母兽可能就会只扯下一条腿接着带走,或者将尸体挂在一条人迹罕至的小径边的树上扬长而去。”这种看上去很残忍的做法和之前依依惜别的深情好像大相径庭,可这些都发生在同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身上,黑猩猩的生死观就是如此。

  幼子夭折的黑猩猩会表现得无比悲痛,而年幼的黑猩猩在失去母亲后也同样会显示出悲伤欲绝的情绪。在冈比亚的黑猩猩种群中,有一只叫做弗洛(Flo)的雌性首领。当它50多岁高龄病死后,它的儿子弗林特也表现得哀伤心碎。当时弗林特已经8岁了,足以照顾自己独自谋生,但它却紧紧守着母亲的尸体,时刻不离左右。它这样一待就是一个月,直到最后也死到了母亲旁边。

  据威尔逊博士观察,绝大多数成年黑猩猩对其它成年同类的死亡并不会表现得如何多愁善感。而且,黑猩猩的社会中有条规则,就是年老或体弱的个体会离开整个种群,独自进入森林深处迎接死亡。而那些在种群中死去的黑猩猩通常会躺在另外一些成年同类的身边离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