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防止暴力伤医,医生和患者之间还差一道防火墙[UC·不服来辩]

 五蕴皆空如星辰 2016-10-29

防止暴力伤医

医患之间还差一道防火墙

作者:方去一

/  摘  要 /   最高检新近表态称“凡是暴力伤医案件,一律列为重大敏感案件”,这是医患深层次矛盾不能及时消除之前,司法权威对潜在暴力伤医的一种务实震慑。然而在更具务实精神的操作层面,在医患之间及时设立一道第三方调节机制同样、甚至更加重要。


“凡是暴力伤医案件,一律列为重大敏感案件”,这是最高检刚刚对“暴力伤医”陈述的最新意见。从“一律”的措辞上看,最高检没有留下任何回旋余地,“暴力伤医”何以变成司法领域里需要特殊照顾的案件类型?这背后的医患关系图景叫人神伤。而在医疗事故同样频繁的美国,“暴力伤医”事件却相对罕见。在摆平纠纷的操作层面,重要的原因可能是美国医生和患者之间存在一道由律师和保险业组成的防火墙。


暴力伤医杀医事件一年可超150起


将“暴力伤医”视为“重大敏感案件”,这表明最高检认为“暴力伤医”属于矛盾激烈、对抗性强、社会关注度高且影响力大,容易破坏社会稳定的事件。在执行上,“重大敏感案件”意味着将对嫌疑人实施快速批捕、快速诉讼,这能给潜在伤医者以震慑力。

最高法“一刀切”的意见,其背后的医患关系背景早已被公众所熟知——医患矛盾重重、冲突加剧,暴力伤医事件屡见不鲜。有研究表明,每年冲击医院的恶性事件已超过10000件。而据最高法通报,仅2014年全国法院审结的暴力杀医、伤医等犯罪案件就达155件。

陈仲伟医生手术抢救现场

新近最骇人听闻的案件来自广东。今年5月,广东省人民医院口腔科医生陈仲伟在家中被凶手刘某连砍 30 多刀身亡。而事件的起因,有点匪夷所思,只是医生“25 年前弄坏了他的牙”。

中国医师协会发布的《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认为,学医原本成本就高,伤医辱医事件加剧恶化执业环境,会使许多原本有志于从医的优秀青年视从医为畏途,导致医科大学生 源数量和质量下降。白皮书还发现,有64.48%的医生表示不愿意子女从医。


第三方机制是更务实的治标


医疗研究者通过系统的案例研究发现,医患纠纷上升到医患矛盾,再上升到暴力伤医,首要的直接原因是医生和患者对于治疗结果的认同度有偏差。患者对医疗效果的期望很高,而实际治疗的效果往往达不到理想状态,当两者的认识偏差达到一定程度时,悲剧就发生了。

然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社会矛盾积累过多、社会整体信任缺失、医疗资源供求矛盾突出等。遭到暴力伤害的医生不过是这些深层病灶的牺牲品之一。

消除医患之间深层矛盾道阻且长

这些深层原因的消除道阻且长,而医患矛盾、暴力伤医的态势已容不得长时间的等待。治本固然最为彻底,务实的治标也并非全无意义。比如最高检一刀切的雷霆表态就像一剂止痛药,虽无消除暴力伤医病灶的功效,却有助于震慑潜在的暴力,好给消除病灶争取时间和空间。

不过,司法权威的震慑终究只是一种声势,如果能同时在医生、患者之间放置一道看得见摸得着的防火墙,或许比单纯的震慑更具有务实精神。这道防火墙应该是什么?医疗界目前的广泛共识是引进由律师、保险业共同介入的第三方调解机制。

第三方调解机制的核心,是将保险业引入医患之间,由保险公司承担医院的医疗责任风险。一旦出现符合条款的医疗事故,保险公司负责向患者理赔,将医患之间的情绪对立转变成纯经济对立,问题的解法将更为清晰。

国内成功试点尚未引起重视


拥有世界上最先进医疗技术的美国,其医疗事故一点儿也不比中国少,甚至更严重。《英国医学杂志》最新的统计显示,医疗事故已经成为美国第三大致死原因,每年有超过25万人因此死亡,仅次于心脏病和癌症。但美国几乎没有医闹,更不会发生患者家属带花圈上医院静坐示威或者暴力伤医的事件,极为重要的原因就是第三方调解机制的存在。

医误保险已成为美国医患的共同护身符

在美国,每个医生、麻醉师和护士等医务人员都要买各自的保险,一旦出现医疗纠纷,会由医生投保的保险公司全权处理。具体的解决方案将由独立监察人、仲裁委员会与双方沟通。这时就没有太多医生、医院和病人的事了:医生和医院不再直接与患者打交道,以免引起更大纠纷;病人也极少去找医院闹事,因为那样没有用,得不到赔偿,也不能改变现状。

由于医疗事故的赔偿并无上限,美国平均每起医疗事故的赔偿额已超过100万美元,上亿美元的个案也不鲜见。因此医生和医院的保险费用也相当高,一旦出事,次年的保险费用甚至会增长数倍。这也让美国医生们不得不更加谨慎行医。

事实上,国内少数城市也有类似试点。例如,浙江宁波通过引入政策性医疗责任保险,已在尝试一套“理赔处理+人民调解”的柔性医疗纠纷处置机制。运行7 年,宁波已调解医疗纠纷 5019 件,成功 4711 件,成功率 93.9%。 据称,医方满意率 98.7%,患方满意率 97.6%。这被称为医患纠纷的“宁波解法”。

尽管“宁波解法”初见成效,然而类似的做法在全国还仅仅是零星试点且推行缓慢,医患之间的这道防火墙仍需要被重新发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