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梵高与高更:现实与梦想】

 彼岸丹青 2016-10-28
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与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两人同为后印象派艺术家,且生活在同一个历史时期,只是前者出身荷兰,后者来自法国,但毋庸置疑的是,他们都对后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品至今被许许多多的人喜爱。
《自画像》,1887年,梵高,荷兰克勒勒-米勒博物馆藏
【梵高与高更: 现实与梦想】X

《自画像》,1885年,高更
【梵高与高更: 现实与梦想】
话虽如此,成长于荷兰牧师家庭的梵高与幼年在南美度过的高更,不仅性格迥异,绘画表现手法也大相径庭。梵高从现实世界获得灵感,用强有力的笔触和鲜艳的色彩创造作品,而高更使用装饰性的线条与色块,将看不见的世界描绘在画布上。
《有洋葱盘的静物画》,1889年,梵高
【梵高与高更: 现实与梦想】
《大溪地的三人》,1899年,高更
【梵高与高更: 现实与梦想】
1888年,梵高与高更来到法国南部的阿尔勒(Arles),在那里度过了大约2个月的生活,两人共同创作,时而进行激烈的讨论,相互给于刺激。他们在阿尔勒双双完成了自己心目中的「最高杰作」——《丰收》(梵高)与《阿尔勒的葡萄酒丰收》(高更),在本次展览中同时呈现,是最值得关注的2幅作品。
《丰收》,1888年6月,梵高
【梵高与高更: 现实与梦想】
《阿尔勒的葡萄酒丰收》,1888年11月,高更
【梵高与高更: 现实与梦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