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上了985、211,我们反而感觉自己一无所有?

 圆角望 2016-10-29


题图由作者提供


文/澜起风吟 微博:@心雨-心语-馨予)

 

昨天开始,朋友圈被一篇《我上了985、211,才发现自己一无所有》(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的文章刷屏了,周围清北复交武大财大的朋友们都在转发,放佛同一天大家都成了loser,说到底,似乎是一种压抑已久的焦虑的集体式爆发……

 

巧合的是,我和室友在研一上的时候也讨论过这个问题。那时,我和她都是刚从国内一般的学校保研到交大,在各自原来的学校也算是佼佼者,本科期间拿奖无数,毕业前在经验分享会上被眼神中放射着期待的学弟学妹们奉为“女神”。来到交大后,周围同学各个耀眼,有会弹琴会作曲的逗比音乐才子,有模拟法庭一路打到理律杯全程最佳的辩论大神,有写诗作词样样精通的创作才女……对比之下,突然就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了。

 

成长,真的就是那么残酷。

 

去年秋季的焦虑不安感在心头隐隐回味,那时我和室友绕着交大的大草坪走了一圈又一圈,谈论了很多研究生期间的规划。听完Baker的奖学金宣讲和Georgetown的招生宣讲,我们分别把Barker和Georgetown的海报贴在各自书桌前的墙面上。每天早上7点左右,先醒的那个人就会打开《科学美国人60秒》,躺在床上两个人一起练听力;那时我在外企实习,每天早晨从宿舍走到公司的那段路就成了我的“思考人生时间”,从校园的梧桐树下穿过,走过港汇一楼琳琅满目的奢侈品专柜,那种从学生走向社会的感觉特别明显,10分钟放佛穿行过一段人生路。

 

后来悲剧的是,我的Baker奖学金也没过,她的Georgetown申请也没有再提。我们略带自嘲地撕下海报,仿佛撕下的是一个过去的梦想。不过很快没多久,我们又贴上了新的“梦想”。

 

人生仿佛起起伏伏的乐章,定格在最低音的那一刻只是暂时的不是么,何必在一件小事的失败后就画上乐章的尾音呢?圣经上说,上帝给你关了一扇门,总会给你留一扇窗,也许那不是你最初想要的,但也许是更适合你的。

 

时隔半年后,我如愿拿到了Top所的实习offer,室友也斩获雅思7.5的高分。问这中间有多辛苦?暑假的某个晚上,我加班到10点多筋疲力尽地回来,室友还在挑灯看英语。室友告诉我她下周又要考雅思了,我抱抱她说:“你肯定可以的,我感觉你这次7.5没问题!” 室友跺脚说:“你每次都这么说,可我每次都拿不到啊。” 


我严肃地对她说:“你知道吗,有付出总会有回报的。你每天那么认真地学英语,我都看在眼里,不管最后分数怎么样,你已经成就了更好的自己,这才是最重要的。” 几周后,当她告诉她的雅思分数时,我恨不得穿越时空给她一个大大的拥抱,那种苦尽甘来的滋味只有自己和身边人体会最深。

 

很喜欢一句话:生命的真相是长期持续的积累,而不是一时顺逆的际遇。

 

在没有得到如愿结果之前,人总是焦虑的。但我们焦虑的,只是那种不确定性而已。其实,成长已经在点滴付出中逐步兑现。

 

如今,身在国外,似乎有了更多不一样的感受。

 

相比于上海的高压快节奏,维也纳的生活步伐明显慢了许多,人的情绪也舒缓了很多。在这里很少看到冷漠而阴郁的脸,去超市买水果遇到的收银员、去学校办手续打交道的交流处老师、甚至是在留学生宿舍里迎面走来的保洁阿姨,她们的脸上都带着真诚的微笑与发自内心的平和,没有忧虑,没有烦恼,放佛她们做的最普通的工作都是她们最骄傲的杰作。

 

不止一次的走在街头,街头艺人乐队管弦齐奏,路人驻足倾听,一曲作罢,周围路人一起鼓掌,演奏者优雅地点头致谢。那场景,放佛不是在街头,而是在金色大厅地舞台。也许他们的心就在一座属于自己的舞台。那种发自内心的满足感,足以战胜一切。

 
照片由作者提供


回想在国内,为什么上了985、211,我们反而感觉自己一无所有?也许是因为国内竞争体制下的成功模式太过单一了,我们在同一模式的上升路径中不断淘汰,当然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啊!

 

有时,适时跳出自己固有的思维圈,多看看这个百花齐放的世界,在多样化的规则体系中寻找适合自己的立足点,才会发现,曾经某一刻的极度焦虑,不过是钻在了当下某个无解的点而已。

 

无论如何,我们都不会是一无所有的。(完)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别不是智商或财富,而是思考问题的层次。关注理想岛(ID:lixiangdao002),提升认知维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