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讲座集锦 | 晚期哥特还是文艺复兴?1500年左右的德国雕塑

 天然首选 2016-10-28

在上周的“讲座集锦”中,我们回顾了德国博物馆副馆长朱利安·查普伊斯上博系列讲座的第一场“威廉·冯·博德与柏林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今天,小编继续为大家带来查普伊斯博士的第二场讲座“晚期哥特还是文艺复兴?1500年左右的德国雕塑”。

朱利安·查普伊斯(Julien Chapuis)馆长出生于瑞士,毕业于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曾任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中世纪部,现任柏林博德博物馆副馆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中世纪和文艺复兴艺术史,在研究15、16世纪的德国雕塑方面享有国际声誉。

晚期哥特还是文艺复兴?
1500年左右的德国雕塑
主讲人:德国博德博物馆副馆长
朱利安·查普伊斯 Dr. Julien Chapuis
讲座时间:2016年9月8日19:00
讲座地点:上海博物馆学术报告厅
[Tag]
北方文艺复兴  丢勒时代  蒂尔曼·里门施耐德  维特·施托斯   汉斯·莱因伯格   雕塑   宗教改革  风格

[讲座导言]

在德国艺术史中,十六世纪前后通常被称为“丢勒时代”。不同于阿尔布雷希·丢勒(1471-1528)这样的开拓者或者说真正的文艺复兴艺术家,与丢勒同时代的几位伟大的德国雕塑家——蒂尔曼·里门施耐德(Tilman Riemenschneider),汉斯·莱因伯格(Hans Leinberger)和维特·施托斯(Viet Stoss)——可以说是最后一批传统的维护者。从他们所作雕塑的主题到功能,都符合过去几个世纪的传统;而与此同时,他们又冲破局限,让这些艺术品展现出丰富的情感和新的生命。在这场讲座中,查普伊斯博士就提出并试图解答以下的问题:这些艺术家到底应该算作晚期哥特还是文艺复兴雕塑家?甚至说,我们是否应该提出这个问题本身?


蒂尔曼·里门施耐德《圣血》,

德国罗腾堡雅各布教堂,1501-1505年

Tilman Riemenschneider, Holy Blood, Jakobskirche, Rothenburg

这是在圣雅各教堂的《圣血》祭坛雕塑。与其他十五、十六世纪的很多雕塑一样,它们显然不是为了放在博物馆里陈列而作的,甚至在当时不被当做“艺术品”,仅仅具有礼拜、基督教仪式功能而已。小一点的雕塑则通常是私人的财产,很多也是礼拜时用的。有些放在精致的有鎏金边框的柜子里;有些被祭拜者反复不断地触摸和亲吻。


《圣母与圣子》,斯特拉斯堡,

约1470或1480年,25厘米

Virgin and Child, Strasburg

上面提到的《圣血》,不仅是里门施耐德的代表作,其实也是能帮助我们更深刻理解祭坛装饰作品及其从教会财产到博物馆藏品的转变过程的典型例子。在十五、十六世纪之交,里门施耐德已经是维尔茨堡地区家喻户晓的雕塑家。因此在1501年4月15日,他与罗腾堡市政府签订了一份合同,协议完成《圣血》。与当时很多雕塑一样,《圣血》是单色雕塑作品——唯一有彩饰的是黑色的虹膜和瞳孔,以及红色的嘴唇和伤口。接近完工时,雕像还被加上了一层半透明的、轻薄的着色层,让作品呈现出一种琥珀的光彩。而里门施耐德的特殊之处就在于,他找到了其他的方法来突破单色雕塑的局限,即通过在教堂位置摆放的考量、白天光线的变化等来调动观众的体验——祭坛背部是镂空的,又放在柳叶形的窗户下面,充分利用自然光线让作品的不同部分在一天的不同时段凸显出来:早上光线从左边照过来,作品前排的形象就最被照亮,后排则在阴影当中;


《圣血》局部

下午光线从玻璃窗射进来,后排的雕塑就清晰地显现出来。而在博物馆,照明是控制不变的,这种效果就不复存在。

柏林雕塑藏品的大部分来自于德国南部,那里是十五到十六世纪雕塑真正发展的地方,如斯特拉斯堡、乌尔姆、纽伦堡等的大型建筑、教堂等都需要很多雕塑。当时常用的是椴木,艺术家一般在可调整角度、可旋转的工作台上完成作品。


乔治·佩兹《塞特恩之子》,
木刻,1533年
Georg Pencz, wood carver from: The Children of Saturn

通常艺术家会根据作品最终放置的位置来调整视觉上的比例变化。有很多雕塑会被放在很高的地方,如建筑物的外墙上。


法国亚眠大教堂正中间的《圣母与圣子》,
约1220年
Virgin and Child, Amiens Cathedral
除木雕外,还有石雕与铜雕。其中一些作品非常小巧精致。


德国南部,《伊甸园中的亚当与夏娃》,

十六世纪中叶,苏赫芬石,24×17.8厘米

Adam and Eve in Paradise, Solnhofen stone
以上这些雕塑大都是在
宗教改革之前的德国以及改革后仍保留天主教传统的德国地区完成的。
它们都遵循几个世纪以来祭坛雕塑的传统,即作为教堂礼拜仪式的背景或私人礼拜所用。

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早期,
我们叫做“风格”的这个东西
已经被人重视。

今天讲座关注的三位雕塑家蒂尔曼·里门施耐德(Tilman Riemenschneider),汉斯·莱因伯格(Hans Leinberger)和维特·施托斯(Viet Stoss)都是有个人风格的,但要注意的是,他们都有自己的学徒和熟练工人——当时,只有“大师”可以开工作室,并以此名义招收帮手、出售作品。这导致了大师的风格化,当然也导致我们很难区分当时主要以合作完成的作品到底哪一部分是大师所作的。

和里门施耐德一样,维特·施脱斯也同时具有传统性与创新性。他的这件单色《圣子基督》非同寻常地选用了一般用于上色和镀金的椴木制成;而同时,作品题材是在私人礼拜仪式、修道院中等用得非常多的圣子基督。小基督孩子的外表与和年龄不符的不可一世的姿态形成鲜明反差,从而强调出基督教教义中很重要的一点:上帝化身为耶稣来到人间。

维特·施脱斯《圣子基督》,
纽伦堡,约1450-1460年

另一位同时期的德国代表雕塑家,汉斯·莱因伯格,他的作品非常的坦率,能唤起观众的情绪与共鸣,给几个世纪来的老题材以新感觉。


汉斯·莱因伯格《解救耶稣》,

约1516年,15*11厘米
Hans Leinberger, Descent from the Cross
这幅与一张明信片差不多大小的浮雕作品聚焦在耶稣从十字架上被解救下来的这个动作。作品的空间由三座十字架分隔开,每一座的角度不同,一组比较明显的对角线主导了整个结构。他的作品空间感非常新颖,这吸引了很多鉴赏家们的注意。
尽管像蒂尔曼·里门施耐德和维特·施托斯等这样的雕塑家在公众当中享有与丢勒一样的知名度,尤其是在德国,但他们的路径仍然是不同的。丢勒曾多次去意大利,从文艺复兴画家那里汲取营养,例如曼特尼亚和贝里尼,他也研习古典雕塑和建筑,阅读古典时期和当代理论家的专著。


而像里门施耐德这样的雕塑家,他们的天赋更多体现在他们能赋予典型的、古典的形象以新生命,以及他们对不是很成熟的单色雕塑技法的探索,从而用一种近乎绘画性的方式让雕塑变得有生命。


德国的文艺复兴、以人为本的观念
比意大利要晚几十年发生。
当这些发生的时候,
中世纪就彻底结束,
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官方微信

统筹|顾婧

讲座整理|王圣雨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