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台山和合小镇的规划实践

 方圆儒人 2016-10-29
     围绕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七大万亿级产业和历史经典产业打造100个以上省级特色小镇,是浙江省“十三五”时期应对新常态,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统筹城乡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天台山和合小镇作为第二批旅游类特色小镇的申报成员,2016年1月成功入围全省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回顾天台山和合小镇的整个规划编制与申报历程,围绕以“地域文化”为灵魂、以“休闲旅游”为外衣的主线,开展的规划实践是一次有益尝试。
    
     一、特色小镇的解读
     2015年1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中将“特色小镇”建设列入省政府年度重点工作,提出“以新理念、新机制、新载体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标志着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全面启动。同年,浙江省政府专门成立了浙江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系会议,并出台《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浙政发〔2015〕8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今后“将重点培育和规划建设100个左右特色小镇”。之后,相继出台了《浙江省特色小镇创建导则》(浙特镇办〔2015〕9号文,以下简称《创建导则》)等一批关于特色小镇创建工作的实施细则,公布了两批共79个省级特色小镇的创建名单。2016年1月,李强省长发表《特色小镇是浙江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一文,全面总结了特色小镇的建设情况,至此浙江的特色小镇建设已从“纸上概念”全面走向“落地实施”阶段。
     根据《指导意见》的定义,“特色小镇”是指“相对于独立市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从定义上看,“特色小镇”既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镇”,也不同于产业园区、风景区的“区”;它的核心内涵,个人理解有三个方面:一是要在一定区域内将“特色产业、地域文化和生态禀赋”等“三要素”实现高度融合;二是要形成具有行业(地域)竞争力的完整产业生态圈;三是实现“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创新型引擎。
     李强省长在《特色小镇是浙江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中对特色小镇进行了四个方面的总结,指出特色小镇其产业定位不是“大而全”,力求“特而强”;功能叠加不是“散而弱”,力求“聚而合”;建设形态不是“大而广”,力求“精而美”;制度供给不是“老而僵”,力求“活而新”。从小镇规划建设的要求看,前三项是要在规划设计层面首先解决的,而后一项是则是在建设运营中需要关注。
    
     二、天台县概况与优势条件
     天台是立县1800年的浙东名邑,地处浙江省东部、台州市北部,因境内天台山而得名,是国家级生态县、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首批4A级旅游区、中国佛教十大名山、浙江省级旅游经济强县、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最美中国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总面积约1432.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38.3万。天台境内自然风光奇丽秀美,人文积淀深邃厚实,生态资源得天独厚,素以“佛宗道源,和合胜地”名扬海内外。综合而言,天台县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优势条件,而这些优势条件是在天台谋划创建特色小镇时的主要基础。
     1.天台山为“中华三教第一山”,历史人文底蕴深厚。天台山历史源远流长,除9000万年前恐龙化石群的史前遗址和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外,更为重要和具有影响力的,是始于两汉、魏晋至隋唐,盛于两宋之后,逐步形成“儒释道”三教充分“和合、兼容、并蓄”的独特地域文化——“和合文化”。天台是和合文化的发祥地,寒山子、拾得高僧,以及国清寺、赤城山、桐柏宫等,是和合文化的重要符号象征,在海内外具有极高的知名度。
     2.天台山位列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禀赋极佳。天台山风景名胜区,是国务院第二批(1988年)批准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面积为131.75平方公里;是以“佛道宗源、和合圣地”为文化特色,以游览观赏、休闲度假、宗教朝觐和文化体验为主要功能的心灵福地。以国清景区和石梁景区为主的天台山旅游风景区,2000年成为中国首批4A级旅游景区,目前已成功创建为5A级旅游景区。
     3.天台自然生态环境保育良好,生态文明共建潜力巨大。2012年天台县通过国家生态县验收,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2014年5月获得环保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命名;在浙江省统计局、浙江省环境保护厅根据《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试行)》对浙江省58个县(市)和3个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中,天台县总指数2011年位列36,2012年位列24位。总体而言,天台县生态资源禀赋极佳,环境质量十分优越,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潜力巨大。
     三、天台山和合小镇的选址考虑
     天台山和合小镇选址于天台县城北郊,位于国家5A级旅游景区、并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天台县国清寺门的南部入口区,处于天台城区和天台山风景名胜区(北片)的过渡地带,是城区通往景区的必经之地,距离县城中心4.5公里左右。小镇四至范围为,西至飞霞路沿线、东至螺溪、南至上山高速公路、北至国赤路——传教村一线,总面积约3.02平方公里。(参见图1、图2)
     特色小镇在选址时,主要参照《指导意见》和《创建导则》的要求,同时因地制宜考虑小镇建设开发可实施性、对周边地区影响和社区功能构成等多方面的因素。就天台山和合小镇而言,它的选址主要考虑了三方面关系。
     一是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天台山和合小镇选址一方面独立于城区,符合特色小镇选址基本要求;另一方面与城区联系便捷,开发建设所需的各项基础设施接入条件较好,便于启动建设。
     二是与风景名胜区之间的关系:天台山和合小镇选址处于天台山风景名胜区的边缘地带,适度开发建设对旅游核心景区的资源保护影响较小;同时,本区域毗邻赤城山和国清寺两大核心景区,区内有天台山旅游集散中心在建,旅游开发基础保障较好。
     三是区内构建社区可行性:天台山和合小镇选址范围内,当前规划有下松门、东升、墙头曹等旅游村,以及和尚文村(规划为艺术社区),具有一定人口规模,便于形成特色小镇所需的社区功能。
    
     四、天台山和合小镇的主题选择
     小镇主题,是特色小镇冠以“特色”之名的根基,目的是实现小镇产业定位的“特而强”。一般而言,浙江现有列入创建名单的79个特色小镇,其主题选择多是以特色优势产业为切入点:或是以过去具有影响力的历史经典产业,譬如“文房四宝”中的“湖笔”之于南浔善琏湖笔小镇;或是以当前优势主导产业,譬如“皮革服饰设计”之于海宁皮革时尚小镇;亦或是以未来极具潜力的新兴产业,譬如“互联网+”之于余杭梦想小镇等等。天台山和合小镇在规划实践中,除了考量特色产业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在旅游特色的“外衣”下,找到根植于天台当地的“和合文化”这一内在“灵魂”。
     天台山是“和合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文化符号。“和合文化”传达了中华文化的核心精髓——“和”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世代传衍、历久弥新的宝贵财富。“和合文化”所体现的“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具有普世意义;在当今国际多元化发展的形势下,对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对我国实施“和平崛起”和实现“伟大复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具有时代价值。
     因此,天台山和合小镇将“和合文化”与休闲旅游功能相结合的主题选择,不仅仅是用于打造旅游产业生态圈、构建创新型发展平台的发展意图,更重要的是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复兴和活化利用,有效提升浙江省的软实力。在天台山和合小镇的规划实践中,确立其基本发展思路是:立足天台山“佛宗道源、山水神秀”的地域特色,以国家级文化论坛——天台山中华文化论坛为龙头,以“和合文化”为灵魂,以人文体验与自然风景旅游为主体,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养生文化传统为特色,打造集旅游、文化、创意、养生多功能于一体,具有完整社区功能、富有浓郁人文气息的旅游特色小镇。
    
     五、天台山和合小镇的功能定位
     功能定位,应该是基于小镇主题下的一种多角度深化细化,目的是实现小镇功能的“聚而合”。从天台山和合小镇的规划实践中,主要是从“文化”“旅游”“产业”“社区”四个不同维度展开;可以概括为“文化地标、旅游门户、非遗基地、养生基地、创新社区”五个关键词(参见图3)。
     1.“文化地标”—— 和合文化研究交流传播中心。将“尚和合、求大同”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与当前时代精神相结合,依托“和合文化”发祥地深厚的人文底蕴,通过深入挖掘、整理、研究天台山“和合文化”的文脉传承,以学术交流、博物博览、文化体验、宗教交往、文化创意等为载体,促进海内外“和合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积极打造“和合文化”国际性的展示中心、传播中心功能,成为浙江“软实力”输出的重要代表。
     2.“旅游门户”——天台山“中华名山”旅游门户。依托天台山位列“中华十大名山”之一的旅游资源禀赋优势,发挥天台山作为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首——天台宗的发祥地,道教“南宗”祖庭——桐柏宫所在,多位硕儒主政的赤城故郡等浓厚的人文历史底蕴,利用区内在建的天台山旅游集散中心的平台优势,构建集“游览、集散、购物、娱乐、住宿、体验、餐饮”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5A级景区,积极打造成为天台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门户旅游区。
     3.“非遗基地”——浙江非遗文化传承创意基地。依托天台山拥有的“济公传说”“干漆夹苎工艺”“刘阮传说”“一根藤”“寒山拾得传说”“皇都南拳”等众多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非遗文化传承为基础,将非遗文化的展示、挖掘、研究与旅游的观光、游览、体验等功能紧密结合,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进而延伸发展包括影视制作、创意设计、中介咨询、艺术创作等文化创意产业,吸引一批富有活力的相关从业人员集聚创业,构建文化社区和艺术村落,打造成为浙江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
     4.“养生基地”——浙江养生养老养心修炼基地。将根植于天台山“儒、释、道”宗教文化中所传达的“修身、养生、养心”等人文内涵,与小镇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结合旅游景区建设和区内村庄整治改造,积极发展以“养生、养老、养心”为主题的健康服务业,为宗教信徒研修、都市上班族释放压力、老年人养老度假、家庭亲子活动等提供活动场所,积极倡导以“慢生活”为主题的健康生活方式,力争打造成为浙江省东部集养生、养老、养心于一体的休闲度假目的地。
     5.“创新社区”——天台新农村社区创新示范区。新农村建设是浙江“两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我国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基石。围绕“以人为本”的宗旨,在天台山和合小镇的建设中,将景区建设与社区建设紧密地联系起来,积极拓展本地居民的就业渠道,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能力,提升农村社区自治水平,成为天台县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创新示范区。
    
     六、天台山和合小镇的空间布局
     空间布局,是塑造特色小镇主题特色和功能定位的空间组织手段,目的是实现小镇建筑形态的“精而美”。在空间布局整个过程中,可考虑实施三个步骤:一是立足主题选择,针对小镇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未来主导发展方向,筛选、提炼并确定相适宜的建筑风格、环境风貌,作为空间布局的设计导则。二是立足各项功能定位,进行功能空间形式的细分(参见图4),并按照复合集约利用的导向,将其中可整合、叠加、聚集的功能空间类型进行归并设置,采用复合型建设方式,以期达到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三是立足场地环境特点,围绕场地自然环境与开发现状,布置各类功能空间,构建内外交通联系便捷,功能区块呼应紧密,小镇风貌完整连续的整体布局形态。
     从天台山和合小镇的规划实践中,主要采用“动静分区、有机融合”的方式,组织和合小镇各类功能要素的空间布局,总体上形成“一核两翼”的布局结构。三大功能板块,自东向西逐步塑造由“静谧”向“动感”过渡的特色小镇景观风貌,隐喻表达“和合文化”中“出世”与“入世”的和合、兼容。功能板块间通过交通、景观和公建设施体系的组织,实现紧密串联。
     1.“一核”:和合文化中心区(即小镇客厅)。 依托现状的中华佛教城、“和合人间”文化园(在建)、天台县博物馆等项目,整合布置大型文化公共服务设施和文化创意产业设施,重点发展“和合文化”的研究、展示、体验、交流、传播等文化功能,以及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的文化创意、文化旅游功能,构筑天台山和合小镇的形象地标中心,成为展示和合小镇特色风貌的“小镇客厅”。
     2.“西翼”:天台门户旅游区。围绕在建的天台山旅游集散中心项目,以旅游集散、游客接待、交通服务、商贸购物、住宿餐饮、休闲娱乐等旅游综合配套服务功能为重点,兼顾观光、休闲、游览等休闲旅游功能,营造“繁华动感”的旅游门户区氛围,打造成为天台山和合小镇与天台山风景名胜区的重点门户旅游景区。
     3.“东翼”:和合天堂养心谷。立足保育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将天台本地“佛宗道源”所蕴含的养生传统与当今倡导的“慢生活”健康生活方式相结合,利用本区“幽静山谷”区域环境特质,营造“静谧安逸”的生态休闲度假区氛围,打造以“和合天堂”为品牌的休闲养心谷地。
    
     为了解决特色小镇在规划设计阶段需要实现的“特而强”“聚而合”“精而美”的要求,在天台山和合小镇的规划实践中,在充分考虑天台优势条件、合理地确定小镇选址的基础上,围绕主题选择、功能定位、空间布局三个方面,提供了特色小镇的规划设计思路。即:一是以地域文化为“灵魂”、以休闲旅游为“外衣”,找准小镇的主题特色。二是从“文化、旅游、产业和社区”四个维度,细化落实小镇特色主题,确定相应的具体功能定位。三是采用“明确设计风格与风貌”“明确功能空间形式”“结合场地特征开展空间布置”三步骤,确定小镇的规划布局方案。
     (作者单位:浙经规划设计研究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