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褪尽“漂泊”之悲苦,焕发“老年”之活力

 nizijun 2016-10-29
 
 
 褪尽“漂泊”之悲苦,焕发“老年”之活力

     作者:斯涵涵

     在广州,有这么一群老年人,大多年过半百,本应在家乡安享晚年,却要离开生活已久的故土,来到陌生的城市落脚。他们操着不同的口音,来往于家和幼儿园之间;他们生活的重心就是一家人的衣食住行……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有一个共同的称呼:“老漂族”。“老漂族”,顾名思义就是:老了,还在漂泊。(10月27日新快报)

      一句“老了,还在漂泊”,包含无尽辛酸,年过半百还在异地他乡奔忙,甚至老夫老妻被迫分居,亲情在左乡愁在右,百般无奈,令人唏嘘。

      然而,硬币皆有两面,若只看见“老漂族”的灰暗,未免以偏概全。当下的“老漂族”,多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生人,多是离退休人员,有自己的退休工资及医保,身体也尚可,并不一定都是“老、弱、病、残、贫困”等群体。旅游数据也显示,老年人群体成为国内旅游的生力军,还有一些老年人为了适应气候,成了飞来飞去的养老“候鸟”,离开家乡对于现在的老年人来说,并不全然是萧索之色。

      可以说,“老漂族”的出现,是因为中国人有强烈的家庭观念。父母觉得有义务尽全力支持儿女,因此有许多老人离开家乡,来到儿女所在城市。很多人是心甘情愿的,离开故土来到子女身边,虽然有操持家务之辛劳,却也多了儿孙相伴之欢笑,少了空巢之愁苦。换个角度看,能够成为“老漂族”,一般说明儿女已经成家立业,居所稳定,对于心心念念儿女终身大事的家长而言,放下了心中的大石头,还能够为儿女多出一把力,也称得上是“吾心甚慰”。

     人才快速流动是现代化的显著标志之一,“老漂族”是老年化社会的新考题。目前,“老漂族”面临几大困难:首先是离开家乡的不适感,尤其对于居住在广州的“老漂族”而言,形同外语的粤语艰涩难懂,让他们产生了难于融入的孤寂感;其次,一心围着儿孙转,失去了自己的生活,少数老年夫妻被迫分居,又与后辈存在代沟,劳累与疲惫相伴而生;其三,社保工资取现、认证存在地域阻碍,异地医保报销申请手续繁琐等等,不利于他们的晚年生活。

     因此,我们要仔细分析“老漂族”的群体特点,扬长避短,对症下药。这方面,政府部门要起到兜底作用:早日实现医保、社保的异地便利化,让他们不必再为看病、取工资而忘返奔波,为其尽早适应新生活扫清最大障碍;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减轻他们的家务负担;社区、街道要积极搭建“老漂”社交平台,通过棋牌、跳舞、健身、志愿服务等活动,消除语言、情感障碍,把“宅”在家里的“老漂族”请出来,老有所乐,心有所属;子女也要多多关心父母,感恩父母,还要换位思考,尊重父母的选择,尽力做到照料父母与父母帮衬的最大平衡。

      “老漂族”其实有苦也有乐,关键在于褪尽“漂泊”之悲苦,焕发“老年”之活力,为此,政府、社会团体及个体都需积极探索,大有可为。

     常言道,心安之处是故乡,在这个高速流动、日新月异的现代化社会,家庭结构在变,社会生态在变,思想观念也应随之改变。如今,一根网线可以跨越时差,一张机票可以飞越“沟壑”,亲情与乡愁本不是如此遥远、左右对立,而可以化繁为简,化被动为主动,形成合力;而将老年化社会的严峻压力转化为社会转型、进步的驱动力,改革旧理念,开阔新思路,适应新形态,赋予“老漂族”快乐新定义,当是和谐中国共同努力的方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