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由清华简《系年》论两周之际的历史变迁(下)

 木头1018 2016-10-31

前文已述,周平王先被立于西申。《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孔疏引《竹书纪年》云:“先是,申侯、鲁侯及许文公立平王于申,以本大子,故称天王。”许与申同为姜姓,《国语·周语中》:“齐、许、申、吕由大姜。”韦昭注:“四国皆姜姓也,四岳之后,大姜之家也。大姜,太王之妃,王季之母也。”①“鲁侯”盖为“曾(缯)侯”之讹②。《郑语》说“缯与西戎方将德申(韦注:申修德于二国,二国亦欲助正,徼其后福),申、吕方强,其隩爱太子亦必可知也,王师若在(韦注:在,在申也),其救之亦必然矣”③。因此,申侯、缯侯及许文公立平王于西申为“天王”。此举惹怒了周幽王,其在一怒之下率兵围攻西申。就在西申抵挡不住的情况下,西申的盟国缯引西戎而来。西戎派兵直逼京师镐京,幽王不得不放弃围攻西申,掉头以图遏制西戎来犯。而平王就在此间隙逃出西申。


平王逃出西申后,由于失去了西申的庇护,遭遇颇为悲惨。《左传·襄公十年》载周王卿士瑕禽回忆其先祖随平王东迁的情形时说:“昔平王东迁,吾七姓从王,牲用备具,王赖之,而赐之骍旄之盟,曰:‘世世无失职。’若筚门闺窦,其能来东厎乎?且王何赖焉?”④其反映的正是周平王从西申逃离时之情景。当时随从平王的仅为王的七姓贵族,其是平王的私属,并不是参与国政的强宗⑤。而平王在路上所用牲用备具,也仅依靠这七姓贵族的供应,可见此过程颇具颠沛流离之苦。


平王从西申逃出后,先是到了少鄂。清华简《系年》第二章载:“周亡王九年……晋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三年乃东徙,止于成周。”少鄂属于晋,在今山西乡宁⑥。后晋文侯接其到了京师,此地应为《晋姜鼎》的“京师”,为晋国都城,盖在今山西夏县⑦。《诗·王城谱》:“晋文侯、郑武公迎宜咎(臼)于申而立之,是为平王。以乱,故徙居东都王城。”⑧据此,除晋文侯外,郑武公也参与了此事。《国语·晋语四》载郑大夫叔詹回忆说:“吾先君武公与晋文侯戮力一心,股肱周室,夹辅平王。”⑨《国语·周语中》也载周大夫富辰说:“郑武、庄有大勋力于平、桓;我周之东迁,晋、郑是依。”⑩说的正是此事。


从周幽王九年(公元前773年)开始,平王逃出西申,途经少鄂,后在晋文侯、郑武公的支持下被立为周王,周幽王九年乃周平王被立为王之年。三年(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成周,此即清华简《系年》所谓“三年,乃东徙,止于成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将其合而为一,而后者的年代系统显然经过整合。这说明《系年》与《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实际上是两套纪年系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③徐元诰:《国语集解》,第46~47、475页。


②关于《竹书纪年》的“鲁”,学者多认为其有误,主要理由是“观于平王东迁后,鲁国采取不理睬态度,知以前决不主张立平王也”(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48页);“申之立平王,鲁本不赞成,故平王立后,鲁不行报聘之礼;平王崩,鲁不奔丧。是知《纪年》此处之‘鲁侯’为不实”(王玉哲:《周平王东迁乃避秦非避犬戎说》,《天津社会科学》1986年第3期)。


④《春秋左传正义》,阮元十三经注疏本,第1949页。


⑤参徐中舒:《先秦史论稿》,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185页。


⑥整理者言:“疑即《左传》隐公六年之晋地鄂,在今山西乡宁。”清华大学出土文献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二)》,第139页。


⑦童书业:《晋公铭“□宅京”解———春秋晋都辨疑》,《童书业著作集》第二卷《春秋史料集·童书业历史地理论集》,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547页。


⑧《毛诗正义》,阮元十三经注疏本,第330、447~448页。


⑨⑩徐元诰:《国语集解》,第330、45页。


三、“周二王并立”与内外诸侯势力之消长


就在平王东迁洛邑后,一些诸侯又拥立幽王的弟弟余臣为“携王”,其与周平王对立,故史称“周二王并立”。《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孔疏引《竹书纪年》云:“平王奔西申,而立伯盘以为大子,与幽王俱死于戏。先是,申侯、鲁(“鲁”当作“曾”)侯及许文公立平王于申,以本大子,故称天王。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周二王并立。二十一年,携王为晋文公所杀。以本非適,故称携王。”①之所以出现二王并立的局面,主要是由于诸侯对支持哪个王实际上持不同意见,也就是双方代表了不同的政治势力。那么,这两方政治势力如何区分呢?清华简《系年》对此有记载。


《系年》第二章载:“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携惠王。立二十又一年,晋文侯仇乃杀惠王于虢。周亡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晋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这里的“周亡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即指在周幽王九年,“邦君诸侯”开始不朝周幽王。此“邦君诸侯”即指晋文侯等,故简文后谓晋文侯迎逆平王。而立余臣者简文谓“邦君诸正”,亦即《竹书纪年》所说的“虢公翰”等人。其不言“邦君诸侯”,《系年》显然是为了区别二者。联系前面我们对《竹书纪年》的分析,笔者以为《系年》正是为了区别两种政治势力:即一派是以虢公翰为代表的,本支持周幽王,幽王死后改拥护携王,《系年》称之为“邦君诸正”;另一派以晋文侯、郑武公为代表,支持周平王,《系年》称之为“邦君诸侯”。那么,“邦君诸正”与“邦君诸侯”所代表的政治势力有何区别呢?


《诗·小雅·雨无正》:“周宗既灭,靡所止戾。正大夫离居,莫知我勚。三事大夫,莫肯夙夜;邦君诸侯,莫肯朝夕……戎成不退,饥成不遂……谓尔迁于王都,曰予未有室家……昔尔出居,谁从作尔室?”②屈万里认为此诗是东迁之际,诗人伤时之作③。关于“邦君诸侯”,清人胡承珙认为即指“在外诸侯之统称”,而与之相对的“三事大夫”则是“在内卿大夫之统称”④,即内诸侯。笔者以为,《系年》中的“邦君诸正”即指内诸侯,而“邦君诸侯”指外诸侯。


内诸侯与外诸侯势力之消长对两周之际的政权具有重要的影响。《系年》说“周亡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在周幽王九年,“邦君诸侯”即外诸侯开始不朝周幽王。此年正是宜臼称“天王”于西申,而幽王围攻西申之年。其为何不朝王呢?


《史记·周本纪》载:“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熢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熢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熢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后来,“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熢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于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以奉周祀”⑤。《史记》此说采自《吕氏春秋》,颇具传奇色彩,学者们多指出其不可信。但其反映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在周幽王时期诸侯已经对幽王产生了严重的信任危机;而“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以奉周祀”则反映出诸侯开始从支持幽王转向支持平王,此应为外诸侯。由清华简《系年》可知此年正为周幽王九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春秋左传正义》,阮元十三经注疏本,第2114页。


②《毛诗正义》,阮元十三经注疏本,第330、447~448页。


③屈万里:《诗经释义》,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0年版,第253页。


④胡承珙:《毛诗后笺》,黄山书社1999年版,第981~982页。


⑤《史记·周本纪》,第148~149页。


可见,从周幽王九年开始,外诸侯逐渐产生了对幽王的信任危机,而不来朝王。《诗经》里的一些篇章就反映出这种情形。《诗序》曰:“《采菽》,刺幽王也。侮慢诸侯,诸侯来朝,不能锡命以礼,数征会之而无信义。”郑玄《笺》:“幽王征会诸侯为合义兵,征讨有罪。既往而无之,是于义事不信也。君子见其如此,知其后必见攻伐,将无救也。”①可见,幽王时常征会以讨伐有罪,而且侮慢诸侯。《诗序》又曰:“《菀柳》,刺幽王也。暴虐无亲,而刑罚不中,诸侯皆不欲朝。言王者之不可朝事也。”②胡承珙注:“此为幽王暴虐,诸侯畏祸,不敢朝王。”③《左传·昭公四年》载:“周幽为大室之盟,戎狄叛之皆所以示诸侯汏也,诸侯所由弃命也。”④此事应在周幽王九年⑤,此盟的目的应是幽王围攻西申而会盟诸侯,并加强对诸侯的控制⑥。但事与愿违,结果诸侯不听幽王之命。


幽王由于失去了诸侯的支持,在与西戎的交战中,《史记》说其曾征兵于诸侯而诸侯不至,所以遭西戎的杀害。可见,正是由于失去了外诸侯的支持,幽王才遭到灭顶之灾。与此同时,《系年》说平王却在外诸侯的支持下,先是立在西申,后又被晋文侯立于“京师”。


幽王死后,一些内诸侯如虢公翰等人立幽王弟余臣为携王,显然是为了抵制外诸侯所立的平王。因此,所谓的“二王并立”,表面上看是携王与平王的对立,本质上则是内诸侯与外诸侯两股政治势力的对立。


《系年》第二章载:“(携惠王)立二十又一年,晋文侯仇乃杀惠王于虢。”《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载:“携王奸命,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迁郏鄏。”携王的灭亡标志着外诸侯势力对内诸侯势力的胜利。自此以后,外诸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国语·郑语》:“(幽王)九年而王室始骚,十一年而毙。及平王末,而秦、晋、齐、楚代兴,秦景、襄于是乎取周土,晋文侯于是乎定天子,齐庄、僖于是乎小伯,楚蚡冒于是乎始启濮。”⑦清华简《系年》第二章也说:“周亡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晋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三年,乃东徙,止于成周,晋人焉始启于京师,郑武公亦正东方之诸侯……齐襄公会诸侯于首止……郑以始正。楚文王乃以启于汉阳。”第三章说:“周室既卑,平王东迁,止于成周,秦仲焉东居周地,以守周之坟墓,秦以始大。”⑧正反映出这种形势。《史记·周本纪》说:“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从此开启了“政由方伯”的时代。


四、结语


通过上文对清华简《系年》之分析,我们对两周之际的这段历史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学者曾猜测西周灭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嫡庶相争之内乱而引起的西戎入侵之外患,由此才导致西周的灭亡。清华简《系年》证实了此说。第二,周平王被立之年与东迁不在一年,周平王被立为王在幽王九年(公元前773年),东迁在三年后或平王三年,而《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将两者合二为一,此乃整合之结果。第三,周平王东迁后才开始“周二王并立”之时代。携王被杀标志着这一时代的结束,而正在此过程中外诸侯势力逐渐壮大,这为“政由方伯”时代的到来开辟了道路。同时,将清华简《系年》与传世文献对比,我们发现后者对两周之际的史事的记载基本上是有依据的,但其中的一些细节显然有失实之处,而出土的金文、简帛材料尤其是清华简《系年》正可补正其阙,从中可见《系年》对于古史研究的重要的学术价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②《毛诗正义》,阮元十三经注疏本,第489、492页。


③胡承珙:《毛诗后笺》,第1180页。


④《春秋左传正义》,阮元十三经注疏本,第2035页。


⑤此事今本《竹书纪年》系之于周幽王十年,其在“王师伐申”之前,今本《竹书纪年》作者盖以为太室之盟的主要目的是围攻西申。而据我们的研究,幽王围攻西申应在周幽王九年,故太室之盟也应在此年。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王国维遗书》(8),第88页。


⑥蒙文通认为此盟是“幽王盖亦欲以武力服诸侯者”。蒙文通:《古史甄微》,巴蜀书社1999年版,第118页。


⑦徐元诰:《国语集解》,第477页。


⑧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二)》,第141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