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课经济学丨税负抑制生产

 江海报览 2016-10-29

想看猛文、违规文请长按下方二维码加小编(ID:juansan13)好友,不便发的都在朋友圈!

编辑:人文经济学人(ID:HEconomics)

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创作者

所有的政府支出来源于财政收入。

政府首先从某甲那里拿走征收来一笔钱,然后才有资源给某乙,整个过程势必会挫伤某甲的生产积极性。因此,政府支出所创造的财富也就不可能完全补偿其征税所破坏的财富。这个例子用中国东西部的差异可以佐证。

人们常常这样比喻政府支出:把国家的钱从右边的口袋掏出来,再放进左边的口袋。但问题并非如此简单。例如,主张扩大政府支出的人告诉我们,如果国民所得一年是1.5万亿美元,联邦(类似于中央政府)税收是3 600亿美元,那么就只有24%的国民所得从私人用途转到公共用途。这种说法就好像把整个国家当成资源汇聚在一处的大公司,资源转移只是账面上的调整而已。

他们或许十分清楚这件事给某甲带来的伤害,却避而不谈。

他们只谈这个过程给某乙带来的利益,以及由此给他带来的其他美好前景,说什么如果没有把钱转移给他,这些美好前景就不会发生。某乙作为政府支出的政绩被频频曝光,而为政府支出所牺牲掉的某甲则注定被遗忘。



所得税负的重担往往会落在部分人身上。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所承受的所得税比例不尽相同。为了弥补公共开支,政府还必须开征其他名目繁多的赋税,从而进一步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没有人情愿自己的钱被政府拿走,税负不可避免地会影响纳税人的行为和动机。如果一家公司发生亏损,每赔一块钱,就得足足损失一块钱;要是没有适当的税务会计法规,允许拿数年来的亏损去冲抵数年来的利润的话,当这家公司赚钱的时候,每赚一块钱,却只能留下税后的部分(例如52美分)。

于是,公司的经营政策就会受到影响,它将丧失扩张业务的冲动,或者只扩张那些风险最低的业务。觉察到这种状况的人甚至会打消创立新事业的念头。现有的雇主将不再增加员工,甚至会设法裁员;其他人则根本不打算成为雇主。长期下来,与本来可以达到的水准相比,新设备和新工艺的应用速度明显放慢,消费者买不到更好更便宜的产品,实际工资不升反降。


把个人所得税率调升至50%、60%或70%,会更严重地挫伤生产积极性。人们将开始扪心自问:辛辛苦苦一年下来,为什么有6个月、8个月甚至9个月全是在为政府做贡献,只剩下6个月、4个月甚至3个月的所得供自己和家人使用?赔钱的时候,自己必须承担全部损失,赚钱的时候却只能留下一小部分利润,他们会认为,拿自己的钱去冒这种风险未免愚不可及。

他们也没有多余的钱拿去冒险,因为资本还没有累积就已经被征收走了。主张扩大政府支出的人,宣称他们的用意是要解决失业问题,然而到头来,税负反而制造出了失业问题。因为可以用来创造私人部门的新就业机会的资本,一开始就无法形成、无法存在,能够投入的资本又缺乏创业的激励。

税负占国民所得的比率越高,民间生产和就业受到的威胁就越大。当然,为了执行基本的政府职能,一定数量的税收必不可少,围绕这个目的的合理税收对生产不会造成太大的损害。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能保护生产,能为生产者提供便利。相反,过分沉重的税负则会抑制生产。等到总税负大到超过能够忍受的限度时,才回过头来考虑重新设计税制,损失程度已经非常惨重了。

本文来源《一课经济学丨税负抑制生产》,部分有增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