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兰考县、乡(镇)、村名来历介绍

 养生是最重要 2016-10-28

县、乡(镇)、村名

一、县名

兰考县,1954年6月,由兰封、考城两县合并,各取其首字,故名,附属郑州专署。1955年属开封专区,1969年改专区为地区,属开封地区,1983年属开封市。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二、乡(镇)、村名

城关镇

城关镇:在县境西南部,陇海铁路北侧。兰考县辖镇,县人民政府驻地。宋代为养马地,名马村。明洪武元年(1368年)兰阳县城由韩陵迁此,直至清乾隆时四百年间曾多次重修、展修和增修。初为正方形,后展修成为不规则的椭圆形。到解放初期,仍有城墙(高8米)和四门。清道光五年(1825年),兰阳、仪封合并,为兰仪县治所。后兰仪县为避清帝溥仪讳,改称兰封县;1949年县人民政府成立时称兰封县城关镇,属兰封县一区;1950年更名为城关乡,属兰封县一区;1954年兰封、考城两县合并,驻地称兰考县城关乡;1961年更名为兰考县城关镇至今。

南街村:在县城中心的南侧,故名南街。民国建村。

东街村:在县城中心东侧,故名东街。民国建村。

北街村:在县城中心北侧,故名北街。民国建村。

西街村:在县城中心西侧,故名西街。民国建村。该村是回族居民集中居住地。

春场村:民国时,以庆贺春耕开始之意,后村民迁此建村,故起村名春场。该村东北面与城关乡相连,西至建设路,南至中山东街。

刘庄村:刘姓最早迁此居住,故名刘庄。

栗庄村:栗姓最早迁此居住,故名栗庄。

二里寨村:距县城二里,故名。

豆腐营村:在兰考县城东北,黄河故堤上。原名东王庄,清嘉庆年间建村。当时全村村民都会做豆腐,适逢某管河道台巡看河事路过,见东王庄大清早灯火通明,赶做豆腐,就戏称之为豆腐营,故名。该村豆腐很有名气,过去作为贡品的秋油豆腐乳就是用该村的豆腐生产而成。

城关乡

城关乡:在兰考县西南部。因位于城关镇四周,故名。1949年前为兰封一区,以后建城关区。1954年兰封、考城两县合并称兰考县一区,1956年建城关乡,1958年成立城关人民公社,1984年改乡至今。乡人民政府驻城关镇,1995年搬迁到黄河路中段许贡庄村南。黄河故堤横贯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南部盐化潮土,北部为沙土和淤土。纪念地有“毛主席视察许贡庄纪念亭”。

许贡庄村:明初,许姓在黄河堤南1公里处居住,后出一贡生,建村后名许贡庄。原属市皓,1970年分出。许贡庄村位于县城西北角,濒临县城,220国道西侧,是城关乡政府驻地。

二郎庙村:村内有一座二郎神庙,故名。

二坝寨村: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建村,因村庄建在黄河大堤的二坝上,并有土寨,故名二坝寨。原属鲁屯村,1972年变更为二坝寨村。

鲁屯村:明洪武年间,鲁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故名鲁屯。

高场村: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高姓从马站迁此大场地建村,名高阳集,后改称高场。

崔场村:崔姓最早迁此建村,村周围多为场地,故名崔场。

张庄村:清乾隆年间,名张钢的一家人在此建村,人称张钢庄。后张钢生一子,改村名张新庄,简称张庄。

鲁场村:鲁姓最早迁此建村,村周围多为场地,故名鲁场。

杨槐树村:杨姓最早迁居此处,且原村内有一棵百年大槐树,故名杨槐树村。

姜楼村:清初,姜姓迁此并建楼,故名姜家楼,后简称姜楼。

后赵寨村:清朝赵姓迁此建村并筑土寨,名赵寨。后因该村位于姜楼集后,故名后赵寨。

王庄村:清乾隆年间,王姓由兰阳县城东王庄迁此建村,以姓定村名。又传,王庄原名高寨,由于高氏家族逐渐衰退,王氏家族日渐兴盛,后更名为王庄。

陈寨村:在兰考县城东北。原名鸦鹕寨,为汉丞相陈平故里。后毁于河患,部分村民迁今址。又传,明初陈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后,陈姓氏族居多,清康熙年间改今名。现村南建有陈平墓,原有石碑刻有“汉高祖驾前为臣”,石碑已毁,重立水泥碑。

马站村:传说,宋代泥马救康王时,泥马驮着康王到此地,因马累,在此站了片刻,故此地取名马站。后高、孙、杨、贾等姓迁此建村,名马站村。

朱庄村:朱姓最早迁此建村,故名朱庄。闻明全国的焦桐就在村南500米处。

新朱庄村:1976年,朱庄村部分村民迁此建新村,故名新朱庄。

李军民寨村:明初,李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名子固庄,后筑土寨。清初,李姓仍居住此地,改村名李郡民寨,后演变为李军民寨。

胡集村:该村位于兰考县城北。胡姓先迁此建村,名大胡庄,后设集,改名胡家集。清嘉庆年间简称胡集。

肖庄村:因姓肖的人口多,故称肖庄。

老韩陵村:秦末,项羽、刘邦共商灭秦,尊封原韩国王室后裔“成”为韩王。后来项羽因韩王成无功,而韩人张良又为刘邦谋臣,便杀了韩王成。成的尸体运到现老韩陵南地,尸体腐烂,便葬在那里。韩姓在陵东建村,名韩陵,后又建新村,称原村老韩陵。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至明初为兰阳县治所。

韩陵寨村: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因河患张姓从老韩陵迁此建村寨,名韩陵寨。

新韩陵村:约180年前,徐、李二姓村民从老韩陵迁徙到此,取村名新韩陵。

南新韩陵村:因在新韩陵的南边,因此得名南新韩陵。

西韩陵村:因回民最早迁此建村,原名回回庄(回子庄)。因该村位于老韩陵村西面,1956年改村名西韩陵。

五爷庙村:清朝以前和老韩陵村同称为前村和后村,清光绪六年(1880年)从西韩陵寺搬迁五尊神像建庙供奉,故称五爷庙。

五新村:1979年为了远地近种, 张姓村民从五爷庙先迁此建村,故名五新庄。

南河村:1979年12月张姓从老韩陵迁此建村,因村建在老韩陵村南黄河故道旁,故起村名南河村。

南张庄村:因在张庄南边,故称南张庄村。

牛王庙村:明永乐年间,肖、张、孟三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后在村内建牛王庙,故名。

牛新村:1979年,村民张玉宝由牛王庙迁此建新村,故起名牛新村。

牛场村:此地原为一场地,牛姓先迁此建村,故名牛场。

栗场村:清嘉庆元年(1796年),栗姓由山东单县迁此建村,并建大场,故名栗场。

绳庄村:绳姓从小宋集迁此建村,故名绳庄。

盆窑村:明嘉靖年间,程姓迁此建村,名程家寨。后因朱、梁二姓迁此,建窑烧盆,改今名。

东北场村:该村原为盆窑村东北一场地,后程、张两姓从盆窑迁此建村,故名东北场。

赵庄村: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赵姓从堤湾迁此建村,故名赵庄。

西岗头村:孔子周游列国,走到户牖(今兰考县),乘坐的木车轮杠头损坏,得名杠头,而后演变为岗头。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黄河泛滥,岗头分迁黄河南岸大堤南侧三地,该村位西,故名。

梁庄村:明末建村,因该村建在梁家浇花井旁,故名梁庄。

张氏寨村:原村名张世禄寨,以人定名,后讹为今名。

东王庄村:王姓最早迁此建村,因人多庄大,名大王庄。后与贾庄合并。因位于兰阳县东,故名东王庄。

田庄村:南宋末年,田姓在此建村,后与村西刘庄、村东史庄合并,统称田庄。

许楼村:元末明初,许姓迁此并建楼,故名许楼。

高皂头村:北宋末年,高姓在埽头上建村名高埽头,后演变为高皂头。

何寨村:明洪武年间,何姓从山西迁此建村,以姓定村名,取名何寨。

东卞庄村:明洪武年间,卞姓从山西迁此建村,故名卞庄,1980年经批准更名为东卞庄。

孙楼村:明初年间,孙姓在此建村盖楼,故名孙楼。

毛羽店村:该村过去临通往开封东京的大道,毛、羽两家在大道两旁开店,故名毛羽店。

代寨村:以姓定村名。

刘林村:明朝末年,该村有刘、王两家,隔墙居住,关系甚为融洽。刘家在靠墙处有一棵枣树,枝叶伸到王家院内。秋天枣成熟时,就会落到王家院内,两家孩子因为捡枣打栆发生口角,两家主妇遂产生争执。后王家主妇气愤不过,便与丈夫商量搬离此处。刘家丈夫听说后,为平息矛盾,和谐邻里,便把自家枣树砍了,以留王家。王家感佩不已,于是两家和好,传颂乡里。人们便把该村称为留邻,后因口音讹误,向上级登记村名时记为刘林。

张宜王村:清初,张、王两姓从山西迁此建村,两家关系很好,后子女成婚,故起村名张宜(即合适之意)王。

金营村:北宋末年,金兵侵犯中原,曾在此驻扎过兵营,建村故名金营。

郭庄村:明末清初,郭姓在此建村,故名郭庄。

惠窑村:元泰定年间,惠姓在王家窑旁建村,故名惠窑。

狮子堌村:据明嘉靖《兰阳县志》记载,明朝时,此地农民在日落时,常见有狮子出来糟蹋庄稼。有次众人见田中又有两头狮子,便紧紧追赶,至村东堌王庙前,狮子化作两尊石狮俯卧庙门两边。自此,再不见狮子践踏庄稼,此地因此改称狮子堌。

王孙庄村:明永乐元年(1403年),王、孙两姓从山西迁此建村,故名王孙庄。

陈孙庄村:陈、孙两姓人家最早迁居居住,起名陈孙庄。

杜庄村:村中杜姓最多,故名杜庄。

梁孙庄村:姓梁、孙的最早在此地居住,起名梁孙庄。                                                                                                                                                     

余寨村:清光绪元年(1875年),余姓迁此建村,故名余寨。

段步口村: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黄河决口,将大堤冲成两段,形成步口,后住户渐多成村,当时段姓居多,故名段步口。

司业村:明建文年间建村,并在村内建有司王爷庙,故起村名司爷店,后演变为司业。

李寨村:清康熙元年(1662年),李姓最早迁此建村,并筑土寨,故名。

梓岗村:清康熙年间,村西有一南北大沙丘(当地人叫高岗子),丘上有棵大梓村,因此而得村名。

乔庄村:明末清初,乔姓最早迁此建楼,故名乔楼,后称乔庄。

肖庄村:清初,肖姓由兰阳县西十八寨迁此建村,名肖家庄,后简称肖庄。

任庄村:明末清初,任姓迁此建村,名任家庄,后简称任庄。

古寨村:地处城关乡最南端。明永乐年间,古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并筑寨,故名古寨。

侯田寨村:明永乐元年(1403年),侯、田两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分别建村,两村一路相隔,路南侯姓,名叫侯庄,路北田姓,名叫田寨,1950年土改时,两村合并称侯田寨。

陈斗寨村:明建文年间,陈氏兄弟陈硬斗、陈文斗迁此建村,并在村周围筑土寨,故名陈斗寨。

桂李寨村:明永乐年间,此地有一棵桂花树,李姓迁此建村筑寨,故称桂李寨。

小郭庄村:郭姓最早居此,又比大郭庄小,人口少,故名小郭庄。

火刘寨村: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刘姓在此建村,因刘姓人少、生子钢强如火,不受外姓欺负,故起村名火刘寨。后演变成湖刘寨。

市皓村:唐代有一皇帝的四儿子名皓,外出游玩,路经此地,患急病去世,后建村起名四皓。后演变为市皓。

郭铎寨村:春秋时期,郭姓祖先在孔子手下敲木铎(大铃),其死后埋葬此地。后郭姓在此建村,并筑土寨,故名郭铎寨。

邓漫村:明末清初,邓姓曾在此黄河漫过的高冈上落户,叫邓家漫,后简称邓漫。

五里铺村:明初建村,该村居民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因距县城五华里临路开铺,故名五里铺。

香椿营村:清初建村,当时村南有一大香椿园,故起村名香椿园。后演变为香椿营。

韩村:元泰定三年(1326年),洪水泛滥后,韩姓在此建村,起名韩村。韩村是焦裕禄书记生前树立的第一面红旗村,1962年,兰考县受到特大自然灾害,韩村当时每人一年只分12两高粱穗,就在这条件极度艰苦的情况下,韩村人不向国家伸手要粮要钱,靠自己割草卖草,度过荒年,还购买了农具,被焦裕禄称为“韩村的精神”。

南杨庄村:清初,杨姓在此建村,起名杨庄。1980年地名标准化处理时,因该乡有两个杨庄,该村在南,故将该村更名为南杨庄。

南赵庄村: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赵姓最早迁此建村,故名赵庄。1980年经批准更名为南赵庄。

豆寨村:明初,居民从山西洪洞县迁此豆河旁建村寨,故名豆寨。

西卞庄村:卞姓最早在此建村,故名卞庄。1980年经批准更改为西卞庄。

画虎庄村:明永乐年间,神画家张世禄在此画虎,后建村故名画虎庄。

子房村:张良号子房,曾在此住过,故定村名为子房村。

李楼村:李姓最早在此建村盖楼,故名李楼。

杨山寨村:清初,有杨姓三兄弟迁此建村并筑土寨,起村名杨三寨,后演变为杨山寨。

李姥娘村:元天顺年间,李姓在此建村,村庄较大,名李老家,后因李姓外孙女迁入,改村名为李姥娘,属杨山寨村委会。

黄楼村:黄姓在此建村并盖楼,名黄家楼,后简称黄楼。

常庄村:明洪武元年(1368年),常姓从县城东北豆腐营迁此建村,故名常庄。

徐庄村:清康熙元年(1662年),徐姓迁此定居,名徐庄。

野庄头村:此地原有一野庄头,有钱有势,称霸一方,名声很大,故起村名野庄头。

范楼村:明永乐年间,范姓最早迁此居住并建楼,后与孟寨刘庄合并,称范楼。又相传是因一姓范的人考中举人后娶清乾隆年间宰相刘墉之妹为妻,刘墉私访路过此地前去探亲,忘记这里是什么村庄,只知道他妹夫姓范,家中有一座楼房,随口对轿夫说去范楼,被人听见,故后称范楼。

大寨村:明弘治年间建村,因村较大并筑有寨故名大寨。

                        三义寨乡

三义寨乡:在兰考县西部。西与开封县接壤,北濒黄河。乡人民政府原驻三义寨村,故名(后搬迁至侯寨村)。1949年前属兰封一区,以后属城关区,1954年兰封、考城两县合并后属兰考县一区。1956年建三义寨乡,1958年建三义寨人民公社,1984年改公社为乡。除汉族外,有回、白等族。黄河大堤横贯北部,地势北高南低。堤南为背河洼地,属盐化潮土,内涝、盐碱严重,经引黄灌溉,已成淤土;堤北为淤土和青沙土。内主要河渠有三老河、引黄总干渠、四干渠、蔡楼干渠以及兰杞干渠、兰开干渠等,水利工程有三义寨渠首闸、丁圪垱提灌站,黄河流经该乡北部。陇海铁路从南部经过。古迹有张良墓。

三义寨村:三义寨原名惠家堂,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东惠堂人管老兴先生发起东惠堂、西惠堂、王圪垱三村合议筑寨,共成义举,故名三义寨。当时北边、南边和东边以黄河故堤为寨墙,西边筑寨墙一道,寨形是三角形,只有东门、南门和西北门。西寨墙和寨门1949年后废除。

春堤村:该村位于三义寨村东部,原名撑堤,清末建村,1965年后迁今址,村名演变为春堤。

丁圪垱村:清光绪年间,丁姓在此圪垱建村,以姓定村名,故名丁圪垱。

张庄村:清末,张子军迁此建村,名张子军庄,后简称张庄。

新庄户村:清同治年间,曹姓迁此居住,后孙姓迁于此并扎庄户,后因孙姓人多,定村名孙庄户,后又有王、黄等姓迁居,经多姓商议于光绪初年改为新庄户。

王善人庄村:清同治年间,王姓最早迁此建村,因王家辈长,为人善良、吃斋,称王善人,故定村名王善人庄。

杨圪垱村:清光绪年间,杨姓在此圪垱建村,故名为杨圪垱。

梁圪垱村:清咸丰年间,梁姓从河渠迁此并垫土圪垱,建村后故名梁圪垱。

夹河滩村:清康熙年间,此地为黄河滩区,两边均有河,形成两河夹一滩,后建村命名为夹河滩。

薛庵村:清康熙年间,薛姓在黄河滩区搭庵种地,后建村起名薛庵。清咸丰年间,因河患原村淹没迁今址。

老文村:清初,文姓迁距该村现址1.5华里处居住,后因河患迁此建村,因文姓是老户,便起名老文。

西老文村:清康熙年间,张姓迁此建村,因该位老文村西,故名西老文。

西马庄村:清雍正年间,马姓夫妻二人迁此建村,起名马庄,后因该村位于三义寨村西,故改名西马庄村。

刘庄村:清康熙年间,刘姓从杞县沙窝迁此建村,故名为刘庄。

蔡楼村:蔡楼原名七村,位置在今薛楼村北的黄河故道内,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黄河在七村村西北决口,河势顺东南而下,经县城北向东,淹没仪封县。七村也被洪水淹没。后来蔡姓迁此建村,并建楼,故起村名蔡楼。

新蔡楼村:1977年,原蔡楼部分村民迁此定居,故名新蔡楼。

针铺村:1848年,部分人由河北迁此定居,以做针开铺为生,后建村,故名针铺。

薛楼村:清嘉庆年间,薛姓迁现村址南建村,定名薛楼,1965年村庄迁今址。

安章村:明万历年间,张姓从七村迁现址南建村且张姓人多会做马鞍,故起村名鞍张,后演变为安章。1971年后村庄迁今址。

十八寨村:清乾隆年间,村民迁此后居住松散,分居十八方,故名十八寨。

李庄村:清乾隆年间,因水患原七村迁至蔡楼。1828年李姓人从蔡楼迁现在村南1公里处建村,故起村名李庄,后迁现址。

河渠村:明宣德年间,此地为一沟渠,下通巴河,有人居此建村定村名河渠村。原村在故堤南一里处,1966年后迁今址。

朱庄村:清咸丰年间,朱姓从黄河西梁寨迁此建村,以姓定村名。又传,明弘治年间,朱姓迁此建村,故朱庄。

榆林村:北宋末年,梁姓最先迁此建村,因东南有一片榆树林,故名榆林。

管寨村:元代,管姓迁此建村寨,名管家寨,后经兵患,管家寨消失。明初,郭姓从山西洪洞县迁管家寨原址建村,仍名管家寨,后简称管寨。

高堂村:明初,高姓从山西洪洞县迁现村东南2华里处建村,以高姓堂号定村名,故名高堂。

侯寨村:明初,侯姓迁此建村寨,定名侯家寨。后简称侯寨。

张楼村:明初,范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寨,起名范家寨。清乾隆年间,张姓增多,并盖楼,故改名张楼。

贾堂村:明末,贾姓在此建村,后以贾姓堂号定村名,故名贾堂。

范台庄村:三国时期,范姓迁此定居,取名范庄。后因河患,成年积水,筑一高台,改称为范台庄。

赵楼村:原晏姓先迁此建村,清康熙年间,赵姓从康寨迁此,改起村名为赵楼。

吴庄村:该村原名岗坡。明嘉靖年间,吴姓增多,于嘉靖末年改名吴庄。

康寨村:汉代,康姓迁此建村寨,名康家寨,后简称康寨。

李氏寨村:李姓最先迁此建村寨,故名李氏寨村。

金寨村:清康熙年间,金姓迁此建村寨,故名金寨。

崔庄村:清末,崔姓迁此建村,以姓定村名,故名崔庄。1957年,铁路北的张武岗村并于该村,仍以崔庄定名。

白云山村:汉代,此地为一土山,山上时吐白云,名白云山。唐代时居民迁此建村,故名白云山。后历经河水冲淤,山势渐平,村名因习不改。

南马庄村:明初,马姓从河北迁此,起村名马庄。清咸丰年间,为防外患,在三伏天内筑土寨,改村名为伏坡寨,后复名马庄。因该村位于三义寨村南,群众惯称南马庄。

前宜王村·后宜王村:该村原名称马店(村名失考),后有今开封裴寨村王姓迁居,因和老家裴寨相距一望之地,明嘉靖间改村名宜王。因王姓同是一家,分居两地建村,位前的村称前宜王,为后的村称后宜王。

宗寨村:宗姓先迁此建村,故名宗寨。

曹新庄村:明初,曹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名新村。清乾隆年间,曹姓增多,改今名。村北有西汉张良墓。

陈寨村:明初,有一叫陈宾的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后陈姓氏族人居多,取村名陈寨。

孟角村:汉代,有一姓孟的王,因犯法被朝里判为绞刑,后因朝政混乱,朝臣以权谋私,孟王得以免死被发配至此。当时此地荒无人烟,一片沙漠,孟亲王在此开荒种地且不纳粮出税,人们逐渐从外地迁来种地,并称之为孟皎王。孟王死后,人们在此地盖庙一座,名为皎王庙。最初此地有八个小村,即荆庄、杜庄、段园、头排、二排、三排、张楼、西南岗,后合为一村称孟皎店。明代设集又称孟皎集,后演变为孟角。为保安全又打一土寨,1937年曾加固土寨。皎王庙在村东北角,后废,仅留一口水井。

羊皮寨村:明嘉靖初年建村,因村廓象一张展开的羊皮,故起村名羊皮寨。

老茄庄村:古代有一官员名钱全王,避难死于此地。明初,居民迁此建村,起村名钱全庄,后改名老钱庄。明末演变为老茄庄。

油坊营村:宋代,牛皋领兵作战曾在此扎营,后建村称牛皋营。明嘉靖年间,堌阳里、张院、张崔集三村合并于牛皋营,因牛皋营开油坊的多,故改村名油坊营。

前尖庄村·后尖庄村:据明嘉靖《兰阳县志》载,此处原有一尖冢,明嘉靖年间,有人从山西洪洞县分别迁此尖冢南、北建村,为南的村起名前尖冢,后演为前尖庄。为北的村,起名后坚冢,后演变为后尖庄。

徐庄村:清乾隆年间,徐姓从前尖庄迁此建村,故名徐庄。

孟丁寨村:明末,孟、丁两姓先迁此建村寨,故名孟丁寨。

唐寨村:唐姓最先迁此定居并建寨,故名唐家寨,后改称唐寨。

东坝头乡

东坝头乡:在兰考县西北,西北临黄河。乡人民政府驻东坝头村,故名。1949年属雷集乡,1958年属爪营人民公社。1975年分爪营人民公社部分村建东坝头人民公社,1984年改乡,面积77平方公里。乡境在黄河大堤两侧,地势西高东低。南部多沙土,北部多淤土。有兰(考)坝(东坝头)铁路专用线和通兰考县城公路。东坝头村西有渡口可达封丘。1952年和1958年毛主席两次到此视察黄河。村北杨庄小学内有毛主席视察纪念亭,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坝头村:黄河东岸数条大坝汇聚该村,故名。清朝咸丰五年(1855年)被黄水冲断,称东坝头,后以护裹河堤为坝建村,起村名东坝头。

栗场村:大约300年前,有姓栗一家在此居住,故名栗场村。1949年与程场、朱场、贾寨归爪营乡,1952年合并到朱庵村,1963年单列,1964年与张庄、长胜合并到张庄行政村,1965年与贾寨合并行政村,1975年与贾寨分开,单列行政村。

卞庄村:清乾隆年间,卞姓在此居住建村,故名卞庄。

雷集村: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河身北滚,淹没王理集村,李、翟、肖、文等8户人家从王理集迁此建村,后筑寨防外患,取“胜利之意”起村名“得胜寨”。后来雷姓在此起集,改得胜寨为雷集。1949年后寨废,至今称雷集。

前雷集村:清咸丰年间,部分村民从雷集迁此建村,因位于雷集南,故名前雷集。

后雷集村:清同治年间,部分村民自雷集村迁出,在村北1华里处又建村庄,故名后雷集。

雷新庄村:清咸丰年间,雷姓从今黄河大堤北4华里处的雷集迁此建新村,故名。

朱庄村:清朝咸丰年间,朱姓从黄河西梁寨迁此建村,以姓定村名。

高寨村:清咸丰年间,高姓自今黄河大堤北1华里的清得村迁此建村寨,以姓定村名。

陈庄村:清咸丰年间,陈姓迁此定居,以姓定村名。

杨庄村:清咸丰年间,杨姓迁此建村,以姓定村名。

王小庄村: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几户王姓村民自今黄河大堤北4华里雷集村迁此定居,故名王小庄。

韩庄村:清乾隆年间,韩姓在此建村,故名韩庄。

李庄村:清乾隆年间,李姓在此建村,故名李庄。

南北庄村:清乾隆年间建村,因村庄南北长,东西窄,起名南北庄。

小南北庄村:清光绪年间,部分村民由南北庄迁此建村,故名小南北庄。

崔庄村:清嘉庆年间,崔姓在此建村,以姓定村名。

长胜村:古时该村多柏树,故名长青。清道光年间,朱姓与孙姓迁此建村。清咸丰年间筑寨,取平安吉祥之意,名长安寨,后取胜利之意,名长胜寨,后简称长胜。几百多年来,它有几个不同的名字,分别是阳岗集、常力营、长中寨,20世纪50年代改叫长胜村,百姓又称之为长中寨。长胜村原在黄河滩区纸坊村的南面,几次特大水患把它埋在沙丘的下边。

小寨村:约在清咸丰年间,部分村民从黄河滩区的大寨、梁寨迁此建村,当时因村较小,故名小寨。

双井村:清乾隆年间,张姓迁此居住,后李、王二姓同时迁此,并排在此挖了两口饮水井,建村后故起名双井。

段庄村:清乾隆年间,段姓在此建村,故名段庄。

朱庵村:清嘉庆年间,一朱姓逃荒到此处搭草庵居住,人称朱庵,后逐渐成村,仍称朱庵。

孟房村:清咸丰年间,孟姓从大堤北孟坊迁此建村,仍取村名孟坊,后演变为孟房。

霍庄村:清咸丰年间,霍姓迁此建村,以姓定村名。

魏庄村:清乾隆年间,魏姓迁此建村,以姓定村名。

张庄村:清咸丰五年(1855年),张姓迁此建村,故名张庄。后张姓全部外迁,现仍称张庄。

官庄村:该村始建于清道光年间,以姓定村名,时名张寨。清咸丰年间,该村张姓出一治水官员,主管河南的水利工程,故将该村改名为官庄。

军李寨村:清咸丰四年(1854年),李姓从堤北迁至堤南建村,因李姓先人要在寿州为官,号称白马大将军,故得名军李寨。

冯庄村:清咸丰年间,冯姓在此落户,建村后故名冯庄。

谷营乡

谷营乡:在兰考县西北部,黄河大堤两侧,东北与山东省东明县接壤。乡人民政府驻谷营村,故名。1949年属兰封县爪营区,1954年属兰考县二区。1958年属爪营人民公社。1975年分爪营人民公社部分地区成立谷营人民公社,1984年改乡。面积约70平方公里。黄河大堤横泾乡境东南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四明河沿大堤南侧东流。南部为两合土,产小麦、玉米;北部土质多沙,产大豆、花生。

谷营村:清咸丰年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大片土地和村庄被淹,之后有一户人家迁此营生,称孤营,因“孤”与“谷”同音,后建村改为今名。解放初期,谷营村成立谷营农会,归爪营二区管辖。1954~1958年成立谷营高级社。1958年改称谷营第六团。1961年后称谷营大队。1976年2月分开成立谷营西大队、谷营东大队。1984年改为村。后分为谷西和谷东2个行政村。

四明堂村:清代建村,后在村中修关帝庙一座,建有四个庙门,称四门堂,后演变为四明堂。四明堂是一个自然村。1958年成立四明大队。1975年四明大队以寨沟为界分别成立四明大队和中明大队,寨外为四明大队,寨里为中明大队。1984年改村时,四明大队分成四一、四二、四三三个行政村,中明大队分成中西村和中东村。现分别由中东村、中西村、四明一村、四明二村、四明三村5个行政村组成。

九里庄村:因距堌阳、爪营、谷营均为九华里而得名。

袁寨村:清代袁姓迁此建寨,故名袁寨。至2003年,有姓氏14种,袁姓人最多,吴姓次之。

东、西张集村:原村址在黄河滩内,张姓最早迁居,后设集,名张家集。清咸丰年间,因黄河水患,村民迁大堤南分东西两地建村,位于东边的村,故名东张集,位于西边的村,故名西张集。东张集有姓氏13种,其中黄姓人最多,李、谷次之。西张集,有姓氏28种,其中宋姓人口最多,王、黄、齐、熊次之。

凡集村:明末,凡姓迁此建村,并设集而得村名凡集。

碱庄村:清代,任姓最早迁此建村,因此地建村时为一片碱地,故名碱庄。后碱地变成肥沃良田,但仍沿用前名。该村张姓人口最多,任姓次之。

代寨村:清咸丰年间,代姓迁此建村,故名代寨。

高寨村(高寨一村、高寨二村):清朝中期,高姓在此建村寨,故名。1975年高寨村成立高寨大队,因文化大革命中派系斗争分开成立高寨一大队、高寨二大队。1984年改称高寨一村、高寨二村。二村为一个自然村,全村姓氏19种,其中张姓、王姓人较多。

马寨村:此地为古代传递文书的一个驿站,是官府传递文书之人中途换马的地方,故称“马站”,后建村,易名马寨。

岳寨村:明嘉靖年间,岳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故名。岳寨村祖居此处,历史上共遭受过多次灾害,最多的是黄河水灾。现该村共有姓氏18种,其中魏氏最多。

姚寨村:姚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故名。

张庄村:清嘉庆年间,张姓先迁此建村,以姓定村名。也称北张庄。

蔡集村:清初,蔡姓迁此建村,后设集,故名。蔡集村西临黄河,著名的蔡集控导工程就是以此村名命名的。全村共有姓氏15种,其中李、程、蔡、史姓较多。

陈庄村:陈姓先迁此建村,以姓定村名。陈庄,耿新庄和蔡集村原来一直是一个行政单位,1984年分开单独成立村委,原址在原蔡集村西南2里处。全村共有姓氏8种,其中雷姓人最多,李姓次之。

耿新庄村:黄河水患,原耿庄村迁建新庄,故名。耿新庄大约起源于1855年,黄河改经此道时成立。因为黄河多次东滚西移导致该村耕地、人口时多时少。变化最大的有三次,第一次是1932年,黄河大堤决口,土层加厚1.7米,粘土变流沙,许多村民离乡。第二次是民国21年,地处该村西北2里处的王道庄被黄河吞没,王、刘、秦、孟诸姓投奔该村。第三次是1953年黄河东移,全村整体迁到今天的位置,全村仅剩200余人。全村有姓氏17种,其中金姓、乔姓人较多。

金庙村:金姓先迁此建村,并修庙一座,故名金庙。解放初期金庙村和邻近的霍寨村、王李集村、韩庄村组成一个高级社叫广丰社。1958年爪营人民公社成立后,和林丰社、三联社组成第九团。1964年成立金庙大队。1984年大队改村,金庙大队分开成为金庙村和霍寨村。该村共有姓氏7种,其中金姓人最多。

霍寨村:霍姓最早迁此建村寨,故名。1984年霍寨村从金庙大队分离,和王李集、韩庄村3个自然村组成一个行政村。该村共有姓氏27种,其中霍姓人最多。

韩庄村:韩姓最早迁此建村,故名韩庄。

王里村:以姓定村名。

李门庄村:李姓先迁此建村,因迁来户都是同一门户,故名。李门庄村在滩区,西临黄河。解放前后,由于黄河多次改道,使得李门庄村变成一个由现已没入黄河中的王夹堤、徐夹堤、兰通集、王道庄、梁寨等多个村移民组成的村子。该村有姓氏18种,其中李姓人最多,叶姓次之。

文集村:清初,文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并设集,故名。

爪营乡

爪营乡:在兰考县西北部,南靠三义寨引黄总干渠。乡人民政府驻爪营村,故名。1949年建爪营区,1954年后为兰考县二区,1956年建爪营乡,1958年成立爪营人民公社,1984年改乡。除汉族外有回、满等族。兰东干渠自西南流向东北,引黄总干渠经南部东流向东北,引黄总干渠经南部东流,可供排灌。土壤为青沙地,产小麦、棉花、花生等。兰考—菏泽公路经过境内。

爪营村:爪营村原是有4个小村组成的——即吴圪垱、柿园顶、黄菜园、香椿园。村内姓氏有程、符、祝,西有阎、赵、吴、郭。爪营一带原为黄河滩地,土地沙荒多,种花生、打瓜颇多。过往行人可随意吃瓜,只需留下瓜籽,不需付钱。又因当地武官朱良,在此安过兵营,故称瓜营。后河务官向上呈文时,误将“瓜”字写成“爪”字,自此以后,“瓜营”也便改为“爪营”。太平天国运动时,爪营周围村庄的群众都逃到爪营集上避难。爪营集武秀才符长春领导发起各户打寨,当时起名叫“同心寨”。爪营四个寨门有16个大生铁炮,上边都铸有“同心寨”三个字。门顶上写有大字:东门上写“紫气东来”;西门上写“瑞落西城”;南门上写“普庆南勋”;北门上写“祥生北极”。寨的一周长六里六,东门到西门长2060米,西门到北门是1300米。为庆祝打寨成功,起了四个古会——即三月十五北门大会、四月小满西门大会、六月十五南门大会、腊月初八东门大会。爪营村后划分为爪营一村、爪营二村、爪营三村、爪营四村4个行政村。

苏庄村:清乾隆年间,苏姓最早从山东柳园迁此建村,以姓定村名。

新庄村:1984年部分村民从爪营三村迁此建村,故名新庄。

卜场村:清康熙年间卜姓从今谷营乡金庙村的东南角肖庄迁此地,此地属黄河滩区,有一农用场地,建村后故名卜场。

曹庄村:清乾隆年间,曹姓迁此建村,以姓定村名。

栗庄村:栗姓最早迁此建村,名栗庄,后与岳庄、家庙三村合并,因栗姓人多,仍称栗庄,后分栗东、栗西两个行政村。

齐场村:姓齐的最早在此落户,此地又是姓齐的场地,故名齐场。清乾隆年间,齐姓迁岳寨西,买地建村种田。三村之间空闲地均为齐姓场地,其他各姓也逐渐迁齐姓场地落户,为齐场种地,取名齐场。

程庄村:清乾隆年间,程姓从今仪封乡东岗头村迁此建村,以姓取村名,故称程庄。

黄窑村:清乾隆年间,此处为黄河滩地,姓何的最早迁居此地,又因有一砖窑,取名何窑。后姓黄的迁居在此,户大人多,故改称黄窑。

朱场村:清乾隆年间,朱姓迁此建村,故名为朱场。

小曹场村:曹姓最早迁此建村,村周围多为场地,村落又较小,故名小曹场。

贾寨村:清朝时,贾寨原在今贾寨北面大堤北边,因贾姓最早迁到那里建村,起村名贾寨村周围仅有护林河,并无寨墙。清朝咸丰年间,因黄河水患贾姓又迁今址落户建村,仍沿用贾寨名。

樊寨村:约400年前,姓樊的在此居住建村筑寨,故名樊家寨,后简称樊寨。又传,邱姓先迁此建村,名邱庄,后围村建土寨,设东西、南、北四门,因邱(音同囚)字音不祥,故以村内樊姓字定村名。

沈步口村:清咸丰年间,沈姓从今长胜村迁此步口两侧建村,故名沈步口。

程场村:清乾隆年间,此处为黄河滩地,姓程的在此地打场,后渐移民成村,故名。因有两个场,分为前程场、后程场两个村。

堌阳镇

堌阳镇:在兰考县北部与山东省东明县接壤。镇人民政府驻堌阳,故名。解放前堌阳原为考城县政府驻地,1949年解放后考城县人民政府迁驻张君墓镇。1949年前为考城县城关区,1950年后改为考城县二区。1954年兰封县、考城县合并为兰考县四区。1956年建堌阳乡,1958年成立堌阳人民公社,1984年改乡,1986年撤乡建镇。境内有黄河故堤,自西向东,横穿其间,把该镇分为南北两部。堤南地势高,多为青沙两合土,部分淤土,地力较厚。北部偏低,部分土壤略带碱性,土质瘠薄,径引黄灌溉,大部分变为淤土。以农为主,产小麦、大豆、玉米、棉花。

古时候,堌阳一带有“遍地黄河”之称,唯有堌阳地势较高,势如堤堰,按字意讲:堤堰即堌也,其地又位于古黄河之北,古代水北为阳,故称为堌阳。现分为城内(堌阳城内、北新庄)、南关、西关、东关一(堌阳东关、邻河庄、东新村)、东关二、东关三6个行政村。老护城河圈以内称城内村,村内姓氏主要有张、曹、李、王、陈、司、师、梁等。护城河以南称南关村,村内姓氏主要有贺、王、李、周等。老护城河以东称东关村,又按顺序称为东一村、东二村、东三村。

北新庄村:由堌阳村部分村民迁此建村,因在堌阳北,故称北新庄。

  西关村:原名赵寨,因其村以赵姓为主,徐、李为次,随着其他两大姓氏的不断壮大,逐步形成了徐、李、赵三姓鼎立之势,三大姓氏族人互不相让,都想以本姓命名其村名。后经当地政府的协商,又因其村落位置地处考城县城西寨门之外,故名西关,沿袭至今。

南关村:因该村位于考城县城南寨门处,故名。

东新庄村:1968年,堌阳村部分村民迁此建村,因在堌阳东,故称东新庄。

邻河庄村:该村西邻四明河,故名邻河庄。

任庄村:该村西邻黄河大堤。清光绪年间,在此打桩,围成篱笆,任姓最早迁此建村,以姓氏定村名任庄。

岳寨村:清初岳姓先迁此建村寨,故名岳寨。该村姓氏主要有李、胡、岳等姓。

黄窑村:清乾隆年间,黄姓迁此建村,以烧窑为主,故取名黄窑。

马目村:据传,宋康王泥马过黄河,失蹄后,又失两目,后在两边失目处建村,故称马目。以方位命名,东边的村称东马目,西边的村称西马目。

牛营村:据《考城县志》记载,牛营原名牛家营,牛氏家族在此地居住,陈、吕、李三姓在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从山西洪洞县迁入。后牛氏家族衰落外迁,陈、吕、李三姓族人改村名为牛营。又传,清代牛氏先迁此营生,建村后名牛营。至2003年,村内姓氏主要有陈姓。

水驿村:清初,辛姓先迁此建村,取名辛庄,后因该村为驿站,改村名为辛驿,后演变为水驿。

曲庄村:清康熙年间,曲姓迁此建村,以姓取村名曲庄。

柳园村:该村此地原有一片梨园,刘姓迁梨园旁落户建村,故起村名梨园。后在村周围植柳,易名柳园。至2003年,村内姓氏主要有孙、王、吴等姓。

范寨村:栗姓先迁此建村,起村名为栗小寨。明初,范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后栗姓迁移,范姓繁衍,故起名范寨。

关庄村:关姓最早迁此建村,以姓定村名。

   刘楼村:明初,有一姓刘的大户迁此落户并盖楼,故名刘楼。

梁寨村:清代,梁姓迁此建村寨,故名梁寨。

曹寨村:清代,曹姓最早迁此建村寨,故名曹寨村。至2003年,村内姓氏主要有李、周、王、聂。

吕堂村:唐代陆姓迁此建村。当时每八华里修一个祠堂,因堌阳有祠堂,该村离堌阳八里,便也修一座祠堂,并在祠堂内立一大碑,上刻“陆家堂”,后演变为吕堂。

崔寺村:明初,崔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起村名崔庄。后在村东修建一寺院,遂以寺院易今名。村内姓氏赵姓最多。

 独角楼村:有三户人家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并建楼一座,因方圆数里独此一楼,取名独座楼,后演为独角楼。

黄口村:此地原为黄河决口处。清初,黄姓迁此建村,取名黄口。村内姓氏以张、黄为主。

左寨村:清初,左姓迁此建村寨,故名左寨。

刁楼村:明初,刁姓迁此建村,并盖楼,故名刁楼。村内姓氏中马姓居多。

朱庄村:明初,朱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以姓定村名。村内姓氏中朱姓最多。

秦寨村:明初,秦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以姓定村名。村内姓氏以秦姓最多。

   北孟寨村:1937年,孟姓从堤北迁此建村,以姓取村名。

 贺庄村:1937年,贺姓从堤北迁此建村,故名贺庄。村内姓氏贺姓人居多。

 孟寨村:孟姓最早在黄河故堤南建村寨,故名南孟寨。

宋营村:原村名为王关营,因王、关两姓迁此营生而得名,后宋姓迁此,人员增多,故改名宋营。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