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图片缩小)3
2016-10-31 | 阅:  转:  |  分享 
  
浙东自驾游之三————初探《唐诗之路》



2月13日,上午8点多,我们离开天台直奔《唐诗之路》上的经典名山“天姥山”里的重镇“儒岙镇”、“斑竹村”。

前不久,凯民推荐我看了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探索”播出的《唐诗之路》,引起我很大的兴趣。《唐诗之路》的申遗正在进行,目前还未开发,《唐诗之路》的神秘让我有强烈的实地一走的欲望。

一、寻觅天姥寺

阴天,不下雨,天灰蒙蒙的。从天台出发上常台高速,开车20多分钟,从双彩出口下,拐进太大线。一边是雾绕迷茫、青翠茂密的群山,山下一条小溪潺潺流过,一边是苍老古朴的小村落。汽车穿行在弯弯曲曲的乡间小车道上,屋门口老乡三五成群,抽烟聊天,均向我们行“注目礼”。汽车颠簸将近半小时,来到享有盛名的“儒岙镇”,颇为繁荣的商铺林立景象没有一丝古镇的感觉。问老乡,哪里有古迹,乡民遥指“那里有个老庙”。循指望去,果然有一老亭,匾额上有苍劲挺拔的“彼苍庙”三字。

据查,彼苍庙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彼苍者,天也彼苍庙即天庙小庙门前为一凉亭般仿古建筑,顶棚画满山水花鸟,亭中有凳可坐,庙门上有两块彼苍庙匾额,分别出自书法家郭仲选、沈定庵的手笔。庙内有禹王殿、谢公殿、太白楼等建筑,雕梁画栋、精巧玲珑。是为纪念治水英雄大禹由民间集资而建的,1994年10月被列为县文物保护点。庙内香火旺盛,因为有修行修一世,不如彼苍庙内坐一时的说法,吸引着四面八方的香客前来。天姥山是新昌的文化名山,曾被白居易誉为东南山水之眉目。主峰拨云尖海拔817米。由拨云尖、细尖、大尖等群山组成。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诗句全诗意境雄伟,离奇惝恍,艺术形象缤纷多采,表现手法新巧奇特,向来为人所传诵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一直是高中语文课本的保留篇目跟着导航仪所指方向,走104国道,不多久,拐进一条标志着杨柳屋村的水泥道。顺着进山道,路边一块“天姥寺”的蓝色牌子着实让我激动了一阵,就在这里了!天姥山,天姥寺,我来了!

停下车,举目四望,天姥寺在哪里?问路边老乡,老乡一指:“就在这里”,过去侧身细看,啊!是猪圈!

寻找闻名已久的天姥寺,却被告知早已不复存在。在天姥寺旧址上,一家胶囊厂鸠占鹊巢。从村民口中得知,那座破败不堪的天姥寺二十多年前就已被拆,路边却伫立着刻有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全诗的石碑

《梦游天姥吟留别》全文——李白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外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是1998年刻的,那时候这条路还是古道,但近几年村里要搞发展,厂一办,大车一来,路肯定要修过”,村民说道。至于那座为纪念谢灵运伐木开径修建谢公道的东山寺,以及谢灵运“须长及地,足着木屐”的雕像,都已寺废像佚。

路边另一块石碑似乎有些年头,村民说是从一家农舍的猪圈里抬来的,题头“復田天姥碑记”还能看清,其他的文字已让岁月磨去了踪影。

天姥山,先因谢灵运开山凿道名声渐著,谢灵运东晋末年刘宋初年的文学家,著名山水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谢灵运任永嘉太守时,率数百人伐木开径、凿山筑路,打通了越州与台州、温州的通道,这就是今人所称的谢公古道,又叫古驿道。天姥山因此佳景显观,名声渐著。后又因李白的这首千古绝唱而名闻遐迩众多文人心神往之。……。由于岁月的重迭覆盖,虽山水依旧当年,曾几何时的唐才子们所步踏过的痕迹都让尘埃给淹埋了,抹煞不尽的似乎惟有足音依稀斑竹村天姥山脚下的,一座位于班竹村口古驿道上的石拱古桥叫落马桥又称司马悔桥,是古时候绍兴通天台古道上主要桥梁之一司马悔桥是出名的古桥。传说始建于东晋,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火毁重建。桥上野藤缠绕,古树覆荫,古朴雅致。相传唐代道教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师司马承祯隐居天台桐柏山,无心仕宦之途,因唐玄宗数诏出山,至此而悔,故称之“司马悔桥”。据说凡官员至此都要“武官落马文官下轿”,以示敬仰,故名“落马桥”。……

遥想当年,一人,一马,伫立桥头,举步蹒跚,左右徘徊。

回首一望,长叹一声,后悔不已。

如此一悔,留下典故,成就一座名桥。

桥边建有司马庙,庙里祭的是唐朝道士惆怅溪是源自天姥山麓的一条小溪,流经班竹注入新昌江。惆怅溪之名,出自古代刘阮采药遇仙的故事。相传,刘晨、阮肇入天姥山采药在溪畔相遇仙女并结为伉俪,后来刘阮归家后复到溪畔寻觅仙女,已渺无影踪,徘徊溪畔惆怅不已,溪名由此而来。惆怅溪水质清洌,浓荫掩映,小流击石,野趣天成……

此桥到斑竹村之间的卵石小道就是名气很大唐诗之路中的古驿道了。IZ+kw.6e?班竹村中的古驿道谢公道是新昌县境内古驿道保存最为完好的一段,长约一千米,宽二米左右,由鹅卵石铺成,饱经沧桑,历久弥新。班竹村背靠的山峰,当地村民称之班竹大山,也有人称班竹峰,斑竹大山层峦叠嶂,峰岭相连,山势险峻,绿树苍然,颇为壮观。据《天姥山研究》记述,天姥山主峰天姥岑(即班竹峰)海拔899.7米,六朝至唐称天姥岑。由此可知,古诗文中所述“天姥岑”,就是今日之竹大山据有文字记载,斑竹村是宋时就形成的古村落,历史上有名的“斑竹铺”就设于此,当年临街两侧店堂、客栈林立,人来人往,甚是繁华。斑竹村依山缘溪而居,今有200多户人家绵延一公里长的卵石村街和街两侧的民居,至今基本保持完好,还能看到临街设店的一些破旧的柜台、排窗……据记载,明代著名旅游家徐霞客、清代诗人袁枚、现代文学家郁达夫等名人雅士或在斑竹投宿,或在斑竹驻足。斑竹村尚存章家祠堂一处,是一所较完整的古建筑,时代为晚清。章家祠堂正厅三间,两侧各三间看楼连接戏台前廊。出了古村,斑竹村前谢灵运开凿的山道青苔依旧,惆怅溪上司马悔桥宛然如昨,天姥山不负司马承祯,在诗人的国度里,超越了时间的隔膜,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而诗人的心事和天姥山的魅力却是猜不透的,诗人生前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袭古风已悠悠,喧闹于盛唐的这一段诗路未免有点儿冷寂。然而正是这封闭,使我们得以在披荆入山的路途中有所捡拾、有所收获:一段被茅草掩埋了的古道,一弯两崖挂藤的清溪,一座古老的村落,一间破旧的屋宇,甚至是一棵怪树,都能使人感受美的震颤。大唐遗风虽说不上,从一枝落叶的脉络间可读到唐诗的遗韵,由一掬溪水的清澈中能见到历史的斐然风采却是无疑的。

沃洲湖坐落在著名的天姥山风光带,这里曾是唐代文人墨客云集之地,白居易曾留下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的名句。离开斑竹村,车子穿过兰沿桥后向左长诏村,左转过桥开始爬山。汽车在浙东盘山公路上蜿蜒前行,一路多是层层叠叠的“U”形或近乎环形的山道,像越野赛车的跑道。青山隐隐水迢迢的沃洲湖正跟我捉着迷藏,一会儿山脚下显出一角碧水,一会儿又悄然隐没,长久地不现真身只见烟霞明灭,云涛弥漫,四面远眺,群山为小舒适地躺在名山。四周的群山连绵起伏,浑厚,洲湖碧波万顷,波光潋滟。我静静地一股豪迈之气油然而生“天姥”之意乃神仙领袖“王母娘娘”,传说登上山顶能听到王母娘娘的歌谣天姥山因此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这里是天姥山的核心地带,沃洲、天姥自古就是道教的第十五、十六、和六十福地,有无数动人的神仙故事和人文胜迹,乃“仙灵之窟宅,烟霞之原委”。孟浩然李白、杜甫、白居易、许浑、皇甫冉、储光羲、曹唐、李敬方、灵澈等300多位诗人衣袂飘飘,踏歌而来,此寻仙访道、览胜歌咏,让《全唐诗》留下了50多首咏唱沃洲山水的诗踏出了一条飘飘逸逸的“唐诗之路”。山上有座真君殿,始建年代不详,据说宋代末年已成相当规模。清代光绪三十年捐资重建,耗资三万余金,历时四年竣工,重建殿堂五十多楹,气势恢宏,艺术精美,是一座融合佛教、道教的庙宇。山门匾额“沃洲山”是现代书法家沈鹏所书,大门两旁有黑漆金联:“凭虚天姥谪仙梦,记实沃洲白傅文”,谪仙就是李白,李白梦游天姥山,写出千古绝唱《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居易的《沃洲山禅院记》属记实性文章,两位诗人的赞叹虚实结合,使得沃洲、天姥名扬天下。

献花(0)
+1
(本文系收藏npr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