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油青林口红军桥:百年古桥的红色印记

 阿康书馆933 2016-10-29
发稿时间:2015-07-26 05:59   来源: 绵阳日报 

  摘要:八·一建军节即将到来,为给来江油青林口古镇参观红军桥的市民提供更好的便利,记者在青林口采访时了解到,古镇近期对红军桥桥基、廊桥的青瓦等进行了一系列修整。据悉,1935年红军女战士在桥上遇难的事迹让这座川西北传统廊桥有了浓重的红色文化的印记,每年七·一、八·一和十·一期间,无数人来到青林口红军桥,感受红色文化,缅怀革命先烈。

桥上红军石刻标语十分醒目

  红军桥横跨青林溪

石刻标语

中国绵阳新闻网讯
  八·一建军节即将到来,为给来江油青林口古镇参观红军桥的市民提供更好的便利,记者在青林口采访时了解到,古镇近期对红军桥桥基、廊桥的青瓦等进行了一系列修整。据悉,1935年红军女战士在桥上遇难的事迹让这座川西北传统廊桥有了浓重的红色文化的印记,每年七·一、八·一和十·一期间,无数人来到青林口红军桥,感受红色文化,缅怀革命先烈。

  修建合益桥 连通青林溪两地

  “一鸡鸣三县,古镇青林口”。从江油出发北行沿中雁公路55公里处,古色古香的青林口古镇便出现在眼前。这座始建于元末明初(1368年)的小镇,因为处于梓潼、剑阁、江油三县交界,加上古蜀道穿街而过,往来人流不断,成为川西北繁荣的集市。

古镇分为新、老两街,老街的建筑主要修建于元末明初,新街则修建于明清时期。两条街道被十多米宽的青林溪隔开,致使小镇上两地的百姓来往不方便。为改变这个现状,便在青林溪上修建了一座木桥。

  据记载,木桥始建于乾隆年间(1791年),取名曰“合益桥”,能承受步、骑、车、轿的通行。嘉庆庚申(1800)年春,白莲教分部与清军作战。为阻挡追杀,白莲教烧毁木桥,一场战火之灾却苦了两岸百姓。后来战乱平息,恢复正常生活后,两岸百姓便集资重修了桥。“到1808年,八年共集资了2千余两银子。为避免再被烧坏,大家在原有基础上修建了一座石桥,桥上是木质结构的廊桥。”古镇工作人员汪孝才介绍说,新建成的桥是一座三孔石拱桥,石质的构建很坚固,不容易被破坏。新的石桥高7.8米,长23.7米,宽6.5米,桥面全以板石铺面,条石做栏杆,桥上分6排共有24根木柱撑起了十多米高的廊桥。“廊桥不仅可以防止风吹日晒,老百姓还可以在桥上纳凉避雨”。

  记者在古镇上看到,整座桥呈叠山式状态,石桥有三个桥拱,分三段立于桥面上。桥头建有牌坊,绘有各式花纹图案及浮雕人物,而在廊桥的每个角上还系有金属风铃一只,微风吹来,便能听到清脆悦耳的铃铛声,让“合益桥”有了些灵动之美。

  怀念女红军 古桥改名为“红军桥”

  起初,这座桥的修建只是起着两岸连通的作用,后来为纪念在桥上牺牲的红军女战士便改名为“红军桥”。

  因地理位置优越,青林口成为方圆百里的集市,车水马龙,人流不断。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成了红军扩大势力的首选之一。

  1935年,红四方面军突破国民党嘉陵江防线,红九军、红三十军率胜利之师,取道剑阁,于四月初进入青林口。红军在青林口短短一个多月却让这座山区小镇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亲们,我们是工农红军,是人民的子弟兵,我们买卖公平,不乱杀人。”红军响亮的口号响彻古镇。为了不惊扰村民们的生活,红军战士们主要安营在镇上几个会馆里。一个多月里,红军一方面召开群众大会,宣传共产党和红军的路线、方针、政策;另一方面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区、乡、村三级苏维埃政权,解放被长期压迫剥削的人民。此外,为让先进无产阶级思想深入到老百姓的心里,红军在古镇上刻下了很多红色标语,仅红军桥上就有5幅石刻标语。“婚姻自由”、“坚决反帝抗日”、“红军是穷人的救星”……硕大的石刻红色标语立在桥上尤为醒目。来往于桥上的百姓每天都能看到这些标语,在潜移默化中进一步了解了红军。红军的到来给这座古老的小镇带来了新鲜的血液。

  正当革命在青林口发展得如火如荼时,因抗战需要,当年五月上旬,红军便奉命迅速转移离开青林口。其中一位红军教化大队刘姓的女大队长,因伤病无法随队前行,便留在场镇上,继续发展革命力量。红军一走,却给了土豪恶绅一个反攻的机会,他们组成还乡团回到青林口,对革命势力大肆打击,红军女战士不幸被抓捕。为获得红军的秘密,还乡团把女战士绑在“合益桥”南头一根木柱上严刑拷打,使尽各种招数仍未能从女战士口中套出任何机密。最后被惹恼的恶霸用刀活活砍死了英勇不屈的女战士。


红军女战士为革命牺牲的故事逐渐在青林口传开,感染着无数百姓。受红军精神的影响,小镇上越来越多的人参加了革命。通过浴血奋战,取得抗战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人们开始了新的生活。而为了纪念在桥上被杀害的女战士,1966年青林口将“合益桥”改名为“红军桥”,沿用至今。

  红色文化

  成为古镇名片

  一走进青林口古镇,便会感受到浓厚的红色文化气息。街道两旁的红色时刻标语,房屋上的手写标语,以及保存下来的红色资料都讲述着当年红军在青林口传播革命火种、不畏牺牲的故事。如今以红军桥为核心的红色文化已经成了青林口古镇的一张名片,吸引着无数人前来凭吊烈士。

  临近八·一建军节,古镇上已经有很多前来悼念革命先烈的市民,他们漫步在红军桥上,满怀敬意地看着石板上将士刚劲有力的石刻标语,感受着当年红军激情燃烧的革命岁月。“没有红军战士们的牺牲就没有我们现在的生活。”市民谭敏和十多位退休老人组团来参观红军桥,她说第一次来红军桥,真的被战士们的事迹打动了。

  今年63岁的李俊荣祖祖辈辈都生活在青林口,他在红军桥北桥头旁开了一个茶馆。“小时候爸妈过桥去对面山里干农活,我就和小伙伴们在桥上耍,虽然没有见到过红军,但是却经常听长辈们讲红军为革命献身的英雄事迹。”如今闲暇之余他会坐在门口,很乐意地为外来游人讲述红军桥的故事。“家门口有这样一座桥,我觉得很自豪,我想让更多人知道这座桥,知道红军战士们的精神。”李俊荣告诉记者。

  在青林口人眼中,红军桥不仅是一座沟通两地的桥,更是代表着红军为革命不惧牺牲、不畏艰险的精神。如今,踏在古旧的青石板上,徜徉于悠长的川西北传统民居间,感受着红军当年的革命激情,一番壮志豪情油然而生,萦绕于心,激励着我们前行。 (本报记者 郑金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