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物道|听,它们在和你说悄悄话

 汉青的马甲 2016-10-31




耳语

文 | 物道


有人说,所有美丽的陶艺作品都必定出自科班出身的陶艺师。然而我并不认同。有三位非科班出身的80后姑娘,用一件又一件陶艺作品告诉我们,创意的灵感无处不在。对她们来说,这些充满诗意的生活小物上,镌刻的是对生活的思索,也是对时光的记忆。


── 物道君


这不只是一个普通喝茶用的杯子,通体雪白的杯体上镌刻了一片叶子的轮廓和脉络,宛如一个孕育着生命的容器。此时阳光刚好打在它巴掌大的杯体上,纵横交错、深浅不一的叶子脉络愈发清晰,仿佛是上面的叶子在不断吸取阳光的养分,形成生命的痕迹,格外动人。


这个不一般的杯子,来自一个叫“耳语”的陶瓷工作室──三个非陶瓷专业出身,因志趣相投、热爱陶瓷的80后姑娘,从法国留学后回到中国,在杭州龙坞镇的桐坞村一个满山茶树边上建立的陶瓷工作坊。如同“耳语”这个名字,她们的作品总是令人联想到轻声细语和暖暖的自然气息,恰恰渗透出一种与杭州相宜的大自然的灵气。



听,陶瓷的声音


走进耳语工作室,你会发现里面每一件作品总显得有些与众不同。到哪你都会看到自然和生活的踪影,树叶、树枝、花瓣、织物、高山、河流等等;作品一件比一件轻盈,胚壁一件比一件薄,有的甚至薄透如一张白纸;大部分作品都保持着高岭土最原始的白,充满了细腻、灵巧、纤弱的气质;同一系列的作品,怎么也找不到两件一模一样。似乎这里的每件陶瓷体内,都拥有独立的灵魂……


一个个独特的灵魂,在泥土和自然相触的一刹那便诞生,伴随而来的还有大自然的“窸窸窣窣”。 地上河流的潺潺诉说、风吹树枝的沙沙细语,叶子掉落的哀叹。如此清晰,又如此微妙。


王卓说,这些微妙之处都是“大自然里的声音”。“这些‘声音’也许在繁杂的生活中太容易被人忽略。但当我们‘听’到了,就会把这些盘旋在耳边的喃喃细语,镌刻在深深浅浅的沟壑里。希望更多人可以在使用这些物品的同时,真切感受到许多陶瓷里面这些不为人知的大自然声音。”陶瓷便成了耳语与自然之间最美妙的“轴”。


“我们的生活是什么样,陶瓷就是什么样。”王卓指着桌上的杯子说。于是有了手感温润的杯子,高高低低自成一群,想象流水和热茶所形成的细微波动,或以一植一图打造独特的微观盆景……由此形成的桌边的一景,仿佛是森林,是河流,是旅途中过眼风景的沉淀。人与自然,仅一步之遥。




如果泥土有记忆


耳语工作室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系列,叫《地质的层》。胚体上的颜色一层一层地变深,如潮水般的涨退、覆盖,又像地层的累积、融合。用手去触摸,如工作室现场的其他器皿无异,光滑细腻。最开始我以为那是外部抹色,王卓却说,那是几种不同种类、色泽的土灌浆“融”成的器皿。这是她们不断实验做成的结果。



也许就是因为这几个姑娘都“绕”过了传统技能的系统学习,才会启发她们所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尝试。由手工灌注代替用传统的拉胚工艺,使用各种不同材质进行融合,不断挑战陶瓷壁的厚度。这些过程,总是会给耳语带来许多不可控和不确定性。


桌子上有好几款“变形”的杯子,就是她们的一个“意外创作”。王卓说,那是她们在操作的过程中,由于希望陶坯能尽快脱模,过分用力去敲打磨具,而导致脱模后杯子的形状扭曲。微妙的扭曲,仿佛成了它身上的小关节,反而令整个作品比原先的设计要多了一些自然的灵气。




王卓说,泥土是有记忆的。“当你把它捏歪了再还原回去时,它上面就永远会记录着这个过程的痕迹。”这些“不可控”的感觉,对耳语里面的几位姑娘来说,如同大自然的各种惊喜。每一件作品都有它独一无二的不确定性,一块土胚、一根线条,在不断地揉捏、拼合之后,如同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创意的灵感无处不在,在生活中,在细节里,更在这些留在陶瓷表面的沟壑痕迹里。你感受到了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