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凤翔劝读村:追寻乡间逸事 传承尚读古风

 songsgt 2016-10-31
凤翔劝读村:追寻乡间逸事 传承尚读古风
发表时间:2016-10-20   来源:宝鸡日报

  古籍《荀子》有《劝学》名篇,《资治通鉴》载“孙权劝学”故事,无不饱含着劝人学习上进的谆谆教诲和殷殷期盼。古往今来,读书学习都是人们“修身”的重要阶梯,而在“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今天,其对于提升人们综合素养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在我市凤翔县,就有两个“劝读村”,古有劝读逸事,今有读书新风,阐释着西府人耕读传家的古风。

  东劝读村

  明清古碑载文脉 村规民约倡新风

  10月 11日,记者慕名来到凤翔县横水镇东劝读村,探访村名中“劝读”的来历。

  深秋的渭北土塬上,“三秋”农活已基本结束,田间少人,旷野岑寂;经过一场秋雨的温润轻抚,细细的麦针钻出黄土地,吐露出一抹生机,为来年的勃发与成熟蓄势。车子在通村公路上缓缓行驶,间或听到一所小学传出了琅琅书声。

  经历了新农村建设,西府乡间旧貌换新颜,村容村貌普遍大为改观。东劝读村也不例外,平平展展的小广场、郁郁葱葱的小花坛、干干净净的社区幸福院,虽都不大,但却齐整。村口墙壁上书写着“村规民约”:东劝读,是宝地,将你我,来养育……爱国家,爱集体,跟党走,志不移……敬老人,尊伦理,爱儿童,重教育……讲文明,行礼仪,宽待人,严律己……读来朗朗上口,通俗又贴心。旁边墙上彩绘的孔子画像旁,“德行天下,孝耀中华”8个大字尤为醒目。“‘村规民约’是村‘两委’班子和村上的文化人共同拟写的,村民看了都很满意。”村支书张少伟介绍说。

  据《凤翔地名溯源》记载,清道光年间,该村傅家沟出了一位叫傅三纲的人,其家道殷实,重视文化教育,就在傅家祠堂办起了学堂,劝人读书识字。后人为了纪念他,就将村名称为劝读村。后来为了与田家庄镇劝读村区别,按方位在村名前又加一“东”字。在东劝读村村委会旁便有一通清代古碑,碑额刻“皇清”二字,碑阳右侧刻“钦命詹事府左春坊左庶子提督陕甘全省学院加三级纪录”字样,中刻“处士傅三纲之妻曹氏……”左侧刻“时道光十六年十一月十三日 男傅安仁率孙……”此碑与《凤翔地名溯源》记载颇有关联。

  谈及村名的由来, 66岁的村民付志辉说,村里老辈人传说,清朝初年这里还出了一位文化人,后来做官主管西北地区的教育工作;民国时期这里为劝读乡,解放前夕还辖几个村,上世纪 50年代为劝读村,后又改为“明星大队”“火星庙大队”, 1986年恢复“劝读村”,最终定名“东劝读村”。

  而在村委会附近的地头草丛中,还有一通明代嘉靖六年( 1527年)的古碑,距今已有 489年历史了。碑阳竖刻“逸士傅公讳鸾之墓”,从碑阴刻字中的“孝侄女”“孝重孙”等及一行行傅姓人名来看,当为傅鸾的后人或族人所立。傅鸾是何人?地方史志资料未有记载。凤翔县博物馆业务办主任孙宗贤推断,从“逸士”来看,傅鸾应是当地一位较有影响力的文化人。记者仔细观察,发现此碑刻字中的“傅仲、傅仕、傅侃、傅什、傅化、傅代”等名字偏旁相同,当为同一辈人;而“孝重孙”中的“傅养民、傅卫民、傅教民、傅抚民”等名字更透射出了傅家人的济世情怀。

  东劝读村村主任付宗利介绍,这块碑原来位于村内祠堂附近,上世纪 60年代平地时被移走,如今在地头发现;而全村 860多口人中就有 500多人姓付,这块墓碑可能就是村民先祖之碑(注:傅姓在历史演变中有一部分俗写作付)。

  综上可见,东劝读村的读书文化可谓一脉相承,既印记于村名中,也融入了村民的生活。如今,村民主要种植苹果和小麦,农闲在附近务工。由于人口较少,东劝读村与邻近的深沟村、三井村的孩子都在火星庙小学就读。

  西劝读村

  读以致用促发展 护宝村民好家风

  与东劝读村相距不到 10里的西劝读村,现为凤翔县田家庄镇所辖,是该镇人口最少、面积最大的村。这里也是古雍州一个历史积淀丰厚的地方,商末周初时为郑、井方国旧地。据考古发掘,该村之南的大型建筑遗址,总面积达 9万平方米,遗迹有夯土基地、大柱础石、灰坑等,青铜器“对罍”就出土于此。

  无独有偶,与东劝读村一样,西劝读村也有类似的传说:相传明朝时,村里来了一位读书人,看到村中人都不识字,就在这里设学馆劝人读书认字。后来,该村被叫作“劝读村”,最终定名“西劝读村”。

  村支书亢军华介绍说,这个传说是村里的文化资源,其实今天村子的发展也离不开读书学习。原来村上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为了助农增收,现在准备在山脚坡地栽花椒,由于本地从未种植过,村里的老人心里都没底,但技术人员考察后认为这里土壤、气候等条件都适合,村里农家书屋中的相关栽植技术书籍也为村民提供了指南。这也是读书和科技带来的新变化。

  1975年,该村村民翟德西在平地时挖出了一个青铜器,及时上交村上,经鉴定为西周中期盛酒器“对罍”,原器通高 46厘米、口径23厘米、腹深 38.5厘米,重 18公斤,内有铭文 25字,现藏凤翔县博物馆。在翟德西儿子翟忠家中,至今保存着当年县革委会嘉奖其父积极保护文物事迹的一张奖状。年逾七旬的翟忠说,父亲当年是老党员,也很重视对孩子们的教育;父亲虽已过世多年,但读书学习的家风却传承了下来,如今他的大孙女已在西安外国语大学上大三。

  读书传承

  文化建设有新意 农家书屋受欢迎

  “劝读”是这两个村的优良文化传统,但最初多少还有点被动接受的意味,而在一代代的传承中,其实也在慢慢发生着转变。如今,两个村的文化建设,特别是自主阅读都发展了起来,两个村的班子成员也都对“劝读”这个宝贵的文化品牌深有认同。或许,两个村的村名传说还系出同源呢。

  2013年,东劝读村建成了农家书屋,有医药卫生、农业科技、文化教育、少儿类、综合类图书3000余册,据统计,每年的借阅量都在千次以上,而今年前三季度,像《国家三农政策300问》《生活大百科》《蔬菜贮藏保鲜》《农家乐菜肴制作》《让孩子更有竞争力》《成长作文》《彭德怀元帅》《太原大会战 1937》等书籍颇受村民欢迎,借阅量均位居前列。

  记者在西劝读村文化广场上看到,一块景观石上刻着一首七言诗《劝读生辉》:“善言暖心民风正,书香温馨人气清。教养修德龙凤舞,笑迎盛世飞彩虹。”文化墙上书写着村规民约“三字经”,绘有弘扬“和”“孝”等文化的宣传画。对文史颇有研究的亢军华说,村上也要对这些文化资源进行整理,将来建设村史馆时都收进去。

  前来采风的凤翔女作家魏晓婷谈起本地的掌故如数家珍,对这里的历史文化也颇感兴趣。在她看来,读书无论对个人、对社会还是对国家而言,都是有重要意义的。劝读村地处古雍州,临近古周原,其村名传说正折射出一种厚重的文化传承;一个“劝”字就是一种教化的表达,饱含着一种殷殷期望之情。

  如今,各种阅读资源浩如烟海,各类出版物层出不穷,阅读可以成为随时随地的事情;重温流传数百年的劝读故事,今天的人们更应该继承先祖勤学尚读的文化传统,用书籍充实自己,让文化濡染自己。

  相传当年乾隆帝下江南时,曾出一上联“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难倒一众随行大臣,后纪晓岚以“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机智应对,而凤翔县“东劝读、西劝读,东西劝读劝读书”的逸事,倒也与之有几分相似的意趣。(记者 董建敏 王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