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对比——魏国:新特权阶层篡夺果实

 云游看天下 2016-10-31

战国先后出现过三轮变法浪潮:第一轮是魏国李悝变法与楚国吴起变法,第二轮是齐威王变法、韩国申不害变法、秦国商鞅变法,第三轮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及燕昭王变法。这些变法措施都涉及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四大基本方面。七大战国在大变法之后,还进行了很多细节改革。可奇怪的是,只有秦国能持续清明强盛,六国的变法成果最多也是三世而衰。我是秦国的粉丝,但心中仍不免为六国的命运叹息。因为在最开始,秦国底子薄、基础差,实力比韩国还弱。而六国的基础相对好多了。特别是最早变法的魏国,曾经以霸主姿态压制过秦国长达百年。

秦国变法不是最早,也不是最晚。但先变法的国家比秦国衰弱得早,后变法的国家又追不上秦国的脚步。真是咄咄怪事!按照主流解释,是商鞅变法的彻底性,让秦国能保持廉政高效,具备了最强的战争动员能力。而六国的变法普遍不够彻底,所以没能在长距离竞争中战胜秦国。那么六国变法为什么不彻底?是什么原因让六国变法浅尝辄止?变法就是社会利益机制的破旧立新。除了不能脱离国情民生之外,变法者还要面对故有传统、守旧势力、敌国干涉三大阻力。更重要的是,促进发展的变法措施,不能破坏统治秩序的稳定——这是一条红线!将以上因素结合起来考虑,我们也许就能找到答案。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对比——魏国:新特权阶层篡夺果实

魏国:新特权阶层篡夺果实

魏武侯曾对吴起说:“今秦胁吾西,楚带吾南,赵冲吾北,齐临吾东,燕绝吾后,韩居吾前,六国兵四守,势甚不便,忧此奈何?”这句话将魏国四面受敌的不利局面一语道破。四战之地的先天环境,让魏国人求变图存的非常强烈。此外,魏国继承了老晋国人才辈出的传统。为了摆脱地利上的劣势,魏文侯一方面与赵国、韩国结成三晋同盟,减少受敌方向;另一方面积极招揽人才,全面推行变法,积蓄实力。危机四伏的环境催生了强烈的忧患意识,这就是魏国最先变法的根本原因。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对比——魏国:新特权阶层篡夺果实

在魏文侯、魏武侯、魏惠王前期近一百年中,魏国挟变法之威成为战国第一个霸主。任何事物都不会一开始就完全成熟,特别是引领天下潮流的先行者,总是会这样那样的疏漏。从结果来看,魏国变法虽然内容全面,但并不彻底。连续的胜利和霸主的光环,遮掩了魏国人的眼睛,蒙蔽了魏国人的头脑。正如卫鞅分析的那样:“魏国朝野已经被表面强盛所迷醉。连同魏王,没有人会想到魏国的实力正在日渐萎缩,更没有人想到魏国需要第二次变法,第二次登攀。”(《黑色裂变》)忧患意识令魏国人致力于求贤变法,而多年的优势地位又让魏国人失去了忧患意识。假如魏国能再次率先发起二次变法的话,战国时代就直接简化为魏国统一战争史,就没有后来大秦帝国那些事了。可叹的是,在人类史上,最强大的国家往往失去了求变创新的动力,变得越来越僵化。魏国正是典型的例子。

李悝完成了魏国在经济、政治、法制领域的改革,吴起完成了军事领域的改革。魏国变法的局限性在于没有废除世袭贵族封地制。贵族封地拥有相对独立的治民权、财政权、私兵权。周王朝的教训已经雄辩地证明,形同“国中之国”的世族封地,是古典国家最大的乱源。享有多重特权的封地世族,是变法最大的阻碍力量。吴起死于楚,商鞅死于秦,根源就是得罪了根深蒂固的世族势力。很大程度上,变法的主要矛盾是:如何处置老世族集团与新兴势力之间的利害关系,在政治稳定和国力发展间取平衡。最先变法的魏国,为了减少改革阻力,没有触动这些封地世族的核心利益。此举让魏国在变法过程中,基本保持了政治稳定。而称霸的实际效果,满足了魏国的发展需求。魏国新旧势力在变法中相互妥协,取得了各自满意的结果。

前面说过,国家处于长期领先地位时,国人的思想和行为都会趋于僵化。不彻底的变法,让魏国同时承受了新旧弊端。新法利于布衣人才进入庙堂,而封地制的保留又让老世族阶层稳坐江山。韩非子在《孤愤》中指出:法术之士(变法者)与当涂之人(世族出身的权臣)是“势不两存”的天然政敌。这条血染的铁律在魏国没有得到直接体现。因为,李悝吴起之后,所有的变法之士都没留在魏国。不仅仅是因为政治腐败,更重要的原因是魏国社会结构严重板结化。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对比——魏国:新特权阶层篡夺果实

一个能进能退且对政局影响力极大的老世族阶层,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打击排挤布衣出身的新官员。而布衣出身的新官员,为了巩固自己在政坛的根基,也不得不巴结老世族阶层。久而久之,一个由老世族和新官僚勾结而成的利益共同体诞生了。老世族和新官僚结成利益共同体,其阻碍公平发展的顽固性不下于单纯的老世族阶层。任何想在魏国深入变法的人,不光要防备世族阶层的阻碍,还会被腐化堕落的新官僚阶层扯后腿。老世族不愿失去特权,新官僚不愿失去腐败带来的“好处”。这样一来,有才能的人,要么融入利益共同体,要么滚出魏国另寻出路。

跨过这个特权阶层,直接获得最高统治者的支持,是变法志士唯一的选择。但很不幸,这在魏国是徒劳的。因为魏王、世袭贵胄、新进官僚本就是一体的政治同盟。魏国的最高权力与特权阶层是一条绳上的蚂蚱,穿的是同一条裤子。商鞅不被重用,张仪被无视,范睢被迫害,甚至连王族英雄信陵君也被排挤,因为他们的才华和志向,都威胁到了特权阶层的稳定。

这种板结化的社会结构,令魏国政局具有超强的稳定性。当这个利益共同体足以维持君主权力稳定时,整个统治阶层自然都不愿再承担变革图强的风险。所以,已经烂到骨髓里的魏国特权阶层,一心沉醉于奢侈腐朽的生活,不再有任何雄心壮志。当魏国被拉下霸主的神坛后,国家荣辱早已被这帮子蠹虫国贼抛之脑后。魏国虽有大批尖端人才,魏国士民不乏振兴祖国的热血,但报国无门、见证灭亡已成定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