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相声大师罗荣寿的艺术人生(二)

 欲淡定从容 2016-10-28

罗荣寿先生,平易近人,毫无名演员的架子。对于青年同行和业余爱好者总是倾囊相授,从不保守。在内外行中有不少学生。曾给侯宝林捧哏的李国盛先生就出自他的门墙。

罗荣寿先生对待相声改革的严谨态度,和他自幼学艺时的刻苦认真、忠于艺术的作风是分不开的。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要得人前显贵,还得背后受罪。这些当年曲艺界流行的口头禅,虽然措词不够妥当,但是,对罗荣寿的勤奋学艺,确实起到了促进作用。他深知,不下苦功夫,就学不到真艺术。由于他热爱相声艺术,勤学苦练,逐步在艺术操索的道路上摸索出了规律。他总结出五个字,就是:听、看、学、练、用。在继承前辈的艺术时,不墨守成规;在撷取他人之长时,不生吞活剥,而是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特点,兼收并蓄,不断发展自己的艺业,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以他的拿手段子《黄鹤楼》为例,就可以看出他对相声艺术花。费的心血。这个段子最早是跟赵霭如老师学的。为了充实自己的表演,他又特意向李会民学习京戏的程式和锣鼓经。然后再结合自己的条件加工整理,并在舞台实践中不断修改、润色,使观众有常听常新的感觉。对于这个段子,他曾作过精练的总结:是戏,不演成戏,离不开戏。也就是说,要学得象,唱得正。但它毕竟是相声,所以要掌握好包袱的分寸。台风要沉着、稳健;语言要准确有力,讲究节奏。现在,《黄鹤楼》成了罗荣寿脍炙人口的代表作。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都已录音、录象。中国唱片社也录制了唱片。


罗荣寿改“字”

相声名家罗荣寿在一九五零年与侯宝林刘德智老舍等人一起加入了北京市相声改进小组,他们积极,大胆地对传统相声进行改革,去其糟粕,留其精华,使之古为今用。罗荣寿首先拿自己擅演的传统相声《卖布头》开刀,他逐字逐句地推敲,审核,找毛病,连一个字都不放过。这段相声,有一段吹嘘自己卖的白布特别白时这样说的:怎么那么白呀,气死头场雪,不让二路霜,亚赛头号的白面哩吧。这个字是解放前民间的常用语,如:洋火,洋车,洋布,面粉也叫洋面,罗荣寿心想:现在解放了,这些东西咱们都能生产了,怎么还说字哪?咱们生产的头箩面叫高白面,不是也很白嘛,对,改过来,他就把原词:亚赛头号的白面,改成亚赛头箩的白面。仅此二字,便使该段得以升华,有位老艺人问罗荣寿为什么去掉时,罗荣寿诙谐地说:都宰了,那还不去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