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风破浪会有时 寻访大月港的海商故居及其后人

 归真现需 2016-10-30

长风破浪会有时 寻访大月港的海商故居及其后人

台海杂志(方锐) · 2016-07-29 16:22

长风破浪会有时 寻访大月港的海商故居及其后人

月港的崛起造就了一支敢为人先、艰苦拼搏的漳州海商队伍,他们敢为人先冲破“海禁”,他们堪称中国第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商人。过台湾、下南洋、闯东洋、经西洋……从月港走出的海商顺势有为首创全球贸易,开辟了世界大帆船海运史上维度最长的一条海外贸易航线。月港在“海丝”发展史上的绚丽篇章,倾注了海商们远赴重洋每一海里的心血。即使在月港贸易衰败后,龙溪、海澄两县仍不断有居民从月港迁出,结伴而行,在异国他乡聚姓聚族或聚乡而行。在今天大月港的概念下,紫泥、东园、石码、浮宫等镇与海澄镇一样,同属月港范畴。因而这些商人也称为大月港海商。


王景弘、严启盛、林秉祥、郑永昌……明中叶至清末走出的这些大月港海商,他们几乎主导了当时东南亚的贸易市场,成为促进东西方文化进一步交流的催化剂,使得闽南文化在海外华侨区域进一步发扬光大,也为研究中国海运史及海洋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在龙海市博物馆馆长郑云的帮助下,《台海》杂志一行先后走访了海商杰出人物郑永昌、林秉祥的故居,并找到他们的后裔,听他们讲述那段先人乘风破浪的峥嵘岁月。


保存完整的郑永昌古民居气势恢宏。


“中宪大夫”缔造闽南版“乔家大院”

龙海市浮宫镇位于九龙江出海口处,北与厦门特区隔海相望,是著名的闽南侨乡。浮宫镇以杨梅远近闻名,但在当地人心中,除了杨梅之外,他们还有着另外一份骄傲——由海商郑永昌一手建成的,代表着闽南特色建筑最高水准的郑氏古宅。


在浮宫镇宣委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美山村,这里是郑永昌的祖籍地,现任村支书郑美峰正是郑永昌的后裔。“在我们浮宫镇,盛传一首民谣:‘有永昌楼,无永昌富,有永昌富,无永昌屋。’,这赞扬的不仅是郑永昌的富有,还有他家那气势恢宏、造型精美的古宅建筑群。”听完宣委的介绍,我们的好奇心大涨:这位从月港走出的华侨海商,究竟给子孙后代留下了怎样了不起的杰作呢?


在郑氏古宅前,我们见到了等候多时的郑美峰。“这两天下雨,‘小姐楼’(坐落于郑氏古宅院左前方的一栋二层小楼,据传是郑永昌送给女儿的礼物)因年久失修而塌了小半边屋顶,我正在联系工人抢修。”一见面,郑美峰就打开了话匣子,他告诉记者,由于郑氏古宅年代久远,因此时常免不了对其进行修缮工作,不过现在这种情况正在逐步减少。这些年来在政府的帮助下,郑氏古宅周边环境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我们现在所在的这片院前空地,原先铺的旧红砖、石条破损得很厉害,现在经过整修后已经变得十分平整。而原先这里被村民违章搭盖的猪圈、旱厕常常引来蝇虫,如今全部拆除后改成绿化公园和人行步道,还搭配了健身器材,成为了村民们健身休闲的好去处。”郑美峰告诉记者,周边环境改善后,他期待在接下来的美丽乡村建设中,郑氏古宅能够得到进一步的修缮保护。


卓港村传统骑楼形成的米街,成为村中一景。


说话间,郑美峰引导我们走近郑氏古宅。这片古建筑极为整齐,由主厝、护厝、厢房组成一个和工方形,中间是巨大的埕院,红瓦为顶,青石为基。仰头望去,只见高悬的屋脊状如长龙,凌空腾飞,中部下沉,两头高翘,好似燕尾。古宅坐西向东,设有前门、后门、南门、北门。前门外虽然没有官宦人家高耸的旗杆和威严的石狮,但是门上、窗上遍布砖雕、木雕、石雕,花鸟虫鱼、龙虎狮豹栩栩如生,特别是石浮雕柱子别具一格,昭示了主人非同一般的身份和地位。遗憾的是,郑家大院居中的“谦光”家庙大门两侧的“二十四孝”巨幅石雕于10年前被整体盗走,不久前镇里专门请了南安的石雕师傅,依照老人的回忆和一些老照片,重新雕刻了“二十四孝”石雕,但新石雕和油漆剥落的大门新旧对比强烈,未免让人感到有些遗憾。


凭借一己之力出资建造了占地28亩,坐拥118间房的郑氏大院,当年的郑永昌绝对可以用“富甲一方”来形容。据郑美峰介绍,其实郑永昌并不是生在富庶之家,出海谋生也是为家境贫寒所迫。1860年,19岁的郑永昌下南洋谋生,后入赘南山李氏,为其管理账务。当时生意兴隆,他也分享利润,寄钱回家赡养父亲。1869年,30岁的郑永昌开始自立门户,开设“光盛”商号,经过七年艰苦奋斗,终于在印尼建立自己的产业“店屋栈所,前后有八进之大”。从此,他在家乡和印尼两地都算得上是安居乐业。1884年,郑永昌回乡创业,在家乡开始建造大宅院。1892年,郑家大院完工,同年由于大量捐款做军饷,郑永昌被清政府授予正四品的“中宪大夫”,从此响彻一方。


“可以说郑永昌下南洋当海商的成功,改变了整个家族的命运。从那以后,美山村郑氏一族以他为榜样,多数在外闯荡经商,继承敢拼爱赢的海商精神。”郑美峰告诉《台海》记者,他本人在当地经营码头多年,一直就有到东南亚开辟新事业的心愿未了。“可能是因为我们姓郑的血液里都有‘不安分’的基因吧,就想到南洋去闯一闯!”经过多年的筹备,现在他已基本确定在今年底前往菲律宾经商事宜,了却多年来的心愿。


一代侨雄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

告别了郑家大院,我们驱车前往龙海市紫泥镇溪洲村,那里是我们的下一站——一代侨雄林秉祥的故居。


林秉祥故居前庭开阔,据说这是大户人家地位尊贵的象征。


据史料记载,1873年林秉祥出生于九龙江口的龙海市紫泥镇(浒茂岛)溪洲村,其父林和坂为新加坡富商。19世纪末,林秉祥开始接管父亲的事业,与生俱来的商业头脑使其事业发展如日中天:他创建的和丰轮船公司拥有远洋巨轮29艘,独执东南亚航运业之牛耳,睥睨国际航运界;他还大规模办加工厂、开矿山、垦胶园、兴商会、建银行,成为新加坡集航、工、商、于一体的华侨巨擘,系东南亚华侨史上的一代侨雄。曾任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长。


在紫泥镇宣委方亚章的指引下,我们来到了溪洲村大厝,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七座雄浑古民居呈“人”字形横踞村中,房前屋后腹地开阔,我们知道这便是一代侨雄林秉祥的故居了,据方亚章介绍,林秉祥故居占地面积约 4500 平方米,坐北朝南,自西向东一字排开,砖木结构,整齐有序。左、右、后廊房,卷棚式屋顶装饰,前侧有大片埕院。中轴对称,前后左右紧密相连,廊道来回穿梭,为当时典型的闽南建筑风格。“林秉祥故居俗称‘五落’和‘二落’。相传当年林秉祥的父亲林和坂,用十三条大船从新加坡运载白银、在九龙江出海处拦水围堰造地建成。”方亚章介绍。


正当我们瞻仰着这群古民居的恢弘气势之时,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走了过来。得知我们是台海杂志来此采访的记者后,老人立刻跨上电动车离去,片刻后又回来,车上载着一箱矿泉水。我们对老人的友好表示感谢,交谈后才知道,原来他就是林秉祥的后裔,名叫林渊坤。在他的带领下,我们环绕古民居走了一圈,发现虽然远看屋子的大部分都保持完好,但在百余年风雨的侵蚀下,有些地方也不可避免地出现破败和损坏。令人欣慰的是,几年前,林秉祥古民居被列为龙海市级文化保护单位,相关的保护举措正在着手进行中。


美山村这条看似不起眼的石板桥,曾经是水运的交通要道。


回到原地,林渊坤搬来两条板凳请我们坐下,围绕林秉祥产生的采访就此展开。令我们出乎意料的是,林渊坤并没有谈论太多林秉祥在商业上取得的辉煌成就,而是着重介绍了他回馈乡民的善心善举。“国内外很多文章把林秉祥和陈嘉庚作比较,认为林以实业胜出,陈以爱国超越。我看也不尽然,林秉祥爱国爱乡的事迹也不少哩!”据林渊坤介绍,当年林秉祥不仅斥巨资在浒茂岛创建了九所覆盖全岛的采蘩小学,一所商业中学及采蘩医局,达成了寓济世于教育的理想,还在家乡建公园、修道路、迁厕所、推行文明婚礼和丧事简办,极力移植外界文明。“从我小时候记事起,长辈就经常讲述林秉祥的故事,说他怎么在南洋赚了钱,又回来盖学校、建医院,要我们小孩从小就要学习他的善心善举。”


事实上,不只是林氏家族,在一个多世纪后的今天,林秉祥的名字在紫泥镇依然家喻户晓。方亚章透露,在溪洲村,村民们仍习惯呼林秉祥旧居为“番仔楼”;村幼儿园、小学校几经变迁仍以“采蘩”命名。在城内村中心小学教学楼上高悬一块木质浮雕横匾,上书“急公好义”四个大字,为民国四年大总统题赠林秉祥,表彰其善举。“在紫泥镇,你随时都可能遇上一位热心的当地人,眉飞色舞地跟你讲述有关林秉祥的奇闻异事。”方亚章说。


告别之际,林渊坤告诉我们,林秉祥的后裔大部分在海外、厦门等地安居乐业。但他一点也不想离开这里,他要向更多到这儿来的人讲述林秉祥乐善好施的故事。


月港海商带动福建移民潮

月港海商不仅给后人留下了爱拼敢赢的拼搏精神和乐善好施的优秀品质,也带动了福建的海外移民浪潮。据《(崇祯)海澄县志》记载,“盖舶主而下,多财善贾者无不数人,间有凭子母钱称贷数金,辄附众远行者;又有不持片钱,空手应募得值以行者,岁不下数万人。”这显示了每年从月港出洋的人数多达几万人,他们之中极少数是拥有巨资的富商,绝大多数是靠借高利贷或空手应募去做小生意的农民。据厦大教授李金明介绍,这些小生意人或者因货物一时倾销不出而误了风汛,或者为组织返航货源而逗留在海外,加之有大量的手工业者和弄明随商船到海外谋生,月港掀起的移民浪潮就此形成。


埭美村古码头曾经和月港古码头进行内河的贸易往来。


资料显示,当时从月港离开的闽人移居菲律宾最多,移居印度尼西亚和日本的也不在少数,这些月港海商为当地开发与繁荣做出了杰出贡献。马尼拉总督摩加在十六世纪末宣传:“这个城市如果没有华人确实不能存在,因为他们经营着所有的贸易、商业和工业”。英国学者博克瑟也曾说过:“华人劳工大多数负责兴建这座城市(巴达维亚),华人农民则负责清除城市周围的村庄并进行种植,华人店主和小商人与马尼拉的同胞一样,拥有零售商的绝大部分。我们实事求是地说,荷兰东印度公司对其首府的迅速兴起应极大地感激这些勤劳、刻苦、守法的中国移民。”


明清月港海商的兴盛不仅是漳州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闽商发展史上绚丽的一页,更是“海丝”史上辉煌的注脚。他们不仅睁眼看世界,还下海游世界。“善观时变、顺势而为、敢冒风险、爱拼会赢、合群团结、豪爽义气、恋祖爱乡、回馈桑梓”的闽商精神在他们身上得到最具体的体现。这种闽人特有的精神品质,历经多少年岁月的洗礼也不会褪色,只会愈发显现时代的光辉。

月港外贸商品,大都以手工业品和农副产品为主。尤其是农副产品如蔗糖、柑橘、荔枝,与其他农产品相比,种植、加工这些经济作物,可赚取数倍的利润。《漳州府志》记载,当时人们认为“种蔗煮糖,利较田倍”,于是“多夺五谷之地以植之”。在各种水果中,荔枝的价值最高,红柑次之,所以人们大量种植,可谓“处处园栽橘,家家蔗煮糖”,利润极为可观,“家比万户侯”。而烟草经月港从吕宋传到漳州后,农家普遍种植,不久,漳州的烟草“反多于吕宋”,返销到吕宋。乾隆版《海澄县志》载:那时“富人以财,贫人以躯,输中华之产,驰异域之邦,易其方物,利可百倍。”





文/《台海》杂志记者 方锐

厦门日报社微信矩阵

昵称
微信号昵称微信号
厦门日报xiamenribao厦门招考xiamenzhaokao
厦门晚报xmwb597海峡生活报lifeweekly0592
海西晨报haixichenbao台海杂志taihaizazhi
厦门网xmnn-cn遇见婚恋网yujianw520



台海杂志(taihaizazhi)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