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业观察 | 生态创新是循环经济的灵魂

 飞扬AB 2016-10-31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致力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自2012年政府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之后,全社会绿色发展理念日益形成。

互联网思维布局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中国绿色金融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银行业金融机构推进绿色金融仍面临挑战和考验。有业内人士表示,一是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有效激励机制不足,低碳环保项目往往风险高、收益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商业银行推行绿色金融的能力仍有待提升,绿色信贷业务涉及对贷款企业和项目环境以及社会风险的识别、评估,需要具备环保技术和信贷业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需要通过建立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提升对环境和社会风险的识别以及量化分析的专业技能。三是全社会共同倡导的绿色理念有待进一步强化。绿色金融文化是社会经济文化的一部分,体现了银行、客户、利益相关方的社会规范和价值理念,绿色金融真正实现有效实施,仍有赖于全社会共同倡导的绿色消费、绿色发展等理念的进一步强化。

根据环保部预测,“十三五”期间,我国年均节能环保投入将超过两万亿元,这将为商业银行实现信贷结构调整以及业务拓展带来良好机遇。在当前的经济形势和政策环境之下,践行绿色信贷、通过金融手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既是金融机构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的现实要求,同时也是顺应国家经济新常态、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信贷结构调整、防范信用风险、提升国际化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和战略选择。

绿色是今年国内最为热议的话题之一,国家大力推进绿色、环保等产业的发展,而促进生态循环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国家正努力构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完善循环经济产业链。

今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印发了《“互联网+”绿色生态三年行动实施方案》。联想集团移动互联网事业部总经理陈学桂曾表示,根据方案指导,林业、海洋、能源、物流等产业已经纷纷展开布局,利用互联网思维,布局循环经济产业的整个体系。

不仅如此,生活中不少应用也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利用创新性的技术、商业模式达到了循环经济的特质。比如,“闲鱼”是一款闲置物品线上交易平台,“爱环保”通过呼吁用户参与到各类环保公益活动中,“滴滴打车”共享经济理念,“好豆菜谱”推出环保菜谱。

生态创新是循环经济的灵魂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环保产业投资热情高涨,大气、水、土壤等环保市场都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中投顾问环保行业研究员侯宇轩表示,从环保产业链上来看,环境监测、环保装备、环境治理等环节都在进行积极布局,环评等环节的市场化也逐渐开启。“政府在构建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建立健全的相关机制是促进循环经济产业链形成的重要基础。”

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最重要的是产业链本身的接通和延伸。陈学桂表示,真正让循环经济有所作为,能够广泛采用的一定是这些正在不断更新的颠覆性技术,要不断运用新兴技术去更好地实现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完整搭建。

在循环经济下的商业经济需要实现生态创新机制建设。生态创新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一部分,也是促进循环经济的重要力量,生态创新能大大提高循环经济的效益。“严格意义上来讲,生态模式应该因地制宜、因行业制宜,但一个好的生态模式必须能兼顾生产生活中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利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循环利用,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侯宇轩说。

生态创新是循环经济的灵魂。陈学桂认为,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VR、AR等创新技术,可以不断地为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可持续发展、多方共赢、不断创新的生态模式才能更好地帮助循环经济的构建。”

乐视创始人兼董事长贾跃亭提出,在工业时代和传统互联网时代之后,不同于传统创新模式的生态创新,将为全球经济创新增长方式,恢复快速发展带来新的可能。“我们正在着力打造生态世界,希望通过生态经济和生态创新,来引领ET时代的到来。”

打造完整产业链 共筑生态圈

中国经济在过去30多年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伴生了难以忽视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问题,生态环境承载力趋于极限,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资金部总经理刘优辉表示,中国迫切需要实现从粗放、污染向绿色、效益转型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和北京市委十一届七次、八次、九次全会精神也提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并重,以大气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修复为重点,深入落实国家大气污染防治及水污染防治两个行动计划,统筹山水林田湖,着力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大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目前,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整体还处于初级阶段,陈学桂认为,对循环经济的理解,更多的是较为简单的资源回收再利用。构建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繁荣生态圈还需要社会做出改变和努力,从而实现循环经济产业链到生态圈的转换。

循环经济产业链是上下关联的链式企业组织模式。陈学桂表示,循环经济生态圈,是多方共赢可持续发展的环形市场经济模式。“构建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繁荣生态圈,就必须打破循环经济产业链传统的上下关联链式模式,依靠创新性的技术、商业模式,打破产业链的束缚,为每一个参与其中的组织和个人创造更多价值。”

另外,在构建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繁荣生态圈方面,侯宇轩认为,还需转变产业或产品结构,由传统的“资源——产品——废物”的线性经济模式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转变。“实现循环经济产业链到生态圈的转换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政府需做好上层设计,为生态循环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企业要积极响应政策号召,注重技术研发和循环经济模式探索创新,各方共同努力在各行各业打造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共筑生态圈。”

 链接:构建国家创新生态系统迫在眉睫

一个国家是否为创新型国家,既要看科技实力,又要看经济中的科技含量,但根本还是要看综合创新能力。综合创新能力体现在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的方方面面。是否拥有健全高效的创新生态系统,是衡量一国综合创新能力的关键标尺,也是区分创新型国家与非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标志。我国要在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进而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必须在构建创新生态系统上迈出实实在在的步伐。

总的看,从偏重“线性”创新、到建设创新体系、再到涵养创新生态,是各主要发达国家创新能力演进的基本路径。早在本世纪初,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就提出了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加大力度研究和落实新一代创新政策,为其创新能力持续领先世界提供强大动力。

伴随着认识和实践的不断深化,我国创新能力建设也经历了一个从点上突破到系统提升不断变革的过程。2006年,基于我国科技经济实际,我们提出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通过这些年的持续努力,我国科技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创新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我国成为举足轻重的世界科技大国、经济大国提供了有力支撑。

成绩不容低估和否认,同时也要清醒看到不足。我国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还不高,创新“碎片化”“孤岛化”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创新人才队伍结构还不完善,市场和社会创新活力还需要更好释放。我们要成为国际公认的创新型国家,在创新能力建设上仍需付出不懈努力。

创新生态系统与创新体系的差别,主要就在“生态”二字上。这也是我们与主要发达国家在创新能力上的一个根本差距。问题就是指令,差距就是方向,我们必须在“生态”二字上狠下工夫,加快我国创新能力从创新体系向创新生态系统的战略提升,打造我国创新能力的“升级版”。

特别是当前,随着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与深入,全球创新态势深刻变化,创新主体更加多元,创新活动更加多样,创新路线更加多变,创新链条更加灵巧,创新创业大众化趋势更加明显,国际科技经济之争愈发表现为以创新生态为核心的综合创新能力之争。我们亟须在创新生态系统建设上加大力度、加快进度。

“生态”二字内涵十分丰富,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的创新生态系统,需要深入研究、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当前关键是需要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制约创新创业的关键体制机制障碍,把科技人员和全社会创新的积极性、能动性更好激发出来。值得重视的是,内生性是生态系统的一个典型特征,构建国家创新生态系统需要政府发挥作用,但政府发挥作用的边界是不能破坏创新生态的内生性。

创新生态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从现在开始,逢山开路,遇河架桥,日积月累,久久为功!

创新生态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从现在开始,逢山开路,遇河架桥,日积月累,久久为功!(来源:经济网、科技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